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 考点6:透镜及其应用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 考点6:透镜及其应用第1页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 考点6:透镜及其应用第2页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 考点6:透镜及其应用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 考点6:透镜及其应用

    展开

    一、选择题
    1. (北京,10,2)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4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 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 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
    D. 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可以呈接的像都是实像,故A选项错误;实像都是倒立的,故B选项错误;像是倒立、放大的,故C选项正确;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放大的像的有:投影仪、幻灯机。故D选项错误。
    2. (广西柳州,9,3)如图6所示,能正确表示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是

    【答案】D
    【解析】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另一侧的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而ABC三个图中光线没有经过光心,传播方向也没有变化故均是错误的,D是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故D正确。
    3. (河南省,题号11,分值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图5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 透镜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物距小于像距,该图与投影仪原理相同,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A对,B错;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物和像移动方向相同,C选项中蜡烛左移,光屏也应该左移,才能再次成像;D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后仍可成清晰的像。

    4. (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1,3分)

    【答案】AC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
    A.幻灯机的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二倍焦距之间时呈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放电影时,使用是投影仪,工作原理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二倍焦距之间时呈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呈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生活中用凸透镜矫正远视眼,故D错误。

    5. (湖北省黄石市,题号25,分值3)

    【答案】D
    【解析】玻璃杯中装水形成一个柱形水凸透镜,当从水面上方观察到的指路牌箭头指向右方,指路牌在水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经过水凸透镜相变成指向左方的实像,故A错误;由于水凸透镜是柱形的,指路牌上下宽度不变,故B错误;指路牌上的字上下不不变,故C错误;此原理类似于照相机成像,故D正确。关键点解读:因为左右方向的玻璃杯面是一个弧形样子,中间厚边缘薄,这种圆柱形凸透镜会使物体的左右方向长度发生变化,而上下方向长度不变。

    6.(湖南省衡阳市,题号4,分值2)如图所示,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回透镜可以正远视眼
    C.图内中,海市质楼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A错误;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B错误;海市蜃楼是由于光通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C正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错误。

    7. (湖南省衡阳市,题号7,分值2)如图所示,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起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请晰的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此成像原理可以应用在放大镜上
    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也要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移动,不可能再次在光屏上成
    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物距u=50cm-35cm=15cm,像距v=80cm-50cm=30cm,像距大于物距,且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以7.5cm<f<15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原理应用于投影仪等设备上,所以A、B错误;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将变小,要成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C正确;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移动,根据光路可知可知,只要物距等于30cm,像距等于15cm,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D错误。

    8. (山东聊城,11,4)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
    B.在平静的东昌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C.烛焰经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烛焰靠近透镜,烛焰的像一定远离透镜
    D.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的
    【答案】BCD
    【思路分析】(1)(2)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
    (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题过程】解: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A错误;
    B、在平静的东昌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烛焰经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烛焰靠近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变大,烛焰的像一定远离透镜,故C正确;
    D、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故D正确。
    故选:BCD。
    9.(山东临沂,15,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答案】C
    【思路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焦距的大小;
    (2)根据焦距的大小,由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
    (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4)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题过程】解: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cm,故A错误;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时,物距为50cm﹣20cm=30cm>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u=50cm﹣35cm=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u=50cm﹣45cm=5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故D错误。
    故选:C。

    10. (山东泰安,13,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答案】C
    【思路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所以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16cm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且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得出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位置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得出结果。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题过程】解: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6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故①错误,②正确;
    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即30cm>2f;2f>16cm>f,
    解得:8cm<f<15cm。故③正确;
    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使光屏远离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④错误。
    故选:C。

    11. (山东省烟台市,8,2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蜡烛从如图4所示的A位置逐渐移到B位置的过程中,像距及其像的变化情况是
    A.像距增大,像变大 B.像距减小,像变大
    C.像距减小,像变小 D.像距增大,像变小
    【答案】A
    【解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大。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A位置逐渐移到B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选:A。

    12. (山东枣庄,5,2) 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
    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答案】D
    【思路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题过程】解: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 (山东淄博,第10题,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在凸透镜后20 cm的光屏上出现一个等大倒立的像。如果将蜡烛移动到凸透镜前25cm处,则( )
    A. 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一段距离,光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一段距离,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找不到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透镜相关知识。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像,说明u=v=2f=20cm,f=10cm;蜡烛移动到凸透镜前25cm处,u>2f,f<v<2f,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A 、C、D错误。

    14. (天津,11,3) 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
    【答案】ACD
    【思路分析】(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题过程】解: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u=v=30cm,此时u=2f,f=15cm,故A正确;
    B、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故C正确;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ACD。

    15. (云南省昆明市,第5题,3分)如图所示,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那么点燃的蜡烛应置于图中的( )

    A.a 点 B. b 点 C.c 点 D.d 点
    【答案】C
    【解析】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必须满足f<u<2f,则点燃的蜡烛应置于图中的C点,故选C。

    16.(浙江湖州,5,3) 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焦距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1)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让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调出最小最亮的光斑为凸透镜的焦点,亮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来解答此题。
    【解题思路】解: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满足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C。

    17. (哈尔滨市,17,2分)



    【答案】B
    【解析】甲图:墙上出现手影——手挡住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路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乙图:从不同角度能看见光屏上的实像——光发生漫反射,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丙图:平行光经凹透镜后的现象——凹透镜对光由发散作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丁图: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猫,同时小猫通过平面镜也看到小明——反射时光路可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8. (绥化市,4,2分)

    【答案】C
    【解析】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故A不正确,C正确;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故B、D不正确.

    19.(湖北咸宁,4,2)由我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墨子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启发了量子通信。如图所示各选项中光现象的原理与墨子的这一解释相符的是( )
    A.
    日食现象
    B.
    雨后“彩虹”
    C.
    水中“倒影”
    D.
    放大镜把字“放大”
    【答案】A
    【思路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等。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3)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平面镜成像等。
    【解题过程】解: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错误;
    C、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C错误;
    D、用放大镜观看报纸是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A。

    20. (湖北咸宁,6,2)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答案】A
    【思路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大。
    【解题过程】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移到2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因此凸透镜成实像,由于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选:A。

    21. (湖北省孝感市,题号2,分值3)

    【答案】A。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引起的,当月亮运动到阴影部分,不反射太阳光就看不到月亮形成月食,选项A正确;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塔在其中形成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选项B错误;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选项C错误;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凸,焦距较短,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带凹透镜纠正。选项D错误。故选A。

    22. (辽宁省辽阳市,第8题,2分)

    【答案】A
    【解析】电影放映机是幻灯机,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正确;国旗是红色的,因为它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故B错误;电影放映厅的灯可以单独工作,是并联的,之所以能够同时亮,同时灭,是因为控制它们的开关接在干路中,故C错误;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黄光不是三原色之一,故D错误。
    23. (内蒙古自冶区包头市,4,3分)
    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若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
    A.由题意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成像的特点与之相同,故A错误;
    B.将蜡烛移至20cm处,此时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若蜡烛移至45cm处,此时物距为5cm,小于一倍焦距,此时呈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C错误;
    D.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后,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右移,故D错误.

    24. (四川省德阳市,20,3分)
    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中正确的是( )
    A. 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
    B. 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答案】D
    【解析】生活中的光现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筷子弯折、池水变浅、凸透镜成像等。
    A、看见水中的鱼儿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太阳下人影相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近视眼镜的镜片对光的发散作用,属于凹透镜,故C错误;
    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故D正确。
    故选:D。

    25. (四川省资阳市,4,3分)

    【答案】A
    【解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远视眼和老花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故用凸透镜来矫正。
    (3)影子是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照到物体的背面,就在物体的背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
    (4)凸透镜成实像时,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
    A、因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明后退时,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不变,故A错误;
    B、老花眼可以利用凸透镜进行矫正,所以老花镜是凸透镜,故B正确;
    C、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所谓的影子;“对影成三人”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烛焰从1.1f处移到1.8f处,满足2f>u>f,烛焰移动了0.7f,则v>2f;因为物距增大时,像距增大,像移动的距离大于物体移动的距离,所以烛焰的像移动距离大于0.7f,故D正确。
    故选:A。

    26.(福建B卷,9,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答案】A
    【思路分析】(1)u=v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题过程】解: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cm,像距为20cm,物距等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成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故选:A。

    27. (广东深圳,2,3)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
    A.大于2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在10cm与20cm之间
    【答案】C
    【思路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题过程】解:用凸透镜观察较小的邮票图案,要使邮票放大,把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凸透镜的焦距10cm。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 (广西北部湾,7,2)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共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显微镜
    【答案】B
    【思路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题过程】解:已知手机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
    A、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符合题意;
    C、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D、由显微镜成像原理知:物体经物镜折射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正好处在目镜的焦点之内,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9.(湖北荆门,4,3) 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实像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虚像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小
    C.眼睛近视了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应该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可以起到放大作用
    D.因为光的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答案】D
    【思路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
    (3)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4)由光发生折射时的光线偏折情况和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答。
    【解题过程】解:
    A、不管凸透镜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等大,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远近无关;因此,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也不会变小,故B错误;
    C、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像成在视网膜上),而不是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故C错误;
    D、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且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由于光的折射,人们能够提前观察到日出,即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故D正确。
    故选:D。

    30. (江苏常州,14,2) 蝴蝶研究专家章丽晖在茅山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风蝶,他先用相机拍摄了蝴蝶休憩的照片甲,为了拍摄照片乙,应
    A.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外伸
    B.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内缩
    C.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外伸
    D.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内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等知识点。甲照片的像比较小,乙照片的像比较大,根据凸透镜成像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得到: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外伸,A选项符合题意。

    31. (江苏淮安,7,2) 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为18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虚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C.蜡烛向左移动所成的像变大
    D.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答案】B
    【思路分析】(1)光屏上能承接到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题过程】解:
    ABD、由图可知,物距u=50cm﹣20cm=30cm,物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AD错误、B正确;
    C、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成的像变小,故C错误。
    故选:B。

    32. (四川成都,30,2)下列对光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近视眼镜的镜片采用凹透镜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到达了该物体
    C.兴隆湖中出现科学城建筑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了水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因为水珠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
    【答案】D
    【思路分析】(1)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
    (3)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4)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解题过程】解:
    A、近视眼镜的镜片采用凹透镜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有光源或反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眼睛不是光源,不会发光,故B错误;
    C、兴隆湖中出现科学城建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因为水珠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3. (广东省广州,12,3分)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通过甲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图11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甲透镜的光路图,图12中哪副图可能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乙透镜的光路图( )


    【答案】A
    【解析】由图11可知,甲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通过甲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物距小于甲的焦距20cm,大于乙的2倍焦距,可以得出乙的焦距小于10cm,结合四个选项,故选A。

    34.(河北,19,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锁和光屏的位置如图6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C.蜡烛不动,将透镜移至35cm处,移动光屏可能得到倒立的消晰像
    D.更换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只移动透镜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有图可以看出像距大与物距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幻灯机,故A选项错误;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向下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故B选项错误;现在物距,当透镜移到35cm处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选项错误;排除法选D。

    35.(湖北省黄冈市,2题,3分)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医生用小镜子检查牙齿利用了平面镜成像 B.近视眼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来矫正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 D.手机拍照时成的是物体缩小的实像
    【答案】B
    【解析】医生为了看清牙齿的背部使用的平面镜一方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另一方面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近视眼是因为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所以要使用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用照相机拍照,可以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36.(山东临沂,题号15,分值2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答案】C
    【解析】解: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cm,故A错误;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时,物距为50cm﹣20cm=30cm>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u=50cm﹣35cm=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u=50cm﹣45cm=5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故D错误。

    37.(四川省广安市,题号5,分值1.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
    C.使用投影仪可以在屏幕上形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答案】D
    【解析】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选项A错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选项B错误;使用投影仪可以在屏幕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选项C错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来矫正近视眼,选项D正确。故选D。

    38.(四川省自贡市,题号11,分值2)关于凸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放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答案】D
    【解析】凸透镜既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选项A错误;照相时,景物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选项B错误;投影仪中的投影片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选项C错误;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选项D正确。

    39.(山东省威海市,4题,2分)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答案】C
    【解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A正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B正确;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若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变,C错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D正确。

    40.(山东省威海市,10题,2分)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B.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答案】D
    【解析】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A错误;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是实像,B错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跟照相机的原理相同,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C错误;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外,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故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影片,D正确。

    41.(安徽,12,3分)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A.放大镜成像 B. 小孔成像 C .光由空气斜射到水面 D.近视眼的矫正
    【答案】C
    【解析】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眼睛的矫正。.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故A正确;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通过小孔时沿直线传播会聚成的实像,故B正确;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应靠近法线,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C错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让光线发散一些,所以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故D正确。

    42.(长沙,19,3分)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丙丁
    【答案】A
    【解析】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视网膜太靠后,导致眼睛折光能力太强,光线还没有到达视网膜就已经会聚,可佩带凹透镜矫正,所以甲是近视眼成因图,乙是矫正近视眼图,丙是远视眼成因图,丁是矫正远视眼图,故A正确;B、C、D不正确.
    11.(湖南省常德市,题号15,分值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
    B.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
    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刻度线45cm处,适当移动
    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蜡烛在二倍焦距之外,光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 可以制成照相机,选项A错误;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蜡烛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在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B错误;由题图可知:u=30cm>2f, f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