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练习
展开(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处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B.台湾岛
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
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
解析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形成的,所以应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处;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和入湖处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的;无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湿润、半湿润地区都可能存在冲积扇和三角洲。故选C。第2题,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台湾岛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而华北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样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第3题,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等,但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故选D。
答案1.C 2.C 3.D
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低阶地表层堆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 )
A.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
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C.堆积物质来源复杂
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5.科考队发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 )
A.风积沙丘B.风蚀沟谷
C.冲(洪)积扇D.三角洲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高阶地表层堆积物以沙丘沙为主,是风力堆积物,而低阶地表层堆积物既有风力堆积的沙丘沙,又有河流堆积的粉沙—黏粒。低阶地表层堆积物来源比高阶地的复杂,所以堆积物均匀程度较差。故选C。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阶地位于克里雅河出山口处,在出山口处易形成冲(洪)积扇,河流携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在河流出山口会大量堆积,因此其原始地貌最可能是冲(洪)积扇,故选C。
答案4.C 5.C
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示地貌多出现在下列地区中的哪个地区?( )
A.辽东半岛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江苏沿海
7.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图示地貌是海蚀崖、海蚀柱,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辽东半岛沿海有基岩海岸,长期受海浪侵蚀形成上述地貌。
答案6.A 7.B
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8~10 题。
8.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序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9.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散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10.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早春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第8题,③由地面发出,是地面长波辐射;①指向地面,是大气逆辐射;②射向地面和宇宙空间,应是大气辐射;④被大气吸收,是太阳辐射。第9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大部分射向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10题,晚秋或早春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易形成霜冻。
答案8.C 9.B 10.D
11.垂直风速切变指数大,则大气垂直混合程度弱,空气对流不活跃。下图示意西宁市5 000米高度内垂直风速切变指数。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小
B.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大
C.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大
D.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
解析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大,A错误;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小,B错误;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小,C错误;据图中信息冬季风速切变指数大,空气对流运动不活跃,所以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D正确。
答案D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气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处,空气上升,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 )
解析第12题,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选B。第13题,在同一平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高空大气稀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选A。
答案12.B 13.A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1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第14题,通过简图可发现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故该雨水花园地下部分含水量变化很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可达到此目的。第15题,雨水下渗后种植土层和砂层的颗粒物可对雨水起到过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
答案14.D 15.B
读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完成第16~17题。
16.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17.图示区域沼泽土广布与水循环环节相关的有(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第16题,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水循环各环节的特点可知,①表示蒸发,②表示降水,③表示地表径流,④表示下渗,⑤表示地下径流,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为水汽输送,D正确。第17题,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包括: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因此与水循环环节相关的有①②③④。
答案16.D 17.A
18.读某地区三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则①②③曲线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
A.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 森林土壤 荒漠土壤
解析由图可知,①曲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②曲线土壤有机质含量次之,且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20 cm的土层,③曲线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且随土层厚度变化不明显。
答案D
土壤容重可以反映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程度,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说明土壤发育良好,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渗透。下图示意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植被对不同深度土壤容重改良作用。据此完成第 19~21 题。
19.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裸沙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
B.狗尾草草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C.樟子松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
D.柠条林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20.影响图中土壤容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多少B.根系特征
C.沙丘朝向D.气温高低
21.对土壤改良作用最好的是( )
A.裸沙地B.狗尾草C.樟子松D.柠条
解析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裸沙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樟子松和柠条林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狗尾草草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第20题,植物的根系越长,根系密度越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容重越低。第2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除20~30厘米深度外,其他深度都是柠条林地的土壤容重最低,表明柠条林地的土壤发育良好。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渗透,柠条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最好。
答案19.C 20.B 21.D
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蚀越显著)。据此完成第22~23题。
22.如果水分条件相同,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地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23.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化B.泥石流
C.石漠化D.滑坡
解析第2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植被的不同土壤深度下,均是人工草地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根据题意可知,其最容易被溶蚀。第23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且降水丰富,破坏植被易造成土壤被侵蚀,导致岩石裸露,产生石漠化问题。
答案22.B 23.C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第24~25题。
24.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A.草原B.苔原
C.针叶林D.阔叶林
25.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解析第24题,⑨代表的植被位于温带地区,且靠近寒带地区,所在区域干燥度并不是很高,最可能是针叶林。第2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④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且干燥度大,所以④代表的植被是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⑧代表的植被是温带荒漠,是深居内陆、获得海洋水汽较少所致。
答案24.C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 和 。
(2)上图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 岸,原因是 。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上右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槽型谷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
(4)A、B、C三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 ,原因是 。
(5)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6)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型。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具体表现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第(3)题,瀑布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并且陡坡上部岩石硬度大,下部岩石软,A河段因岩石的质地不同而发生了差异性侵蚀,容易形成瀑布景观。第(4)题,聚落形成的条件: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图中C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更加宽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易形成聚落。第(5)题,C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段,早期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堆积物较粗,后来地势变平缓,水流变慢,堆积物变细。第(6)题,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 溯源侵蚀 下蚀 (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 (4)C C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宽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5)砾石、砂、粉砂、黏土 早期河床比降大,水流急,堆积物较粗,后来地势变平缓,水流变慢,堆积物变细。(6)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堆积的泥沙与左岸相连。
2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景观。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材料二 拉萨位置示意图。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分析夏季“拉萨夜雨”产生的原因。
(3)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失,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2)拉萨地处河谷地形,容易形成山谷热力环流,夜晚由于谷底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容易形成对流雨。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28.(9分)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 ,在C海区附近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形成,与图示中的 (水循环环节)有密切关系。
(2)A是水循环中的 (环节),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 。
(3)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 和重力能。
(4)若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 和 问题。
(5)在图中的河流东西两岸,其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特点是:西岸 ,东岸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应为海陆间循环,C是大陆架海区,其丰富渔业资源的形成与地表径流带入丰富营养盐类有关。第(2)题,根据箭头的指向可看出,A环节为水汽输送,由此可以实现海洋和陆地的热量及水汽调节。第(3)题,水循环得以实现的内因是在常温下水可以进行三态变化,而外因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第(4)题,B处位于沿海地区,若在B处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引起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西岸地下含水层潜水水位高于河流水面,因此会出现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而东岸河流水位较高,所以会出现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答案(1)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2)水汽输送 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水分平衡 (3)太阳辐射 (4)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5)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2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1)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土壤肥力的大小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等有关。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第(2)题,土壤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的大小,分别分析“三明治”土壤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特点及其对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质、水分、空气的作用可得出优点。第(3)题,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
答案(1)当地年均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利用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土壤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测试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M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测评,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时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欧盟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