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酸和碱 2020年单元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0分)
1. 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活性炭净水时不仅可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还可以除去水中一些可溶性杂质
B. 胃液中含有盐酸有助于消化,所以胃中盐酸越多越好
C. 衣服上的油污除了可用洗涤剂去除外,还可以用汽油代替洗涤剂使油污溶解
D. 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带油的抹布擦
2. 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 用CuSO4溶液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铜粉
B. 用CaCO3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稀盐酸
C. 用稀H2SO4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
D. 用降温结晶分离KNO3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3. 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
A. H+ B. OH− C. H2O D. H
4. 某同学用Na2O和Na2O2的混合物14g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80g,需要加水的质量是(提示:2Na2O2+2H2O=4NaOH+O2↑)( )
A. 60.8g B. 62.4g C. 64.4g D. 67.6g
5. 用足量的CO还原8.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12.5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
A. FeO B. 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
C. FeO与Fe3O4的混合物 D. Fe3O4
6.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以下物质,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7. 小欣同学探究酸碱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对应实验现象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溶液变红色 B. 乙溶液变黄色
C. 丙出现白色浑浊 D. 丁生成白色沉淀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8. 为研究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两种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A、C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______性(填“酸”“中”或“碱”)。
(2)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
(4)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9. 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0. 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______(填“酸”、“碱”、“盐”),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
(2)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
(3)若X是稀硫酸,D是氧化物,则D的化学式为______。
(4)若X是稀盐酸,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若表面有铁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写出冒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7.0分)
11.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①
②
③
④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无
少量
较多
很多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足量盐酸
______ ,白色沉淀 ______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B
加入足量水
白色沉淀 ______
猜想二不正确
C
加入适量稀硝酸
白色沉淀消失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
Mg2+、 ______
12. 无论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下面对常见的酸-硫酸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浓硫酸的特性
①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那么m1______m2(选填(选填“>、“=”、“<”)。
②如图2所示,将水滴入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和木板用熔化的石蜡粘在一起),观察到液滴四溅。据此图2分析,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高
(2)与金属反应
向装有镁、铁,铜的A、B、C三只试管中(如图2),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请写出反应最剧烈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与非金属反应
将冷的浓硫酸加入到装有碳粉的圆底烧瓶中,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混合物、有大量气泡产生,现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
①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除了生成水之外,还生成二氧化硫和碳的一种氧化物;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二氧化硫还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图3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温馨提示:丁装置的A、B、C中均装有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①为了完成对导出气体的验证,请将上述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
甲→______→______→丙______(填序号,此小题2分)
②请完成如表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中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
证明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
丁装置A中溶液褪色
丁装置C中溶液不褪色
证明气体中有 ______
装置C的作用 ______
戊中白色固体变蓝
证明气体中有水蒸气
【获得结论】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知识拓展】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关系。酸不仅仅能与某些金属反应,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13. (5分)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______。
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KOH;假设II:含KOH和K2CO3;假设III: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
产生
假设
______ 不正确
(2)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
______
猜想II正确
(3)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______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在农业上的用途是______(填一种即可)。
14. 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该同学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查阅资料】
(1)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蓝色固体【Cu(OH)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x(OH)yCl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OH)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测】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x(OH)yClz晶体;③______。
猜想①的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______不正确。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_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实验数据: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
加热前
100℃
400℃
250.00g
251.80g
253.60g
③浓硫酸装置中数据如表。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应作______改进(选填序号)。
a.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c.实验应该在80℃的水浴中进行
15. 某校化学创新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提出问题】
稀盐酸和氢氧化钡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小组同学根据猜想、设计并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
秦思在实验中观察到______,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解释结论】裘臻根据自己试验中的现象,得出了和秦思同样的实验结论.秦思认为根据裘臻的实验现象无法证明氢氧化钡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理由是______.
经过研讨,小组同学改进了裘臻的实验,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组同学对C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产生兴趣,提出新的假设并付诸实验.
16. 已知草酸(H2C2O4)固体与浓硫酸共热发生化学反应:H2C2O4−浓硫酸△CO2↑+CO↑+H2O.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用于制取纯净干燥的CO气体来还原氧化铁。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按装置图组装好实验仪器,实验前必须要______,点燃E处酒精灯前必须______。
(2)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装置C中所盛的液体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3)E装置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A装置中连通管的作用是______;
(5)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只答二条即可);
(6)利用这套装置还可以测定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的测定方法是:称量氧化铁样品10.0 g,E装置中玻璃管与样品的总质量为80.0 g,完全反应并冷却后再称量E装置中玻璃管与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78.2 g.由该实验可计算出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7.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 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已知:①氯化钠溶液显中性②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一: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 2mL NaOH 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证明 NaOH 溶液与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②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 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 2mL NaOH 溶液于
试管中,滴入一定量
的稀盐酸,振荡后加
入镁条
若 ______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3)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______。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填序号)。
A.pH 试纸B.铜C.紫色石蕊试液D.硫酸铜
18. 氢化钙(CaH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阅读资料】
①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②钙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③氢化钙要密封保存,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氢化钙的制备】
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钙加热制得.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3)装置C中制取氢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若不改变温度,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______.
【产品的定量测定】
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氢化钙样品中常混有未完全反应的钙
(其余可能的杂质忽略不计).样品纯度的测定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按图2(固定装置省略)所示连接仪器.
②调整水准管高度,使量气装置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读取液面所在的刻度数据为10.0mL.
③将Y形管慢慢倾斜,直到A端的水全部与B端的样品混合.
④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再次读取液面所在刻度数据为110.0mL.
回答下列问题:
(5)如何判断样品与水完全反应:______.
(6)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______mL.
(7)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mg/mL.样品中氢化钙的纯度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1%)
19. 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______。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______、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______(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______(填标号)。
A.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活性炭是固体颗粒,能起到过滤的作用除去部分不溶性固体杂质,具有的是吸附性,能吸附溶解在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正确;
B、胃液中的盐酸过多会引起病痛,错误;
C、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汽油对油污具有溶解作用,故可以使用汽油代替洗涤剂使油污溶解,正确;
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带油的抹布擦,可以防止铁生锈,正确;
故选:B。
A、根据净水的方法分析解答;
B、根据胃酸的量分析解答;
C、根据油污的洗涤方法分析解答;
D、根据防锈的措施解答.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Na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B。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B
【解析】解: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属于碱,其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故选:B。
根据碱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掌握碱的概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某同学用Na2O和Na2O2的混合物14g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80g,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加入的水的质量为x,则14g+x=80g+氧气,所以x=80g-14g+氧气=66g+氧气,所以需要加水的质量大于66g。
故选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4g+水=80g+氧气分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需要加水的质量不仅含有作为溶剂的水,还包含与Na2O和Na2O2反应的水。
5.【答案】C
【解析】解:设二氧化碳质量为x,
Ca(OH)2+CO2=CaCO3↓+H2O,
44 100
x 12.5g
44x=10012.5g,
x=5.5g,
5.5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为:5.5g×3244×100%=4g,
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O+CO−高温Fe+CO2,Fe2O3+3CO−高温2Fe+3CO2,Fe3O4+4CO−高温3Fe+4CO2,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于一氧化碳,一半来自于铁的氧化物,
因此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为:4g÷2=2g,
8.0g某种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2g8.0g×100%=25%,
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分别是:1672×100%=22.2%,48160×100%=30%,64232×100%=27.6%,
由以上计算可知,这种铁的氧化物不可能是氧化亚铁、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Fe3O4,可能是FeO与Fe3O4的混合物。
故选:C。
用足量的CO还原8.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12.5g,该沉淀是碳酸钙,是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于铁的氧化物,一半来自于一氧化碳,要注意理解.
6.【答案】C
【解析】解:A、向稀盐酸中加入水时,溶液的pH升高,但是无论怎样稀释,溶液的pH总是小于7,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该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错误;
B、向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铜时,稀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加入氧化铜时马上生成氯化铜,该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错误;
C、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随着硝酸银的加入,即产生沉淀氯化银,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沉淀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正确;
D、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气体,气体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错误。
故选:C。
A、稀释盐酸时,酸性减弱,pH升高,但不会等于或大于7;
B、稀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C、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D、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7.【答案】C
【解析】解:A、向稀硫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时,稀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铁溶液显黄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B、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8.【答案】碱 HCl+NaOH=NaCl+H2O CaCO3 NaCl、CaCl2 HCl
【解析】解:(1)A、C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碱性。
(2)由图示可知,B中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
(3)D中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CaCO3。
(4)由题意可知,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了溶液呈酸性或中性,不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混合时过量的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反应,所以反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
故答为:(1)碱;(2)HCl+NaOH=NaCl+H2O; (3)CaCO3;(4)NaCl、CaCl2,HCl。
(1)根据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分析回答。
(2)根据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回答;
(4)根据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了溶液呈酸性或中性,不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据此分析一定存在的物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9.【答案】解:(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g×10+50g-64.5g=5.5g,
答:生成了5.5g二氧化碳。
(2)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5.5g
100x=73y=445.5g,
x=12.5g,y=9.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40100÷10=0.5g<0.6g,
由计算比较可知,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125g50g×100%=18.25%,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
【解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和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和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10.【答案】酸;紫色石蕊试液;氯化亚铁;CuO;Fe+2HCl=FeCl2+H2↑
【解析】解:通过分析可知,黄色溶液应该是铁盐的溶液,浅绿色的溶液应该是亚铁盐的溶液,蓝色溶液应该是铜盐的溶液,那么无色溶液就应该是酸的溶液,从而可以得出,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所以A为紫色石蕊,B为氧化铁,C为铁,D为氧化铜,同时蓝色溶液可以与C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也可以验证C为铁。
(1)通过推导可知,X属于酸,试剂A的名称是紫色石蕊溶液;
(2)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浅绿色溶液为氯化亚铁溶液;
(3)若X为稀硫酸,D为氧化物,它们生成的是蓝色溶液,我们知道的蓝色溶液应该为铜盐的溶液,所以D应该为氧化铜;
(4)若X是稀盐酸加入锈铁钉产生气泡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1)酸;紫色石蕊溶液;
(2)氯化亚铁;
(3)Fe2O3;
(4)Fe+2HCl=FeCl2+H2↑。
根据图框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黄色溶液应该是铁盐的溶液,浅绿色的溶液应该是亚铁盐的溶液,蓝色溶液应该是铜盐的溶液,那么无色溶液就应该是酸的溶液,从而可以得出,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所以A为紫色石蕊,B为氧化铁,C为铁,D为氧化铜,同时蓝色溶液可以与C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也可以验证C为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1.【答案】气泡 Mg+H2SO4=MgSO4+H2↑ 镁条长度 Mg+2H2O=Mg(OH)2+H2↑ 没有气泡产生 不消失 不消失 Ag+
【解析】解: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H2SO4=MgSO4+H2↑。
[做出猜想]由小林同学的实验,镁条长度越长,产生白色沉淀越多,则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镁条长度有关。
由题意,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即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猜想三为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实验验证2]A.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由实验结论,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则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消失。
B.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易溶于水,由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正确,则加入足量水,白色沉淀不消失。
C.加入适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说明白色沉淀能与酸反应;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次沉淀应为氯化银沉淀,则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Ag+。
故答案为:气泡;Mg+H2SO4=MgSO4+H2↑;
[得出结论]镁条长度;
[做出猜想]Mg+2H2O=Mg(OH)2+H2↑;
[实验验证2]
试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足量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不消失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B
加入足量水
白色沉淀不消失
猜想二不正确
C
加入适量稀硝酸
白色沉淀消失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
Mg2+、Ag+
根据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得出结论]根据题意,实验方案,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
[得出结论]根据题意,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做出猜想]根据化学方程式写法来分析;
[实验验证2]A、由实验结论,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题意,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g,易溶于水,结合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正确,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加入适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 AC C Mg+H2SO4=MgSO4+H2↑ 戊 丁 乙 氧化铁粉末不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全部被除去 C+2H2SO4−△CO2↑+2SO2↑+2H2O
【解析】解:(1)①浓硫酸局吸水性,故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由于吸水而导致m1<m2,故填:<。
②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不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导致酸液飞溅,错误;
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放热,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离,正确;
故填:AC;
(2)铜不与硫酸反应,故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C,镁与硫酸反应最剧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故填:C;Mg+H2SO4=MgSO4+H2↑。
(3)①要证明水的存在,需要通过无水硫酸铜,然后检验并除去二氧化硫,最后检验碳的氧化物,故填:戊;丁;乙;
②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则氧化铁粉末不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丁装置A中溶液褪色
,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丁装置C中溶液不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全部被除去了,故填: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氧化铁粉末不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
丁装置A中溶液褪色
丁装置C中溶液不褪色
证明气体中有二氧化硫
装置C的作用二氧化硫全部被除去
戊中白色固体变蓝
证明气体中有水蒸气
【获得结论】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CO2↑+2SO2↑+2H2O,故填:C+2H2SO4−△CO2↑+2SO2↑+2H2O。
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以及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解答,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碳与硫酸加热产物成分确定额实验设计。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浓硫酸的性质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答案】2KOH+CO2=K2CO3+H2O;Ⅰ;产生白色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用作钾肥
【解析】解:【查阅资料】
①KOH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
故填:2KOH+CO2=K2CO3+H2O。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
(2)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
(3)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
产生
假设Ⅰ不正确
(2)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II正确
(3)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拓展应用】
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碳酸钾易溶于水,因此K2CO3在农业上可以用作钾肥。
故填:用作钾肥。
KOH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
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观察到和氯化钾;
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Cu(OH)2、Cux(OH)yClz CuCl2+2NaOH=Cu(OH)2↓+2NaCl ② 甲 Cu2(OH)3Cl+3HCl=2CuCl2+3H2O ab
【解析】解:【猜测】
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x(OH)yClz晶体;③Cu(OH)2、Cux(OH)yClz。
猜想①的理由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
故填:Cu(OH)2、Cux(OH)yClz;CuCl2+2NaOH=Cu(OH)2↓+2NaCl。
【实验】
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铜,则猜想②不正确;
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甲装置,先通过浓硫酸时,通过质量变化可以检验是否生成水,后通过硝酸银时,然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氯化氢气体。
故填:②;甲。
【延伸】
(1)浓硫酸两次增加的质量都是1.8g,说明氢氧化铜分解生成1.8g水,碱式氯化铜分解生成1.8g水,
设氢氧化铜质量为x,
Cu(OH)2−△CuO+H2O,
98 18
x 1.8g
98x=181.8g,
x=9.8g,
9.8g氢氧化铜中铜元素质量为:9.8g×6498=6.4g,
最终得到的剩余固体24.00g是氧化铜的质量,
24.00g氧化铜中铜元素质量为:24.00g×6480=19.2g,
碱式氯化铜中铜元素质量为:19.2g-6.4g=12.8g,
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是反应生成氯化银的质量,
14.35g氯化银中氯元素质量为:14.35g×35.5143.5=3.55g,
碱式氯化铜中氢氧根质量为:31.25g-9.8g-12.8g-3.55g=5.1g,
根据题意有:12.8g64:5.1g17:3.55g35.5=x:y:z,
x:y:z=2:3:1,
碱式氯化铜的化学式是Cu2(OH)3Cl,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3Cl+3HCl=2CuCl2+3H2O。
故填:Cu2(OH)3Cl+3HCl=2CuCl2+3H2O。
(2)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实验中可以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这样可以保证氢氧化钠足量;
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样可以保证氢氧化钠足量。
故填:ab。
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碱式氯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溶液先由无色变红色,后由红色变成无色 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析】解:【实验探究】
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实验中能够观察到溶液先由无色变红色,后由红色变成无色,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故填:溶液先由无色变红色,后由红色变成无色.
【解释结论】根据裘臻的实验现象无法证明氢氧化钡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理由是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故填: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
【解释结论】氯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验气体的纯度 浓氢氧化钠 2NaOH+CO2=Na2CO3+H2O 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 Fe2O3+3CO−高温2Fe+3CO2 使支管烧瓶与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相同,便于滴入酸液 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将其点燃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 60%
【解析】解:(1)该实验过程中有气体生成,有气体参加,所以按装置图组装好实验仪器,实验前必须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纯时点燃或加热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E处酒精灯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气体的纯度;
(2)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B装置内是浓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C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验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故填:浓氢氧化钠;2NaOH+CO2=Na2CO3+H2O;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3)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玻璃管内的红色粉末慢慢变成黑色;故填: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Fe2O3+3CO−高温2Fe+3CO2;
(4)由于实验一般在密闭环境下进行,滴入一定液体后会发生内外压不平衡情况,此时液体就不易滴下,采用连通管可平衡内外压帮助液体顺利滴下;故填:使支管烧瓶与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相同,便于滴入酸液;
(5)F装置既可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还能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将其点燃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故填: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将其点燃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
(6)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则:
Fe2O3+3CO−高温2Fe+3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0 112 160-112=48
x 80.0g-78.2g=1.8g
16048=x1.8g
x=6g
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6g10.0g×100%=60%
故填:60%。
(1)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实验步骤、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来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以及除杂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解答;
(3)根据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5)根据装置的特点以及氢氧化钙的性质来分析;
(6)根据实验数据以及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炼铁的原理、实验现象、尾气处理以及应用。要注意有毒气体不能随意排放,可燃性气体在加热或点燃前的验纯,以及净化气体的方法。
17.【答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有气泡冒出 如果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有剩余也没有明显现象 AC
【解析】解:(1)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②当与盐酸反应时有气泡,气泡很可能是CO2,便可找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碳酸钠;
(2)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氢气;
(3)向NaOH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没有明显现象,可能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者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有剩余;
(4)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若=7,则恰好反应,若<7,酸有剩余;铜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检验;如果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盐酸过量,如果石蕊试液不变红,说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盐酸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若盐酸过量,也没有明显现象。故选AC。
答案为:(1)①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②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碳酸钠;
(2)有气泡冒出;
(3)如果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有剩余也没有明显现象;
(4)AC。
(1)①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
②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回答;
(2)根据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道不错的综合题。
18.【答案】Zn+2HCl=ZnCl2+H2↑ 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 Ca+H2−△CaH2 将活塞关闭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指堵住装置D的导管口,打开活塞,若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分液漏斗内的液面几乎不下降 量气管中液面不再变化 100.0 88.4%
【解析】解:(1)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
故答案为:Zn+2HCl=ZnCl2+H2↑;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氧化钙与水可反应,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且与盐酸能反应,所以该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
(3)钙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氢化钙,方程式是Ca+H2 −△CaH2;
故答案为:Ca+H2 −△CaH2;
(4)要检查该套装置的气密性,可以将活塞关闭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手指堵住装置D的导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分液漏斗内的液面变化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故答案为:将活塞关闭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指堵住装置D的导管口,打开活塞,若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分液漏斗内的液面几乎不下降;(合理答案均可)
(5)由于氢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判断样品与水是否完全反应,可以观察右边的量气管中液面,若不再变化,则已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量气管中液面不再变化(合理答案均可);
(6)氢气的体积等于反应前后液面差,为:110.0mL-10.0mL=100.0mL;
故答案为:100.0;
(7)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100.0mL×0.09mg/mL=9mg
设样品中氢化钙的质量是X,生成氢气质量为Y,则钙的质量为100mg-X,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9mg-Y则
CaH2+2H2O=Ca(OH)2+2H2↑
42 4
X Y
42X=4Y,解得Y=2X21
Ca+2H2O=Ca(OH)2+H2↑
40 2
100mg-X 9mg-Y
根据:40100mg−X=29mg−Y
将Y=2X21代入,解得X=88.4mg
所以样品中氢化钙的纯度为:88.4mg100mg×100%=88.4%;
故答案为:88.4%.
(1)依据锌粒与稀盐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2)根据碱石灰的成分和其中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3)依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方程式;
(4)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和题目要求分析解答;
(5)根据装置特点和氢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气进行分析;
(6)氢气的体积等于反应前后液面差;
(7)依据氢气的质量=氢气的体积×氢气的密度求出氢气的质量,再结合氢化钙与水反应方程式及钙与水反应方程式,求出氢化钙的质量,进而计算样品中氢化钙的纯度.
本题考查内容全面而综合,解答时要根据相关知识细心分析解答,尤其是计算题,能很好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9.【答案】Zn+H2SO4=ZnSO4+H2↑ 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过滤 乙 AC
【解析】解:
(1)由于铜排在了氢的后面,所以与酸不反应,反应物是锌和硫酸,生成物是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2)从铜和硫酸锌溶液的混合物中得到铜,先进行过滤,得到带有硫酸锌溶液的铜,再进行洗涤除去表面的硫酸锌,再进行干燥除去水即可;
(3)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需要知道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而题中没有告知;
(4)由于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时,放出热量,如果没等冷却到室温,根据热涨冷缩的原理可知进入量筒中水偏多,所以误认为得到的氢气多,再就是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计算的结果就偏大。
答案:
(1)Zn+H2SO4=ZnSO4+H2↑ 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2)过滤;
(3)乙
(4)AC
(1)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并且使锌完全参加反应;
(2)根据从铜和硫酸锌溶液的混合物中得到铜考虑;
(3)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需要知道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根据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考虑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实验结果的评价,要知道锌与硫酸反应放出热量,会造成相应的误差,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进行观察和计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计算题,推断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