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九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九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 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蒸发 B. 导电 C. 爆炸 D. 燃烧
-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检查气密性
C. 加热固体 D. 验满氧气
- 根据课本上“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两幅图片,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 分子、原子的体积是很小的
C. 分子、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D.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 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 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 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C. 铁铸成锅-----有新分子生成
D. 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A. 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 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 因为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常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 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 下列叙述有误的个数是
、氮氧化物、CO和都是大气污染物
原子中都有中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课本上用燃烧的木条比较得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 如图所示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和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属于同一族元素
C. 和属于同种元素
D. 都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 东莞市水滩山森林公园有丰富的负离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离子如,与比较,不相同的是
A. 质子数 B. 相对质量 C. 含氧原子个数 D. 电子数
-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形成原子
C. 液体分子间间隔大于固体间间隔,所以水结成冰体积变小
D.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如图是某学校师生对“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下列各项是同学们对该创新
实验的评价,你认为评价不合理的是
A.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材料及药品均易得到
B. 实验使用的药品用量太大
C. 反应速率快,节省时间
D. 实验现象明显,整个装置好似点燃的灯塔,趣味性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工业上可以用______制取氧气。
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它除了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外,还常用于贮存食品的保护气。请你写出氮气可用于保存食品的原因______。
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是______,氦气由______构成填粒子符号。 -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宏观物质世界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请根据如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图甲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属于第______周期元素。
如图乙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是______,该原子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______,该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排第______位。
如图丙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再研究。
年,法国化学家______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如图甲微观示意图可表示汞与氧气反应的过程,请在方框内画出正确的图示。
小红和小明分别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1硬质玻璃管内装有白磷,且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留有30mL室温下的空气。
小红在做实验之前,同时向内推动活塞,活塞都弹回原位,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过程中小红交替推拉左右活塞的目的是______,刚开始时出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______,活塞向______移动,冷却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__mL;
我们发现图1装置比图2装置有明显的优点是______,图2中反应的文字表达是______,该实验不能选铁丝的原因是______;
如果将A、B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粉,点燃使它们充分反应,则B中硫燃烧产生______色火焰。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出现的现象填字母______瓶有水进入。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 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
用装置A、D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开始收集气体的最佳时机是______,实验结束后要“先移后熄”,其目的是______。
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测气等的多功能装置。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进入F中。
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用固体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则制取并收集硫化氢,应该从图中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 - 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
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玻璃杯内壁出现______;手摸玻璃杯壁有______感觉。
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
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
【获得结论】
液化气燃烧为______变化。
【反思与交流】
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试举一例说明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蒸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导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A
【解析】解: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图示操作正确;
B.图示装置中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无法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应将注射器连接在短导管一侧,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若长导管内能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也可以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若长导管口处冒出气泡,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图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图示操作错误;
D.验满氧气时,应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而不能伸入集气瓶内,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倾倒液体试剂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来分析。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3.【答案】A
【解析】解:A、由图象不能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A错误;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可知分子、原子的体积是很小的,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分子、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C正确;
D、“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可知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由图象不能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B、根据图象可知分子、原子的体积是很小的进行解答;
C、根据图象能说明分子、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进行解答;
D、根据图象可知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对构成物质基本微粒的认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答案】C
【解析】解: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浓氨水挥发,是因为氨分子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C、铁铸成锅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因果关系成立;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因果关系成立;
C、因为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常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因果关系成立;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助燃剂,它本身不燃烧,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D。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6.【答案】D
【解析】解:、氮氧化物、CO都是大气污染物,未列入空气污染物,故叙述错误;
在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叙述错误;
有的原子比分子小,有的原子比分子大,故叙述错误;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叙述错误;
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得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故叙述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D。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分析;
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
根据原子、分子的大小分析;
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易失去,化学性质不相似,故A错误。
B、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但中质子数是1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质子数、电子数都是10,是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不属于属于同一族元素。故B错误。
C、和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
D、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都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判断;
B、根据同一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分析;
C、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分析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氦为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
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要明确相对稳定结构、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的判断方法。
8.【答案】D
【解析】解:A、通过与比较,可知与质子数相同,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B、通过与比较,可知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C、通过与比较,可知与含氧原子个数相同,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通过与比较,可知与电子数不相同,故说法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每个由2个氧原子组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每个由2个氧原子组成,质子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由此比较可知它们含有氧原子个数相同,质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离子与分子间的异同点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解: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中没有氧气参加,一氧化碳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说法错误;
B、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形成原子,说法正确;
C、通常情况下液体分子间间隔大于固体间间隔,但是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水结成冰体积变大,不是变小,说法错误;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但是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钠离子和铵根离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已有的概念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答案】B
【解析】解:分析装置可知所用的仪器是球形干燥管和胶塞,是常规仪器,材料是棒香也是常用物品,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都是常用药品,所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材料及药品均易得到,A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图示可知二氧化锰用量很少,过氧化氢溶液只有几ml,所以实验使用的药品用量太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速率快,所以反应速率快,节省时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装置特点可知,将球形干燥管直立,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接触迅速产生氧气使带火星的棒香复燃,就像灯塔,趣味性强,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依据装置所用仪器和材料及药品分析;
依据药品用量进行分析
依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反应速率分析;
依据装置特点分析实验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制取,分析实验装置的能力,解题时弄清知识点抓住实质。
11.【答案】混合物 分离液态空气法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物发生反应 He
【解析】解: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工业上可以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故答案为:混合物;分离液态空气法;
氮气可用于保存食品的原因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物发生反应;故答案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物发生反应;
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He。
物质的分类,氧气的工业制法;
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答案】 三 13 三 氢气氯气氯化氢 化合
【解析】解: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氯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故填:;三;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数为13的原子是铝原子,因其最外层有3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而形成带有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铝元素在地壳中位居第三位;故填:13;;三;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氯气和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氯气氯化氢,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氢气氯气氯化氢;化合。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原子结构来分析;
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符号的写法以及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化学反应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信息、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与应用、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等,难度适中。
13.【答案】拉瓦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使装置中氧气完全反应 白烟 外 24 实验结果更准确或更环保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淡蓝色 A、B
【解析】解: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答案为:拉瓦锡;
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组成,所以应补充图示为;故答案为:;
在做实验之前,同时向内推动活塞,活塞都弹回原位,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过程中小红交替推拉左右活塞的目的是使装置中氧气完全反应,刚开始时出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白烟,由于放出热量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增大,所以活塞向外移动,足量的白磷燃烧耗尽了注射器内的氧气,即,所以冷却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故答案为:使装置中氧气完全反应;白烟;外;24;
图1装置比图2装置有明显的优点是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图2中反应的文字表达是: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该实验不能选铁丝;故答案为:实验结果更准确或更环保;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A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了氧气,气压减小,B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B中的部分二氧化硫进入A中,最终A、B瓶都有水进入。故答案为:淡蓝色;A、B。
根据化学史的知识来分析;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白磷燃烧的现象以及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根据装置的特点、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来分析;
根据硫燃烧的现象、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4.【答案】酒精灯 长颈漏斗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b BC或端进气
【解析】解:仪器是酒精灯;仪器是长颈漏斗。
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开始收集气体的最佳时机是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
实验结束后要“先移后熄”,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氧气应从a端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若用F装置来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氧气不易溶于水,用图中装置收集氧气时,长导管是出水管,短导管是进气管,即气体应从b进入F中。
实验室用固体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B装置来制取;硫化氢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装置是C或端进气。
故答案为:
酒精灯;长颈漏斗;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b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或端进气。
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据此结合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氧气应从a端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室用固体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硫化氢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水雾;发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
正确;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实验探究题,考查了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化学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解答】
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看燃烧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提出的假设是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故填: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液化气火焰上,如果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则说明燃烧生成了水;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感觉,说明产生了热量;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填:水雾;发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由实验现象可知,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填:水和二氧化碳;
由于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可判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是正确的,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物理变化,故填:正确;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