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淮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淮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在紧张时出汗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结果
B. 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保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C. 人体血液中钙盐过少会引起抽搐
D. 内环境稳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出汗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正常调节,A正确;
B.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当,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B错误;
C.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少,会使钙盐稳态失调,从而引起抽搐,C正确;
D.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能升高血糖的激素不止一种
B.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C. 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D. 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体内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A正确;
B.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B错误;
C.下丘脑是多种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还可以分泌多种激素,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C正确;
D.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如通过神经调节使血管收缩,同时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等,D正确。
故选B。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后不会发生的是( )
A. 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C. 浆细胞产生抗体 D. 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过程: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细胞外增殖,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而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A符合题意;
B.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免疫,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不符合题意;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C不符合题意;
D.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刺激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T细胞,也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关于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⑤是感受器
B. 兴奋③中传递时,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C. 在④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①会作出反应
D. 兴奋在②处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④上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直接相连的⑤为感受器,③为突触,②为传出神经,①为效应器。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⑤是感受器,A正确;
B.兴奋以电信号(电流)形式传导到突触时,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形式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膜。所以兴奋在③突触中传递时,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B正确;
C.在④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会沿反射弧传导到①效应器,使效应器做出反应,C正确;
D.兴奋在②传出神经上会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
故选D。
5.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一些生理指标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下图为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某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
B. 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
C. 曲线a、b分别表示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 血糖浓度变化会引起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
B.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降低,所以胰岛素可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B正确;
C.马拉松比赛过程中,随着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血糖浓度降低,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曲线a、b分别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
D.血糖浓度变化会作为刺激信号引起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对两种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液中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6.下图为胚芽鞘相关实验:甲组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乙组除去胚芽鞘尖端,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且两组试验都从右侧给予单侧光照,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甲乙两组胚芽鞘都能够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的胚芽稍直立生长,乙组的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
B. 甲、乙两组对比可知,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
C. 乙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 乙组胚芽鞘能够生长,说明上端是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不能感光,直立生长;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琼脂小块不能感光,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故右侧生长快,于是乙向左弯曲生长。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组的胚芽稍直立生长,乙组的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A错误;
B.甲组的尖端不能接受单侧光,而乙组没有尖端,故甲、乙两组对比不能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B错误;
C.乙组胚芽鞘的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故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乙组胚芽鞘尖端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运输到了胚芽鞘的下端,促进了下端生长,说明胚芽鞘上端是其形态学上端,D正确。
故选D。
7.下图为钵池山公园内金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规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t2时刻
B. t2时刻金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 t3时刻金鱼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t4时增加饵料的投放,金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种群数量的K/2值,t4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种群数量的K值,据此答题。
【详解】A、有图可知,t1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小于t2时刻,A错误;
B、t2时刻金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不是最大,B错误;
C、t3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t4时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若增加饵料的投放,金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大,D正确。
故选D。
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含有4条食物链
B. 昆虫与杂食鸟的关系是竞争与捕食
C. 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四、第五营养级
D. 图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即植物→杂食鸟→猫头鹰、植物→昆虫→杂食鸟→猫头鹰、植物→昆虫→蛙→蛇→猫头鹰。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A错误;
B.昆虫与杂食鸟都捕食植物,同时杂食鸟还捕食昆虫,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竞争与捕食,B正确;
C.在“植物→杂食鸟→猫头鹰”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第三营养级,在“植物→昆虫→杂食鸟→猫头鹰”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第四营养级,在“植物→昆虫→蛙→蛇→猫头鹰”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第五营养级,所以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散失
B.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C. 草本阶段比森林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仅取决于物种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即仍有能量的散失,A错误;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草本阶段的营养结构比森林阶段的营养结构简单,故草本阶段比森林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差,C错误;
D.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和各种生物的比例,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D. 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苍蝇、老鼠等有害生物没有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②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③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形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如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科学家研制出新的导航仪属于直接价值,所以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苍蝇、老鼠等有害生物也有一定的价值,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中,排气口与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的主要目的是( )
A. 让产生的气体缓慢排出
B. 排出CO2并防止杂菌污染
C. 防止散热过多
D. 有利于通过排气口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过程中,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方法: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②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④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详解】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发酵瓶中气压增加,为防止发酵瓶炸裂,故需要在发酵过程中定时放气,同时还应该保证发酵液不被杂菌污染。所以排气口常与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既能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又能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避免发酵失败,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腐乳制作过程中加酒精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乳变质
B.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分层装瓶腌制时,底层和接近瓶口的盐要铺厚些
C. 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
D. 腐乳生产的现代化工艺中,常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A.腐乳制作中加酒主要是为了调节腐乳的风味,同时也可以杀菌,避免腐乳变质,A错误;
B.由于越靠近瓶口的位置被微生物污染的几率越大,所以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分层装瓶腌制时,应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盐量,B错误;
C.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会改变毛霉生长所需的湿度,又会导致杂菌污染,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C错误;
D.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接种优良的毛霉菌种制作而成的,D正确。
故选D。
13.目前网络传言,单位面积的手机屏幕上细菌比马桶按钮上的多。两生物兴趣小组为辨别真伪进行了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B.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
C. 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D. 两组实验结果不同,可能因为样本来源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
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详解】A.由图中菌落的均匀分布可知本实验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正确;
B.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B错误;
C.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等,故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C正确;
D.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可知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都存在多种微生物,两组报道结果不同,可能是手机的取样环境和马桶的取样环境都不相同,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的作用都是直接洗去衣服上的污垢
B. 酶的固定化技术能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C. 生物酶牙膏中的酶,可以通过分解细菌来预防龋齿
D. 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获取酶制剂要将细胞破碎,释放出细胞内的酶分子,提取到的酶即可称为酶制剂。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即酶大多数是蛋白质类物质,少数为RNA。
3、特性: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洗涤效果与水温、酸碱度、污物或衣物的性质都有关,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另外酶具有专一性。
【详解】A.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的作用是将污渍中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可溶与水的小分子,使污渍容易从衣物上脱落,A错误;
B.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利用,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等,B正确;
C.生物酶牙膏中含有的酶,可以分解细菌预防龋齿,C正确;
D.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因此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5.2018年11月世界首例抗艾滋病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在我国出生,这对婴儿通过CRISPR/Cas9基因定点编辑技术修改了CCR5基因而免疫HIV病毒。CRISPR/Cas9系统是由Cas9蛋白和向导RNA(tracrRNA/erRNA)组成的复合体。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向导RNA引导Cas9到外源D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as9蛋白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复合体的形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C. 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原则识别DNA分子中特定的序列
D. 基因定点编辑过程中,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G—C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紧扣题干信息“CRISPR/Cas9系统是由Cas9蛋白和向导RNA(tracrRNA/erRNA)组成的复合体”“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向导RNA引导Cas9到外源D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准确答题。
【详解】A.根据“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向导RNA引导Cas9到外源D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 ,说明Cas9蛋白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正确;
B.复合体是由Cas9蛋白和向导RNA(tracrRNA/erRNA)组成的,RNA是通过转录形成的,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所以复合体的形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B正确;
C.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原则识别DNA分子中特定的序列,C正确;
D.向导RNA与DNA的一条链互补配对,碱基配对方式为U-A、A-T、C-G,G-C,故基因定点编辑过程中,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U-A、A-T、C-G,G-C,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B. 常用基因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受体细胞的DNA分子中
C. 蛋白质工程通过直接改造蛋白质的结构来创造新的蛋白质
D. 蛋白质工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仍然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关系
【详解】A.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所以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
B.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标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地插入到了受体DNA中,B正确;
C.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分子直接进行操作,C错误;
D.蛋白质工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仍然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的,所以蛋白质的合成仍遵循中心法则,D正确。
故选C。
17.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
B. ②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
C. ①→②、②→③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 ①→④过程培养基成分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分析图示,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③→④为幼苗进一步发育的过程。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也不同,A正确;
B.①中为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②试管中细胞为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③为愈伤组织再分化后形成的幼体,所以②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②→③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正确;
D. 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不同,D错误。
故选D。
18.犬细小病毒(CPV)的单克隆抗体(CpvMcAb)可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染,现利用小鼠制备该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考虑( )
A. 选择的小鼠必须是纯种
B. 用同种抗原多次注射小鼠
C. 利用促融技术促进细胞融合
D. 筛选时采用单个细胞克隆化培养技术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目的是要获取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和选择的小鼠是否为纯种无关,A错误;
B.用同种抗原多次注射小鼠,使之产生数量较多的浆细胞,便于获取浆细胞,B正确;
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要采用一定的促融技术,C正确;
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筛选时采用单个细胞克隆化培养可获得大量能产生同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故选A。
19.红安格斯牛因肉质鲜美营养全面被称为“贵族牛”,某示范养殖基地利用本地黄牛作受体牛“借腹生子”,同期移植接种了150枚的纯种胚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安格斯牛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
B. 对本地黄牛要采取超数排卵技术
C. “借腹生子”可以充分发挥红安格斯牛的繁殖潜力
D. 本地黄牛作受体牛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详解】A.红安格斯牛因肉质鲜美营养全面被称为“贵族牛”,所以在胚胎移植中红安格斯牛应作为供体,供体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A正确;
B.本地黄牛只是为优良胚胎的发育提供子宫环境,故不需要对其采取超数排卵技术,B错误;
C.胚胎移植中供体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繁重而漫长的妊娠和育仔的任务由受体取代,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所以胚胎移植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动物个体的繁殖能力,C正确;
D.对受体的选择,应选择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D正确。
故选B。
20.2019年5月底,北京市强制执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与平衡原理
B. 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 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 “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2、从资源化的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
【详解】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的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C. D中含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
D.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pH稳定不变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是相互渗透的。 据图分析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组织液中,B正确;
C.D为淋巴,淋巴中含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PH保持相对稳定,不是稳定不变,D错误。
故选BC。
22.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 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B. 实验的因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
C. 实验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定为X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分析图解可知,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平均根长度也逐渐增多,浓度Y时生根数和生根长度最多最长,然后生根数和长度又逐渐下降。
【详解】AB.由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AB正确;
C.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浓度X和浓度Y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浓度Z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插条生根,其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所以浓度X和Y都小于浓度Z,但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个浓度作用效果相同,则浓度X和浓度Y无法确定大小关系,D错误。
故选ABC。
23.某兴趣小组利用血球计数板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图甲是该组所使用的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乙表示观察到的计数室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血球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 计数时,应先选取图乙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和中央的5个格子进行计数
C. 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培养液,滴加培养液前应先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
D. 为减小实验误差,使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应在计数室中统计无色细胞的数目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A.图甲所示血球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
B.由乙图可知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格,可知计数板的规格为25格×16格,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计数时,应先选取图乙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和中央的5个格子进行计数,B正确;
C.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滴加培养液前应先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使培养液自行深入计数室,C正确;
D.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统计酵母菌的活菌数量,为了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以减小实验误差,常使用台盼蓝染液染色,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计数室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所以统计的无色细胞数目即为活菌的数目,D正确。
故选BCD。
2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 C表示生产者,A、B、D都是消费者
C. 生理过程1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流动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图中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和D均为消费者。图中1表示光合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A.大气中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C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A和D都是消费者,B错误;
C.C表示生产者,生理过程1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流动,D正确。
故选ACD。
25.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兔血和鸡血都是提取DNA的适宜材料
B. 预冷的乙醇可用于进一步提纯DNA
C. 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
D.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需要水浴加热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详解】A.兔属于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提取不到DNA,而鸡属于鸟类,其红细胞内含有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DNA含量较多,故鸡血是提取DNA的适宜材料,A错误;
B.在冷的95%酒精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DNA的沉淀量最大。如果用热的95%酒精会提高DNA的溶解度,不能完全使DNA沉淀,B正确;
C.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C错误;
D.将析出的DNA溶解在2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呈现蓝色,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填数字序号),④中的物质可进入_____(填图中序号)。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____(填“>”“<”“=”)液体②处;在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将_____。
(3)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HPO42-等离子有关。
(4)某些人接触花粉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发的______。人体为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常常通过抑制原输入信息使输出信息减弱,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
【答案】 (1). ② (2). ①②③ (3). > (4). 升高 (5). 蛋白质、无机盐 (6). HCO3- (7). 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 (8).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血浆、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据此做题。
【详解】(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图中②细胞內液不属于内环境。④组织液可与血浆双向渗透,也可以与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还可以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所以④中的物质可进入①②③。
(2)正常情况下,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细胞内液,由于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②细胞內液处;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可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将升高。
(3)①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4)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所以某些人接触花粉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发的过敏反应。人体为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常常通过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7.科学家通过光似免疫共沉淀质谱方法研究了致命性的病原体(比如埃博拉病毒)与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交流协调的“语言”。请据图回答:
(1)甲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细胞和___细胞。免疫系统中除抗原外还有____等信息分子(请举一例)。
(2)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_____细胞,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______。
(3)信息分子乙的产生场所是_____,对乙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由上图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
【答案】 (1).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2). 记忆(B)细胞 (3). 淋巴因子 (4). 效应T细胞 (5). 细胞凋亡 (6). 垂体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1)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系统中除抗原可作为信息分子刺激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外,淋巴因子也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2)细胞免疫过程中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的死亡属于受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的死亡,故属于细胞凋亡。
(3)信息分子乙通过体液传送能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所以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由上图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明确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图准确回答。
28.为了减轻秸秆燃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某科研小组使用下图所示方法分离纯化纤维素分解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接种工具的名称是_____制备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A0 A2 A3 A4 A5 A6
(2)图示接种方法是_____。接种前,接种工具需要冷却的原因是______。
(3)下表为某同学配制的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成分: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水
培养基
0.5g
4g
5g
5g
15g
1000ml
据表分析,该培养基含有微生物所需的______、氮源、水、无机盐四大类营养物质。该培养基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
(4)在最适温度下,一定时间内,分解等量纤维素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科研小组提取来源不同的纤维素分解菌的酶,分成七组进行活力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是_____组。
【答案】 (1). 接种环 (2). 先调pH再灭菌 (3). 平板划线法 (4). 避免高温导致菌种死亡 (5). 碳源 (6). 不能 (7). 纤维素不是唯一碳源 (8). A6
【解析】
【分析】
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平板划线法,就是通过连续划线对菌液不断稀释,第一次划线生长出来的单菌落最少,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单个菌落的数量逐渐增加。该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接种环。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该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涂布器。
【详解】(1)图中接种工具的名称为接种环,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应为先调pH再灭菌。
(2)由图可知,图示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接种前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避免高温烫死接种物。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具备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表格中的淀粉和纤维素粉可提供碳源,酵母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可以有效的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和生长因子。该培养基中纤维素不是唯一碳源,含有的淀粉可为多种异养的微生物提供碳源,该培养基不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4)根据图示可知,分解等量纤维素时A6组所需酶量最少,所以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是A6组。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及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下图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都分生理效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_____(激素)相关性最大。水稻幼菌生长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会出现植株疯长现象,这与_____(激素)有关。
(2)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在种子发芽的调节中,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之间的作用表现为相互_______。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____。
(3)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_。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_______结果。
【答案】 (1). 脱落酸 (2). 赤霉素 (3).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4). 拮抗 (5). 两重性 (6). ①去除顶芽 (7). 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8). 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五大类激素中,在种子萌发时起协同作用的是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器官脱落上起协同作用的是脱落酸和乙烯。
【详解】(1) 由图可知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在早春时稻农将种子放入水中浸泡可以促进萌发,说明这种做法能使脱落酸含量减低,从而促进萌发,即与脱落酸的相关性最大。赤霉素可促进茎秆的伸长,故水稻幼菌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可能与赤霉素有关。
(2)由图可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种子发芽的调节中,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所以二者之间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低浓度的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能疏花疏果,所以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两重性。
(3) 由于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侧芽的生长,所以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去除顶芽,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可以抑制顶端优势,所以也可以涂抹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以缓解顶端优势。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0.以下是加拿大某地区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及植被演替情况的部分调查资料。请根据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曲线属于____。
A.概念模型 B.物理模型 C.数学模型
(2)图中表示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由图推测,雪兔与猞猁的关系是______。
(3)调查猞猁的种群数量应使用_____法,某次调查时,初次抓捕猞猁用红色醒目染料标记后放归,三周后用同种方法捕捉到猞猁,计数后得到数据比实际值_____(偏大、偏小或相同),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4)该区域的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变化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
草本植物→灌木→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1945年
1846年
1847-1860年
1861-1935年
土壤的pH
7.2
6.5
5
4.8
演替过程中土壤pH值变化主要与_____(填写生物名称)有关。
②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C (2). A (3). 捕食 (4). 标志重捕 (5). 偏大 (6). 醒目的标记导致被标记的猞猁无法存活 (7). ①赤杨 (8). ②土壤的pH值适宜云杉和铁杉生长
【解析】
【分析】
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象、简化和假设,借助数学语言,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起来的一个数学结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坐标曲线、数学方程式、表格等。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其中捕食曲线的特点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变化。其中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
【详解】(1)上述曲线是以年份为横轴,以种群数量为纵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数学模型。所以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一前一后的变化规律,为捕食曲线,即雪兔与猞猁为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加者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所以表示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A。
(3)猞猁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初次抓捕猞猁用红色醒目染料标记后放归,由于醒目的标记导致被标记的猞猁不易溶于群体,容易死亡,所以重捕时导致被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于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数(m),所以计数后得到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4)①由表格数据可知,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的PH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值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
②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的pH值适宜云杉和铁杉生长。
31.海洋石油污染正引起光泛关注。利用基因工程菌进行生物降解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P450是石油降解的关键酶,用Sal I和NdeI联合酶切获得的P450基因,与甲图所示的质粒pCom8重组,导入土著石油降解菌种Y9,获得了基因工程菌中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菌落变成黑色,aacCl是庆大霉素(一种抗生素)抗性基因,限制酶NdeI、XhoI和SspI在原质粒上均只有一个酶切位点,数字表示酶切位点间的碱基对数,乙图表示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1)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使用限制酶和_____酶。图乙所示的几种限制酶中,切割目的基因产生平末端的是_______。
(2)质粒pCom8需用限制酶_____作用后,才能与P450基因形成重组质粒:为了便于重组质粒的导入,常使用_____处理Y9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若对重组质粒再次使用上述限制酶切制,可获得_____个DNA片段。
(3)经测定原质粒为7.6kb(1kb为1000个碱基对),重组质粒经NdeI.SspI联合酶切后获得了6.0kb和1.2kb的两个片段,则目的基因的长度为______kb。
(4)由于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成功率很低,所以需要经过筛选才能获得工程菌。操作的大致思路是:
第一步,配制培养基。除下表中的成分外,还必须添加琼脂和_____。
蛋白胨
酵母侵膏
NaCl
KCl
MgCl2
H2O
pH
20g
5.0g
0.5g
0.2g
1.0g
1000ml
7.0
第二步,将待检菌液接种在第一步配制的培养基上。
第三步,选择_____色菌落扩大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的工程菌。
【答案】 (1). DNA连接(酶) (2). SspI (3). Nde1、XhoI (4). Ca2+ (5). I (6). 1.4 (7). 庆大霉素 (8). 白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质粒和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甲图质粒中有限制酶NdeⅠ、XhoⅠ和SspⅠ的切割位点,且NdeⅠ与另外两种限制酶之间的碱基对数分别为1.8kb、1.2kb;从图中能看出SspⅠ破坏了标记基因aacCl。
【详解】(1)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使用限制酶将质粒和目的基因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并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在一起。由图可知,图乙所示的几种限制酶中,切割目的基因产生平末端的是SspI。
(2)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切割P450基因的限制酶是SalI和NdeI联合酶,而甲图质粒上没有SalⅠ酶的酶切位点,所以切割质粒时可用乙图中的XhoI酶代替,二者作用后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所以质粒pCom8需用限制酶Nde1、XhoI作用后,再与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为了便于重组质粒的导入,常使用Ca2+处理Y9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若对重组质粒再次使用上述限制酶切制,由于只有NdeI酶可识别其切割位点,所以可获得1个线性DNA片段。
(3)据图分析,用NdeⅠ、XhoⅠ切割质粒后质粒的长度部位7.6-1.8=5.8kb,而重组质粒长度=6.0+1.2=7.2kb,因此目的基因的长度=7.2-5.8=1.4kb。
(4)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成功率很低,大多数质粒是空白质粒,没有目的基因,因此需要经过筛选才能获得工程菌:第一步,配制培养基,表格中的成分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由于重组质粒上含有标记基因,且选择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因此培养基中还必须添加琼脂和庆大霉素。
第二步,将待检菌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第一步配制的培养基上。
第三步,甲图中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菌落变成黑色,而该基因已经被限制酶切割和破坏了,因此应该选择白色菌落扩大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的工程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切割质粒的限制酶的种类,明确切割时不能破坏标记基因,且限制酶切割后质粒和目的基因应该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
32.下图表示生物工程相关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A~D表示细胞或结构,①~⑤表示操作过程或处理方法,请据图回答:
(1)若上图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则①②过程需利用_____酶处理细胞,⑧过程常用的诱导剂是______。
(2)若上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流程,A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则B表示______。
③过程得到的两两融合细胞有______种;经过筛选最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_____。
(3)若上图表示克隆动物的流程。A表示供体细胞,则经②处理后得到的B为_____,为满足营养需求,在培养c细胞时培养液中需要加入______等天然成分,此外还需加入一定浓度的CO2,目的是____。
【答案】 (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 聚乙二醇(PEG) (3). 骨髓瘤细胞 (4). 3 (5). 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6).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7). 去核的(次级)卵母细胞 (8). 动物血清(血浆) (9). 维持培养液的pH
【解析】
【分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将植物细胞A与植物细胞B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得到不含细胞壁的原生质体A和原生质体B,运用物理方法或是化学方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物体。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淘汰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一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1)若上图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则①②过程需利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使其成为原生质体,然后再利用常用的诱融剂聚乙二醇诱导其融合。
(2)若上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流程,A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则B表示骨髓瘤细胞,经过诱导融合后可筛选出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③过程得到的两两融合细胞有B细胞B细胞的融合体、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体以及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共3种;经过筛选最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3)克隆动物是将供体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将换核的卵母细胞再培养成个体的过程。所以若上图表示克隆动物的流程,A表示供体细胞,则经②处理后得到的B为去核的(次级)卵母细胞,C为重组细胞,D为重组细胞发育成的早期胚胎,⑤为胚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中需要加入动物血清等天然成分,以满足细胞的营养需求。此外还需加入一定浓度的CO2,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
33.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泊中引入一些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甲所示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另外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成分是_____。该湖泊的修复过程中,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
(2)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苦草等沉水植物、螺蛳等底栖动物占据不同空间,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该湖泊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该湖泊得到修复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被破坏,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
(3)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4)若图乙中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9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当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A种群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kJ。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物种多样性原理 (3). 垂直 (4). 次生演替 (5).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6).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 4.5×107 (8).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其中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黑藻、苦草等;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蛳、草鱼、罗非鱼;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草鱼、罗非鱼和野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野鸭。图乙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
【详解】(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所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成分是生产者。该湖泊的修复过程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等底栖动物等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以修复该生态系统,所以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2)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苦草等沉水植物、螺蛳等底栖动物占据不同空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由于开始时存在生物,所以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被破坏,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3)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分析图乙,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8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且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所以C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9×10%-1.2×108-1.8×108=4.5×108 kJ,则A种群同化的能量为4.5×108×10%= 4.5×107kJ。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在紧张时出汗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结果
B. 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保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C. 人体血液中钙盐过少会引起抽搐
D. 内环境稳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出汗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正常调节,A正确;
B.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当,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B错误;
C.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少,会使钙盐稳态失调,从而引起抽搐,C正确;
D.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能升高血糖的激素不止一种
B.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C. 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D. 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体内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A正确;
B.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B错误;
C.下丘脑是多种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还可以分泌多种激素,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C正确;
D.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如通过神经调节使血管收缩,同时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等,D正确。
故选B。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后不会发生的是( )
A. 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C. 浆细胞产生抗体 D. 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过程: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细胞外增殖,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而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A符合题意;
B.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免疫,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不符合题意;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C不符合题意;
D.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刺激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T细胞,也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关于图示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⑤是感受器
B. 兴奋③中传递时,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C. 在④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①会作出反应
D. 兴奋在②处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④上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直接相连的⑤为感受器,③为突触,②为传出神经,①为效应器。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⑤是感受器,A正确;
B.兴奋以电信号(电流)形式传导到突触时,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形式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膜。所以兴奋在③突触中传递时,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B正确;
C.在④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会沿反射弧传导到①效应器,使效应器做出反应,C正确;
D.兴奋在②传出神经上会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错误。
故选D。
5.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一些生理指标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下图为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某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
B. 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
C. 曲线a、b分别表示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 血糖浓度变化会引起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
B.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降低,所以胰岛素可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B正确;
C.马拉松比赛过程中,随着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血糖浓度降低,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曲线a、b分别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
D.血糖浓度变化会作为刺激信号引起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对两种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液中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6.下图为胚芽鞘相关实验:甲组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乙组除去胚芽鞘尖端,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且两组试验都从右侧给予单侧光照,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甲乙两组胚芽鞘都能够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的胚芽稍直立生长,乙组的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
B. 甲、乙两组对比可知,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
C. 乙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 乙组胚芽鞘能够生长,说明上端是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不能感光,直立生长;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琼脂小块不能感光,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故右侧生长快,于是乙向左弯曲生长。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组的胚芽稍直立生长,乙组的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A错误;
B.甲组的尖端不能接受单侧光,而乙组没有尖端,故甲、乙两组对比不能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B错误;
C.乙组胚芽鞘的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故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乙组胚芽鞘尖端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运输到了胚芽鞘的下端,促进了下端生长,说明胚芽鞘上端是其形态学上端,D正确。
故选D。
7.下图为钵池山公园内金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规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t2时刻
B. t2时刻金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 t3时刻金鱼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t4时增加饵料的投放,金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种群数量的K/2值,t4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种群数量的K值,据此答题。
【详解】A、有图可知,t1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小于t2时刻,A错误;
B、t2时刻金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不是最大,B错误;
C、t3时刻金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t4时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若增加饵料的投放,金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大,D正确。
故选D。
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含有4条食物链
B. 昆虫与杂食鸟的关系是竞争与捕食
C. 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四、第五营养级
D. 图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即植物→杂食鸟→猫头鹰、植物→昆虫→杂食鸟→猫头鹰、植物→昆虫→蛙→蛇→猫头鹰。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A错误;
B.昆虫与杂食鸟都捕食植物,同时杂食鸟还捕食昆虫,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竞争与捕食,B正确;
C.在“植物→杂食鸟→猫头鹰”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第三营养级,在“植物→昆虫→杂食鸟→猫头鹰”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第四营养级,在“植物→昆虫→蛙→蛇→猫头鹰”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第五营养级,所以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散失
B.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C. 草本阶段比森林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仅取决于物种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即仍有能量的散失,A错误;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草本阶段的营养结构比森林阶段的营养结构简单,故草本阶段比森林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差,C错误;
D.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和各种生物的比例,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D. 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苍蝇、老鼠等有害生物没有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②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③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形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如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科学家研制出新的导航仪属于直接价值,所以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苍蝇、老鼠等有害生物也有一定的价值,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中,排气口与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的主要目的是( )
A. 让产生的气体缓慢排出
B. 排出CO2并防止杂菌污染
C. 防止散热过多
D. 有利于通过排气口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过程中,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方法: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②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④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详解】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发酵瓶中气压增加,为防止发酵瓶炸裂,故需要在发酵过程中定时放气,同时还应该保证发酵液不被杂菌污染。所以排气口常与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既能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又能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避免发酵失败,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腐乳制作过程中加酒精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乳变质
B.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分层装瓶腌制时,底层和接近瓶口的盐要铺厚些
C. 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
D. 腐乳生产的现代化工艺中,常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A.腐乳制作中加酒主要是为了调节腐乳的风味,同时也可以杀菌,避免腐乳变质,A错误;
B.由于越靠近瓶口的位置被微生物污染的几率越大,所以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分层装瓶腌制时,应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盐量,B错误;
C.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会改变毛霉生长所需的湿度,又会导致杂菌污染,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C错误;
D.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接种优良的毛霉菌种制作而成的,D正确。
故选D。
13.目前网络传言,单位面积的手机屏幕上细菌比马桶按钮上的多。两生物兴趣小组为辨别真伪进行了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B.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
C. 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D. 两组实验结果不同,可能因为样本来源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
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详解】A.由图中菌落的均匀分布可知本实验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正确;
B.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B错误;
C.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等,故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C正确;
D.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可知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都存在多种微生物,两组报道结果不同,可能是手机的取样环境和马桶的取样环境都不相同,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的作用都是直接洗去衣服上的污垢
B. 酶的固定化技术能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C. 生物酶牙膏中的酶,可以通过分解细菌来预防龋齿
D. 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获取酶制剂要将细胞破碎,释放出细胞内的酶分子,提取到的酶即可称为酶制剂。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即酶大多数是蛋白质类物质,少数为RNA。
3、特性: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洗涤效果与水温、酸碱度、污物或衣物的性质都有关,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另外酶具有专一性。
【详解】A.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的作用是将污渍中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可溶与水的小分子,使污渍容易从衣物上脱落,A错误;
B.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利用,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等,B正确;
C.生物酶牙膏中含有的酶,可以分解细菌预防龋齿,C正确;
D.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因此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5.2018年11月世界首例抗艾滋病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在我国出生,这对婴儿通过CRISPR/Cas9基因定点编辑技术修改了CCR5基因而免疫HIV病毒。CRISPR/Cas9系统是由Cas9蛋白和向导RNA(tracrRNA/erRNA)组成的复合体。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向导RNA引导Cas9到外源D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as9蛋白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复合体的形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C. 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原则识别DNA分子中特定的序列
D. 基因定点编辑过程中,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G—C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紧扣题干信息“CRISPR/Cas9系统是由Cas9蛋白和向导RNA(tracrRNA/erRNA)组成的复合体”“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向导RNA引导Cas9到外源D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准确答题。
【详解】A.根据“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向导RNA引导Cas9到外源D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 ,说明Cas9蛋白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正确;
B.复合体是由Cas9蛋白和向导RNA(tracrRNA/erRNA)组成的,RNA是通过转录形成的,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所以复合体的形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B正确;
C.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原则识别DNA分子中特定的序列,C正确;
D.向导RNA与DNA的一条链互补配对,碱基配对方式为U-A、A-T、C-G,G-C,故基因定点编辑过程中,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U-A、A-T、C-G,G-C,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B. 常用基因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受体细胞的DNA分子中
C. 蛋白质工程通过直接改造蛋白质的结构来创造新的蛋白质
D. 蛋白质工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仍然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关系
【详解】A.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所以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
B.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标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地插入到了受体DNA中,B正确;
C.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分子直接进行操作,C错误;
D.蛋白质工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仍然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的,所以蛋白质的合成仍遵循中心法则,D正确。
故选C。
17.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
B. ②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
C. ①→②、②→③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 ①→④过程培养基成分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分析图示,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③→④为幼苗进一步发育的过程。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也不同,A正确;
B.①中为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②试管中细胞为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③为愈伤组织再分化后形成的幼体,所以②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②→③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正确;
D. ①→②为脱分化的过程,②→③为再分化过程,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不同,D错误。
故选D。
18.犬细小病毒(CPV)的单克隆抗体(CpvMcAb)可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染,现利用小鼠制备该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考虑( )
A. 选择的小鼠必须是纯种
B. 用同种抗原多次注射小鼠
C. 利用促融技术促进细胞融合
D. 筛选时采用单个细胞克隆化培养技术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目的是要获取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和选择的小鼠是否为纯种无关,A错误;
B.用同种抗原多次注射小鼠,使之产生数量较多的浆细胞,便于获取浆细胞,B正确;
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要采用一定的促融技术,C正确;
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筛选时采用单个细胞克隆化培养可获得大量能产生同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故选A。
19.红安格斯牛因肉质鲜美营养全面被称为“贵族牛”,某示范养殖基地利用本地黄牛作受体牛“借腹生子”,同期移植接种了150枚的纯种胚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安格斯牛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
B. 对本地黄牛要采取超数排卵技术
C. “借腹生子”可以充分发挥红安格斯牛的繁殖潜力
D. 本地黄牛作受体牛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详解】A.红安格斯牛因肉质鲜美营养全面被称为“贵族牛”,所以在胚胎移植中红安格斯牛应作为供体,供体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A正确;
B.本地黄牛只是为优良胚胎的发育提供子宫环境,故不需要对其采取超数排卵技术,B错误;
C.胚胎移植中供体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繁重而漫长的妊娠和育仔的任务由受体取代,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所以胚胎移植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动物个体的繁殖能力,C正确;
D.对受体的选择,应选择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D正确。
故选B。
20.2019年5月底,北京市强制执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与平衡原理
B. 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 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 “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2、从资源化的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
【详解】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的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C. D中含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
D.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pH稳定不变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是相互渗透的。 据图分析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组织液中,B正确;
C.D为淋巴,淋巴中含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PH保持相对稳定,不是稳定不变,D错误。
故选BC。
22.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 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B. 实验的因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
C. 实验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定为X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分析图解可知,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平均根长度也逐渐增多,浓度Y时生根数和生根长度最多最长,然后生根数和长度又逐渐下降。
【详解】AB.由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AB正确;
C.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浓度X和浓度Y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浓度Z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插条生根,其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所以浓度X和Y都小于浓度Z,但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个浓度作用效果相同,则浓度X和浓度Y无法确定大小关系,D错误。
故选ABC。
23.某兴趣小组利用血球计数板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图甲是该组所使用的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乙表示观察到的计数室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血球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 计数时,应先选取图乙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和中央的5个格子进行计数
C. 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培养液,滴加培养液前应先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
D. 为减小实验误差,使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应在计数室中统计无色细胞的数目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A.图甲所示血球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
B.由乙图可知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格,可知计数板的规格为25格×16格,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计数时,应先选取图乙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和中央的5个格子进行计数,B正确;
C.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滴加培养液前应先在血球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使培养液自行深入计数室,C正确;
D.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统计酵母菌的活菌数量,为了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以减小实验误差,常使用台盼蓝染液染色,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计数室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所以统计的无色细胞数目即为活菌的数目,D正确。
故选BCD。
2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 C表示生产者,A、B、D都是消费者
C. 生理过程1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流动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图中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和D均为消费者。图中1表示光合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A.大气中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C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A和D都是消费者,B错误;
C.C表示生产者,生理过程1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流动,D正确。
故选ACD。
25.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兔血和鸡血都是提取DNA的适宜材料
B. 预冷的乙醇可用于进一步提纯DNA
C. 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
D.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需要水浴加热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详解】A.兔属于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提取不到DNA,而鸡属于鸟类,其红细胞内含有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DNA含量较多,故鸡血是提取DNA的适宜材料,A错误;
B.在冷的95%酒精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DNA的沉淀量最大。如果用热的95%酒精会提高DNA的溶解度,不能完全使DNA沉淀,B正确;
C.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C错误;
D.将析出的DNA溶解在2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呈现蓝色,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填数字序号),④中的物质可进入_____(填图中序号)。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____(填“>”“<”“=”)液体②处;在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将_____。
(3)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HPO42-等离子有关。
(4)某些人接触花粉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发的______。人体为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常常通过抑制原输入信息使输出信息减弱,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
【答案】 (1). ② (2). ①②③ (3). > (4). 升高 (5). 蛋白质、无机盐 (6). HCO3- (7). 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 (8).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血浆、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据此做题。
【详解】(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图中②细胞內液不属于内环境。④组织液可与血浆双向渗透,也可以与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还可以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所以④中的物质可进入①②③。
(2)正常情况下,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细胞内液,由于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②细胞內液处;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可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将升高。
(3)①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4)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所以某些人接触花粉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发的过敏反应。人体为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常常通过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7.科学家通过光似免疫共沉淀质谱方法研究了致命性的病原体(比如埃博拉病毒)与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交流协调的“语言”。请据图回答:
(1)甲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细胞和___细胞。免疫系统中除抗原外还有____等信息分子(请举一例)。
(2)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_____细胞,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______。
(3)信息分子乙的产生场所是_____,对乙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由上图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
【答案】 (1).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2). 记忆(B)细胞 (3). 淋巴因子 (4). 效应T细胞 (5). 细胞凋亡 (6). 垂体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1)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系统中除抗原可作为信息分子刺激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外,淋巴因子也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2)细胞免疫过程中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的死亡属于受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的死亡,故属于细胞凋亡。
(3)信息分子乙通过体液传送能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所以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由上图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明确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图准确回答。
28.为了减轻秸秆燃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某科研小组使用下图所示方法分离纯化纤维素分解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接种工具的名称是_____制备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A0 A2 A3 A4 A5 A6
(2)图示接种方法是_____。接种前,接种工具需要冷却的原因是______。
(3)下表为某同学配制的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成分: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水
培养基
0.5g
4g
5g
5g
15g
1000ml
据表分析,该培养基含有微生物所需的______、氮源、水、无机盐四大类营养物质。该培养基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
(4)在最适温度下,一定时间内,分解等量纤维素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科研小组提取来源不同的纤维素分解菌的酶,分成七组进行活力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是_____组。
【答案】 (1). 接种环 (2). 先调pH再灭菌 (3). 平板划线法 (4). 避免高温导致菌种死亡 (5). 碳源 (6). 不能 (7). 纤维素不是唯一碳源 (8). A6
【解析】
【分析】
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平板划线法,就是通过连续划线对菌液不断稀释,第一次划线生长出来的单菌落最少,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单个菌落的数量逐渐增加。该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接种环。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该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涂布器。
【详解】(1)图中接种工具的名称为接种环,制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应为先调pH再灭菌。
(2)由图可知,图示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接种前将接种工具冷却的原因是避免高温烫死接种物。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具备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表格中的淀粉和纤维素粉可提供碳源,酵母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可以有效的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和生长因子。该培养基中纤维素不是唯一碳源,含有的淀粉可为多种异养的微生物提供碳源,该培养基不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不能用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4)根据图示可知,分解等量纤维素时A6组所需酶量最少,所以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是A6组。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及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下图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都分生理效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_____(激素)相关性最大。水稻幼菌生长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会出现植株疯长现象,这与_____(激素)有关。
(2)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在种子发芽的调节中,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之间的作用表现为相互_______。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____。
(3)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_。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_______结果。
【答案】 (1). 脱落酸 (2). 赤霉素 (3).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4). 拮抗 (5). 两重性 (6). ①去除顶芽 (7). 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8). 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五大类激素中,在种子萌发时起协同作用的是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器官脱落上起协同作用的是脱落酸和乙烯。
【详解】(1) 由图可知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在早春时稻农将种子放入水中浸泡可以促进萌发,说明这种做法能使脱落酸含量减低,从而促进萌发,即与脱落酸的相关性最大。赤霉素可促进茎秆的伸长,故水稻幼菌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可能与赤霉素有关。
(2)由图可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种子发芽的调节中,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所以二者之间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低浓度的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能疏花疏果,所以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两重性。
(3) 由于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侧芽的生长,所以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去除顶芽,由图可知细胞分裂素可以抑制顶端优势,所以也可以涂抹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以缓解顶端优势。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0.以下是加拿大某地区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及植被演替情况的部分调查资料。请根据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曲线属于____。
A.概念模型 B.物理模型 C.数学模型
(2)图中表示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由图推测,雪兔与猞猁的关系是______。
(3)调查猞猁的种群数量应使用_____法,某次调查时,初次抓捕猞猁用红色醒目染料标记后放归,三周后用同种方法捕捉到猞猁,计数后得到数据比实际值_____(偏大、偏小或相同),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4)该区域的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变化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
草本植物→灌木→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1945年
1846年
1847-1860年
1861-1935年
土壤的pH
7.2
6.5
5
4.8
演替过程中土壤pH值变化主要与_____(填写生物名称)有关。
②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C (2). A (3). 捕食 (4). 标志重捕 (5). 偏大 (6). 醒目的标记导致被标记的猞猁无法存活 (7). ①赤杨 (8). ②土壤的pH值适宜云杉和铁杉生长
【解析】
【分析】
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象、简化和假设,借助数学语言,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起来的一个数学结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坐标曲线、数学方程式、表格等。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其中捕食曲线的特点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变化。其中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
【详解】(1)上述曲线是以年份为横轴,以种群数量为纵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数学模型。所以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一前一后的变化规律,为捕食曲线,即雪兔与猞猁为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加者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所以表示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A。
(3)猞猁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初次抓捕猞猁用红色醒目染料标记后放归,由于醒目的标记导致被标记的猞猁不易溶于群体,容易死亡,所以重捕时导致被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于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数(m),所以计数后得到数据比实际值偏大。
(4)①由表格数据可知,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的PH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值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
②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的pH值适宜云杉和铁杉生长。
31.海洋石油污染正引起光泛关注。利用基因工程菌进行生物降解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P450是石油降解的关键酶,用Sal I和NdeI联合酶切获得的P450基因,与甲图所示的质粒pCom8重组,导入土著石油降解菌种Y9,获得了基因工程菌中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菌落变成黑色,aacCl是庆大霉素(一种抗生素)抗性基因,限制酶NdeI、XhoI和SspI在原质粒上均只有一个酶切位点,数字表示酶切位点间的碱基对数,乙图表示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1)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使用限制酶和_____酶。图乙所示的几种限制酶中,切割目的基因产生平末端的是_______。
(2)质粒pCom8需用限制酶_____作用后,才能与P450基因形成重组质粒:为了便于重组质粒的导入,常使用_____处理Y9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若对重组质粒再次使用上述限制酶切制,可获得_____个DNA片段。
(3)经测定原质粒为7.6kb(1kb为1000个碱基对),重组质粒经NdeI.SspI联合酶切后获得了6.0kb和1.2kb的两个片段,则目的基因的长度为______kb。
(4)由于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成功率很低,所以需要经过筛选才能获得工程菌。操作的大致思路是:
第一步,配制培养基。除下表中的成分外,还必须添加琼脂和_____。
蛋白胨
酵母侵膏
NaCl
KCl
MgCl2
H2O
pH
20g
5.0g
0.5g
0.2g
1.0g
1000ml
7.0
第二步,将待检菌液接种在第一步配制的培养基上。
第三步,选择_____色菌落扩大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的工程菌。
【答案】 (1). DNA连接(酶) (2). SspI (3). Nde1、XhoI (4). Ca2+ (5). I (6). 1.4 (7). 庆大霉素 (8). 白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质粒和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甲图质粒中有限制酶NdeⅠ、XhoⅠ和SspⅠ的切割位点,且NdeⅠ与另外两种限制酶之间的碱基对数分别为1.8kb、1.2kb;从图中能看出SspⅠ破坏了标记基因aacCl。
【详解】(1)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使用限制酶将质粒和目的基因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并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在一起。由图可知,图乙所示的几种限制酶中,切割目的基因产生平末端的是SspI。
(2)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切割P450基因的限制酶是SalI和NdeI联合酶,而甲图质粒上没有SalⅠ酶的酶切位点,所以切割质粒时可用乙图中的XhoI酶代替,二者作用后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所以质粒pCom8需用限制酶Nde1、XhoI作用后,再与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为了便于重组质粒的导入,常使用Ca2+处理Y9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若对重组质粒再次使用上述限制酶切制,由于只有NdeI酶可识别其切割位点,所以可获得1个线性DNA片段。
(3)据图分析,用NdeⅠ、XhoⅠ切割质粒后质粒的长度部位7.6-1.8=5.8kb,而重组质粒长度=6.0+1.2=7.2kb,因此目的基因的长度=7.2-5.8=1.4kb。
(4)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成功率很低,大多数质粒是空白质粒,没有目的基因,因此需要经过筛选才能获得工程菌:第一步,配制培养基,表格中的成分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由于重组质粒上含有标记基因,且选择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因此培养基中还必须添加琼脂和庆大霉素。
第二步,将待检菌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第一步配制的培养基上。
第三步,甲图中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菌落变成黑色,而该基因已经被限制酶切割和破坏了,因此应该选择白色菌落扩大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的工程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切割质粒的限制酶的种类,明确切割时不能破坏标记基因,且限制酶切割后质粒和目的基因应该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
32.下图表示生物工程相关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A~D表示细胞或结构,①~⑤表示操作过程或处理方法,请据图回答:
(1)若上图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则①②过程需利用_____酶处理细胞,⑧过程常用的诱导剂是______。
(2)若上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流程,A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则B表示______。
③过程得到的两两融合细胞有______种;经过筛选最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_____。
(3)若上图表示克隆动物的流程。A表示供体细胞,则经②处理后得到的B为_____,为满足营养需求,在培养c细胞时培养液中需要加入______等天然成分,此外还需加入一定浓度的CO2,目的是____。
【答案】 (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 聚乙二醇(PEG) (3). 骨髓瘤细胞 (4). 3 (5). 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6).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7). 去核的(次级)卵母细胞 (8). 动物血清(血浆) (9). 维持培养液的pH
【解析】
【分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将植物细胞A与植物细胞B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得到不含细胞壁的原生质体A和原生质体B,运用物理方法或是化学方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物体。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淘汰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一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1)若上图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则①②过程需利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使其成为原生质体,然后再利用常用的诱融剂聚乙二醇诱导其融合。
(2)若上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流程,A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则B表示骨髓瘤细胞,经过诱导融合后可筛选出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③过程得到的两两融合细胞有B细胞B细胞的融合体、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体以及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共3种;经过筛选最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3)克隆动物是将供体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将换核的卵母细胞再培养成个体的过程。所以若上图表示克隆动物的流程,A表示供体细胞,则经②处理后得到的B为去核的(次级)卵母细胞,C为重组细胞,D为重组细胞发育成的早期胚胎,⑤为胚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中需要加入动物血清等天然成分,以满足细胞的营养需求。此外还需加入一定浓度的CO2,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
33.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泊中引入一些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甲所示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另外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成分是_____。该湖泊的修复过程中,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
(2)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苦草等沉水植物、螺蛳等底栖动物占据不同空间,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该湖泊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该湖泊得到修复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被破坏,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
(3)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4)若图乙中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9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当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A种群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kJ。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物种多样性原理 (3). 垂直 (4). 次生演替 (5).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6).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 4.5×107 (8).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其中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黑藻、苦草等;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蛳、草鱼、罗非鱼;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草鱼、罗非鱼和野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野鸭。图乙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
【详解】(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所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成分是生产者。该湖泊的修复过程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等底栖动物等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以修复该生态系统,所以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2)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苦草等沉水植物、螺蛳等底栖动物占据不同空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由于开始时存在生物,所以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被破坏,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3)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分析图乙,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8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且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所以C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9×10%-1.2×108-1.8×108=4.5×108 kJ,则A种群同化的能量为4.5×108×10%= 4.5×107kJ。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