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内环境成分保持不变
D. 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可能会生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为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
B、循环系统参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细胞代谢异常,可能会生病,D正确。
故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 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 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液的2/3。
【详解】血液中的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A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B错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C错误;血浆与淋巴、组织液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中的成分可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B正确;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要求学生识记及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
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血液pH通常在6~7之间
B.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 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答案】A
【解析】
人体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A错误;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 NaH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B正确;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Na2CO3过多时, H2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形成NaHCO3,C正确;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5.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 唾液、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 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体内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成分。不同的组织细胞处于不同的内环境中。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与淋巴,B错误;
C、唾液属于外分泌液,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C错误;
D、人体的细胞外液含有多种无机盐,类似于海水,D正确。
故选D。
6.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答案】A
【解析】
考查内环境相关的知识。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是水,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所以A选项正确。
7. 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分离而产生空隙,组织液就会渗入到空隙中,形成淡黄色的液体,B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8.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9.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一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维持。人体稳态的维持是在多个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为D。
10.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稳态遭到破坏,只能会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稳态遭到破坏后,不一定会引起儿童患佝偻病或成年人患肌无力病,但稳态遭到破坏,必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1. 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 组织细胞 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 各级动脉和静脉 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详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B. 胰岛素、葡萄糖、氧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C. 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
D. 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可以和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然后内环境通过有关系统与外界完成物质交换。
【详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葡萄糖、氧属于细胞需要的物质,三者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C错误;
D、体内细胞首先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③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⑤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中ABC构成了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其中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1表示血管,2表示淋巴管,3表示组织细胞。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中含有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信息分子,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
C、HCO3-、HPO42-等分别与H2CO3、H2PO4-构成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血浆中,其内环境就是淋巴、血浆,D正确。
故选A。
【点睛】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
类别
物质举例
存在的
营养物质
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
代谢产物
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
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
不存在的
细胞内特有
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
细胞膜上的
载体、受体
消化道中的
消化酶
不被吸收的
麦芽糖、纤维素
15. 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
A. 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
B. 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
C. 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
D. 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剧烈运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以和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产生CO2和H2O,故本题选B。
考点:内环境稳态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PH值的调节,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O2的数量,主要决定于( )
A. 组织液中的O2的浓度 B. 细胞膜上O2载体的数量
C. 细胞液中CO2的浓度 D. 细胞中产生ATP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比较如下表: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O2是通过自由扩散出入细胞的,不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运输速率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所以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O2的数量取决于组织液中的O2的浓度.
故选: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17.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收力
B. 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C.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收力,其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吸水力越大。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收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A正确;
B、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则越小,B正确;
C、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其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单位体积溶质微粒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小,D错误。
故选D。
18.据调查,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在宁夏山区,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占15%以上,其中部分婴幼儿身体浮肿。其原因很可能是(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多 B. 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C. 血糖含量过高 D.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中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身体浮肿应是组织液增加所致。
【详解】重度营养不良会导致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液吸水力相对增强,组织液增多导致身体浮肿。A项、B项、C项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19.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 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等。
【详解】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形态和代谢,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A正确;
B、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和温度,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B正确;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使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D错误。
故选D。
20.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于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 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内环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性对稳定,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人体的内环境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稳态会受到破坏,A正确;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如果超过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B正确;
C、人体稳态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由于高原环境严重缺氧,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D正确。
故选C。
21. 人体内对稳态维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B.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C.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D.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选:B.
22. 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②③
C. 只有①②③④ D. 只有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2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氧化分解不可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D. 免疫系统既是机体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内环境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控之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在人体内环境中,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正确;
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D正确。
故选B。
2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遵循扩散原理,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氧气最终组织细胞内被消耗。
【详解】人体内氧气通过血液运输,血浆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中氧气浓度;氧气在细胞内被消耗,细胞内的氧气浓度最低,因此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A。
25.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如果淋巴循环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 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A正确;
B、淋巴循环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C错误;
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6. 下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 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 有2种说法正确 D. 3种说法正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而内环境主要由3血浆、5组织液以及淋巴是组成.
解:①3中的葡萄糖由3血浆经1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和5到达4细胞内液(一层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①错误;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毛细血管壁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组织液中液体增多,④正确;
⑤3血浆成分比5组织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4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⑤正确.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7. 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说法的不正确的是( )
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 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D. 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分( )
A. 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骨骼肌通过无氧呼吸作用产生乳酸,会导致血液pH降低,但是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2C03/NaHC03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如乳酸增多就会与缓冲对中的NaHC03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
29.下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 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 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 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答案】D
【解析】
A、乳酸不能与NaH2PO4反应,因为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A错误;B、乳酸不与氧气反应,B错误;C、人体内的碳酸钠含量较少,乳酸主要与NaHCO3反应生成CO2,对内环境pH进行调节,C错误;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为水和CO2,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名师点睛】人体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使内环境pH降低,但是血浆中存在调节内环境pH的缓冲物质,当血浆中乳酸含量升高时,乳酸会和血浆中的NaHCO3反应,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30.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通过排泄系统来完成,A错误;
B、人体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B错误;
C、④进入细胞,应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
D、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31.人体血浆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几层膜结构?
A. 1层 B. 2层 C. 3层 D. 5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毛细血管是由单层细胞围成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被消耗。线粒体为双层膜的细胞器。
【详解】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需要进出毛细血管上皮细胞(2层膜)、穿过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的双层膜,共穿过5层膜。
故选D。
【点睛】毛细血管壁上皮、肺泡上皮等均由单层细胞构成,相关物质进出毛细血管或肺泡上皮,需要穿过上皮细胞,即穿过两层细胞膜。
32. 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B.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 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D. 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答案】C
【解析】
②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项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项错误;神经冲动在②传入神经和④传出神经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C项正确;③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在脑,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名师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3. 静息时,大多数C的细胞膜( )
A. 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 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答案】C
【解析】
略
34.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两侧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综上分析,图中兴奋部位是A,A项错误;图中弧线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项正确;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A→B和A→C,C项错误;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5.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神经调节,主要考查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式,属于基本知识理解和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这一反射过程是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唾液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部分,B正确.
酸梅色泽直接刺视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错误.
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唾液腺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息,发生“电—化学—电”的转化,D正确.
【点睛】看见酸梅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吃到酸梅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的参与下完成的;神经元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的传导,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36.医院给病人输液治疗时,所用溶液是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等溶解药物,不用蒸馏水溶解药物进行输液的原因是
A. 蒸馏水营养价值不高,输入过多的水分,给病人的代谢带来负担
B. 生理盐水有杀灭病菌的作用,能辅助治疗
C. 5%的葡萄糖溶液可以使血浆浓度升高,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
D. 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保证细胞正常的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医院给病人输液治疗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液,药液的浓度会影响血细胞正常的形态,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详解】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可以维持血细胞正常的形态,从而使其正常发挥功能。输入蒸馏水配制的药物,会导致血细胞吸水涨破。
故选D。
37. 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 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
C. 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着差异
D. 化验结果会有误差,应当把误差考虑在内
【答案】D
【解析】
38.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将
A.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 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刺激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和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以局部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详解】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兴奋首先传导b处,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a点时,a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指针向左偏转。该过程中指针共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选A。
39.图为反射弧5 个环节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e结构是感受器 B. c结构是神经中枢
C. d结构是传入神经 D. b结构是传出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根据脊神经节的位置或突触结构可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名称。
【详解】图中a与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相连,应为感受器,则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项、C项、D项错误,B项正确。
故选B。
【点睛】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判断方法
(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和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是神经中枢。
4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错误;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
A. ①②③① B. ②①③②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①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关系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42.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缩手反射 B. 膝跳反射
C. 望梅止渴 D. 吮奶反射
【答案】C
【解析】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吮奶反射均是先天就有的,望梅止渴是后天形成的。选C。
43. 某病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作,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这种情况叫听觉性失语症,其受损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 S区 B. W区
C. H区 D. V区
【答案】C
【解析】
S区,不能讲话,其他正常;W区,不能写字,其他正常;H区,不能听懂话,其他正常;V区,不能看懂文字,其他正常。故C项选出。
【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对人脑高级功能重点区域的识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主要有W区、V区、S区、H区等。
44.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略
45.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
A. 细胞体→轴突→树突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树突→轴突→细胞体
【答案】A
【解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再到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就是轴突的末梢,突触后膜就是树突或胞体的膜,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到轴突,再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选A。
46. 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 学习和记忆中枢位于下丘脑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脑皮层H区与听懂说话有关,受损后,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学习和记忆都属大脑的高级功能,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
B. 一般来说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调控
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H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A、手指接触到针尖产生痛觉,但不涉及相应的反应,不属于反射,A正确;
B、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B错误;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H区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效应器概念理解不清。感受器只是感觉神经末梢,但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8.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点睛】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其他部位受伤
49.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 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 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线粒体提供能量参与,A正确;图中①突触前膜,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构成突触,B正确;在突触后膜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前膜传向后膜),D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0.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到电位差的变化
B. 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C. 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形式传递的
D. 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a→b的传导速度大于d→e的传导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反复分支,最后的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图中c为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小体中。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
【详解】A、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在s处给予刺激,在a处不能测到电位差的变化,A错误;
B、突触间隙中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形式传递的,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等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等的,但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远低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原因是突触中涉及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二、非选择题
51.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细胞只有通过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答案】 (1). 呼吸 (2). 消化 (3).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4). 内环境 (5).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通过a系统,完成了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则a应为呼吸系统;通过b系统,完成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则b系统应为消化系统;通过c系统,排除代谢废物,则c为泌尿系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
(2)机体内二氧化碳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细胞中是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即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因此CO2不会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3)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的共同作用进行的。
52.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________ (填图中序号)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 (填标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物质。
【答案】 (1). ②③④ (2). ②③ (3).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4). 蛋白质 (5). 缓冲
【解析】
【分析】
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所在的管道没有盲端,应为毛细血管,②为血浆,③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④所处的管道具有盲端,为毛细淋巴管,④为淋巴。
【详解】(1)图中的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的包围之中,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三个方面。
(2)血浆与组织液相比,化学成分上最明显的区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盐构成的缓冲对。
【点睛】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的判断:毛细血管没有盲端,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
5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 →测pH →滴加5 ml 0.1mol/L的HCl、摇匀 →测pH →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 →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____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清水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加入_________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答案】 (1). 三 (2).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 (3). 对照 (4).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血浆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 (5). NaOH
【解析】
【分析】
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可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情况下,比较血浆、缓冲液和清水的pH变化。
【详解】(1)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①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应下降,与图中清水组曲线不相吻合。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一定范围内随滴加盐酸量的增加,血浆和缓冲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血浆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
(3)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还应该补充加入NaOH的实验,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54.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a、b、c (3). h (4). 协助扩散 (5).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图1中A与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相连,应为感受器,则B应为效应器,图2中a、b、c分别代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d、e、f分别代表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B表示效应器,图2中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和c突触后膜组成突触。
(2)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为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图3中,h表示兴奋部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顺浓度内流的结果,该过程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方式。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所以在图2所示处只能由上到下单向传递。
【点睛】突触传递中的相关知识归纳
(1)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液体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
(4)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5)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完成兴奋的传递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少数可以回收至突触前膜内重复利用),以便受体能空出来接受下一次兴奋传递的神经递质。
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内环境成分保持不变
D. 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可能会生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为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
B、循环系统参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细胞代谢异常,可能会生病,D正确。
故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 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 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液的2/3。
【详解】血液中的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A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B错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C错误;血浆与淋巴、组织液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中的成分可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B正确;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要求学生识记及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
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血液pH通常在6~7之间
B.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 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答案】A
【解析】
人体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A错误;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 NaH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B正确;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Na2CO3过多时, H2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形成NaHCO3,C正确;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5.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 唾液、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 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体内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成分。不同的组织细胞处于不同的内环境中。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与淋巴,B错误;
C、唾液属于外分泌液,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C错误;
D、人体的细胞外液含有多种无机盐,类似于海水,D正确。
故选D。
6.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答案】A
【解析】
考查内环境相关的知识。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是水,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所以A选项正确。
7. 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分离而产生空隙,组织液就会渗入到空隙中,形成淡黄色的液体,B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8.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9.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一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维持。人体稳态的维持是在多个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为D。
10.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稳态遭到破坏,只能会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稳态遭到破坏后,不一定会引起儿童患佝偻病或成年人患肌无力病,但稳态遭到破坏,必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1. 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 组织细胞 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 各级动脉和静脉 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详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B. 胰岛素、葡萄糖、氧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C. 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
D. 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可以和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然后内环境通过有关系统与外界完成物质交换。
【详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葡萄糖、氧属于细胞需要的物质,三者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C错误;
D、体内细胞首先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③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⑤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中ABC构成了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其中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1表示血管,2表示淋巴管,3表示组织细胞。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中含有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信息分子,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
C、HCO3-、HPO42-等分别与H2CO3、H2PO4-构成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血浆中,其内环境就是淋巴、血浆,D正确。
故选A。
【点睛】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
类别
物质举例
存在的
营养物质
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
代谢产物
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
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
不存在的
细胞内特有
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
细胞膜上的
载体、受体
消化道中的
消化酶
不被吸收的
麦芽糖、纤维素
15. 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
A. 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
B. 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
C. 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
D. 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剧烈运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以和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产生CO2和H2O,故本题选B。
考点:内环境稳态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PH值的调节,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O2的数量,主要决定于( )
A. 组织液中的O2的浓度 B. 细胞膜上O2载体的数量
C. 细胞液中CO2的浓度 D. 细胞中产生ATP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比较如下表: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O2是通过自由扩散出入细胞的,不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运输速率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所以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O2的数量取决于组织液中的O2的浓度.
故选: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17.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收力
B. 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C.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收力,其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吸水力越大。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收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A正确;
B、溶液中溶质颗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则越小,B正确;
C、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其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单位体积溶质微粒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小,D错误。
故选D。
18.据调查,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在宁夏山区,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占15%以上,其中部分婴幼儿身体浮肿。其原因很可能是(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多 B. 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C. 血糖含量过高 D.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中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身体浮肿应是组织液增加所致。
【详解】重度营养不良会导致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液吸水力相对增强,组织液增多导致身体浮肿。A项、B项、C项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19.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 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等。
【详解】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形态和代谢,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A正确;
B、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和温度,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B正确;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使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D错误。
故选D。
20.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于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 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内环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性对稳定,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人体的内环境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稳态会受到破坏,A正确;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如果超过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B正确;
C、人体稳态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由于高原环境严重缺氧,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D正确。
故选C。
21. 人体内对稳态维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B.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C.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D.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选:B.
22. 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②③
C. 只有①②③④ D. 只有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2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氧化分解不可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D. 免疫系统既是机体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内环境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控之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在人体内环境中,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正确;
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D正确。
故选B。
2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遵循扩散原理,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氧气最终组织细胞内被消耗。
【详解】人体内氧气通过血液运输,血浆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中氧气浓度;氧气在细胞内被消耗,细胞内的氧气浓度最低,因此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A。
25.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如果淋巴循环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 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A正确;
B、淋巴循环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C错误;
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6. 下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 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 有2种说法正确 D. 3种说法正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而内环境主要由3血浆、5组织液以及淋巴是组成.
解:①3中的葡萄糖由3血浆经1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和5到达4细胞内液(一层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①错误;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毛细血管壁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组织液中液体增多,④正确;
⑤3血浆成分比5组织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4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⑤正确.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7. 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说法的不正确的是( )
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 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D. 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分( )
A. 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骨骼肌通过无氧呼吸作用产生乳酸,会导致血液pH降低,但是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2C03/NaHC03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如乳酸增多就会与缓冲对中的NaHC03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
29.下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 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 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 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答案】D
【解析】
A、乳酸不能与NaH2PO4反应,因为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A错误;B、乳酸不与氧气反应,B错误;C、人体内的碳酸钠含量较少,乳酸主要与NaHCO3反应生成CO2,对内环境pH进行调节,C错误;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为水和CO2,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名师点睛】人体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使内环境pH降低,但是血浆中存在调节内环境pH的缓冲物质,当血浆中乳酸含量升高时,乳酸会和血浆中的NaHCO3反应,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30.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通过排泄系统来完成,A错误;
B、人体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B错误;
C、④进入细胞,应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
D、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31.人体血浆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几层膜结构?
A. 1层 B. 2层 C. 3层 D. 5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毛细血管是由单层细胞围成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被消耗。线粒体为双层膜的细胞器。
【详解】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需要进出毛细血管上皮细胞(2层膜)、穿过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的双层膜,共穿过5层膜。
故选D。
【点睛】毛细血管壁上皮、肺泡上皮等均由单层细胞构成,相关物质进出毛细血管或肺泡上皮,需要穿过上皮细胞,即穿过两层细胞膜。
32. 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B.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 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D. 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答案】C
【解析】
②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项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项错误;神经冲动在②传入神经和④传出神经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C项正确;③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在脑,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名师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3. 静息时,大多数C的细胞膜( )
A. 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 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答案】C
【解析】
略
34.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两侧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综上分析,图中兴奋部位是A,A项错误;图中弧线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项正确;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A→B和A→C,C项错误;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5.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神经调节,主要考查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式,属于基本知识理解和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这一反射过程是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唾液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部分,B正确.
酸梅色泽直接刺视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错误.
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唾液腺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息,发生“电—化学—电”的转化,D正确.
【点睛】看见酸梅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吃到酸梅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的参与下完成的;神经元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的传导,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36.医院给病人输液治疗时,所用溶液是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等溶解药物,不用蒸馏水溶解药物进行输液的原因是
A. 蒸馏水营养价值不高,输入过多的水分,给病人的代谢带来负担
B. 生理盐水有杀灭病菌的作用,能辅助治疗
C. 5%的葡萄糖溶液可以使血浆浓度升高,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
D. 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保证细胞正常的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医院给病人输液治疗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液,药液的浓度会影响血细胞正常的形态,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详解】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可以维持血细胞正常的形态,从而使其正常发挥功能。输入蒸馏水配制的药物,会导致血细胞吸水涨破。
故选D。
37. 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 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
C. 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着差异
D. 化验结果会有误差,应当把误差考虑在内
【答案】D
【解析】
38.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将
A.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 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刺激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和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以局部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详解】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兴奋首先传导b处,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a点时,a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指针向左偏转。该过程中指针共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选A。
39.图为反射弧5 个环节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e结构是感受器 B. c结构是神经中枢
C. d结构是传入神经 D. b结构是传出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根据脊神经节的位置或突触结构可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名称。
【详解】图中a与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相连,应为感受器,则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项、C项、D项错误,B项正确。
故选B。
【点睛】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判断方法
(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和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是神经中枢。
4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错误;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
A. ①②③① B. ②①③②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①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关系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42.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缩手反射 B. 膝跳反射
C. 望梅止渴 D. 吮奶反射
【答案】C
【解析】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吮奶反射均是先天就有的,望梅止渴是后天形成的。选C。
43. 某病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作,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这种情况叫听觉性失语症,其受损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 S区 B. W区
C. H区 D. V区
【答案】C
【解析】
S区,不能讲话,其他正常;W区,不能写字,其他正常;H区,不能听懂话,其他正常;V区,不能看懂文字,其他正常。故C项选出。
【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对人脑高级功能重点区域的识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主要有W区、V区、S区、H区等。
44.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略
45.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
A. 细胞体→轴突→树突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树突→轴突→细胞体
【答案】A
【解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再到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就是轴突的末梢,突触后膜就是树突或胞体的膜,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到轴突,再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选A。
46. 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 学习和记忆中枢位于下丘脑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脑皮层H区与听懂说话有关,受损后,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学习和记忆都属大脑的高级功能,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
B. 一般来说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调控
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H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A、手指接触到针尖产生痛觉,但不涉及相应的反应,不属于反射,A正确;
B、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B错误;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H区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效应器概念理解不清。感受器只是感觉神经末梢,但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8.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点睛】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其他部位受伤
49.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 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 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线粒体提供能量参与,A正确;图中①突触前膜,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构成突触,B正确;在突触后膜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前膜传向后膜),D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0.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到电位差的变化
B. 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C. 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形式传递的
D. 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a→b的传导速度大于d→e的传导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反复分支,最后的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图中c为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小体中。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
【详解】A、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在s处给予刺激,在a处不能测到电位差的变化,A错误;
B、突触间隙中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形式传递的,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等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等的,但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远低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原因是突触中涉及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二、非选择题
51.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细胞只有通过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答案】 (1). 呼吸 (2). 消化 (3).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4). 内环境 (5).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通过a系统,完成了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则a应为呼吸系统;通过b系统,完成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则b系统应为消化系统;通过c系统,排除代谢废物,则c为泌尿系统。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
(2)机体内二氧化碳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细胞中是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即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因此CO2不会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3)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的共同作用进行的。
52.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________ (填图中序号)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 (填标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物质。
【答案】 (1). ②③④ (2). ②③ (3).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4). 蛋白质 (5). 缓冲
【解析】
【分析】
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所在的管道没有盲端,应为毛细血管,②为血浆,③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④所处的管道具有盲端,为毛细淋巴管,④为淋巴。
【详解】(1)图中的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的包围之中,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三个方面。
(2)血浆与组织液相比,化学成分上最明显的区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盐构成的缓冲对。
【点睛】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的判断:毛细血管没有盲端,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
5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 →测pH →滴加5 ml 0.1mol/L的HCl、摇匀 →测pH →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 →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____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清水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加入_________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答案】 (1). 三 (2).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 (3). 对照 (4).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血浆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 (5). NaOH
【解析】
【分析】
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可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情况下,比较血浆、缓冲液和清水的pH变化。
【详解】(1)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①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应下降,与图中清水组曲线不相吻合。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一定范围内随滴加盐酸量的增加,血浆和缓冲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血浆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
(3)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还应该补充加入NaOH的实验,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54.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__(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a、b、c (3). h (4). 协助扩散 (5).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图1中A与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相连,应为感受器,则B应为效应器,图2中a、b、c分别代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d、e、f分别代表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B表示效应器,图2中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和c突触后膜组成突触。
(2)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为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图3中,h表示兴奋部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顺浓度内流的结果,该过程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方式。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所以在图2所示处只能由上到下单向传递。
【点睛】突触传递中的相关知识归纳
(1)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液体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
(4)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5)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完成兴奋的传递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少数可以回收至突触前膜内重复利用),以便受体能空出来接受下一次兴奋传递的神经递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