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生物】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C. 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D. 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自然界中细胞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A、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A正确;
    B、细胞学说中提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正确;
    C、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C正确;
    D、细胞学说只是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没有涉及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2.有关细胞化学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和ATP分子中均含有C、H、O、N、P五种元素
    B. 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结构式为(-CO-NH-)的肽键
    C. 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D. 细胞中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原、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
    2、脂肪是动植物细胞的良好的储能物质,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形成的。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4、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详解】A、DNA和ATP分子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A正确;
    B、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故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结构式为(-CO-NH-)的肽键
    B正确;
    C、核酸不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C错误;
    D、葡萄糖是多聚体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D正确;
    故选C。

    3.下列结构层次关系图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植物缺乏系统。
    2、生物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
    【详解】A、DNA上有多个基因,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内,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细胞→组织→器官→个体,B正确;
    C、细胞器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生物膜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
    D、各个种群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C。

    4.如图为某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真核细胞中没有甲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内乙较多
    C. 丙中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D. 人肝脏细胞中的丁含有氧化丙酮酸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线粒体,乙是高尔基体,丙是叶绿体,丁是内质网。
    【详解】A、真核细胞中没有甲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 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有关,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B正确;
    C、丙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C正确;
    D、氧化丙酮酸发生在线粒体内,故人肝脏细胞中氧化丙酮酸的酶在线粒体中,不在丁内质网内,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大肠杆菌和蓝藻细胞在电镜下都能观察到核糖体和细胞膜
    B. 原核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均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真核细胞的所有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内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大肠杆菌和蓝藻细胞都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细胞膜、细胞质和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故在电镜下都能观察到核糖体和细胞膜,A正确;
    B、原核细胞如蓝藻类,虽然无叶绿体,但是含有光合作用的素色,如藻蓝素和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真核细胞的所有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C正确;
    D、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此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6.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葡萄糖、麦芽糖分别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B. 花生子叶用苏丹IV染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橘黄色颗粒
    C. 黄豆组织样液中加0.01g/ml的CuSO4摇匀,再加0.1g/ml的NaOH出现紫色
    D. 台盼蓝是细胞活性染料,可用来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淀粉不具有还原性,故淀粉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花生子叶用苏丹IV染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红色颗粒,B错误;
    C、黄豆组织样液中加0.1g/ml的NaOH摇匀,再加0.0.1g/ml的CuSO4出现紫色,C错误;
    D、台盼蓝是细胞活性染料,常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还常用于检测细胞是否有活性,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B. —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着垂直结构
    C.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A、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都是为了争夺食物鼠,所以这两只猛禽属于竞争关系,A错误;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导致结果偏高,C错误;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强,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样方法的关键,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理解动物垂直结构的含义。

    8.大熊猫圈养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措施。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圈养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栖息地种群密度的
    B.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C.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发生改变
    D. 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同时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生物等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详解】A、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A正确;
    B、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B错误;
    C、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生物等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C正确;
    D、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型,所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知识间内在联系能力。

    9.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 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 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D. 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详解】A、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
    B、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随着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错误;
    C、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错误;
    D、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错误;
    故选A。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动物多数是消费者,但像屎壳螂等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自养生物都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每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营养级,A错误;
    B、动物多数是消费者,但像屎壳螂等属于分解者,B错误;
    C、生产者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细菌多数是分解者,但像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B.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C.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D.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种农田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
    【详解】A、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B错误;
    C、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
    D、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

    12.如图表示同一群落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小
    B. t2到t3时间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升后降
    C. 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
    D.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δ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在t3减少,到t4时刻进一步减少,因此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小,A正确;
    B、t2到t3时刻,甲种群的δ先大于1,后小于1,即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
    C、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在t1到t4时刻δ一直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C正确;
    D、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相同,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它们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D。

    13.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由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封围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也可能改变群落的丰富度
    B. 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C. 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封围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
    D. 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当围封和禁牧的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每一种群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作为其指标的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指某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另外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A合理;
    B、据图分析,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B合理;
    C、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C不合理;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施,D合理。
    故选C。

    14.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 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 图3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25 kg
    D. 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答案】B
    【解析】
    照射的太阳能能量是1四00900,其中有148四000没有被利用,因此生产者利用的能量为1四900,约占照射能量的1%,A正确;能量金字塔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c1中的A是分解者,B错误;最高营养级增加1千克体重,最少需要生产者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的(20%),即1÷20%÷20%=2四,C正确;图2中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Ⅰ是生产者,图3中,食物链的起点A是生产者,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解者没有营养级,该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已知最高营养级增加1千克体重,最少需要生产者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大(20%);反之最多需要生产者的条件是: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小(10%)。

    15.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被遮光状态,从而减少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错误的是(  )
    A. 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
    B. 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
    C. 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
    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A项正确;浮萍分泌的有关物质能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说明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B项正确;浮萍与藻类之间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D项 错误。

    16.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 a~d表示四种不同植物,则剧烈变化环境中a最易被淘汰
    B. 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含量,a~d表示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生物,则b所处营养级最高
    C. 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一定最激烈
    D. 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物种多样性可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量的分布频率来衡量,常用物种丰富度表示。
    【详解】A、M表示基因多样性,分析柱形图可知,a物种多样性最小,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容易被淘汰,A正确;
    B、汞为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因此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B正确;
    C、a~d 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由于不同种群的个体大小不同,所需条件也有别,因此,不能简单的根据种群密度判断其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C错误;
    D、M表示物种丰富度,分析柱形图可知,物种丰富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c、d、b,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对图形图标分析能力,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在食物链前端的生产者物质和能量最多,越往后物质和能量越少,根据能量的多少可以从多到少排序即食物链的顺序。

    17.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以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 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加入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 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联系,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各种生物之间,而且是双向进行,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没有改变。
    【详解】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直接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
    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
    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9.下图是某农户家庭种、养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作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
    C. 塘泥、粪等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D.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相对较少,难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农户设计的生态农业示意图,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该农业生态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等,A正确;
    B、农作物是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其他生物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B正确;
    C、塘泥、粪等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塘泥、粪便分解成无机物如水和二氧化碳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C正确;
    D、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原理,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某农户设计的生态农业示意图,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尤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0.犬细小病毒(CPV)单克隆抗体(Cpv McAb)可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染及病毒的复制,进而杀灭幼犬体内病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Cpv McAb的制备过程中用到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B. 给幼犬注射CPV后,CPV抗体检测呈阳性,说明发生了体液免疫反应
    C. 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即可直接生产Cpv McAb
    D. 对杂交细胞培养时,需要无菌无毒环境,且温度、气体环境等要适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A正确;给幼犬注射CPV后,会激发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若 CPV抗体检测呈阳性,说明发生了体液免疫反应,B正确;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并不都符合人们需要,还需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分泌CPV McAb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对杂交细胞培养时,需要无菌无毒环境,且温度、气体环境等要适宜,D正确。

    21.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B细胞内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已知细菌B细胞内不含质粒A,也不含质粒A上的基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制备“工程菌”时,将质粒A或重组质粒导入细菌B常用的方法是Ca2+处理法
    B. 细菌B接种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就是导入了质粒A的细菌
    C. 细菌B涂布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只是导入了重组质粒的细菌
    D. 目的基因成功导入的标志是受体细胞能够产生人的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B细胞内制造“工程菌”的过程。质粒A上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破环了质粒A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但四环素抗性基因正常,所以导入重组质粒或普通质粒的大肠杆菌都能抗四环素,但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抗氨苄青霉素。
    【详解】A、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时,常用Ca 2+处理细菌,使之处于感受态,从而能够吸收重组质粒,A正确;
    B、由于抗四环素基因未被破坏,所以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的是导入普通质粒A的细菌或重组质粒的细菌,B正确; 
    C、由于抗氨苄青霉素基因被破坏,所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只是导入质粒A的细菌,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目的基因(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受体细胞能产生出人的生长激素,D正确。
    故选C。

    22.下图为农杆菌Ti质粒的T-DNA区段结构示意图。农杆菌附着植物细胞后, T-DNA首先在农杆菌中从右边界到左边界被剪切、复制,然后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继而诱发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形成植物肿瘤。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Ti质粒存在于农杆菌的拟核DNA之外
    B. 植物肿瘤的形成与A、B两个基因的表达有关
    C. 清除植物肿瘤组织中的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
    D. 利用T-DNA进行转基因时需保留LB、RB序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农杆菌Ti质粒的基因被剪切后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因为其质粒上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基因,诱发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形成植物肿瘤。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A、质粒是细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生物中拟核(或细胞核)以外的DNA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使其在子代细胞中也能保持恒定的拷贝数,并表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Ti质粒存在于农杆菌的拟核DNA之外,正确;
    B、因为质粒整合到植物后能诱发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形成植物肿瘤,这与质粒上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基因过量表达有关,正确;
    C、清除植物肿瘤组织中的农杆菌后,还有Ti质粒整合到植物DNA上的,通过基因的复制表达也会导致肿瘤继续生长,错误;
    D、农杆菌能整合的前提是Ti质粒上的LB、RB序列被剪切,才能连接整合到植物细胞DNA上,正确;
    故选C。

    23.用 32P 标记玉米体细胞(含 20 条染色体)的 DNA 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 含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和分化,并最终形成完整的玉米植株。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形成玉米植株过程中,细胞发生分化,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B.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使用的培养基中通常需要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C. 若一个细胞中被32P 标记的染色体是10 条,则该细胞可能处于第三次分裂后期
    D. 玉米是自养生物,能自身合成有机物,因此培养基中可不加有机物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可知,“由玉米体细胞分裂和分化,并最终形成完整的玉米植株”整个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全能性是组织细胞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玉米体细胞的20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上32P,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不带有32P标记。
    【详解】A、玉米植株细胞会发生分化,但是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通过体细胞不断培养,让其分裂分化,最终形成完整的玉米植株,这一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
    C、如果一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的条数是10条,这样的数目表明该细胞可能处于第三次分裂的后期,因为第二次分裂时是20条标记染色体,C正确。
    D、虽然玉米作为自养生物,但在进行离体培养的过程中,单个体细胞无法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因此培养基中非常需要有机成分供应,D错误。
    故选D。

    24.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毒是生物的主要理由是能够在寄主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
    B. 病毒呈现不同形态的直接原因是衣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
    C. 病毒的衣壳蛋白决定其抗原的特异性,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
    D. 灭活的病毒不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胞工程的诱导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是: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能够在寄主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A正确;
    B、病毒衣壳蛋白质是病毒形态直接体现者,所以病毒呈现不同形态的直接原因是衣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B正确;
    C、不同病毒的衣壳蛋白有特定的结构基团,决定其抗原的特异性,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C正确;
    D、灭活的病毒往往还具有抗原性,所以可作为细胞工程的诱导剂,D错误。
    故选D。

    25.细胞通过DNA损伤修复可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受到损伤的结构大部分得以恢复。下图1~5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切除修复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NA损伤修复降低了突变率,保持了DNA分子的相对稳定性
    B. 图2可能受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所致
    C. 图3使用的某种酶切开的是磷酸二酯键
    D. 图5中修复DNA需要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共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通过DNA修复可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受到损伤的结构大部分得以恢复,DNA受损有可能是磷酸二酯键被破坏,也有可能氢键被破坏,还有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据此答题。
    【详解】A、DNA损伤修复恢复了DNA分子的原有结构,降低了突变率,保持了DNA分子的相对稳定性,A正确;
    B、图2中DNA碱基突变,可能受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所致,B正确;
    C、通过图3可以看出,发生DNA两条链之间氢键断裂,不是磷酸二酯键断裂,C错误;
    D、图5中修复DNA需要DNA聚合酶是碱基之间形成氢键,单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使DNA单链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是某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分离出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2)细胞内的膜结构中,单层磷脂分子与相应膜面积比值约为4:1的结构有___
    (3)若该细胞是根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细胞器是[ ]____。将根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正常生长条件下,获得的试管苗将___(会/不会)表现为黄化苗。原因是________。
    (4)从该细胞对应的生物体中提取并分离得到淀粉与淀粉酶,现提供适宜浓度的NaOH液、CUSO4液、无水乙醇及蒸馏水等药品,请你设计实验探究酒精是否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①试写出简单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写出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及对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差速离心法 (2). 核膜、线粒体、叶绿体(或6、8、9) (3). [3]叶绿体 (4). 不会 (5). 根细胞核中含有控制叶绿素和叶绿体形成的遗传信息(基因),适宜条件下,相关基因 可正常表达 (6). 用蒸馏水与等量且适量无水乙醇分别与淀粉酶混合,再分别与A、B两只试管中的相同量的淀粉液作用。将NaOH液和CUSO4液配置成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到A、B两只试管中并水浴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7). 若A试管中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而B试管中未出现,则说明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1~9依次表示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线粒体、5染色质、6细胞质、7高尔基体、8核糖体、9液泡。
    【详解】(1)差速离心法分离出细胞中各种细胞器。
    (2)一层生物膜有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细胞内的膜结构中,单层磷脂分子与相应膜面积比值约为4:1,说明该结构是双层生物膜,细胞中含有双层膜的有核膜、线粒体、叶绿体(或6、8、9)。
    (3)该细胞是根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细胞器是[3]叶绿体。由于根细胞核中含有控制叶绿素和叶绿体形成的遗传信息(基因),适宜条件下,相关基因可正常表达,故将根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正常生长条件下,获得的试管苗不会表现为黄化苗。
    (4)①设计实验探究酒精是否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的实验思路:用蒸馏水与等量且适量无水乙醇分别与淀粉酶混合,再分别与A、B两只试管中的相同量的淀粉液作用。将NaOH液和CUSO4液配置成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到A、B两只试管中并水浴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②若A试管中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而B试管中未出现,则说明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严重阻碍疫区经济发展和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控制钉螺的分布、生长和繁殖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
    (1)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2)由于钉螺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钉螺的种群密度。
    (3)现今消灭钉螺的方法适用性较广的是化学灭螺,其主要方法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灭螺、植物药物灭螺等。该方法灭螺效果好,但污染环境,有毒物质会通过__________的富集作用使高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和人类受到危害。
    (4)研究人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活螺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可知,__________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__________达到减少钉螺的目的。

    (5)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改变原有群落的__________,从而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
    (6)抑螺防病林除了抑制钉螺孳生,还具有多种生态价值,请说出两项其他生态价值_____。
    【答案】 (1). 寄生 (2). 样方 (3). 食物链 (4). 林地 (5). 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 (6). 空间结构 (7). 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解析】
    【分析】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
    (3)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4)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详解】(1)题干信息可知,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故血吸虫与人之间是寄生关系。
    (2)钉螺的移动速率很小,活动范围小,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钉螺的种群密度。
    (3)通过化学方式灭螺,化学物质残留,污染环境,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使高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和人类受到危害。
    (4)据图可知,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水田、河滩、荒坡活螺出现率较高,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达到减少钉螺的目的。
    (5)根据生态工程的定义可推知: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目的是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所以可以改变原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6)抑螺防病林除了抑制钉螺孳生外,还具有多种生态价值,例如防风固沙,含蓄水源等。
    【点睛】本题以血吸虫病的致病机理及防治为背景,综合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从题图中获取信息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28.为治疗糖尿病,研究人员提出了如下图的方法。

    (1)一般选用的图中①都是_______________的供体细胞。 
    (2)核移植的受体细胞一般选用MⅡ期卵母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除培养液提供必需的营养条件外,还需要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以防止杂菌污染。上图所获的胚胎干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PCR技术扩增正常胰岛素基因的前提条件是根据_______________合成引物,为了保证引物能正常结合到DNA模板链上,两种引物之间不能_____________。将正常胰岛素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并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5)“定向诱导”的目的是使重组细胞B发生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功能专一的胰岛类似细胞。
    (6)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与异体移植相比,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代10代以内 (2). 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细胞质具有促进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3). 抗生素 (4). 早期胚胎 (5). 发育的全能性 (6). 目的基因两端的碱基序列 (7). 互补配对,形成双链 (8). 转化 (9). 细胞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 (10). 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取自患者体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核移植过程;通过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胰岛素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的过程;再将导入目的基因的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形成重组细胞,经过选择后输入患者体内。
    【详解】(1)由图知,①从患者体内取出后经过了体外的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进行下一步,以确保细胞二倍体核型正常。
    (2)由于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细胞质具有促进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故核移植的受体细胞一般选用MⅡ期卵母细胞。
    (3)一般来讲,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无菌无毒的环境(无菌处理、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营养(合成培养基)、温度(与动物体温相近)、pH(7.2~7.4)、气体环境(95%空气加5%二氧化碳)。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4)PCR是一种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为了保证引物能正常结合到DNA模板链上,两种引物之间不能互补配对,形成双链。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能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5)定向诱导重组细胞B,使其形成特定类型的组织细胞(胰岛类似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
    (6)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与异体移植相比,突出的优点是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点睛】本题结合治疗某种遗传性糖尿病的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9.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的作用于埃博拉病毒侵染蛋白(VP40蛋白)是一种战胜埃博拉病毒的有效途径。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中选用两种限制酶切割,使目的基因的两端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图中过程②常用___________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3)在基因表达载体中,VP40蛋白基因必须插到___________,从而保证③顺利完成。
    (4)为检测VP40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以采用___________技术。
    (5)④过程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在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前,需要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___________以获得符合生产需求的杂交瘤细胞。用该方法生产的VP40蛋白质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答案】 (1). 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错误连接(或防止目的基因环化;或保证目的基因正确地连接到质粒上) (2). 感受态细胞法 (3). 繁殖快,易培养 (4). 启动子和終止子之间 (5). 抗原-抗体杂交 (6). 灭活的病毒诱导 (7). 抗体检测 (8).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解析】
    【分析】
    1、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将抗原首先注入生物体内,是其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再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能大量增殖和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后经过体外或体内培养,获取单克隆抗体。
    2、动物细胞融合通过物理方法如离心、振动和电刺激,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和生物方法如灭活的仙台病毒的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图示分析:①重组质粒的构建,②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内,③产生特异性抗体,④动物细胞融合。
    【详解】(1)过程①中选用两种限制酶切割,可以使目的基因的两端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避免目的基因环化,保证目的基因按一定方向插入到质粒中。
    (2)图中过程②用感受态细胞法即Ca2+处理大肠杆菌,可以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大肠杆菌易于吸收质粒(外源DNA)(或处于感受态),提高转化效率。大肠杆菌是细菌,具有繁殖快,易培养等优点,故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
    (3)VP40蛋白基因必须插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因为基因表达载体中,VP40蛋白基因的首端必须含有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可以启动VP40蛋白基因的转录,同时终止子是转录结束的信号。
    (4)检测VP40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即检测VP40基因是否控制合成VP40蛋白,可以用VP40蛋白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5)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通过灭活的病毒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单克隆抗体技术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考查对基因工程操作程序、单克隆抗体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同种限制酶产生的黏性末端可以连接分析用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原因,根据基因成功表达的含义判断检测VP40基因是否成功表达的方法,难度适中。

    30.某地农民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影响航班运行。
    (1)秸秆焚烧后所剩的灰分含有植物需要的_______________;在焚烧过程中产生气体混入云层,使降雨的pH值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焚烧秸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
    (3)该地农民的做法主要破坏了生态工程的哪一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矿质营养(矿质元素) (2). 变小(下降) (3). 加大了物质的输出 (4).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
    【分析】
    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是: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生减少。
    生态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物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详解】(1)秸秆焚烧后所剩的灰分是指植物体充分燃烧时所剩余的成分,是主要从土壤中吸收的除N外的矿质元素,故秸秆焚烧后所剩的灰分含有植物需要的矿质营养(矿质元素)。秸秆的大量焚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当地雨水pH变小。
    (2)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焚烧秸秆加大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的输出。
    (3)该地农民的做法主要是破坏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