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0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0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0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1.下列物质中,在饥饿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中的是
A. 氧气 B. 胰岛素 C. 胆固醇 D. 肝糖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人体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输,在氧分压低的地方释放,经由血浆、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不符合题意;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能发挥调节作用的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能存在于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胆固醇可存在于血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不符合题意;糖原在骨骼肌细胞及肝脏细胞中合成并储存,一般不会出现在内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 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
C. 从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探究实验活动,旨在使学生能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正确;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B正确;该实验通过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比较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滴加数为横轴,而以pH为纵轴,D错误。
故选D。
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的pH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②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④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⑤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错误;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③④,故选C。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能全面分析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原因。
4.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
B.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
C.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
D.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水盐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图中箭头所隐含的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详解】在二次免疫中,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A正确;在初次的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B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均代表抗利尿激素,C正确;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上都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但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5.关于婴儿经常尿床的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B.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
C. 说明神经中枢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
D. 说明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故会经常遗尿,B正确;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的,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C错误;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D正确。
【点睛】注意: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若有意识的排尿则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参与调控。
6.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a、b、c、d、e B. b、c、d、e
C. 只有c、d、e D. 只有a和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b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c、d形成一个突触,d、e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根据题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刺激点与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b、c可以测到电位变化,c、d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以从c传向d、e,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不能传向a.故选B。
【点睛】注意: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7.下列关于生物体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合成DNA聚合酶但能合成RNA聚合酶
B. 叶肉细胞既可用于观察叶绿体又能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C. 神经细胞膜上一定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D. 骨骼肌细胞中葡萄糖和糖原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观察叶绿体实验一般选取叶绿体含量较高的细胞;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属于原生质层,有利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肝糖原可以分解产生葡萄糖,而肌糖原不可以。
【详解】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进行DNA的复制,但是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该细胞不能合成DNA聚合酶但能合成RNA聚合酶,A正确;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且其含有的叶绿体使得原生质层具有一定的颜色,因此该细胞可以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壁分离实验,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因此神经细胞膜上一定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骨骼肌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产生葡萄糖,D错误。
8.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多种腺体和组织,其中有的内分泌细胞比较集中,形成内分泌腺,以下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 垂体 B. 肾上腺 C. 小脑 D. 胰岛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分泌的物质直接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
【详解】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属于内分泌腺,A不符合题意;肾上腺能够合成并分泌肾上腺素,属于内分泌腺,B不符合题意;小脑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分泌腺,C符合题意;胰岛分胰岛A细胞和B细胞,胰岛A细胞能够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可调节血糖平衡,胰岛属于内分泌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分泌腺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对内分泌腺的种类的识记。
9.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的变化
B. 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
C. 人体大量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排尿量减少
D. 人成年后身高稳定不再增长,垂体不再分泌生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作用。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它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详解】A.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A正确;
B. 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加,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减弱,B正确;
C. 人体大量失水时,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C正确;
D. 人成年后垂体也会分泌生长激素,D错误。
10.如图表示甲和乙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与图示不符合的是( )
A. 若图表示刚进食一段时间内,则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
B. 若图表示进食过咸的食物后,则甲表示尿量,乙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
C. 若图表示垂体被破坏后,则甲表示甲状腺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图表示进入寒冷环境后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则甲可表示小鼠,乙可表示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血糖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机理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等;据图分析,图中甲与乙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负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各选项中对应关系的正误。
【详解】进食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消化道的吸收,血糖升高,机体调节的结果是胰高血糖素降低,胰岛素上升,A正确;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垂体被破坏后,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C正确;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恒温动物小鼠的耗氧量增加,而变温动物蛇的耗氧量减少,D错误。
11.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A. 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 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与运用。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可以通过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进而使机体散热减少,B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的冷觉感受器会感受到温度下降并发送信息,C正确;寒冷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关键要掌握和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否则误认为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会下降。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
B. 人若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
C. 效应T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
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另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起到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正确;
B. 注射抗毒血清(抗体)可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正确;
C. 效应T细胞可以由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C错误;
D.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13.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注射到体内,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鸡能够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扩大鸡的注射范围,先前注射过该病原菌的鸡产生了记忆细胞,能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将病原菌消灭,没有注射过病原菌的鸡,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慢、且强度小,鸡因患病死亡。
【详解】A. 第一次注射病原菌,病原菌属于抗原,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B. 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了选择,B错误;
C. 第一次注射病原菌,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因此再次注射新鲜病原菌后,机体会进行二次免疫反应,C正确;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发生过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免疫反应慢、强度低,使病原菌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鸡死亡,D正确。
14.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
【详解】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关键要熟悉水平衡调节过程:
1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6.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如图曲线走势的是( )
A.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B.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C. 若横轴代表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纵轴不能代表尿量
D. 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增大时,尿量随之减少;由于存在体温调节,所以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保持不变。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内环境稳态。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出随着横坐标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
17.下图甲表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结合免疫知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
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都在骨髓中完成
C. 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
D. 图乙中m>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