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二)试题(解析版)
展开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模拟(二)试题
1. 下图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糖元
B. 若B代表的物质能降低血糖浓度,则与其合成、分泌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高尔基体等
C. b→B的生理过程完成的场所在核糖体,且有水的产生
D. a、b、c、d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和促性腺激素
【答案】D
【解析】
从图可知,A是脂肪,a是甘油和脂肪酸,B是蛋白质,b是氨基酸,C是DNA,c是脱氧核苷酸,d是性激素,所以D选项错误。
2.下列过程中,蛋白质的形状要发生改变的是
(1)酶与底物结合时酶的形状
(2)细胞膜上载体与离子结合时载体蛋白的形状
(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信号分子结合时糖蛋白的形状
A. (1)(2) B. (1)(3) C. (2)(3) D. (1)(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载体和受体参与化学反应或生理过程中,与相关物质结合后其形状均要发生改变,但是作用过后保持不变。
【详解】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匹配关系,当酶与底物结合时,启动化学反应的发生,(1)正确;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膜上载体蛋白结合离子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2)正确;就像锁和钥匙一样,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信号分子结合时蛋白质的形状要发生改变,(3)正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由1 分子磷酸、1 分子碱基和1 分子化合物a 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A. 若m 为腺嘌呤,则b 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m共4 种
C. ATP脱去两个高能磷酸键,可形成b;a 为核糖
D. 若a 为脱氧核糖,则由b 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4 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可知,a为五碳糖,m为碱基,b为核苷酸;m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尿嘧啶5种,其中DNA和RNA共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DNA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RNA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a包括核糖和脱氧核糖两种,DNA中为脱氧核糖,RNA中为核糖。
【详解】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错误;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细胞中的 b核苷酸为8种,B错误;ATP脱去两个高能磷酸键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可用b表示,此时a 为核糖,C正确;若a是脱氧核糖,则b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b构成的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是四种碱基(A、G、C、T),脱氧核糖、磷酸,共6种化合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分子结构和类型,属于基础题,准确利用核酸的分子组成等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五碳糖、含氮碱基以及磷酸共同组成。
4.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胞吐作用
B. 呈球状结构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真核细胞均具有细胞核
D.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识别及免疫功能
【答案】C
【解析】
肝细胞是动物细胞,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只有线粒体,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抑制其功能能量供应受到影响,胞吐需要能量,A正确。核仁呈球状,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真核细胞有的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的筛管细胞,C错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作为载体蛋白有运输作用,上面有酶具有催化作用,有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参与免疫调节,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细胞核有关的3个易错点
(1)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进出核孔。核孔是由多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如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2)核仁不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分布在染色体(染色质)上。
(3)染色体和染色质只是形态不同,而成分完全相同。
5.下列对图甲、乙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甲细胞不可能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 图乙可以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但分裂时无法形成四分体
C. 图乙中c时期破坏细胞的高尔基体将可能出现双核细胞
D. 某小组观察图乙有丝分裂时,观察到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甲细胞含有大液泡、叶绿体等结构,为高度分化的成熟植物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图乙细胞具有分裂能力,a为有丝分裂中期、b为有丝分裂间期、c为有丝分裂末期、d为有丝分裂后期、e为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图甲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可能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A正确;图乙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若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的分裂前期形成,有丝分裂过程中看不到四分体,B正确;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如高尔基体被破坏,末期(c时期)不能正常形成细胞壁,则会形成双核细胞,C正确;有丝分裂观察实验中,制作装片前用解离液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故看不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D错误。
故选D。
6. 李斯特氏菌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乳酸菌一样,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该菌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胞吞作用
D. 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李斯特氏菌属于细菌,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该菌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胞吞作用,C正确;InIC蛋白属于细菌蛋白,细菌细胞内没有内质网,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7.下列关于染色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C. 染色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内
D. 没有染色体的生物也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细胞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呈染色体状态,分裂间期和末期又转化为染色质状态。
【详解】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A正确;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染色体呈圆柱状或棒状,在有丝分裂前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末期又变成染色质,因此它们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B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质,故线粒体、叶绿体不含染色体质,C错误;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没有染色体的生物也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D正确。故选C。
8. 下列关于光合膜与光合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光合膜,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含有光合色素的生物膜有类囊体膜、质膜和液泡膜
C. Mg是组成光合色素的必需元素
D. 叶绿体中含有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合称类胡萝卜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原核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A错误;液泡膜没有光合色素,B错误;类胡萝卜素也是光合色素,没有Mg元素,C错误;叶绿体中含有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合称类胡萝卜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色素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对细胞失水量进行统计后绘制出如下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选取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为适宜
B. 若B溶液浓度稍增大,则曲线变化可能为a点上升,b点左移
C. 图中放入A、B溶液的细胞质壁分离后放入清水中有可能都复原
D. 在0~4 min内,两条曲线的差异不可能是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导致的
【答案】C
【解析】
B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大液泡,不能用来作用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A错误;若B溶液的浓度增大,则浓度差增大,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大,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长,即a点上移,b点右移,B错误;若处于A、B溶液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是活细胞,则放到清水后,有可能复原,C正确;在0~4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10.如图甲表示某植物内的光照下CO2的吸收速率、黑暗中CO2的释放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图乙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B. 图乙中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图甲中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D. 图乙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①④过程都能产生[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图甲中可以看出,在26℃条件下植物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高,因此此温度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A错误;
B、图乙中①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属于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因此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
C、图甲中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相等,即光合作用总量是呼吸作用的两倍,C错误;
D、图乙中①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两个阶段,②③两个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因此这些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①④过程都能产生[H],D正确.
故选:D.
11.用3H标记的胸苷和3H标记的尿苷(它们分别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分别处理活的洋葱根尖,一段时间后检测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 前者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 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只有局部区域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
C. 两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 两者所有细胞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3H标记的胸苷参与DNA的合成,3H标记的尿苷参与RNA的合成。活的洋葱根尖只有分生区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会有DNA复制,所以只有部分细胞具有放射性;由于每一个活细胞,均能合成蛋白质,需转录产生RNA,消耗尿苷,因此都具有放射性,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与蛋白质合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
B. 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来自于细菌细胞
C. 根据32P标记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判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
D. 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实验过程中,若保温时间过短,会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A正确;噬菌体是在细菌细胞内增殖的,增殖所需的原料来自于细菌细胞,B正确;根据32P标记组和35S标记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判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C错误;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因此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D正确。
13.下列有关链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C. DNA复制过程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子链
D. DNA复制过程中,只有一条母链可以做模板
【答案】C
【解析】
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A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B错误;DNA复制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与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子链,C正确;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均可以做模板,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B项的判断。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忽略了“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所隐含的是“一条单链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这一生物学信息,看到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就认为是氢键,实际上DNA分子两条单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单链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14.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劳氏肉瘤病毒能够发生④过程
B. 真核细胞发生③过程得到的RNA在细胞质要进行加工
C. ①过程进行时,DNA的双链要解开
D. 过程⑤在进行时有水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DNA复制过程,②为RNA复制过程,③为转录过程,④为逆转录过程,⑤为翻译过程。
【详解】劳氏肉瘤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含逆转录酶,其侵入宿主细胞后,能够发生④逆转录过程,A正确;真核细胞发生③转录过程得到的RNA需在细胞核中加工成为成熟的mRNA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①为DNA复制过程,DNA复制时DNA的双链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然后以每一条单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子链,C正确;过程⑤为翻译过程,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过程产生了水,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关于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和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缩短肓种年限
B. 能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
C. 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
D. 对F1的花药要进行离体培养
【答案】C
【解析】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肓种年限,A正确;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实际上是先将花粉细胞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形成单倍体幼苗,由于花粉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都是单个存在,因此能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B正确;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在育种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以获得可育的纯合子,C错误;对F1的花药要进行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熟记并理解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过程、原理以及单倍体植株的特点等相关的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类型,最终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子,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6.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组幼苗前面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它们的生长方向是
A. 甲、乙、丙都直立
B. 甲、乙、丙都向左
C. 甲向右、乙直立、丙向左
D. 甲向右、乙向左、丙向左
【答案】C
【解析】
三组幼苗顶端均被切去,不能感光,甲、丙放置琼脂块一侧生长素含量较多,生长较快,甲向右弯曲,丙向左弯曲,乙直立生长。选C。
17.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相关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6个DNA分子
B. 图示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C. 图示细胞即可能是减数分裂后期Ⅱ也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
D. 图示细胞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着丝点已经分裂,但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次级卵母细胞。该动物体细胞含有6条染色体。
【详解】根据分析情况可知,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情况下为6条,所以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6个DNA分子,A正确;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图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图示细胞中姐妹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来源可能是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以减数分裂细胞图为载体,考查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识记并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情况,并准确判断。
18.下图表示某种二倍体植物的花瓣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该二倍体植物花瓣颜色的基因型共有9种,表现型有3种
B. 基因型为BB的个体突变成Bb,其表现型可能不发生改变
C.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1中红色个体的比例为5/8
D. 基因A转录得到的mRNA只能同时与1个核糖体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图可知,A_Bb表现为红色,A_BB表现为粉红色,A_bb表现为紫色,aaB_、aabb表现为白色。
【详解】该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该二倍体植物花瓣颜色的基因型共有9种,表现型有红色、粉红色、紫色和白色共4种,A错误;由分析可知,基因型aaBB、aaBb均表现为白色,故基因型为BB的个体突变成Bb,其表现型可能不发生改变,B正确;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F1中红色(A-Bb)个体的比例为1/2 x1=1/2,C错误;基因A转录得到的mRNA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19.辣椒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图1是辣椒植株光合作用示意图;图2是将辣椒植株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15℃、25℃和35℃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的CO2吸收速率;图3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育良好的绿萝叶片光合速率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
(1)图1中乙和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停止甲的供应,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产生速率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2)图2 中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大于8时,25 ℃与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 、M2,结果应为M1_____M2(填“>”、“<”或“=”)。
(3)图3中a~b段限制叶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_。其他条件不变,若a点时的光照突然增强,短时间内叶绿体内RuBP含量将________(上升、下降)。
(4)图中c~d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表观光合速率由e点急剧下降到f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TP和NADPH;(CH2O) (2). 减小 (3).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4). > (5). 光照强度 (6). 温度 (7). 上升 (8). 增加 (9). 叶片的气孔关闭,CO2吸收量减少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该图表示辣椒植株光合作用示意图,乙可代表光反应产物NADPH和ATP,丙可代表暗反应产生的ADP、Pi和NADP+,甲代表二氧化碳,丁代表暗反应产生的有机物(CH2O);分析图2:该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由图可知,35℃的呼吸速率>25℃的呼吸速率>15℃的呼吸速率;在光照强度为7以后,25℃和15℃的净光合作用量相同,而25℃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大于15℃条件,故总光合速率25℃大于15℃时。
【详解】(1)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产生氧气、NADPH和ATP,故乙表示NADPH和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暗反应需要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在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作用下生成有机物,故丁为有机物(CH2O),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故丙为ADP、Pi和NADP+。甲为二氧化碳,若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则C3化合物的生成减少,短时间内C3化合物的还原速率不变,则C3的含量将减少,NADPH和ATP将积累,因此光反应受到抑制,氧气的生成量将减少。
(2)图2中A点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该植物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8时,25℃和15℃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相同,即净光合速率相同,而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可用有机物合成速率表示,25℃时的呼吸速率大于15℃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因此25℃条件下植物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大于15℃条件下植物有机物的合成速率。
(3)a-b段是在阴天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数据,因此限制叶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若a点时的光照突然增强,则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加,C3的还原速率增加,生成的C5增加,短时间内C3的生成速率不变,及C5的消耗不变,故叶绿体内RuBP含量将上升。
(4)由图可知,图中c~d对应时段,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增加,由于正午光照较强,叶片的气孔关闭,CO2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降低,故表观光合速率由e点急剧下降到f点。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0.为研究白藜芦醇(简称Res)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会随着Res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大而加强。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和用具:培养瓶若干个、用DMSO溶液配制的浓度分别为15umol/L、30umol/L、60umol/L的Res、DMSO溶液、胰腺癌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要求与说明:DMSO溶液的浓度适宜,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无影响;实验开始时和每隔24小时对胰腺癌细胞进行计数,至少进行4次细胞计数;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①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绘制胰腺癌细胞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胰腺癌恶性度高,病程短,一般出现症状时已属晚期,并很快发生转移。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取培养瓶若干个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等量的胰腺癌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记录。②向四组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DMSO溶液、15umol/L的Res、30umol/L的Res、60umol/L的Res,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③每隔24小时,分别取上述四组中的培养瓶内的细胞悬液,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记录。④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
(3). 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白藜芦醇(简称Res)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会随着Res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大而加强”,因此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Res浓度和作用时间,实验的因变量为癌细胞的数量变化。在设置实验时,需要设置Res浓度为0的空白对照组,便于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浓度可知该实验共应该设置四组,实验的自变量为Res浓度和作用时间,实验的因变量为癌细胞的数量变化,其余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根据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设计实验。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Res浓度和作用时间,实验的因变量为癌细胞的数量变化,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可知,实验需要设置三个实验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因此实验思路如下:
①取培养瓶若干个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胰腺癌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记录;
②向四组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DMS0溶液、15umol/L的Res溶液、30umol/L的Res溶液、60Umol/L的Res溶液,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每隔24小时,分别取上述四组中的培养瓶内的细胞悬液,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记录;
④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es溶液浓度越高,细胞数越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实验组的数据差距越大。实验结果如下图:
(3)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的原因是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导致细胞之间彼此的黏着性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了与恶性肿瘤防治有关的实验设计,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实验目的,并且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能够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