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1.下列关于酸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酸雨属于水体污染 B. 酸雨会破坏土壤肥力
C. 酸雨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 D.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盐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酸雨的危害:不仅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而且还能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同时还能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详解】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属于大气污染,A错误;酸雨会破坏土壤肥力,B正确;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造成的,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C错误;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D错误。故选B。
【点睛】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和酸雨的危害便可解答本题。
2.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所有的生物都能合成自身蛋白质
C. 所有的细胞都含有四类有机大分子 D. 所有的活细胞均能进行需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
1、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都能繁殖。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
5、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详解】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错误;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不能合成蛋白质,B错误;所有的细胞都含有核酸、蛋白质、糖类和脂质这四类有机大分子,C正确;并非所有的活细胞均能进行需氧呼吸,例如乳酸菌只进行厌氧呼吸,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在某种植物杂交实验中,发现雄的纯合紫花与雌的纯合红花交配所得到的第一代植株均为紫花。反交得到的第一代也均为紫花。如果杂种第一代自交,下列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
A. 410 棵均为紫花
B. 305 棵为紫花; 103 棵为红花
C. 105 棵为紫花; 310 棵为红花
D. 205 棵为紫花; 206 棵为红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合紫花与纯合红花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植株均为紫花,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紫花是显性性状,红花是隐性性状。
【详解】由分析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紫花的基因是A,控制红花的基因是a,则亲本的基因为AA和a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子一代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紫花:红花=3:1,因此最可能是305 棵为紫花:103 棵为红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题干准确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及显隐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B.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C. 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 D. 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①隔代遗传或交叉遗传;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详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正确;父亲正常,父亲中带有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会传递给其女儿,其女儿一定正常,B正确;女儿患病,其中一条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父亲,故其父亲一定患病,C正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D错误。故选D。
【点睛】识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便可解答本题。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英国人虎克首先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人施莱登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 德国人施旺提出所有的的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D. 德国人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838年
德国的施莱登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39年
德国的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英国人虎克首先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且是细胞的命名者,A错误;德国人施莱登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B正确;德国人施旺受到施莱登的启发,通过研究提出所有的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C正确;德国人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活细胞,D正确。故选A。
【点睛】了解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某种方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人体细胞存在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C. 这种方式转运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 D. 在细胞质中出现的小泡可与溶酶体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细胞膜内陷将外来物质包围成分泌小泡,然后脱离细胞膜,将物质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为胞吞。
【详解】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人体细胞存在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如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抗原,B正确;胞吞和胞吐也会转运小分子物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C错误;在细胞质中包裹着衰老细胞器的小泡可与溶酶体融合,D正确。故选C。
【点睛】能够对题图分析,准确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由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B. 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将导致细胞自溶
C. 一个动物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
D. 白色体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具有贮存脂质和淀粉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2、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溶酶体中有60种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降解。
【详解】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而由扁平小囊和由这种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的是高尔基体,A错误;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将导致细胞自溶,B正确;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含有2个中心体,C错误;白色体储存脂质和淀粉,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细胞的结构及各细胞器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宫颈癌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由此推测引起宫颈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
A. 物理因素 B. 化学因素 C. 生物因素 D. 遗传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宫颈癌疫苗通过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由此可知,宫颈癌是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引起,故引起宫颈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生物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细胞癌变的因素,了解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便可解答本题。
9.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是导致小鼠患肺炎的病原体
B. 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D. 粗糙型( R)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败血病或肺炎的菌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DNA才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详解】肺炎双球菌是导致小鼠患败血症的病原体,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毒性的S型活细菌,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正确;光滑型(S)菌株是引起败血病或肺炎的菌株,D错误。故选C。
【点睛】熟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制作泡菜过程中要密封是因为氧气对乳酸细菌是有毒的
B. 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均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C. 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有利于种子的贮藏
D. 人体骨骼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制作泡菜时利用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
2、真核细胞中,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密封可避免氧气抑制其生长、繁殖,A正确;在原核细胞中,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发生在质膜上,B错误;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有利于种子的贮藏,C正确;人和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感觉,D正确。故选B。
【点睛】注意: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11.某同学进行了“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所用枝条要用不同种的植株枝条
B. 用不同浓度 2,4-D 处理的枝条比蒸馏水处理的枝条生根更快
C. 实验结果测量的指标只能用根的数量
D. 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相同数量的侧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因变量是枝条上根的数量或枝条上根的总长度,每个枝条上侧芽的数量、植株的种类、枝条的长势等属于无关变量。
【详解】实验所用的枝条应来自同一植株,且长势相同的枝条,A错误;2,4-D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的2,4-D处理枝条会抑制枝条生根,比蒸馏水处理的枝条生根慢,B错误;实验结果测量的指标可以是枝条上根的数量或枝条上根的总长度,C错误;每个枝条上侧芽的数量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D正确。故选D。
【点睛】明确“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 由于肺能从外界得到氧气,所以肺细胞均比周围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高
C.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过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D. 内环境中的成分有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A错误;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从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因此肺泡细胞比周围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高,B错误;血管中的药物溶解在血浆中,而肌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药物需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C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所以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3.下图为 DNA 分子部分片段平面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表示脱氧核苷酸,其与磷酸基团一起形成基本骨架
B. DNA 聚合酶能催化②和③键形成
C. 只有在解旋酶作用下,图中的③才能断裂
D. 若该 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比例较高,则热稳定性较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脱氧核糖,②是磷酸二酯键,③是氢键。
【详解】图中①表示脱氧核糖,其与磷酸基团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形成基本骨架,A错误;DNA 聚合酶能催化②磷酸二酯键形成,无法催化③氢键形成,B错误;在高温下,图中的③氢键也能断裂,C错误;在DNA分子中,氢键的含量越多,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好。碱基对A/T通过两个氢键连接,碱基对C/G通过三个氢键连接,DNA分子中 G-C碱基对比例较高,氢键的含量越高,故其热稳定性较高,D正确。故选D。
【点睛】能够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代表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太平洋上有一小岛,风景优美,居民迁入与迁出极少,其基因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某科学家发现当地 4 万人口中带有某基因的显性纯合子的人口有 400 人,该岛上居民中杂合子为
A. 3600 B. 6400 C. 7200 D. 96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哈迪-温伯格定律:设某种群中含有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有p+q=1,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q2,Aa的频率为2pq。
【详解】由题意可知,AA的频率为400/40000=1/100,故A的频率为1/10。a的频率为1-1/10=9/10,Aa的频率为2×1/10×9/10=9/50,因此该岛上居民中杂合子为40000×9/50=72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便可。
15.下列关于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增加
B. 只有自身是遗传病患者才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
C. 羊膜腔穿刺不能用于确诊遗传性代谢疾病
D. 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遗传咨询:了解家族病史→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推算后代再发风险→提供防治对策、方法和建议。
2、产前诊断(怀孕后方可做):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和绒毛细胞检测、基因检查等。
【详解】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增加,A错误;并非自身是遗传病患者才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例如亲属中出现隐性遗传病的患者时亦需要进行遗传咨询,B错误;羊膜腔穿刺除了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外,还可以用于确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C错误;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优生优育的措施。
16.下列关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肌肉做功,恢复原状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
B. 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均来自细胞中的 ATP
C. 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
D.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为吸能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由ATP水解释放提供能量。
2、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
【详解】肌肉收缩过程中,ATP水解释放提供能量使肌肉发生形状,为吸能反应。然后肌肉做功,释放能量,储存在ATP中,使肌肉恢复原状,属于放能反应,A错误;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可能来自于光能,B错误;光合作用属于吸能反应,C错误;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吸能反应,D正确。故选D。
【点睛】理清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图是同种生物 4 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 A 对 a、 B 对 b 为显性。选择其中两个个体作为亲本杂交, F1 中出现 4 种表现型, 6 种基因型。请分析亲本是
A. 图 1 和图 3 B. 图 1 和图 4 C. 图 2 和图 3 D. 图 2 和图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只能产生ABd一种配子。图2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可产生4种配子,分别是ABD、AbD、abD、aBD。图3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只能产生AbD一种配子。图4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可产生Abd、abd这2种配子。
【详解】图1和图3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1种表现型,1种基因型,A错误;图1和图4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1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B错误;图2和图3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C错误;图2和图4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D。
【点睛】利用自由组合定律逐对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18.下列关于“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 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 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 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胚的活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无法通过细胞膜,细胞未被染色。而煮熟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性,红墨水可通过细胞膜,细胞被染成红色。
【详解】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可增强种子胚的呼吸作用,使实验结果更清楚,A正确;应纵切玉米籽粒,再用红墨水染色,然后观察其颜色变化,B错误;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C正确;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遗传变异均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 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均能遗传给后代
C. 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D. 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五号染色体少一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A正确;以下情况的基因突变不会遗传给后代:①基因突变产生在体细胞中,生殖细胞中不出现该基因;②若父方细胞质内的基因突变,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后代,B错误;基因突变引起某些疾病也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例如镰刀型贫血症,C错误;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五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并非所有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均能遗传给后代,例如基因突变产生在体细胞中或父方细胞质中。
20.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需用 7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
B. 马铃薯匀浆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如果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
C. 检测蛋白质时需先将双缩脲试剂 A 和双缩脲试剂 B 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
D. 成熟苹果汁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不含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还原糖和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黄色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3、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需用5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A错误;还原糖和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黄色沉淀。因此,马铃薯匀浆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如果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B正确;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往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C错误;成熟苹果汁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及试剂的使用方法便可解答本题。
2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稻的性比率的改变会影响种群密度
B. 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C.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D. 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密度等。
【详解】水稻属于两性花,无性别分化,故水稻的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针对的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蚯蚓的活动能力较弱,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C正确;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但这些孩子可能在成为父母前有部分死亡,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教材“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是准确判断D选项的关键。
22.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如下(图中显示部分染色体组成),推测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有丝分裂中期 D. 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由题图可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便可解答本题。
23.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稀盐酸解离的目的是使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开
B. 用高倍镜不能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C. 染色中所使用的醋酸洋红溶液为碱性染料
D. 用水漂洗可防止解离过度和利于染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实验步骤:
培养根尖→解离(用10%盐酸解离10~15min)→漂洗(放入清水中漂洗约10min)→染色(滴加龙胆紫染液,染色1~2min)→制片(用镊子弄碎根尖,加载玻片压散细胞)→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绘图
【详解】用稀盐酸解离的目的是使根尖分生区细胞之间的果胶质松散,使细胞彼此容易分开,此时细胞仍未分散开,A错误;解离时解离液已经杀死了细胞,所以实验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只能观察到某一时刻的形态结构,B正确;染色中所使用的醋酸洋红溶液或龙胆紫染液为碱性染料,C正确;放入清水中漂洗约10min可防止解离过度,同时可避免盐酸与碱性染液发生中和反应,利于染色,D正确。故选A。
【点睛】注意:解离时已经杀死了细胞,所以实验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只能观察到某一时刻的形态结构。一个细胞完整的连续分裂过程是由不同细胞的不同时刻的图像综合分析得出的。
24.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激素经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B. 人体分泌的激素中性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均不含碘,只有甲状腺激素含碘
C. 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的作用
D. 婴幼儿时期缺碘会引发呆小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激素经下丘脑通过垂体的门脉到达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这些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2、人体内只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含碘,三碘甲腺原氨酸比甲状腺素少一个碘原子。
3、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的生成;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4、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作用。
【详解】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激素经下丘脑通过垂体的门脉到达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这些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A正确;人体内只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含碘,其余激素均不含碘,B正确;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错误;呆小症是婴幼儿时期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病症,D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生理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是均匀的
B.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D. 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有性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群落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3、群落演替: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
【详解】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A错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B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类似的分层现象,C正确;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造成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的原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便可解答本题。
26.下图为某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触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
B.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不一定会产生动作电位
C. 每个突触小泡中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
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详解】该突触不一定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例如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的突触存在于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A错误;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的电位没有达到阈值时,突触后膜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的电位达到阈值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每个突触小泡中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C正确;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D正确。故选A。
【点睛】注意:只有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27.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都不会导致人死亡
B. 先天性免疫缺乏病的病因是婴儿缺乏 T 淋巴细胞
C. 感染了 HIV 的妇女通过哺乳可将病毒传给婴儿
D. HIV 进入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整合到 DNA 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详解】过敏反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接触致敏原几分钟后开始,如青霉素、蜂毒引起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A错误;先天性免疫缺乏病的病因是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B错误;感染了HIV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C正确;HIV是RNA病毒,其进入辅助性T细胞后,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刺激神经纤维某处,一段时间后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刺激发生在 a 的左侧,此时 b 点在去极化
B. 若刺激发生在 b 的右侧,此时 b 点在复极化
C. 若刺激发生在 ab 之间,此时处于静息状态的为 a 点
D. 若刺激发生在 ab 之外,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为 b 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a、b位于同一神经纤维上,靠近刺激点的电极所在的位置先兴奋。图中电流表的指针右偏,可判断电流方向为从左向右。
【详解】图中电流表的指针右偏,可判断电流方向为从左向右,说明a点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则b点处于下图BF(不包含B和F点),a点处于下图AB或FE(不包含B和F点)。若刺激发生在ab之外,b点处于兴奋状态,处于反极化状态,在反极化或复极化,A、B错误,D正确;若刺激发生在ab之间,a点可能处于静息状态,也可能处于兴奋状态,C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电流表的偏转情况,结合膜电位变化曲线准确判断各个选项便可。
29.下列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mRNA 是以 DNA 的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的, rRNA 和 tRNA 是以非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的
B. 转录而来的 RNA 产物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 mRNA 再用于蛋白质合成
C. 一个 mRNA 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 DNA 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mRNA、rRNA和tRNA均是以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A错误;原核生物中,转录而来的RNA产物不需要加工为成熟的mRNA便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可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D正确。故选D。
【点睛】准确辨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甲图为二倍体生物的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乙图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用特殊的方法在一个培养基中测得的),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图的生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4 条
B. 乙图用特殊方法处理的目的是使细胞分裂同步
C. 甲图细胞中D、d 的来源只可能是基因突变
D. 甲图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于乙图中的 C 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对甲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说明甲图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人为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根据在间期合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G1期、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期可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组细胞中DNA的相对含量在2c到4c之间,说明细胞正在复制,即B组细胞处于间期的S期。C组细胞中的相对含量为4C,说明细胞处在G2期及分裂期。 A组细胞中的相对含量为2C,说明细胞尚未发生复制,处在G1期。
【详解】由分析可知,甲图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故甲图的生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A正确;由乙图可知,细胞分裂没有同步,B错误;甲图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故D、d的来源只可能是基因突变,C正确;由分析可知,甲图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组细胞处在G2期及分裂期,故甲图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于乙图中的C处,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题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某研究小组在探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活动中,选择了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罩,罩内分别放置甲、乙两盆长势相似的不同植物,在水分充足、光照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密闭培养,并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罩内的 CO2 含量,持续 90min,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请分析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至 40min,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_ __, 50〜90min 内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 _。
(2)当测量时间 50 分钟时光照强度比全日照_ __。 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同一密闭透明玻璃罩内,__ _植株先死亡。
(3)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也可能影响光合速率。为了进一步研究两种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小组成员将等量两种植物的绿色叶片用__ _溶液分别制取色素滤液,在黑暗环境中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白屏上投射的吸收光谱中,出现明显暗带的是_光区域;甲乙两组结果比较,暗带更明显的那种植物,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更_ __。
(4)若要进一步分析光合色素中叶绿素 a 所占比例的多少,可用纸层析法分离不同色素,再比较__ _进行分析。
【答案】 (1). 减小 (2). CO2浓度 (3). 弱 (4). 甲 (5). 95%乙醇 (6). 红光和蓝紫光 (7). 大 (8). 不同色素带的宽度
【解析】
【分析】
由表格的数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通过CO2的吸收速率表示)。甲植物中当容器中CO2含量为48mg/L时,乙植物中当容器中CO2含量为12mg/L时,CO2含量不再发生改变,则净光合速率为0。
【详解】(1)实验开始至40min,密闭容器中CO2的消耗速率不断降低,说明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减小。实验开始至40min,容器中CO2不断被消耗,因此在50〜90min内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2)由题意可知,在光照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故当测量时间50分钟时光照强度比全日照弱。由表格可知,甲植物的CO2补偿点为48mg/L,乙植物的CO2补偿点为12mg/L,因此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因此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同一密闭透明玻璃罩内,甲植株先死亡。
(3)绿叶中的色素可溶解于95%乙醇溶液中,因此可95%乙醇溶液制取色素滤液。在黑暗环境中,蓝紫光和红光通过色素滤液时被大量吸收用,在白屏上出现明显暗带。暗带更明显的那种植物对光的吸收率更大,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更大。
(4)若要进一步分析光合色素中叶绿素a所占比例的多少,可用纸层析法分离不同色素,再比较不同色素带的宽度进行分析。
【点睛】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CO2的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下图甲、乙是某种二倍体生物雌性个体的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所处分裂期为_,含有的染色体数为___条;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 ,所含的四分体的数量为 。
(2)甲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___;乙细胞含有___个染色体组,所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细胞。
(3)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最多时为___条,染色单体最多时为___条。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 4条 (3). 两对 (4). 0个 (5).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6). 两 (7). 体 (8). 8 (9). 8
【解析】
【分析】
甲、乙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则这两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发生联会,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细胞中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中央,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含有0个四分体。
(2)甲种二倍体生物雌性个体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示意图,因此甲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乙是某种二倍体生物雌性个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示意图,因此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
(3)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含有的染色体最多,为8条,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染色单体最多,为8条。
【点睛】识记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题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为_ __。太阳能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 _。
(2)该生态系统中的一级消费者是_ __,分解者通过_ 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原因是__ _。如果受到 DDT 污染,体内 DDT 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 _。
【答案】 (1). 5条 (2). 绿藻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 轮虫、螺蛳、鲫鱼 (4). 细胞呼吸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5).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6). 鲫鱼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太阳能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藻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轮虫、螺蛳、鲫鱼以植物为食,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级消费者。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DT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DDT在体内积累得越多。该生态系统中,鲫鱼位于食物链顶位,其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点睛】准确确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和消费级,以及生物的放大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果蝇是最常用的遗传学实验动物,它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体毛有长毛和短毛,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 A、 a 和 R、 r 控制。现用一对表现型都为灰身长毛的雌雄果蝇,进行多次杂交实验,得到的 F1 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图:
(1)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两个亲本的体色都为灰身,后代个体体色出现灰身和黑身的原因是___。
(2) 已知果蝇某一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据图推测,该基因型为___。为验证上述结论,可以选择 F1 中表现型为___个体与亲本雌性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有___种。
(3)让 F1 灰身长毛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则后代个体中基因型有___种,其中雌性灰身长毛纯合子个体占总数的___。
【答案】 (1). 常 (2). 等位基因分离 (3). aaXRY (4). 雄性黑身短毛 (5). 7 (6). 11 (7). 4/23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针对体毛分析可得,雌果蝇只有长毛,而雄果蝇中长毛︰短毛=3︰4。针对体色分析可得,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6︰1。由此可推测,表现型为黑身长毛的果蝇死亡,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为AaXRXr和AaXRY。
【详解】(1)由分析可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两个亲本的体色都为灰身,后代个体体色出现灰身和黑身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由灰身长毛的雌雄果蝇(即AaXRXr和AaXRY)杂交,F1代中有黑身长毛的雄果蝇(aaXRY),但题图中没有黑身长毛的雄果蝇,由此可推测基因型aaXRY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验证上述结论,可以选择F1中表现型为雄性黑身短毛个体(aaXrY)与亲本雌性个体(AaXRXr)进行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有7种,分别是雌性灰身长毛果蝇、雌性灰身短毛果蝇、雌性黑身长毛果蝇、雌性黑身短毛果蝇、雄性灰身长毛果蝇、雄性灰身短毛果蝇、雄性黑身短毛果蝇。
(3)让F1灰身长毛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针对体色这一性状分析,A的频率为2/3,a的频率为1/3,AA的频率为2/3×2/3=4/9,Aa的频率为2×1/3×2/3=4/9,aa的频率为1/3×1/3=1/9。针对体毛这一性状分析,长毛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XRXR和1/2XRXr,长毛雄蝇的基因型为XRY,后代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8XRXR、1/8XRXr、3/8XRY、1/8XrY。由于基因型aaXRY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后代个体中基因型有3×4–1=11种。其中,雌性灰身长毛纯合子个体占总数的(4/9×3/8)÷(1–1/9×3/8)=4/23。
【点睛】对题图进行分析准确判断等位基因A/a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亲本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5.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或分析与讨论。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活动染色后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呈___色。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红色橡皮泥和蓝色橡皮泥制作的二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__ _亲本,两条颜色长短一样的染色单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扎起来,铁丝代表___。在纸上画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两个纺锤体要_ __。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中,出芽酵母菌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_ __,则算独立个体,设置 B 组空白对照的目的是__ _。
(4)下图为波森詹森进行的实验,证明幼苗尖端有一种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该实验能否在黑暗中进行_ __,原因是__ _。波森· 詹森实验设计中有一定缺陷,应增设一组实验作为对照,该对照组的做法及作用是:__ _。
【答案】 (1). 橙黄 (2). 不同 (3). 着丝粒 (4). 相互垂直 (5). 1/2 (6). 校正A组因杂菌污染造成的浑浊度的变化 (7). 能 (8). 若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用明胶块隔开的组将直立生长,用云母片隔开的组不生长,就能证明幼苗尖端有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9). 在去掉尖端的幼苗上放空白明胶块,该对照组幼苗不生长,以排除明胶片对实验的影响
【解析】
【分析】
1、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2、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于父本和母本,用红色橡皮泥和蓝色橡皮泥制作的二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不同亲本。
3、试管A中加入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0.1ml酵母菌贮用培养液,试管B中加入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
4、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用明胶块隔开的组向光弯曲生长,用云母片隔开的组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幼苗尖端有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详解】(1)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红色橡皮泥和蓝色橡皮泥制作的二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不同亲本,两条颜色长短一样的染色单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铁丝代表着丝粒。在纸上画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两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中,出芽酵母菌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一个独立的个体。设置B组空白对照的目的是校正A组因杂菌污染造成的浑浊度的变化。
(4)该实验也能在黑暗中进行,若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用明胶块隔开的组将直立生长,用云母片隔开的组不生长,就能证明幼苗尖端有化学物质向下传递。波森·詹森实验设计中有一定缺陷,应增设一组实验(即在去掉尖端的幼苗上放空白明胶块),该对照组幼苗不生长,以排除明胶片对实验的影响。
【点睛】识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和“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等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便可解答本题。
1.下列关于酸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酸雨属于水体污染 B. 酸雨会破坏土壤肥力
C. 酸雨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 D.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盐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酸雨的危害:不仅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而且还能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同时还能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详解】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属于大气污染,A错误;酸雨会破坏土壤肥力,B正确;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造成的,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C错误;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D错误。故选B。
【点睛】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和酸雨的危害便可解答本题。
2.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所有的生物都能合成自身蛋白质
C. 所有的细胞都含有四类有机大分子 D. 所有的活细胞均能进行需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
1、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都能繁殖。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
5、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详解】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错误;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不能合成蛋白质,B错误;所有的细胞都含有核酸、蛋白质、糖类和脂质这四类有机大分子,C正确;并非所有的活细胞均能进行需氧呼吸,例如乳酸菌只进行厌氧呼吸,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在某种植物杂交实验中,发现雄的纯合紫花与雌的纯合红花交配所得到的第一代植株均为紫花。反交得到的第一代也均为紫花。如果杂种第一代自交,下列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
A. 410 棵均为紫花
B. 305 棵为紫花; 103 棵为红花
C. 105 棵为紫花; 310 棵为红花
D. 205 棵为紫花; 206 棵为红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合紫花与纯合红花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植株均为紫花,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紫花是显性性状,红花是隐性性状。
【详解】由分析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紫花的基因是A,控制红花的基因是a,则亲本的基因为AA和aa,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子一代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紫花:红花=3:1,因此最可能是305 棵为紫花:103 棵为红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题干准确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及显隐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B.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C. 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 D. 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①隔代遗传或交叉遗传;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详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正确;父亲正常,父亲中带有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会传递给其女儿,其女儿一定正常,B正确;女儿患病,其中一条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父亲,故其父亲一定患病,C正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D错误。故选D。
【点睛】识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便可解答本题。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英国人虎克首先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人施莱登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 德国人施旺提出所有的的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D. 德国人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838年
德国的施莱登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39年
德国的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英国人虎克首先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且是细胞的命名者,A错误;德国人施莱登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B正确;德国人施旺受到施莱登的启发,通过研究提出所有的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C正确;德国人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活细胞,D正确。故选A。
【点睛】了解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某种方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人体细胞存在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C. 这种方式转运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 D. 在细胞质中出现的小泡可与溶酶体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细胞膜内陷将外来物质包围成分泌小泡,然后脱离细胞膜,将物质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为胞吞。
【详解】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人体细胞存在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如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抗原,B正确;胞吞和胞吐也会转运小分子物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C错误;在细胞质中包裹着衰老细胞器的小泡可与溶酶体融合,D正确。故选C。
【点睛】能够对题图分析,准确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由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B. 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将导致细胞自溶
C. 一个动物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
D. 白色体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具有贮存脂质和淀粉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2、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溶酶体中有60种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降解。
【详解】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而由扁平小囊和由这种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的是高尔基体,A错误;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将导致细胞自溶,B正确;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含有2个中心体,C错误;白色体储存脂质和淀粉,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细胞的结构及各细胞器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宫颈癌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由此推测引起宫颈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
A. 物理因素 B. 化学因素 C. 生物因素 D. 遗传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宫颈癌疫苗通过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由此可知,宫颈癌是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引起,故引起宫颈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生物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细胞癌变的因素,了解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便可解答本题。
9.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是导致小鼠患肺炎的病原体
B. 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D. 粗糙型( R)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败血病或肺炎的菌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DNA才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详解】肺炎双球菌是导致小鼠患败血症的病原体,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毒性的S型活细菌,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正确;光滑型(S)菌株是引起败血病或肺炎的菌株,D错误。故选C。
【点睛】熟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制作泡菜过程中要密封是因为氧气对乳酸细菌是有毒的
B. 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均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C. 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有利于种子的贮藏
D. 人体骨骼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制作泡菜时利用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
2、真核细胞中,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密封可避免氧气抑制其生长、繁殖,A正确;在原核细胞中,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发生在质膜上,B错误;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有利于种子的贮藏,C正确;人和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感觉,D正确。故选B。
【点睛】注意: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11.某同学进行了“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所用枝条要用不同种的植株枝条
B. 用不同浓度 2,4-D 处理的枝条比蒸馏水处理的枝条生根更快
C. 实验结果测量的指标只能用根的数量
D. 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相同数量的侧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因变量是枝条上根的数量或枝条上根的总长度,每个枝条上侧芽的数量、植株的种类、枝条的长势等属于无关变量。
【详解】实验所用的枝条应来自同一植株,且长势相同的枝条,A错误;2,4-D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的2,4-D处理枝条会抑制枝条生根,比蒸馏水处理的枝条生根慢,B错误;实验结果测量的指标可以是枝条上根的数量或枝条上根的总长度,C错误;每个枝条上侧芽的数量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D正确。故选D。
【点睛】明确“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 由于肺能从外界得到氧气,所以肺细胞均比周围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高
C.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过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D. 内环境中的成分有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A错误;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从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因此肺泡细胞比周围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高,B错误;血管中的药物溶解在血浆中,而肌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药物需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C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所以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3.下图为 DNA 分子部分片段平面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表示脱氧核苷酸,其与磷酸基团一起形成基本骨架
B. DNA 聚合酶能催化②和③键形成
C. 只有在解旋酶作用下,图中的③才能断裂
D. 若该 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比例较高,则热稳定性较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脱氧核糖,②是磷酸二酯键,③是氢键。
【详解】图中①表示脱氧核糖,其与磷酸基团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形成基本骨架,A错误;DNA 聚合酶能催化②磷酸二酯键形成,无法催化③氢键形成,B错误;在高温下,图中的③氢键也能断裂,C错误;在DNA分子中,氢键的含量越多,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好。碱基对A/T通过两个氢键连接,碱基对C/G通过三个氢键连接,DNA分子中 G-C碱基对比例较高,氢键的含量越高,故其热稳定性较高,D正确。故选D。
【点睛】能够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代表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太平洋上有一小岛,风景优美,居民迁入与迁出极少,其基因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某科学家发现当地 4 万人口中带有某基因的显性纯合子的人口有 400 人,该岛上居民中杂合子为
A. 3600 B. 6400 C. 7200 D. 96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哈迪-温伯格定律:设某种群中含有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有p+q=1,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q2,Aa的频率为2pq。
【详解】由题意可知,AA的频率为400/40000=1/100,故A的频率为1/10。a的频率为1-1/10=9/10,Aa的频率为2×1/10×9/10=9/50,因此该岛上居民中杂合子为40000×9/50=72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便可。
15.下列关于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增加
B. 只有自身是遗传病患者才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
C. 羊膜腔穿刺不能用于确诊遗传性代谢疾病
D. 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遗传咨询:了解家族病史→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推算后代再发风险→提供防治对策、方法和建议。
2、产前诊断(怀孕后方可做):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和绒毛细胞检测、基因检查等。
【详解】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增加,A错误;并非自身是遗传病患者才有必要进行遗传咨询,例如亲属中出现隐性遗传病的患者时亦需要进行遗传咨询,B错误;羊膜腔穿刺除了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外,还可以用于确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C错误;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优生优育的措施。
16.下列关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肌肉做功,恢复原状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
B. 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均来自细胞中的 ATP
C. 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
D.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为吸能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由ATP水解释放提供能量。
2、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
【详解】肌肉收缩过程中,ATP水解释放提供能量使肌肉发生形状,为吸能反应。然后肌肉做功,释放能量,储存在ATP中,使肌肉恢复原状,属于放能反应,A错误;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可能来自于光能,B错误;光合作用属于吸能反应,C错误;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吸能反应,D正确。故选D。
【点睛】理清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图是同种生物 4 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 A 对 a、 B 对 b 为显性。选择其中两个个体作为亲本杂交, F1 中出现 4 种表现型, 6 种基因型。请分析亲本是
A. 图 1 和图 3 B. 图 1 和图 4 C. 图 2 和图 3 D. 图 2 和图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只能产生ABd一种配子。图2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可产生4种配子,分别是ABD、AbD、abD、aBD。图3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只能产生AbD一种配子。图4所示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可产生Abd、abd这2种配子。
【详解】图1和图3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1种表现型,1种基因型,A错误;图1和图4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1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B错误;图2和图3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C错误;图2和图4所示的个体杂交,即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F1中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D。
【点睛】利用自由组合定律逐对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18.下列关于“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 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 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 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胚的活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无法通过细胞膜,细胞未被染色。而煮熟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性,红墨水可通过细胞膜,细胞被染成红色。
【详解】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可增强种子胚的呼吸作用,使实验结果更清楚,A正确;应纵切玉米籽粒,再用红墨水染色,然后观察其颜色变化,B错误;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C正确;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遗传变异均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 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均能遗传给后代
C. 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D. 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五号染色体少一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A正确;以下情况的基因突变不会遗传给后代:①基因突变产生在体细胞中,生殖细胞中不出现该基因;②若父方细胞质内的基因突变,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后代,B错误;基因突变引起某些疾病也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例如镰刀型贫血症,C错误;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五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并非所有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均能遗传给后代,例如基因突变产生在体细胞中或父方细胞质中。
20.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需用 7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
B. 马铃薯匀浆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如果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
C. 检测蛋白质时需先将双缩脲试剂 A 和双缩脲试剂 B 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
D. 成熟苹果汁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不含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还原糖和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黄色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3、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需用5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A错误;还原糖和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黄色沉淀。因此,马铃薯匀浆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如果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B正确;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往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C错误;成熟苹果汁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水浴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说明其含有还原糖,D错误。故选B。
【点睛】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及试剂的使用方法便可解答本题。
2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稻的性比率的改变会影响种群密度
B. 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C.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D. 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密度等。
【详解】水稻属于两性花,无性别分化,故水稻的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针对的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蚯蚓的活动能力较弱,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C正确;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但这些孩子可能在成为父母前有部分死亡,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教材“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是准确判断D选项的关键。
22.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如下(图中显示部分染色体组成),推测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有丝分裂中期 D. 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由题图可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便可解答本题。
23.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稀盐酸解离的目的是使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开
B. 用高倍镜不能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C. 染色中所使用的醋酸洋红溶液为碱性染料
D. 用水漂洗可防止解离过度和利于染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实验步骤:
培养根尖→解离(用10%盐酸解离10~15min)→漂洗(放入清水中漂洗约10min)→染色(滴加龙胆紫染液,染色1~2min)→制片(用镊子弄碎根尖,加载玻片压散细胞)→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绘图
【详解】用稀盐酸解离的目的是使根尖分生区细胞之间的果胶质松散,使细胞彼此容易分开,此时细胞仍未分散开,A错误;解离时解离液已经杀死了细胞,所以实验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只能观察到某一时刻的形态结构,B正确;染色中所使用的醋酸洋红溶液或龙胆紫染液为碱性染料,C正确;放入清水中漂洗约10min可防止解离过度,同时可避免盐酸与碱性染液发生中和反应,利于染色,D正确。故选A。
【点睛】注意:解离时已经杀死了细胞,所以实验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只能观察到某一时刻的形态结构。一个细胞完整的连续分裂过程是由不同细胞的不同时刻的图像综合分析得出的。
24.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激素经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B. 人体分泌的激素中性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均不含碘,只有甲状腺激素含碘
C. 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的作用
D. 婴幼儿时期缺碘会引发呆小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激素经下丘脑通过垂体的门脉到达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这些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2、人体内只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含碘,三碘甲腺原氨酸比甲状腺素少一个碘原子。
3、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的生成;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4、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作用。
【详解】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激素经下丘脑通过垂体的门脉到达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这些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A正确;人体内只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含碘,其余激素均不含碘,B正确;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错误;呆小症是婴幼儿时期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病症,D正确。故选C。
【点睛】识记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生理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是均匀的
B.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D. 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有性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群落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3、群落演替: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
【详解】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A错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B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类似的分层现象,C正确;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造成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的原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便可解答本题。
26.下图为某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触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
B.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不一定会产生动作电位
C. 每个突触小泡中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
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详解】该突触不一定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例如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的突触存在于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A错误;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的电位没有达到阈值时,突触后膜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的电位达到阈值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每个突触小泡中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C正确;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D正确。故选A。
【点睛】注意:只有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27.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都不会导致人死亡
B. 先天性免疫缺乏病的病因是婴儿缺乏 T 淋巴细胞
C. 感染了 HIV 的妇女通过哺乳可将病毒传给婴儿
D. HIV 进入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整合到 DNA 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详解】过敏反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接触致敏原几分钟后开始,如青霉素、蜂毒引起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A错误;先天性免疫缺乏病的病因是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B错误;感染了HIV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C正确;HIV是RNA病毒,其进入辅助性T细胞后,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刺激神经纤维某处,一段时间后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刺激发生在 a 的左侧,此时 b 点在去极化
B. 若刺激发生在 b 的右侧,此时 b 点在复极化
C. 若刺激发生在 ab 之间,此时处于静息状态的为 a 点
D. 若刺激发生在 ab 之外,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为 b 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a、b位于同一神经纤维上,靠近刺激点的电极所在的位置先兴奋。图中电流表的指针右偏,可判断电流方向为从左向右。
【详解】图中电流表的指针右偏,可判断电流方向为从左向右,说明a点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则b点处于下图BF(不包含B和F点),a点处于下图AB或FE(不包含B和F点)。若刺激发生在ab之外,b点处于兴奋状态,处于反极化状态,在反极化或复极化,A、B错误,D正确;若刺激发生在ab之间,a点可能处于静息状态,也可能处于兴奋状态,C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电流表的偏转情况,结合膜电位变化曲线准确判断各个选项便可。
29.下列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mRNA 是以 DNA 的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的, rRNA 和 tRNA 是以非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的
B. 转录而来的 RNA 产物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 mRNA 再用于蛋白质合成
C. 一个 mRNA 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 DNA 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mRNA、rRNA和tRNA均是以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A错误;原核生物中,转录而来的RNA产物不需要加工为成熟的mRNA便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可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D正确。故选D。
【点睛】准确辨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甲图为二倍体生物的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乙图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用特殊的方法在一个培养基中测得的),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图的生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4 条
B. 乙图用特殊方法处理的目的是使细胞分裂同步
C. 甲图细胞中D、d 的来源只可能是基因突变
D. 甲图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于乙图中的 C 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对甲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说明甲图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人为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根据在间期合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G1期、S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期可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组细胞中DNA的相对含量在2c到4c之间,说明细胞正在复制,即B组细胞处于间期的S期。C组细胞中的相对含量为4C,说明细胞处在G2期及分裂期。 A组细胞中的相对含量为2C,说明细胞尚未发生复制,处在G1期。
【详解】由分析可知,甲图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故甲图的生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A正确;由乙图可知,细胞分裂没有同步,B错误;甲图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故D、d的来源只可能是基因突变,C正确;由分析可知,甲图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组细胞处在G2期及分裂期,故甲图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对应于乙图中的C处,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题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某研究小组在探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活动中,选择了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罩,罩内分别放置甲、乙两盆长势相似的不同植物,在水分充足、光照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密闭培养,并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罩内的 CO2 含量,持续 90min,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请分析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至 40min,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_ __, 50〜90min 内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 _。
(2)当测量时间 50 分钟时光照强度比全日照_ __。 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同一密闭透明玻璃罩内,__ _植株先死亡。
(3)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也可能影响光合速率。为了进一步研究两种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小组成员将等量两种植物的绿色叶片用__ _溶液分别制取色素滤液,在黑暗环境中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白屏上投射的吸收光谱中,出现明显暗带的是_光区域;甲乙两组结果比较,暗带更明显的那种植物,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更_ __。
(4)若要进一步分析光合色素中叶绿素 a 所占比例的多少,可用纸层析法分离不同色素,再比较__ _进行分析。
【答案】 (1). 减小 (2). CO2浓度 (3). 弱 (4). 甲 (5). 95%乙醇 (6). 红光和蓝紫光 (7). 大 (8). 不同色素带的宽度
【解析】
【分析】
由表格的数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通过CO2的吸收速率表示)。甲植物中当容器中CO2含量为48mg/L时,乙植物中当容器中CO2含量为12mg/L时,CO2含量不再发生改变,则净光合速率为0。
【详解】(1)实验开始至40min,密闭容器中CO2的消耗速率不断降低,说明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减小。实验开始至40min,容器中CO2不断被消耗,因此在50〜90min内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2)由题意可知,在光照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故当测量时间50分钟时光照强度比全日照弱。由表格可知,甲植物的CO2补偿点为48mg/L,乙植物的CO2补偿点为12mg/L,因此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因此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同一密闭透明玻璃罩内,甲植株先死亡。
(3)绿叶中的色素可溶解于95%乙醇溶液中,因此可95%乙醇溶液制取色素滤液。在黑暗环境中,蓝紫光和红光通过色素滤液时被大量吸收用,在白屏上出现明显暗带。暗带更明显的那种植物对光的吸收率更大,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更大。
(4)若要进一步分析光合色素中叶绿素a所占比例的多少,可用纸层析法分离不同色素,再比较不同色素带的宽度进行分析。
【点睛】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CO2的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下图甲、乙是某种二倍体生物雌性个体的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所处分裂期为_,含有的染色体数为___条;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 ,所含的四分体的数量为 。
(2)甲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___;乙细胞含有___个染色体组,所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细胞。
(3)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最多时为___条,染色单体最多时为___条。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 4条 (3). 两对 (4). 0个 (5).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6). 两 (7). 体 (8). 8 (9). 8
【解析】
【分析】
甲、乙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则这两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发生联会,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细胞中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中央,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含有0个四分体。
(2)甲种二倍体生物雌性个体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示意图,因此甲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乙是某种二倍体生物雌性个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示意图,因此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
(3)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含有的染色体最多,为8条,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染色单体最多,为8条。
【点睛】识记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题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为_ __。太阳能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 _。
(2)该生态系统中的一级消费者是_ __,分解者通过_ 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原因是__ _。如果受到 DDT 污染,体内 DDT 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 _。
【答案】 (1). 5条 (2). 绿藻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 轮虫、螺蛳、鲫鱼 (4). 细胞呼吸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5).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6). 鲫鱼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太阳能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藻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轮虫、螺蛳、鲫鱼以植物为食,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级消费者。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DT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DDT在体内积累得越多。该生态系统中,鲫鱼位于食物链顶位,其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点睛】准确确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和消费级,以及生物的放大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果蝇是最常用的遗传学实验动物,它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体毛有长毛和短毛,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 A、 a 和 R、 r 控制。现用一对表现型都为灰身长毛的雌雄果蝇,进行多次杂交实验,得到的 F1 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图:
(1)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两个亲本的体色都为灰身,后代个体体色出现灰身和黑身的原因是___。
(2) 已知果蝇某一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据图推测,该基因型为___。为验证上述结论,可以选择 F1 中表现型为___个体与亲本雌性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有___种。
(3)让 F1 灰身长毛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则后代个体中基因型有___种,其中雌性灰身长毛纯合子个体占总数的___。
【答案】 (1). 常 (2). 等位基因分离 (3). aaXRY (4). 雄性黑身短毛 (5). 7 (6). 11 (7). 4/23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针对体毛分析可得,雌果蝇只有长毛,而雄果蝇中长毛︰短毛=3︰4。针对体色分析可得,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6︰1。由此可推测,表现型为黑身长毛的果蝇死亡,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为AaXRXr和AaXRY。
【详解】(1)由分析可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两个亲本的体色都为灰身,后代个体体色出现灰身和黑身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由灰身长毛的雌雄果蝇(即AaXRXr和AaXRY)杂交,F1代中有黑身长毛的雄果蝇(aaXRY),但题图中没有黑身长毛的雄果蝇,由此可推测基因型aaXRY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验证上述结论,可以选择F1中表现型为雄性黑身短毛个体(aaXrY)与亲本雌性个体(AaXRXr)进行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有7种,分别是雌性灰身长毛果蝇、雌性灰身短毛果蝇、雌性黑身长毛果蝇、雌性黑身短毛果蝇、雄性灰身长毛果蝇、雄性灰身短毛果蝇、雄性黑身短毛果蝇。
(3)让F1灰身长毛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针对体色这一性状分析,A的频率为2/3,a的频率为1/3,AA的频率为2/3×2/3=4/9,Aa的频率为2×1/3×2/3=4/9,aa的频率为1/3×1/3=1/9。针对体毛这一性状分析,长毛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XRXR和1/2XRXr,长毛雄蝇的基因型为XRY,后代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8XRXR、1/8XRXr、3/8XRY、1/8XrY。由于基因型aaXRY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后代个体中基因型有3×4–1=11种。其中,雌性灰身长毛纯合子个体占总数的(4/9×3/8)÷(1–1/9×3/8)=4/23。
【点睛】对题图进行分析准确判断等位基因A/a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亲本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5.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或分析与讨论。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活动染色后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呈___色。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红色橡皮泥和蓝色橡皮泥制作的二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__ _亲本,两条颜色长短一样的染色单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扎起来,铁丝代表___。在纸上画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两个纺锤体要_ __。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中,出芽酵母菌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_ __,则算独立个体,设置 B 组空白对照的目的是__ _。
(4)下图为波森詹森进行的实验,证明幼苗尖端有一种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该实验能否在黑暗中进行_ __,原因是__ _。波森· 詹森实验设计中有一定缺陷,应增设一组实验作为对照,该对照组的做法及作用是:__ _。
【答案】 (1). 橙黄 (2). 不同 (3). 着丝粒 (4). 相互垂直 (5). 1/2 (6). 校正A组因杂菌污染造成的浑浊度的变化 (7). 能 (8). 若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用明胶块隔开的组将直立生长,用云母片隔开的组不生长,就能证明幼苗尖端有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9). 在去掉尖端的幼苗上放空白明胶块,该对照组幼苗不生长,以排除明胶片对实验的影响
【解析】
【分析】
1、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2、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于父本和母本,用红色橡皮泥和蓝色橡皮泥制作的二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不同亲本。
3、试管A中加入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0.1ml酵母菌贮用培养液,试管B中加入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
4、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用明胶块隔开的组向光弯曲生长,用云母片隔开的组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幼苗尖端有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详解】(1)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红色橡皮泥和蓝色橡皮泥制作的二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不同亲本,两条颜色长短一样的染色单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铁丝代表着丝粒。在纸上画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两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中,出芽酵母菌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一个独立的个体。设置B组空白对照的目的是校正A组因杂菌污染造成的浑浊度的变化。
(4)该实验也能在黑暗中进行,若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用明胶块隔开的组将直立生长,用云母片隔开的组不生长,就能证明幼苗尖端有化学物质向下传递。波森·詹森实验设计中有一定缺陷,应增设一组实验(即在去掉尖端的幼苗上放空白明胶块),该对照组幼苗不生长,以排除明胶片对实验的影响。
【点睛】识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和“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等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便可解答本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