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和空间特征
B. 仅靠种群密度就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可用样方法调查同一块地中不同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D. 同种生物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一定是相同的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某弃耕大豆田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组成,某生态学家通过调查得知,田鼠种群密度为80只/hm2。调查时,他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植物,次级消费者只有鼬
B. 弃耕农田里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和弃耕前相比该弃耕地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C. 该生态学家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田鼠有20只
D.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在理想状态下甲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 乙数量达到K值后其增长速率最大
C. 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
D. 丁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的形成不受无机环境影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操作顺序正确,对计数结果无影响
B. 图示对酵母菌计数采用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
C. 取酵母菌培养液时,直接从试管中部吸取即可
D. 实验结束后,血细胞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修剪整齐的草坪上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 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群落演替过程中没有外来物种的进入下列所举实例中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A.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野兔B. 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 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 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 甲池塘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鲫鱼丰富度较高
C. 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
D. 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相符的是( ) 调查日期(月、日)6.106.146.186.226.266.307.47.87.12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261.731181.941978.962175.632171.462173.23A. 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若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
C. 棉蚜和棉花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D. 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 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 一般情况下,演替会朝着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 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利用
D. 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时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10%-2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 蛇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D.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下列过程中不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A. 生产者未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
B. 雄孔雀寻找配偶时经常向雌孔雀展示美丽的尾羽
C. 在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 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兔子吃了1kg的草,则这1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的能量一定有10%—20%流入狼的体内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约为14.6+122.6+327.3J/(cm2·a)
B.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13.5%、20%
C. 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D. 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12.5J/(cm2·a)能量中包含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现在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即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B.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 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 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了能量的分层次多级利用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
B. 物质循环的主体是化合物
C.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 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为能量流动提供载体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A.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B.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 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
D. 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体现的生态学原理不包括下列哪项( )A. 该现象反映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B. 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 火烧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B.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
D.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下列有关“双向”进行的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
B. 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C. 能量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可双向流动
D. 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也可从RNA流向DNA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
B. 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从而促进茎段细胞伸长属于反馈调节
C.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被污染水体中生物的大量死亡使污染加剧属于正反馈调节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 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相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保证绿水青山就必须彻底杜绝一切砍伐和捕捞
B. 绿水青山体现出来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
C. 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措施有利于形成绿水青山
D. 绿水青山利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图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果醋或腐乳时,所需控制的温度都是相同的
B. 两种装置都可以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C. 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自下而上随着豆腐块加高逐渐减少用盐量
D. 装置乙中b为排气口,c为充气口,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已经灭菌B. 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C. ③到④的过程中,每次接种前后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D. 图中操作结束后需在培养基皿盖上标注菌种及接种日期等信息取9个洁净培养皿,均分为三组(Ⅰ、Ⅱ、Ⅲ),各组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培养基,每个平板均接种0.1mL大肠杆菌菌液,37℃培养36小时后,统计菌落数(见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培养基各平板的菌落数123Ⅰ琼脂、C6H12O6、NH4NO3303127Ⅱ琼脂、C6H12O6、NH4NO3、维生素169178193Ⅲ琼脂、NH4NO3、维生素001A. Ⅰ组和Ⅱ组说明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繁殖
B. Ⅱ组和Ⅲ组说明大肠杆菌正常生长需要葡萄糖
C. 三组实验均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以便菌落计数
D. 三组实验所使用的培养基均需62℃、30min灭菌下列就“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经灭菌的培养基所倒平板和接种后培养时的平板均要倒置
B. 同一稀释度下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并且要培养到菌落数稳定时计数
C. 在稀释度足够高时,所形成的单个菌落一定是由最初的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
D. 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氮源是为了给目的菌株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30.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B. 可利用液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C. 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第II卷 简答题部分二、简答题(6道大题,共60分。)31、(10分) 基础知识填空 (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K值。(2)群落中 称为丰富度。(3)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 捕,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4)许多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就是食物网。(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 和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产生醋酸的反应方程式: 。32、(10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其原因是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根据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约为 只/m2 。(2)根据鱼的生活习性不同,鱼塘中可以在不同水层养殖不同的鱼,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3)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有机物)分解产生的。(4)鱼塘富营养化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无机营养,而且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还会被稻田中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转化成为无机物,也可供水稻生长所需。(5)流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包括 和 。33、(11分) “低碳、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呼吁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主要是 (生物种类)。研究图中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是在 (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写出上图中存在的一条食物链 。(3)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活动主要是[ ]________。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①”“②”或“③”)过程。若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碳循环的平衡,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4)如果②代表的是能量形式,那么它的具体含义是 。34、(9分)红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其制作流程如图: 请回答:
(1)可在酸性条件下用 与发酵产物反应,检测①过程是否成功。
(2)①过程涉及的微生物与②过程涉及的微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 。
(3)对②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时,常用的划线工具是 。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4次,至少需要灼烧划线工具_____次。这种接种方法的名称是 。
(4)为检测生产用水水源地的大肠杆菌含量,每次将200ml水样过滤后,取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重复三次。将3个平板培养24h后挑选______色的菌落进行计数。平板上目的菌菌落数分别为130、121和109,据此可计算出每升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为______个。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结果会偏高,原因是 。 35、(13分)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计数。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1)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 和______。除此之外,培养基还必须含有的基本成分是 和 。(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3)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品的培养基置于 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要证明培养基未被杂菌污染,还应该将一个______的培养基同时培养作为对照。(4)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培养基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这说明湖水样品中有_____种细菌。一般说来,菌落总数越多,湖水遭受细菌污染的程度越_______。(5)如果提高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可以用于筛选耐_______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 。36、(7分)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可将 分解成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 注:“+”表示有,“-”表示无。据表判断,哪种培养基不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填“甲”或“乙”),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1分,共30分。)1-10 C B D D C B A C D D11-20 B C A C C C D B B B 21-30 B C B A C B D D C B二、简答题(6道大题,共60分。)31、(10分,除标注外其余空均1分)(1)环境容纳量 (2)物种数目的多少(3)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分)(4)食物链 营养结构(5)结构 功能(6)C2H5OH+O2 CH3COOH+H2O(2分)32、(10分,除标注外其余空均1分)(1)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只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随机取样 16(2)垂直(3)蛋白质(4)分解者(5)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分) 饵料中有机物所含有的化学能(2分)33、(11分,除标注外其余空均1分)(1)生产者 绿色植物 群落(2)A B1 B2 B3(3)① 光合作用 ③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2分)(4)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2分)34、(9分,除标注外其余空均1分)(1)重铬酸钾(2)前者有细胞核,后者无细胞核(其余答案合理均可)(3)接种环 5 平板划线法(4)黑 600 死菌也被计数(2分)35、(13分,除标注外其余空均1分)(1)氮源(碳源和维生素不作要求) 碳源 无机盐 水(2)高压蒸汽灭菌(3)恒温培养箱(或恒温箱) 未接种(4)多 高(5)盐(或NaCl)(2分) 选择性培养基(2分)36、(10分,除标注外其余空均1分)(1)纤维素 纤维二糖 (2)红色 透明圈 (3)乙 乙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2分)(其余答案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