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 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指( )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体液 D. 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人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故选B。
2.下列曲线中,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数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刚进餐时还没有消化,所以血糖浓度低。饭后一段时间,由于消化吸收进入高峰期,所以血糖浓度也达到了最高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血糖用于供给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导致血糖浓度逐渐降低。等降低到一定值时,由于体内的调节作用,人体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代谢使用,所以处于轻微波动状态。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还要正确识图。健康人餐后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等过程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通过机体的调节,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
3.每年的12 月1 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16 年我国宣传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下列关于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B. 医院严防输入含有 HIV 的血液
C. 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D. 对 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进行隔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预防,要求考生明确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及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艾滋病传播。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精液等,吸毒的人群易通过共用注射器而传染艾滋病,因此预防艾滋病需要做到拒绝毒品、洁身自爱,医院要严防输入含有 HIV 的血液,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等;而不必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进行隔离,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结构Q的名称是( )
A. 突触前膜
B. 突触间隙
C. 突触后膜
D. 突触小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如图所示:
【详解】释放神经递质的膜是突触前膜,A错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隙是突触间隙,B错误;Q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为突触后膜,C正确;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D错误。
【点睛】熟悉突触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 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 反应速度较慢
C. 作用范围较广泛 D. 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A
【解析】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项正确;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B项错误;神经调节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项错误;神经调节作用时间较长,D项错误。
6.下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是下丘脑
B. 图中B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丙
C. 图中①②③④处箭头均表示促进作用
D. 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解: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丙为甲状腺;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正确;垂体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B正确;在四个过程中①②是促进,③④是抑制,C错误;因为甲状腺直接的或间接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的含量来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7.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 雌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促性腺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
体
腺垂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详解】性成熟鱼的垂体中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雌鱼的卵巢产生雌激素,从而促进其排卵,所以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促性腺激素.故选:C。
【点睛】本题抓住关键词“促进雌鱼排卵”。
8.下列激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的是( )
A.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D.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根据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素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激素的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发挥相同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人的生长,且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生长激素主要通过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及对糖元进行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
孕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的激素;
性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促进血糖升高。
【详解】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甲状腺素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为协同作用,A错误;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B正确;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即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属于协同作用关系,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二者为分级调节关系,D错误。
【点睛】熟悉各种动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幼苗的正上方,并照以单侧光,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 不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
D. 直立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详解】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现在尖端被切除,故不能弯曲,只能直立生长。故选:D。
【点睛】易错点:误认为有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就会弯向光源生长。事实上,去尖端的胚芽鞘没有感光部位,琼脂快内的生长素不会因单侧光照射而分布不均,所以胚芽鞘仍然直立生长。
10.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摘除棉花的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
B. 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
C. 将成熟的香蕉放入未成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
D. 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摘除棉花的顶芽,降低了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A错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B错误;成熟的香蕉中含有乙烯,乙烯能存果实成熟,因此将成熟的香蕉放入未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C正确;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D错误。
【点睛】注意:扦插时,保留枝条的芽和幼叶是因为二者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而对枝条上部分成熟叶片要去除是因为叶片上气孔较多,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样插条更容易成活。
11.下列对植物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
A.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B. 乙烯、脱落酸
C. 生长素、 乙烯 D.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A正确;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D错误。
【点睛】熟悉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B. 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C. 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D.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
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A正确;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B正确;曲线处于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13.为了调查某草原上有多少只羊,研究小组第一次捕获106只羊,做上标记后放回草原。 数日后第二次捕获了91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25只。估算这个草原中羊的数量为( )
A. 197只 B. 131只 C. 386只 D. 222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6=91:25,N≈386只.故选:C。
【点睛】熟悉标志重捕法的估算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据图可知,AB段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属于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多,故选A。
15.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培养后期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酵母菌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
B. 血球计数板在使用前需要用洁净的纱布擦干净
C. 高温处理培养液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其中的氧气,防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D. 计数时应统计计数室中所有小格中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答案】A
【解析】
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是因为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血球计数板在使用前需要用酒精清洗干净并晾干,B错误;高温处理培养液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灭菌,防止杂菌感染,C错误;计数时应统计计数室中中央一大格的4个或5个中格所含的所有小格中的酵母菌,包括左上方两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D错误。
16. 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群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各自活动的空间不同。不同的鱼类在不同水层生活,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 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故选:B.
18. 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演替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D.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考点定位】 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
1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 蛇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D.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群落和生态系统,涉及生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和态系统的结构,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图示的分析能力。
【详解】图中只有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A错误.
具体分析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按不同的食物链分析可知,蛇处占据了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C正确.
青蛙捕食蜘蛛,又都以蝗虫为食,所以是捕食和竞争关系,D正确.
【点睛】群落是指一个自然区域中的全部生物的总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20. 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说的是水分太多使鲤鱼游上岸,故A不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如果杂草太多,会和豆苗争夺生存资源,故B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的是植物向光性,故C不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温度对开花 的影响,故D不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因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1.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浆蛋白 B. 血红蛋白 C. 解旋酶 D. 尿素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正确;尿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点睛】(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2.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B. 有体温调节中枢
C. 有渴觉中枢 D. 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详解】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B正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D正确。
【点睛】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3.在植物的组织中含有的物质中是植物激素有( )
A. 细胞分裂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吲哚乙酸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据此答题。
【详解】细胞分裂素属于植物激素,A正确;赤霉素属于植物激素,B正确;乙烯属于植物激素,C正确;吲哚乙酸即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24.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种间斗争关系的实例( )
A. 大豆和根瘤菌 B.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C. 大眼镜王蛇捕食小眼镜王蛇 D. 斑马和角马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寄生、捕食等种间关系。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
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
【详解】根据前面的介绍可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A错误;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属于种间斗争,B正确;大眼镜王蛇捕食小眼镜王蛇,属于种内关系,C错误;斑马和角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属于种间斗争,D正确。
【点睛】注意:分析本题关键是不能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主要包括竞争、寄生、捕食等)混淆。
25.影响生物生理和分布的生态因素包括(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盐度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盐度、CO2浓度等;生物因素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又包括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详解】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阳光属于生态因素,A正确;温度属于生态因素,B正确;水属于生态因素,C正确;盐度属于生态因素,D正确。
26.下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细胞对病菌的这种吞噬作用与细胞膜的_______有密切关系,该过程属于______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吞噬病菌后,还能对其进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________(选填“抗原”或“抗体”)决定簇,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其传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经增殖并分化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后者在二次免疫时发挥免疫作用。
(3)当病菌进入细胞内部时,则________细胞可与被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导致其裂解,使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答案】 (1). 糖被(或糖蛋白) (2). 非特异性(先天性) (3). 抗原 (4). 浆 (5). 记忆 (6). 效应T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吞噬细胞将细菌吞入细胞后,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同时溶酶体也参与抗原的加工和处理过程,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再将其排出细胞。
【详解】(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需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吞噬病菌后,还能对其进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再传递给B细胞,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当病菌进入细胞内部时,则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点睛】易错点: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既可体现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体现在特异性免疫中。前者主要是吞噬细胞直接将病原体消化分解,不存在将病原体中特定病原体呈递给T淋巴细胞;后者主要是指吞噬细胞对病原体吞噬处理后,将暴露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
27.下图是某人的体检化验单和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医院化验单
姓名:×××时间: X 年 X 月 X 日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7
IU/L
0~45
肌 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从图中的化验单可以看出其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_。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________调节的结果。
(3)图中的激素a是________,激素b是________。
(4)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 (2). 神经和激素 (3). 胰高血糖素 (4). 胰岛素 (5).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加,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6). 基因选择性表达
【解析】
【分析】
从化验单可以看出,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三项生理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血糖浓度过高,可能是该个体A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右图中血糖升高会促进胰岛分泌激素A,则A为胰岛素。
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当血糖升高时,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减少,这属于反馈调节。饥饿状态下,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1)从图中的化验单各项生理指标测定位与正常参考范围比较,其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3)图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b是随岛素。前者升高血糖,后者降低血糖,所以两种激素呈拮抗作用关系。
(4)饥饿状态下,人体仍能维持体内血糖相对平衡。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是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点睛】关键:饥饿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目的促进血糖含量升高(具体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目的促进血糖降低(具体是促进组织细胞快速摄取、利用葡萄糖和转化为脂肪等物质储存)。
28.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⑤是________ 。④是 _________。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6 ]__________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传出神经 (3). 神经中枢 (4). b (5). 局部电流 (6). 突触 (7).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分析】
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③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②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
【详解】(1)A图所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2)在神经纤维上,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以后,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所以示意图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⑥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在突触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轴突末端,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因此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在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点睛】关键:一是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的位置(其上存在神经节);二是区别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兴奋时)。
29.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 – 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步骤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配制溶液
蒸馏水
200mg/L
2,4 – D溶液
400mg/L
2,4 – D溶液
600mg/L
2,4 – D溶液
?
1000mg/L
2,4 – D溶液
选择插条
选取该植物生长时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事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六等分,并编号
浸泡插条
分别用等量蒸馏水、相应浓度2,4 - D溶液浸泡插条12小时
扦插及培养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沙土中,培养时间及其他条件均一且相同
实验结果
请分析回答:
(1)E组实验配制的2,4 – D溶液浓度是______________。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选择、浸泡、扦插枝条的条件要求完全相同,为了将______变量保持一致,避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3)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进一步探究2,4 – 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800mg/L (2). 对照 (3). 控制(无关) (4). 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植物生根,且具有两重性 (5). 在400-600mg/L2,4-D溶液之间配成更低浓度梯度的溶液5等份,再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A组2,4-D溶液的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与A组相比,B~E组的2,4-D均促进生根,而F组的2,4-D抑制生根,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表格中其他5组2,4-D溶液的浓度,看出它们形成了等差数列,所以E组实验配制的2,4-D溶液浓度是800mg/L。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空白)对照。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结果产生影响,必须将无关变量保持一致,所以选择、浸泡、扦插枝条的条件要求完全相同。
(3)实验结果用柱形图表示出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增加,生根数目先增加后减少(且比A组少),说明2,4-D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4-D既能促进插条生根,也能抑制插条生根)。
(4)要进一步探究2,4 – 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以“在2,4-D浓度为400mg/L与600mg/L之间按一定浓度梯度设计多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且适宜,按题目表格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以生根数(平均根长等)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来进一步探究2,4-D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点睛】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外源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是否体现两重性的依据——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实验组结果既有表现为促进作用,又有表现为抑制作用的。
30.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
菌种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1 mm×1 mm×0.1 mm,25中格×16小格)、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过程:
Ⅰ. 在适宜条件下,用高温蒸煮的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Ⅱ.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前和培养七天内每天的酵母菌数量。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 马铃薯培养液需高温蒸煮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为保证酵母菌能大量繁殖,除满足营养条件和充足的氧气,还必须提供适宜的________。
(2) 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滴加样液应在加盖盖玻片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
(3) 某次计数时,样液被稀释100倍,5个中格所计数酵母菌数量依次为12、11、13、14、12,则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________。
【答案】 (1). 灭菌 (2). 温度 (3).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4). 之后 (5). 3.1×108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因为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1) 马铃薯培养液需高温蒸煮的主要目的是对马铃薯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灭菌,防止其他微生物对酵母菌实验产生影响;酵母菌快速大量繁殖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合适的营养条件、充足的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PH)等。
(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与常规临时装片有所不同,需要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3) 计数时,5个中格的酵母菌数=12+11+13+14+12=62个,则25个中格对应的酵母菌数为310个,25个中格对应0.1mm3,则1mL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的酵母菌数=310÷0.1×1000×100=3.1×108个。
【点睛】注意: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个中格的酵母菌平均数×25÷0.1×1000×稀释倍数,其中关键要注意单位的换算:1mL=1000mm3.
3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属于____________营养级。
(2)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蛇与鹰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第三、第四 (3).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 分解者 (5). 捕食和竞争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1)根据分析,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其中鹰在草→鼠→鹰,草→鼠→蛇→鹰中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2)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鹰能吃蛇,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存在竞争关系。
【点睛】易错点:容易对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漏记,其中计数时关键要抓住第一营养级和最高营养级。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 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指( )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体液 D. 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人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故选B。
2.下列曲线中,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数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刚进餐时还没有消化,所以血糖浓度低。饭后一段时间,由于消化吸收进入高峰期,所以血糖浓度也达到了最高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血糖用于供给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导致血糖浓度逐渐降低。等降低到一定值时,由于体内的调节作用,人体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代谢使用,所以处于轻微波动状态。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还要正确识图。健康人餐后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等过程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通过机体的调节,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
3.每年的12 月1 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16 年我国宣传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下列关于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B. 医院严防输入含有 HIV 的血液
C. 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D. 对 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进行隔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预防,要求考生明确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及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艾滋病传播。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精液等,吸毒的人群易通过共用注射器而传染艾滋病,因此预防艾滋病需要做到拒绝毒品、洁身自爱,医院要严防输入含有 HIV 的血液,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等;而不必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进行隔离,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结构Q的名称是( )
A. 突触前膜
B. 突触间隙
C. 突触后膜
D. 突触小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如图所示:
【详解】释放神经递质的膜是突触前膜,A错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隙是突触间隙,B错误;Q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为突触后膜,C正确;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D错误。
【点睛】熟悉突触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与体液调节相比较,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 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 反应速度较慢
C. 作用范围较广泛 D. 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A
【解析】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项正确;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B项错误;神经调节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项错误;神经调节作用时间较长,D项错误。
6.下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是下丘脑
B. 图中B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丙
C. 图中①②③④处箭头均表示促进作用
D. 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解: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丙为甲状腺;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正确;垂体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B正确;在四个过程中①②是促进,③④是抑制,C错误;因为甲状腺直接的或间接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的含量来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7.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 雌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促性腺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
体
腺垂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详解】性成熟鱼的垂体中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雌鱼的卵巢产生雌激素,从而促进其排卵,所以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促性腺激素.故选:C。
【点睛】本题抓住关键词“促进雌鱼排卵”。
8.下列激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的是( )
A.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D.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根据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素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激素的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发挥相同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人的生长,且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生长激素主要通过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及对糖元进行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
孕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的激素;
性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促进血糖升高。
【详解】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甲状腺素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为协同作用,A错误;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B正确;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即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属于协同作用关系,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二者为分级调节关系,D错误。
【点睛】熟悉各种动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幼苗的正上方,并照以单侧光,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A. 不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
D. 直立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详解】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现在尖端被切除,故不能弯曲,只能直立生长。故选:D。
【点睛】易错点:误认为有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就会弯向光源生长。事实上,去尖端的胚芽鞘没有感光部位,琼脂快内的生长素不会因单侧光照射而分布不均,所以胚芽鞘仍然直立生长。
10.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摘除棉花的顶芽,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
B. 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
C. 将成熟的香蕉放入未成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
D. 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摘除棉花的顶芽,降低了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A错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B错误;成熟的香蕉中含有乙烯,乙烯能存果实成熟,因此将成熟的香蕉放入未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C正确;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D错误。
【点睛】注意:扦插时,保留枝条的芽和幼叶是因为二者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而对枝条上部分成熟叶片要去除是因为叶片上气孔较多,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样插条更容易成活。
11.下列对植物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
A.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B. 乙烯、脱落酸
C. 生长素、 乙烯 D.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A正确;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D错误。
【点睛】熟悉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B. 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C. 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D.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
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A正确;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B正确;曲线处于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13.为了调查某草原上有多少只羊,研究小组第一次捕获106只羊,做上标记后放回草原。 数日后第二次捕获了91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25只。估算这个草原中羊的数量为( )
A. 197只 B. 131只 C. 386只 D. 222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6=91:25,N≈386只.故选:C。
【点睛】熟悉标志重捕法的估算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据图可知,AB段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属于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多,故选A。
15.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培养后期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酵母菌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
B. 血球计数板在使用前需要用洁净的纱布擦干净
C. 高温处理培养液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其中的氧气,防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D. 计数时应统计计数室中所有小格中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答案】A
【解析】
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是因为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血球计数板在使用前需要用酒精清洗干净并晾干,B错误;高温处理培养液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灭菌,防止杂菌感染,C错误;计数时应统计计数室中中央一大格的4个或5个中格所含的所有小格中的酵母菌,包括左上方两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D错误。
16. 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群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各自活动的空间不同。不同的鱼类在不同水层生活,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 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故选:B.
18. 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演替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D.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考点定位】 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
1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 蛇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D.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群落和生态系统,涉及生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和态系统的结构,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图示的分析能力。
【详解】图中只有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A错误.
具体分析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按不同的食物链分析可知,蛇处占据了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C正确.
青蛙捕食蜘蛛,又都以蝗虫为食,所以是捕食和竞争关系,D正确.
【点睛】群落是指一个自然区域中的全部生物的总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20. 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说的是水分太多使鲤鱼游上岸,故A不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如果杂草太多,会和豆苗争夺生存资源,故B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的是植物向光性,故C不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温度对开花 的影响,故D不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因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1.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浆蛋白 B. 血红蛋白 C. 解旋酶 D. 尿素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正确;尿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点睛】(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2.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B. 有体温调节中枢
C. 有渴觉中枢 D. 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详解】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B正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D正确。
【点睛】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3.在植物的组织中含有的物质中是植物激素有( )
A. 细胞分裂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吲哚乙酸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据此答题。
【详解】细胞分裂素属于植物激素,A正确;赤霉素属于植物激素,B正确;乙烯属于植物激素,C正确;吲哚乙酸即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24.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种间斗争关系的实例( )
A. 大豆和根瘤菌 B.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C. 大眼镜王蛇捕食小眼镜王蛇 D. 斑马和角马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寄生、捕食等种间关系。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
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
【详解】根据前面的介绍可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A错误;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属于种间斗争,B正确;大眼镜王蛇捕食小眼镜王蛇,属于种内关系,C错误;斑马和角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属于种间斗争,D正确。
【点睛】注意:分析本题关键是不能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主要包括竞争、寄生、捕食等)混淆。
25.影响生物生理和分布的生态因素包括(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盐度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盐度、CO2浓度等;生物因素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又包括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详解】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阳光属于生态因素,A正确;温度属于生态因素,B正确;水属于生态因素,C正确;盐度属于生态因素,D正确。
26.下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细胞对病菌的这种吞噬作用与细胞膜的_______有密切关系,该过程属于______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吞噬病菌后,还能对其进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________(选填“抗原”或“抗体”)决定簇,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其传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经增殖并分化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后者在二次免疫时发挥免疫作用。
(3)当病菌进入细胞内部时,则________细胞可与被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导致其裂解,使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答案】 (1). 糖被(或糖蛋白) (2). 非特异性(先天性) (3). 抗原 (4). 浆 (5). 记忆 (6). 效应T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吞噬细胞将细菌吞入细胞后,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同时溶酶体也参与抗原的加工和处理过程,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再将其排出细胞。
【详解】(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需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免疫。
(2)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吞噬病菌后,还能对其进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再传递给B细胞,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当病菌进入细胞内部时,则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点睛】易错点: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既可体现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体现在特异性免疫中。前者主要是吞噬细胞直接将病原体消化分解,不存在将病原体中特定病原体呈递给T淋巴细胞;后者主要是指吞噬细胞对病原体吞噬处理后,将暴露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
27.下图是某人的体检化验单和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医院化验单
姓名:×××时间: X 年 X 月 X 日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7
IU/L
0~45
肌 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从图中的化验单可以看出其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_。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________调节的结果。
(3)图中的激素a是________,激素b是________。
(4)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 (2). 神经和激素 (3). 胰高血糖素 (4). 胰岛素 (5).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加,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6). 基因选择性表达
【解析】
【分析】
从化验单可以看出,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三项生理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血糖浓度过高,可能是该个体A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右图中血糖升高会促进胰岛分泌激素A,则A为胰岛素。
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当血糖升高时,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减少,这属于反馈调节。饥饿状态下,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1)从图中的化验单各项生理指标测定位与正常参考范围比较,其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3)图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b是随岛素。前者升高血糖,后者降低血糖,所以两种激素呈拮抗作用关系。
(4)饥饿状态下,人体仍能维持体内血糖相对平衡。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是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点睛】关键:饥饿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目的促进血糖含量升高(具体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目的促进血糖降低(具体是促进组织细胞快速摄取、利用葡萄糖和转化为脂肪等物质储存)。
28.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⑤是________ 。④是 _________。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6 ]__________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传出神经 (3). 神经中枢 (4). b (5). 局部电流 (6). 突触 (7).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分析】
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③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②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
【详解】(1)A图所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2)在神经纤维上,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以后,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所以示意图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⑥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在突触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轴突末端,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因此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在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点睛】关键:一是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的位置(其上存在神经节);二是区别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兴奋时)。
29.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 – 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步骤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配制溶液
蒸馏水
200mg/L
2,4 – D溶液
400mg/L
2,4 – D溶液
600mg/L
2,4 – D溶液
?
1000mg/L
2,4 – D溶液
选择插条
选取该植物生长时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事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六等分,并编号
浸泡插条
分别用等量蒸馏水、相应浓度2,4 - D溶液浸泡插条12小时
扦插及培养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沙土中,培养时间及其他条件均一且相同
实验结果
请分析回答:
(1)E组实验配制的2,4 – D溶液浓度是______________。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选择、浸泡、扦插枝条的条件要求完全相同,为了将______变量保持一致,避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3)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进一步探究2,4 – 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800mg/L (2). 对照 (3). 控制(无关) (4). 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植物生根,且具有两重性 (5). 在400-600mg/L2,4-D溶液之间配成更低浓度梯度的溶液5等份,再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A组2,4-D溶液的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与A组相比,B~E组的2,4-D均促进生根,而F组的2,4-D抑制生根,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表格中其他5组2,4-D溶液的浓度,看出它们形成了等差数列,所以E组实验配制的2,4-D溶液浓度是800mg/L。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空白)对照。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结果产生影响,必须将无关变量保持一致,所以选择、浸泡、扦插枝条的条件要求完全相同。
(3)实验结果用柱形图表示出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增加,生根数目先增加后减少(且比A组少),说明2,4-D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4-D既能促进插条生根,也能抑制插条生根)。
(4)要进一步探究2,4 – 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以“在2,4-D浓度为400mg/L与600mg/L之间按一定浓度梯度设计多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保持一致且适宜,按题目表格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以生根数(平均根长等)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来进一步探究2,4-D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点睛】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外源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是否体现两重性的依据——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实验组结果既有表现为促进作用,又有表现为抑制作用的。
30.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
菌种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1 mm×1 mm×0.1 mm,25中格×16小格)、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过程:
Ⅰ. 在适宜条件下,用高温蒸煮的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Ⅱ.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前和培养七天内每天的酵母菌数量。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 马铃薯培养液需高温蒸煮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为保证酵母菌能大量繁殖,除满足营养条件和充足的氧气,还必须提供适宜的________。
(2) 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滴加样液应在加盖盖玻片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
(3) 某次计数时,样液被稀释100倍,5个中格所计数酵母菌数量依次为12、11、13、14、12,则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________。
【答案】 (1). 灭菌 (2). 温度 (3).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4). 之后 (5). 3.1×108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因为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1) 马铃薯培养液需高温蒸煮的主要目的是对马铃薯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灭菌,防止其他微生物对酵母菌实验产生影响;酵母菌快速大量繁殖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合适的营养条件、充足的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PH)等。
(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与常规临时装片有所不同,需要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3) 计数时,5个中格的酵母菌数=12+11+13+14+12=62个,则25个中格对应的酵母菌数为310个,25个中格对应0.1mm3,则1mL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的酵母菌数=310÷0.1×1000×100=3.1×108个。
【点睛】注意: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个中格的酵母菌平均数×25÷0.1×1000×稀释倍数,其中关键要注意单位的换算:1mL=1000mm3.
3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属于____________营养级。
(2)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蛇与鹰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第三、第四 (3).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 分解者 (5). 捕食和竞争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1)根据分析,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其中鹰在草→鼠→鹰,草→鼠→蛇→鹰中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2)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鹰能吃蛇,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存在竞争关系。
【点睛】易错点:容易对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漏记,其中计数时关键要抓住第一营养级和最高营养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