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旗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旗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联考试卷
1. 下列生物体内的物质中,最可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ATP水解酶 B. 糖原 C. 神经递质 D. 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
酶属于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糖原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的液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
B.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影响不大
C. 血浆中的HCO3-、 H2PO4-了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 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分为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而人体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人体内的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中,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血浆中的HCO3-、H2PO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正确;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D错误。
【点睛】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 下图是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①—③的组成成分中,②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 心肌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①和③
D. ①中含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答案】D
【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只包括细胞外液,A错误;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蛋白质含量最高是③血浆,B错误;心肌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C错误;①为组织液,含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4.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兴奋在突触处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A
【解析】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故A正确;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联系,形成多个突触,故B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故C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D错误。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
【名师点睛】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5.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D
【解析】
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
6. 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渗透压感受器和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 婴儿容易尿床是因为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全
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不能说话
D. 维持躯体运动平衡的中枢位于脑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肤,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故A错误;婴儿尿床的原因与大脑发育不完全有关,故B正确;大脑皮层的W区是人体的书写中枢,受损后不能书写,能说话,故C错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塑化剂不是激素,但进人人体后,持久存在,并可以和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 塑化剂通过神经调节影响人的生殖
B. 类雌激素与雄性激素生理作用相互拮抗
C. 与雌激素一样,塑化剂与受体结合后就被降解
D. 塑化剂干扰雌激素分泌,女孩的发育有性早熟倾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塑料内,在体内长时间存留.它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详解】据题干可知,塑化剂不通过神经调节,A错误;类雌激素与雄性激素生理作用并非相反,故不属于拮抗作用,B错误;塑化剂进入人体后,持久存在,不能被降解,C错误;塑化剂可以和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雌激素类似的作用,故会干扰雌激素分泌,使女孩的发育有性早熟倾向,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结合题干信息“塑化剂和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雌激素类似的作用”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说明塑化剂参与的调节与神经调节无关,但体内没有分解塑化剂的酶(或很少),发挥作用后并不能立即被分解。
8.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切除正常小狗的垂体后,由垂体分泌的b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活动减弱,分泌的c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反馈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故图中a含量升高,b、c含量降低,故选B。
9. 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A. 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 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 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 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所以无T细胞则无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考点: 考查胸腺的作用。
点评: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10. 乙肝疫苗进入人体后将会( )
A.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体 B. 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 侵入宿主细胞并大量增殖 D. 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疫苗是已经灭火的抗原,故进入人体后会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故选B;A中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错误;
考点:疫苗的功能
点评:理解疫苗的来源
11.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原只有经过吞噬细胞处理,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B. 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B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 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 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详解】大多数抗原需要吞噬细胞处理,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但少数抗原不需要吞噬细胞处理,就会引起特异性免疫,A错误;抗原能与抗体结合,发生免疫反应,但不能与浆细胞(效应B细胞)结合,B错误;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癌细胞,C错误;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点睛】注意: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12.图中①②是两块琼脂,按左图装置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出①②两块琼脂,移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如下图所示),胚芽鞘将
A. 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C. 直立生长 D. 不生长不弯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按左图装置处理一段时间后,由于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当两侧均有单侧光照,所以①②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相同。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才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右图中单侧光没有起作用,结合①②琼脂块中含有等量的生长素,所以右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左图中①②琼脂块中受到均等的光照,所以两块琼脂块含有等量的生长素,右图中胚芽鞘没有尖端,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而琼脂块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所以在等量生长素的作用下,右图胚芽鞘表现为直立生长,故选C。
【点睛】关键:一是分析琼脂块的生长素含量多少;二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只能是尖端,不能是尖端下部和琼脂块。
13.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产生的部位和作用的部位相同
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作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D. 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效果与生长素浓度成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故A正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而作用部位一般位于伸长区,故B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h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所示(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施加脱落酸合成抑制剂会使番茄保存期缩短
B. 外源脱落酸(ABA)可以促进番茄果实中乙烯的生成
C. 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 采摘后番茄果实内的乙烯是在ABA的诱导下开始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施加脱落酸合成抑制剂会使番茄保存期延长,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外源脱落酸处理和CK组相比,两条曲线同步增减,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B正确;根据图示可知,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作用是相互协同的,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采摘番茄果实内乙烯的合成不只是在ABA的诱导下开始,也可以在合成抑制剂(fluricbne)、CK等的诱导下开始,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结合题图中曲线的相互变化分析相关选项。
1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 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 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D.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可表现相互抑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错误;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增大,B错误;有的生物没有性别,故不一定有性别比例等特征,C错误;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互抑制,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另一种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 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 “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 “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S”型增长的种群有K值,A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理想的,无限的,B错误;自然界中环境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C错误;“J”型增长由于资源、空间是理想的,无限的,所以种群个体数不断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 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该从培养瓶的底部进行取样
C. 为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D. 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滴加培养液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故A错误;吸取培养液时先震荡均匀,再吸取培养液,故B错误;后期的培养液酵母菌数量多,可以稀释后再计数,故C正确;计数时,统计小格内的酵母菌,对于边界线上的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农田弃耕后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足够长时间后,弃耕农田最终可能会演替成为森林
B. 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的丰富度会逐渐增大
C. 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方向为苔葬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
D. 若演替到灌木阶段,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弃耕的农田可能会演替成森林,故A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故B正确;弃耕的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不会出现苔藓阶段,故C错误;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碳循环就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D. 营养级越多,呼吸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A正确;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错误;碳循环就是C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是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一般在10%到20%,D错误。
【点睛】注意:能量传递效率与食物链中营养级多少无关。
20.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是人们对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详解】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物理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用于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D正确。
21.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
B. 乙中各种生物只存在着捕食关系
C. 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D. 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甲丁之间有双向流动关系,所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A错误;乙中各种生物之间有的存在捕食关系,有的存在竞争关系,有的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丙是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D正确。
【点睛】分析碳循环中四种成分的突破口:存在双向箭头的两种成分其中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CO2库。
2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C. 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D. 某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般的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A正确;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生态系统结构,故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无关,B错误;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说明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条食物链,营养结构较复杂,C正确;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甚至灭绝),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D正确。
【点睛】关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无直接关系。
23.下列方法中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 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等
C.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D.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详解】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A正确;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错误;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C错误;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D错误。
【点睛】注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而自我调节能力与其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呈正相关。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森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森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容易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的直接价值或潜在价值,事实上是其间接价值。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 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多少无关,A错误;水藻丰富小鱼适当,氧气\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可以生活时间最长,B正确;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瓶,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如下示意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o-<”表示由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其末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有___个突触。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中,递质由___释放,作用于____,从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用图中数字按顺序写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__________。
(3)用一定强度刺激图中b点,其膜电位情况为______,图中a至e五点中发生兴奋的点有_____;若刺激图中d点,则发生兴奋的点有_____。
【答案】(1)3;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2)①②③④⑤ (3)外负内正;a、b、c、d、e;c、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图中有3个“—○一<”,故有3个突触。递质由突触前膜(轴突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胞体膜或树突膜)。(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3)用一定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膜外电位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传导,故a兴奋,在神经中枢可以通过突触传递,故e、d、c都兴奋;若刺激图中d点,则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递到c所在神经纤维,故c、d兴奋,无法通过突触传递到b所在神经纤维,故ab不兴奋;轴突兴奋无法通过同一个神经元细胞体传导到树突,故d不兴奋。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图形分析能力。
27.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内局部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
(2)设甲图中胰岛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为a,组织液中的浓度为b,血浆中的浓度为c,则a、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 。
(3)乙图中的抗体是由_______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4)人在感染某些细菌的初期,甲图血液中的____细胞会在一定程度上杀灭细菌,这种免疫属于______。
(5)激素一般都有相应的靶细胞,甲图中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后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是因为该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能与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
【答案】(1)血浆和组织液 (2)a﹥b﹥c (3)浆;球蛋白 (4)吞噬;非特异性免疫 (5)受体(或糖蛋白)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2)二氧化碳在胰岛细胞产生,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到血浆运输,故a﹥b﹥c。(3)浆细胞产生抗体,为球蛋白。(4)血浆中的吞噬细胞会吞噬细菌,为非特异性免疫。(5)激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代谢。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图形分析能力。
28.图示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C1、 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一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______(填①一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填①一⑦编号)。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______,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_____ .
【答案】(1)④⑤⑥;③②① (2)抗原;浆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1)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为非条件反射,由图可知,该过程为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过程为③②①,(2)自身免疫病中,抗体将自身正常物质当成抗原进行攻击,C2能分泌抗体,故为浆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失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根部生长情况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外源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与_______有关,_______起促进作用。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背光一侧。
(2)植物内源生长素是在细胞内由_____(填物质名称)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其化学本质为________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______ 。
(3)实验测得某植物细胞内“DNA: RNA:蛋白质=1:3.1:11”,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后测得的结果是“DNA: RNA:蛋白质=1:5.4:21.7”,据此分析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细胞生长的分子水平上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浓度 (2). 低浓度 (3). 大于 (4). 色氨酸 (5). 吲哚乙酸 (6). 主动转运 (7). 促进了细胞内的转录过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从根的弯曲角度判断,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从表格数据分析,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低浓度生长素更有利于根的生长。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外源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由于根背光生长,因此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2)植物内源生长素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且缺氧会严重阻碍,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过程是消耗能量的过程,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3)处理后与处理前相比,细胞中的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增多,说明此药物能通过促进转录过程来促进基因的表达。
【点睛】难点: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药物的作用——由于细胞中的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增多,其中RNA是转录产生,蛋白质是翻译产生,而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所以药物首先促进转录,来促进翻译过程(即基因表达过程)。
30.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这对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是______。
【答案】(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
【解析】
试题分析:(1)有表可知,甲种群不断减少,乙种群不断增加,故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这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体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那么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这种题目比较综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要到位。
31.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 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______,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 ;③还有少数能量被 _________利用。
【答案】 (1). A(111) (2). 生产者 (3). 13.5% (4). 20% (5). 60% (6). 呼吸作用消耗 (7). 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8). 分解者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过程:一个来源(获得的同化量),三个去向(一是知识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二是流入下一营养级;三是形成尸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
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为:118872百万千焦-118761百万千焦═111百万千焦。
(2)从A(第一营养级)到B(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5÷111)×100%=13.5%;从B到C(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3÷15)×100%=20%。
(3)次级消费者即C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1.8÷3)×100%=60%。
(4)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全部能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点睛】熟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一是流入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二是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分配去向(3个);三是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计算。
期末联考试卷
1. 下列生物体内的物质中,最可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ATP水解酶 B. 糖原 C. 神经递质 D. 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
酶属于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糖原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的液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
B.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影响不大
C. 血浆中的HCO3-、 H2PO4-了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 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分为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而人体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人体内的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中,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血浆中的HCO3-、H2PO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正确;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D错误。
【点睛】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 下图是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①—③的组成成分中,②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 心肌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①和③
D. ①中含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答案】D
【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只包括细胞外液,A错误;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蛋白质含量最高是③血浆,B错误;心肌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C错误;①为组织液,含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4.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兴奋在突触处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A
【解析】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故A正确;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联系,形成多个突触,故B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故C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D错误。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
【名师点睛】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5.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D
【解析】
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
6. 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渗透压感受器和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 婴儿容易尿床是因为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全
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不能说话
D. 维持躯体运动平衡的中枢位于脑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肤,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故A错误;婴儿尿床的原因与大脑发育不完全有关,故B正确;大脑皮层的W区是人体的书写中枢,受损后不能书写,能说话,故C错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塑化剂不是激素,但进人人体后,持久存在,并可以和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 塑化剂通过神经调节影响人的生殖
B. 类雌激素与雄性激素生理作用相互拮抗
C. 与雌激素一样,塑化剂与受体结合后就被降解
D. 塑化剂干扰雌激素分泌,女孩的发育有性早熟倾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塑料内,在体内长时间存留.它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详解】据题干可知,塑化剂不通过神经调节,A错误;类雌激素与雄性激素生理作用并非相反,故不属于拮抗作用,B错误;塑化剂进入人体后,持久存在,不能被降解,C错误;塑化剂可以和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雌激素类似的作用,故会干扰雌激素分泌,使女孩的发育有性早熟倾向,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结合题干信息“塑化剂和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雌激素类似的作用”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说明塑化剂参与的调节与神经调节无关,但体内没有分解塑化剂的酶(或很少),发挥作用后并不能立即被分解。
8.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切除正常小狗的垂体后,由垂体分泌的b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活动减弱,分泌的c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反馈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故图中a含量升高,b、c含量降低,故选B。
9. 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A. 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 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 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 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所以无T细胞则无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考点: 考查胸腺的作用。
点评: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10. 乙肝疫苗进入人体后将会( )
A. 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体 B. 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 侵入宿主细胞并大量增殖 D. 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疫苗是已经灭火的抗原,故进入人体后会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故选B;A中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错误;
考点:疫苗的功能
点评:理解疫苗的来源
11.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原只有经过吞噬细胞处理,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B. 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B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 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 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详解】大多数抗原需要吞噬细胞处理,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但少数抗原不需要吞噬细胞处理,就会引起特异性免疫,A错误;抗原能与抗体结合,发生免疫反应,但不能与浆细胞(效应B细胞)结合,B错误;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癌细胞,C错误;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点睛】注意: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12.图中①②是两块琼脂,按左图装置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出①②两块琼脂,移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如下图所示),胚芽鞘将
A. 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C. 直立生长 D. 不生长不弯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按左图装置处理一段时间后,由于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当两侧均有单侧光照,所以①②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相同。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才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右图中单侧光没有起作用,结合①②琼脂块中含有等量的生长素,所以右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左图中①②琼脂块中受到均等的光照,所以两块琼脂块含有等量的生长素,右图中胚芽鞘没有尖端,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而琼脂块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所以在等量生长素的作用下,右图胚芽鞘表现为直立生长,故选C。
【点睛】关键:一是分析琼脂块的生长素含量多少;二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只能是尖端,不能是尖端下部和琼脂块。
13.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产生的部位和作用的部位相同
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作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D. 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效果与生长素浓度成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故A正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而作用部位一般位于伸长区,故B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h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所示(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施加脱落酸合成抑制剂会使番茄保存期缩短
B. 外源脱落酸(ABA)可以促进番茄果实中乙烯的生成
C. 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 采摘后番茄果实内的乙烯是在ABA的诱导下开始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施加脱落酸合成抑制剂会使番茄保存期延长,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外源脱落酸处理和CK组相比,两条曲线同步增减,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B正确;根据图示可知,脱落酸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作用是相互协同的,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采摘番茄果实内乙烯的合成不只是在ABA的诱导下开始,也可以在合成抑制剂(fluricbne)、CK等的诱导下开始,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结合题图中曲线的相互变化分析相关选项。
1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 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 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D.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可表现相互抑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错误;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增大,B错误;有的生物没有性别,故不一定有性别比例等特征,C错误;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互抑制,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另一种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 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 “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 “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S”型增长的种群有K值,A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理想的,无限的,B错误;自然界中环境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C错误;“J”型增长由于资源、空间是理想的,无限的,所以种群个体数不断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 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该从培养瓶的底部进行取样
C. 为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D. 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滴加培养液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故A错误;吸取培养液时先震荡均匀,再吸取培养液,故B错误;后期的培养液酵母菌数量多,可以稀释后再计数,故C正确;计数时,统计小格内的酵母菌,对于边界线上的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农田弃耕后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足够长时间后,弃耕农田最终可能会演替成为森林
B. 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的丰富度会逐渐增大
C. 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方向为苔葬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
D. 若演替到灌木阶段,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弃耕的农田可能会演替成森林,故A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故B正确;弃耕的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不会出现苔藓阶段,故C错误;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碳循环就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D. 营养级越多,呼吸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A正确;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错误;碳循环就是C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是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一般在10%到20%,D错误。
【点睛】注意:能量传递效率与食物链中营养级多少无关。
20.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是人们对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详解】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物理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用于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D正确。
21.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
B. 乙中各种生物只存在着捕食关系
C. 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D. 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甲丁之间有双向流动关系,所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A错误;乙中各种生物之间有的存在捕食关系,有的存在竞争关系,有的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丙是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D正确。
【点睛】分析碳循环中四种成分的突破口:存在双向箭头的两种成分其中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CO2库。
2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C. 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D. 某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般的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A正确;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生态系统结构,故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无关,B错误;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说明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条食物链,营养结构较复杂,C正确;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甚至灭绝),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D正确。
【点睛】关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无直接关系。
23.下列方法中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 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等
C.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D.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详解】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A正确;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错误;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C错误;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D错误。
【点睛】注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而自我调节能力与其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呈正相关。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森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森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容易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的直接价值或潜在价值,事实上是其间接价值。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 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多少无关,A错误;水藻丰富小鱼适当,氧气\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可以生活时间最长,B正确;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瓶,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如下示意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o-<”表示由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其末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有___个突触。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中,递质由___释放,作用于____,从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用图中数字按顺序写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__________。
(3)用一定强度刺激图中b点,其膜电位情况为______,图中a至e五点中发生兴奋的点有_____;若刺激图中d点,则发生兴奋的点有_____。
【答案】(1)3;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2)①②③④⑤ (3)外负内正;a、b、c、d、e;c、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图中有3个“—○一<”,故有3个突触。递质由突触前膜(轴突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胞体膜或树突膜)。(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3)用一定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膜外电位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传导,故a兴奋,在神经中枢可以通过突触传递,故e、d、c都兴奋;若刺激图中d点,则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递到c所在神经纤维,故c、d兴奋,无法通过突触传递到b所在神经纤维,故ab不兴奋;轴突兴奋无法通过同一个神经元细胞体传导到树突,故d不兴奋。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图形分析能力。
27.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内局部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
(2)设甲图中胰岛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为a,组织液中的浓度为b,血浆中的浓度为c,则a、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 。
(3)乙图中的抗体是由_______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4)人在感染某些细菌的初期,甲图血液中的____细胞会在一定程度上杀灭细菌,这种免疫属于______。
(5)激素一般都有相应的靶细胞,甲图中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后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是因为该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能与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
【答案】(1)血浆和组织液 (2)a﹥b﹥c (3)浆;球蛋白 (4)吞噬;非特异性免疫 (5)受体(或糖蛋白)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2)二氧化碳在胰岛细胞产生,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到血浆运输,故a﹥b﹥c。(3)浆细胞产生抗体,为球蛋白。(4)血浆中的吞噬细胞会吞噬细菌,为非特异性免疫。(5)激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代谢。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图形分析能力。
28.图示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C1、 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一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______(填①一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填①一⑦编号)。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______,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_____ .
【答案】(1)④⑤⑥;③②① (2)抗原;浆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1)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为非条件反射,由图可知,该过程为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过程为③②①,(2)自身免疫病中,抗体将自身正常物质当成抗原进行攻击,C2能分泌抗体,故为浆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失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根部生长情况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外源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与_______有关,_______起促进作用。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背光一侧。
(2)植物内源生长素是在细胞内由_____(填物质名称)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其化学本质为________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______ 。
(3)实验测得某植物细胞内“DNA: RNA:蛋白质=1:3.1:11”,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后测得的结果是“DNA: RNA:蛋白质=1:5.4:21.7”,据此分析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细胞生长的分子水平上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浓度 (2). 低浓度 (3). 大于 (4). 色氨酸 (5). 吲哚乙酸 (6). 主动转运 (7). 促进了细胞内的转录过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从根的弯曲角度判断,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从表格数据分析,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低浓度生长素更有利于根的生长。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外源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由于根背光生长,因此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2)植物内源生长素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且缺氧会严重阻碍,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过程是消耗能量的过程,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3)处理后与处理前相比,细胞中的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增多,说明此药物能通过促进转录过程来促进基因的表达。
【点睛】难点: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药物的作用——由于细胞中的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增多,其中RNA是转录产生,蛋白质是翻译产生,而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所以药物首先促进转录,来促进翻译过程(即基因表达过程)。
30.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这对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是______。
【答案】(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
【解析】
试题分析:(1)有表可知,甲种群不断减少,乙种群不断增加,故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这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体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那么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这种题目比较综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要到位。
31.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 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______,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 ;③还有少数能量被 _________利用。
【答案】 (1). A(111) (2). 生产者 (3). 13.5% (4). 20% (5). 60% (6). 呼吸作用消耗 (7). 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8). 分解者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过程:一个来源(获得的同化量),三个去向(一是知识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二是流入下一营养级;三是形成尸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
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为:118872百万千焦-118761百万千焦═111百万千焦。
(2)从A(第一营养级)到B(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5÷111)×100%=13.5%;从B到C(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3÷15)×100%=20%。
(3)次级消费者即C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1.8÷3)×100%=60%。
(4)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全部能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点睛】熟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一是流入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二是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分配去向(3个);三是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计算。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