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植物叶表皮细胞图像。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要将叶表皮细胞放大至最大可选择甲中①③⑤组合
B. 观察表皮细胞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的原则
C. 丙图是乙图装片右移后观察到的图像
D.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图中:①②是目镜,且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④是物镜,且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放大倍数大于⑥。
乙图是低倍镜下观察的结果,丙图是高倍镜观察的结果。
【详解】A、甲图中最大的放大倍数组合是②③⑤,故要将叶表皮细胞放大至最大可选择甲中②③⑤组合,A错误;
B、观察表皮细胞时,应该先用低倍镜观察,把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再换做高倍镜观察,B正确;
C、显微镜成像为倒像,丙图是乙图装片向右上移动后观察到的图像,C正确;
D、从图中的乙低倍镜转为丙高倍镜时,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做高倍镜)→调节光圈(调亮视野)→转动细准焦螺旋,D正确。
故选A。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面哪一项叙述不符合这一观点 ( )
A. 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就是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动
B.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
C. 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D.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不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各种细胞的功能只有在保证其完整性的情况下才存在。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详解】A.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需各细胞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完成,B正确;
C.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故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C正确;
D.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D错误。
【点睛】从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三个角度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解题关键。
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两类细胞中都含有2种五碳糖②两类细胞遗传物质都主要是DNA
③两类细胞都能够进行细胞呼吸④两类细胞中都含有染色质、核糖体、细胞膜
⑤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能
⑥原核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真核细胞中有
⑦原核细胞不能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真核细胞能
⑧原核细胞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
比较项目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
结构
细胞核
有核膜、核仁、染色体(质)
只有拟核,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质)
细胞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细胞膜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细胞壁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增殖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二分裂
遗传物质
DNA
DNA
举例
植物、动物、真菌
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无细胞壁)、立克次氏体
【详解】两类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故含有2种五碳糖,①正确;两类细胞遗传物质都是DNA,②错误;两类细胞都能够进行细胞呼吸,③正确;原核细胞中不含染色质,④错误;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能,⑤正确;原核细胞中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如核糖体,真核细胞中也有,如核糖体和染色体,⑥错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均能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⑦错误;原核细胞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并不是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⑧错误。综上分析可知,不正确的选项有5项,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熟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组成上的异同。
4.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关各种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藻、念珠藻、蓝球藻、颤藻都含有拟核
B. 木纤维、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蛙的红细胞的线粒体、核孔数目都很多
C. 动物细胞不含有,而发菜含有的结构是叶绿体
D. 在灰太狼和狼尾草细胞中都可找到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染色质,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前者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后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详解】A、黑藻是真核生物,不含有拟核,A错误;
B、木纤维是死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B错误;
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有叶绿体,C错误;
D、在灰太狼(动物细胞)和狼尾草(植物)细胞中都可找到核糖体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D。
5.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B. 绿藻和螺旋藻共有结构之一是核糖体
C. 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详解】螺旋藻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其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确;绿藻是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核膜和核仁,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D正确。
【点睛】本题以绿藻和螺旋藻为素材,考查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绿藻是真核生物,而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关于实验中酒精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时,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需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
C. 可用无水乙醇代替层析液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D. 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为l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制备根尖的解离液
【答案】C
【解析】
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时,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经过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后的浮色,A正确;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通常用无水乙醇提取,无水碳酸钠具有吸湿作用,能够除去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的水分,所以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需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B正确;分离绿叶中的色素,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层析液,C错误;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制备根尖的解离液,以用于根尖细胞的解离,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7.下列图中动植物糖类、脂质的种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乳糖、糖原属于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麦芽糖、淀粉、纤维素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A正确;
B、蔗糖不属于还原糖,葡萄糖是单糖,B错误;
C、脂肪和固醇属于平行关系,都属于脂质,C错误;
D、固醇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A.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8.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碳酸钙构成牙齿和骨骼
B. 在血红蛋白分子中,Fe的含量最高
C. 细胞进行脂肪、DNA、RNA等物质合成时都需要磷酸盐
D. 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详解】A、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
B、在血红蛋白分子中,C的含量最高,B错误;
C、脂肪不含P元素,不需要磷酸盐,C错误;
D、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9.牛奶中的某种β-酪蛋白存在A1、 A2两种不同类型,二者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及消化产物如图所示。研究发现,BCM-7会引起部分饮用者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标注“A2奶”的乳品在国内外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1 型β-酪蛋白消化生成BCM-7的过程涉及肽键的断裂
B. A1、A2两种酪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C. 消化酶能识别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催化特定位点断裂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D. “A2奶”不含A1型β-酪蛋白因而对所有人群均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A1 型β-酪蛋白消化生成BCM-7 的过程是由长的多肽变成短的多肽的过程,所以涉及肽键的断裂,A项正确;A1、A2两种酪蛋白氨基酸序列只有一个位置上的氨基酸种类差异,可推知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项正确;消化酶能识别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催化特定位点断裂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项正确;“A2奶”不含A1型β-酪蛋白,因而其消化产物没有BCM-7,不会引起部分饮用者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所以对所有人群均适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牛奶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为载体,考查了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突变、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再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
10.一种植物和一种哺乳动物体内细胞的某些化学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元素(%)
C
H
0
N
P
Ca
S
植物
43.57
6.24
44.43
1.46
0.20
0.23
0.17
动物
55.99
7.46
14.62
9.33
3.11
4.67
0.78
A. 同种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基本相同
B. C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C. 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不大
D. 经测定该植物某有机物含C、H、0、N、S,此化合物是植物正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同种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相差很大,A错误;在细胞干重的情况下,C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这表明它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B错误;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不大,C正确;该植物某有机物含C、H、0、N、S,则此化合物为蛋白质,而植物正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D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结构的物质
B. 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三种二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果糖
C. 脂质分子氧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氧化分解释放更多能量
D. 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构成的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植物中的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糖类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如糖蛋白质,A正确;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B错误;于糖类相比,脂质中的脂肪分子中C、H比例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C正确;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蛋白质,所以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构成的分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的区分记忆,能够正确解释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有的能量多的原因。
12.如图甲、乙、丙为某些化合物的示意简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中的甲可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B. 噬菌体中的乙共有4种,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碱基种类的不同
C.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的乙可被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染成红色
D. 马铃薯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是由丙构成的大分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蛋白质合成、核酸、淀粉结构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首先应识别图中甲、乙所代表的物质,然后根据蛋白质合成、加工场所和噬菌体的核酸类型、甲基绿吡罗红的用途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甲为氨基酸,酵母菌细胞中的氨基酸可在核糖体中合成肽链,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A项错误;乙为核糖核苷酸,噬菌体含有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项错误;甲基绿吡罗红可用于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核糖核苷酸不能被甲基绿吡罗红染色,C项错误;马铃薯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是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大分子,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审题不细,只考虑了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而忽略了后半句“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13.如图所示,图中功能多、联系广的细胞结构甲、乙分别是指
A. 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 B. 内质网膜、液泡膜
C.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 液泡膜、分泌小泡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大致相同,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内质网是生物膜的转化中心,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以及线粒体膜(代谢旺盛时)直接相连,可直接相互转换,而与高尔基体膜无直接联系,可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进行转换。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质网向内连接外层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在需能旺盛的细胞中,还与线粒体膜相连;内质网膜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间接相连,因此图中甲是内质网膜,乙是高尔基体膜,故选C。
14.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分别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中D是糖蛋白,A是载体蛋白,二者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细胞需要的氨基酸可以通过a方式进入细胞,CO2可以通过c方式出细胞
C. 若该生物膜是肝细胞膜,进食6小时后,C代表的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
D. 因为组成生物膜的分子都是运动的,所以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糖蛋白分布在外表面;根据跨膜运输的特点辨析运输方式
【详解】图中D是蛋白质和多糖结合物,是糖蛋白,A是运输物质的工具,是载体蛋白,二者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细胞需要的氨基酸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a方式消耗等量、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是主动运输;c方式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是自由扩散,CO2等气体以这种发生进出细胞出,B正确
C代表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而不是肝细胞分泌,C错误
组成生物膜的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正确
【点睛】易错点:胰岛素和肝细胞相关,它是胰岛素的靶细胞,不是它分泌的
15.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完全相同,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
C.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以以“囊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化
D. 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细胞膜、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B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以以“囊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化,C正确;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及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6.如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并对产生的多肽进行加工
B. 结构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
C. 结构丙的大小与一个细菌相当,且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D. 结构丁的选择透性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物质③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高尔基体、乙是叶绿体、丙是线粒体、丁是细胞膜(①是糖蛋白、②蛋白质、③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甲是高尔基体,部分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A错误;
B、结构乙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结构丙是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C正确;
D、结构丁细胞膜的选择透性与②蛋白质和③磷脂双分子层均有关,D错误。
故选C。
17.储存在真核细胞囊泡中的某些分泌蛋白只有在受到特定信号(催分泌剂)刺激时才被分泌到细胞外。下列表示细胞中某种消化酶的“浓缩”和运输过程,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浓缩”过程有利于集中释放分泌蛋白
B. 催分泌剂作用后,分泌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
C. 膜的再循环途径保证了细胞器膜的含量相对稳定
D. 消化酶分泌到细胞外是主动运输过程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不同的囊泡浓缩成一个囊泡,有利于集中释放分泌蛋白,A正确;催分泌剂作用后,分泌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分泌蛋白,B正确;图中不同的囊泡融合后会有一部分囊泡返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保证了细胞器膜的含量相对稳定,C正确;消化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
18.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它是细胞质与细胞核内物质输送活动的看护者。如图所示,该复合物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组成,称为中央运输蛋白。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核孔复合物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少,影响到物质的运输
C. 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
D. DNA和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核膜由两层膜、4层磷脂分子组成,A项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项错误;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C项正确;DNA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项错误。
19.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Na+-K+泵具有ATP水解酶活性
B. 结构Ⅰ、Ⅱ均为载体蛋白,其功能可以相互替代
C. 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通过结构Ⅰ吸收葡萄糖方式是自由扩散
D. 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结构Ⅱ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葡萄糖可以从肠腔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再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说明肠腔中的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Na+-K+泵催化了ATP水解,具有ATP水解酶活性,A正确;由题图可知,结构Ⅰ和结构Ⅱ都为载体,但是转运的物质不同,具有特异性,B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通过结构Ⅰ吸收葡萄糖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结构Ⅱ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判断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并能够根据图示判断钠钾泵除了具有运输作用外,还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
20.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1h内该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B. 物质A可能是KNO3,若物质A换成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则该植物的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也能发生与图中曲线类似的变化
C. 0—4h内细胞原生质体的变化可以说明细胞在该浓度的A溶液中始终保持活性
D. 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0—1h内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所以原生质体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说明有物质A进入细胞,则物质A可能是KNO3,若物质A换成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进入细胞,该植物细胞只会发生质壁分离,而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故B项错误;0—4h内细胞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再增大,即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在该浓度的A溶液中始终保持活性,C项正确;2—3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细胞吸水,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故D项错误。
21.分析下表,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5分钟的现象
再过5分钟
滴加清水5分钟
①
0.3g/mL蔗糖溶液
x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②
0.5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y
无变化
③
1 mol/L KNO3溶液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z
④
1 mol/L 醋酸溶液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A. 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渗透失水
B. 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
C. 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深
D. 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死亡
【答案】C
【解析】
植物细胞处于0.3g/mL蔗糖溶液中,由于蔗糖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高,所以细胞会失水,x为质壁分离,A项正确;植物细胞处于0.5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滴加清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说明y也应是质壁分离状态,而且可能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B项正确;植物细胞处于1 mol/L KNO3溶液中,在质壁分离5分钟后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因为有细胞壁的存在,所以z应是几乎无变化, 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C项错误;1 mol/L 醋酸溶液会将细胞杀死,故D项正确。
22.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甲、丙装置中A、B、a、b溶液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乙、丁装置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甲、丙装置的状态,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
A. h1>h2、Ma>Mb B. h1>h2、Ma
C. h1Mb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植物叶表皮细胞图像。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要将叶表皮细胞放大至最大可选择甲中①③⑤组合
B. 观察表皮细胞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的原则
C. 丙图是乙图装片右移后观察到的图像
D.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图中:①②是目镜,且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④是物镜,且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放大倍数大于⑥。
乙图是低倍镜下观察的结果,丙图是高倍镜观察的结果。
【详解】A、甲图中最大的放大倍数组合是②③⑤,故要将叶表皮细胞放大至最大可选择甲中②③⑤组合,A错误;
B、观察表皮细胞时,应该先用低倍镜观察,把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再换做高倍镜观察,B正确;
C、显微镜成像为倒像,丙图是乙图装片向右上移动后观察到的图像,C正确;
D、从图中的乙低倍镜转为丙高倍镜时,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做高倍镜)→调节光圈(调亮视野)→转动细准焦螺旋,D正确。
故选A。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面哪一项叙述不符合这一观点 ( )
A. 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就是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动
B.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
C. 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D.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不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各种细胞的功能只有在保证其完整性的情况下才存在。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详解】A.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需各细胞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完成,B正确;
C.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故病毒的生命活动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C正确;
D.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D错误。
【点睛】从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三个角度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解题关键。
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两类细胞中都含有2种五碳糖②两类细胞遗传物质都主要是DNA
③两类细胞都能够进行细胞呼吸④两类细胞中都含有染色质、核糖体、细胞膜
⑤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能
⑥原核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真核细胞中有
⑦原核细胞不能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真核细胞能
⑧原核细胞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
比较项目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
结构
细胞核
有核膜、核仁、染色体(质)
只有拟核,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质)
细胞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细胞膜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细胞壁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增殖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二分裂
遗传物质
DNA
DNA
举例
植物、动物、真菌
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无细胞壁)、立克次氏体
【详解】两类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故含有2种五碳糖,①正确;两类细胞遗传物质都是DNA,②错误;两类细胞都能够进行细胞呼吸,③正确;原核细胞中不含染色质,④错误;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能,⑤正确;原核细胞中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如核糖体,真核细胞中也有,如核糖体和染色体,⑥错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均能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⑦错误;原核细胞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并不是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⑧错误。综上分析可知,不正确的选项有5项,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熟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组成上的异同。
4.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关各种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藻、念珠藻、蓝球藻、颤藻都含有拟核
B. 木纤维、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蛙的红细胞的线粒体、核孔数目都很多
C. 动物细胞不含有,而发菜含有的结构是叶绿体
D. 在灰太狼和狼尾草细胞中都可找到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染色质,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前者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后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详解】A、黑藻是真核生物,不含有拟核,A错误;
B、木纤维是死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B错误;
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有叶绿体,C错误;
D、在灰太狼(动物细胞)和狼尾草(植物)细胞中都可找到核糖体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D。
5.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B. 绿藻和螺旋藻共有结构之一是核糖体
C. 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详解】螺旋藻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其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确;绿藻是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核膜和核仁,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D正确。
【点睛】本题以绿藻和螺旋藻为素材,考查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绿藻是真核生物,而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关于实验中酒精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时,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需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
C. 可用无水乙醇代替层析液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D. 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为l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制备根尖的解离液
【答案】C
【解析】
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时,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经过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后的浮色,A正确;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通常用无水乙醇提取,无水碳酸钠具有吸湿作用,能够除去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的水分,所以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需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B正确;分离绿叶中的色素,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层析液,C错误;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制备根尖的解离液,以用于根尖细胞的解离,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7.下列图中动植物糖类、脂质的种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乳糖、糖原属于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麦芽糖、淀粉、纤维素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A正确;
B、蔗糖不属于还原糖,葡萄糖是单糖,B错误;
C、脂肪和固醇属于平行关系,都属于脂质,C错误;
D、固醇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A.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8.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碳酸钙构成牙齿和骨骼
B. 在血红蛋白分子中,Fe的含量最高
C. 细胞进行脂肪、DNA、RNA等物质合成时都需要磷酸盐
D. 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详解】A、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
B、在血红蛋白分子中,C的含量最高,B错误;
C、脂肪不含P元素,不需要磷酸盐,C错误;
D、K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9.牛奶中的某种β-酪蛋白存在A1、 A2两种不同类型,二者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及消化产物如图所示。研究发现,BCM-7会引起部分饮用者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标注“A2奶”的乳品在国内外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1 型β-酪蛋白消化生成BCM-7的过程涉及肽键的断裂
B. A1、A2两种酪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C. 消化酶能识别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催化特定位点断裂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D. “A2奶”不含A1型β-酪蛋白因而对所有人群均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A1 型β-酪蛋白消化生成BCM-7 的过程是由长的多肽变成短的多肽的过程,所以涉及肽键的断裂,A项正确;A1、A2两种酪蛋白氨基酸序列只有一个位置上的氨基酸种类差异,可推知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项正确;消化酶能识别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催化特定位点断裂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项正确;“A2奶”不含A1型β-酪蛋白,因而其消化产物没有BCM-7,不会引起部分饮用者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所以对所有人群均适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牛奶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为载体,考查了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突变、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再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
10.一种植物和一种哺乳动物体内细胞的某些化学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元素(%)
C
H
0
N
P
Ca
S
植物
43.57
6.24
44.43
1.46
0.20
0.23
0.17
动物
55.99
7.46
14.62
9.33
3.11
4.67
0.78
A. 同种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基本相同
B. C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C. 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不大
D. 经测定该植物某有机物含C、H、0、N、S,此化合物是植物正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同种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相差很大,A错误;在细胞干重的情况下,C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这表明它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B错误;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不大,C正确;该植物某有机物含C、H、0、N、S,则此化合物为蛋白质,而植物正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D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结构的物质
B. 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三种二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果糖
C. 脂质分子氧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氧化分解释放更多能量
D. 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构成的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植物中的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糖类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如糖蛋白质,A正确;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B错误;于糖类相比,脂质中的脂肪分子中C、H比例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C正确;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蛋白质,所以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构成的分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的区分记忆,能够正确解释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有的能量多的原因。
12.如图甲、乙、丙为某些化合物的示意简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中的甲可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B. 噬菌体中的乙共有4种,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碱基种类的不同
C.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的乙可被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染成红色
D. 马铃薯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是由丙构成的大分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蛋白质合成、核酸、淀粉结构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首先应识别图中甲、乙所代表的物质,然后根据蛋白质合成、加工场所和噬菌体的核酸类型、甲基绿吡罗红的用途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甲为氨基酸,酵母菌细胞中的氨基酸可在核糖体中合成肽链,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A项错误;乙为核糖核苷酸,噬菌体含有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项错误;甲基绿吡罗红可用于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核糖核苷酸不能被甲基绿吡罗红染色,C项错误;马铃薯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是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大分子,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审题不细,只考虑了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而忽略了后半句“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13.如图所示,图中功能多、联系广的细胞结构甲、乙分别是指
A. 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 B. 内质网膜、液泡膜
C.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 液泡膜、分泌小泡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大致相同,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内质网是生物膜的转化中心,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以及线粒体膜(代谢旺盛时)直接相连,可直接相互转换,而与高尔基体膜无直接联系,可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进行转换。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内质网向内连接外层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在需能旺盛的细胞中,还与线粒体膜相连;内质网膜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间接相连,因此图中甲是内质网膜,乙是高尔基体膜,故选C。
14.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分别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中D是糖蛋白,A是载体蛋白,二者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细胞需要的氨基酸可以通过a方式进入细胞,CO2可以通过c方式出细胞
C. 若该生物膜是肝细胞膜,进食6小时后,C代表的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
D. 因为组成生物膜的分子都是运动的,所以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糖蛋白分布在外表面;根据跨膜运输的特点辨析运输方式
【详解】图中D是蛋白质和多糖结合物,是糖蛋白,A是运输物质的工具,是载体蛋白,二者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细胞需要的氨基酸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a方式消耗等量、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是主动运输;c方式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是自由扩散,CO2等气体以这种发生进出细胞出,B正确
C代表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而不是肝细胞分泌,C错误
组成生物膜的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正确
【点睛】易错点:胰岛素和肝细胞相关,它是胰岛素的靶细胞,不是它分泌的
15.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完全相同,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
C.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以以“囊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化
D. 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细胞膜、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B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以以“囊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化,C正确;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及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6.如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并对产生的多肽进行加工
B. 结构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
C. 结构丙的大小与一个细菌相当,且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D. 结构丁的选择透性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物质③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高尔基体、乙是叶绿体、丙是线粒体、丁是细胞膜(①是糖蛋白、②蛋白质、③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甲是高尔基体,部分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A错误;
B、结构乙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结构丙是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C正确;
D、结构丁细胞膜的选择透性与②蛋白质和③磷脂双分子层均有关,D错误。
故选C。
17.储存在真核细胞囊泡中的某些分泌蛋白只有在受到特定信号(催分泌剂)刺激时才被分泌到细胞外。下列表示细胞中某种消化酶的“浓缩”和运输过程,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浓缩”过程有利于集中释放分泌蛋白
B. 催分泌剂作用后,分泌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
C. 膜的再循环途径保证了细胞器膜的含量相对稳定
D. 消化酶分泌到细胞外是主动运输过程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不同的囊泡浓缩成一个囊泡,有利于集中释放分泌蛋白,A正确;催分泌剂作用后,分泌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分泌蛋白,B正确;图中不同的囊泡融合后会有一部分囊泡返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保证了细胞器膜的含量相对稳定,C正确;消化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
18.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它是细胞质与细胞核内物质输送活动的看护者。如图所示,该复合物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组成,称为中央运输蛋白。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核孔复合物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少,影响到物质的运输
C. 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
D. DNA和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核膜由两层膜、4层磷脂分子组成,A项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项错误;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C项正确;DNA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项错误。
19.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Na+-K+泵具有ATP水解酶活性
B. 结构Ⅰ、Ⅱ均为载体蛋白,其功能可以相互替代
C. 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通过结构Ⅰ吸收葡萄糖方式是自由扩散
D. 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结构Ⅱ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葡萄糖可以从肠腔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再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说明肠腔中的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Na+-K+泵催化了ATP水解,具有ATP水解酶活性,A正确;由题图可知,结构Ⅰ和结构Ⅱ都为载体,但是转运的物质不同,具有特异性,B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通过结构Ⅰ吸收葡萄糖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结构Ⅱ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判断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并能够根据图示判断钠钾泵除了具有运输作用外,还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
20.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1h内该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B. 物质A可能是KNO3,若物质A换成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则该植物的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也能发生与图中曲线类似的变化
C. 0—4h内细胞原生质体的变化可以说明细胞在该浓度的A溶液中始终保持活性
D. 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0—1h内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所以原生质体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说明有物质A进入细胞,则物质A可能是KNO3,若物质A换成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进入细胞,该植物细胞只会发生质壁分离,而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故B项错误;0—4h内细胞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再增大,即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在该浓度的A溶液中始终保持活性,C项正确;2—3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细胞吸水,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故D项错误。
21.分析下表,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5分钟的现象
再过5分钟
滴加清水5分钟
①
0.3g/mL蔗糖溶液
x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②
0.5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y
无变化
③
1 mol/L KNO3溶液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z
④
1 mol/L 醋酸溶液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A. 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渗透失水
B. 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
C. 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深
D. 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死亡
【答案】C
【解析】
植物细胞处于0.3g/mL蔗糖溶液中,由于蔗糖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高,所以细胞会失水,x为质壁分离,A项正确;植物细胞处于0.5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滴加清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说明y也应是质壁分离状态,而且可能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B项正确;植物细胞处于1 mol/L KNO3溶液中,在质壁分离5分钟后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因为有细胞壁的存在,所以z应是几乎无变化, 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C项错误;1 mol/L 醋酸溶液会将细胞杀死,故D项正确。
22.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甲、丙装置中A、B、a、b溶液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乙、丁装置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甲、丙装置的状态,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
A. h1>h2、Ma>Mb B. h1>h2、Ma
Mb
【答案】D
【解析】
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由题图可知:Ma>MA,而Ma=Mb、MA>MB,则Mb>MB,所以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均上升;又由于Ma=Mb>MA>MB,所以Ma与MA的浓度差小于Mb与MB的浓度差,a中吸水小于b中吸水,因此h1<h2,Ma>Mb,故选D。
23.人在激烈运动的状态下,每分钟约有1.5kg的ATP转化成AD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与ADP相互转化供能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 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
C.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
D. 活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在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的利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 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也就是说,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 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
【详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与ADP相互转化供能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两个不同的反应过程,两个反应过程中能量的来源及催化反应的酶种类均不同,为不可逆反应,B错误;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C正确;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D正确;故错误的选B。
24.图1表示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及pH为b时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关预期正确的是
A. 若将pH调整为a,则d点左移、e点下移
B. 若将温度升高5℃,则d点右移、e点不移动
C. 若将pH先调整为c,再调整回b,则d、e点不移动
D. 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则d点不移动,e点上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分析示意图:图1是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是酶的最适pH,在b点之前,随pH升高,酶活性上升,超过b点,随pH上升,酶活性降低,直到失活;图2中d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A. 图1中b为最适pH,因此若将pH调整为a,酶活性下降,则d点右移,e点不变,A错误;
B. 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当温度升高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正确;
C. 若将pH先调整为c,则酶活性丧失,因此再调整回b,酶没有催化作用,不会有麦芽糖的生成,C错误;
D. 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反应速率加快,则d点左移,e点不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明确改变温度和pH并不影响产物的生成量,难度适中。
25.如图为 ATP 结构和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在相对静止或剧烈运动状态下,图乙中酶 1 和酶 2 所催化的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B. 图乙中的酶 1 只会催化图甲中高能磷酸键 c 的断裂
C. 叶肉细胞在暗处发生图乙中酶 2 催化的过程时,能量只来自细胞呼吸
D. 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只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甲中,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是高能磷酸键。
图乙中,酶1是ATP水解酶,酶2是ATP合成酶。
【详解】A、人体在相对静止或剧烈运动状态下,ATP的合成和水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A正确;
B、图乙中的酶 1 表示ATP水解酶,酶具有专一性,只会催化图甲中高能磷酸键 c 的断裂,B正确;
C、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叶肉细胞在暗处发生图乙中酶 2 催化的过程即ATP合成时,能量只来自细胞呼吸,C正确;
D、对于真核生物来说,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原核生物如蓝藻无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26. 下列过程中会使细胞中ADP的含量相对增加的是( )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②氧气进入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变为氧合血红蛋白
③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④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使ADP的含量增加,即消耗能量,ATP水解产生ADP。①中重吸收葡萄糖和④中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②中氧气进入红细胞是自由扩散,③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故D项正确。
27.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根据题干信息“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所以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在调整PH值后,加入酶,即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故选C。
【点睛】获取题干信息“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根据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且相同,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28.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④阶段均放出少量能量
B. 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
C. 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③阶段释放CO2的量是④阶段的1/3
D. ①⑤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a、c处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丙酮酸,①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④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图乙中,a表示内膜和外膜的间隙,b表示线粒体基质,c表示线粒体内膜。
②③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均没有能量的释放,不能产生ATP,A错误;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B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图中②),不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①⑤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而乙图中的a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间隙,D错误。
29.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物CO2中的氧全部来源于葡萄糖
B. 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要产生NADPH
D. 用18O标记C6H12O6,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丙酮酸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产物是二氧化碳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产物是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A、产物CO2中的氧来源于葡萄糖和水,A错误;
B、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故无论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均等于生成的CO2,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要产生NADH,C错误;
D、用18O标记C6H12O6,18O会进入产物二氧化碳中,水中的氧来自于氧气,故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D正确。
故选D。
30.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商()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商的装置如图。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的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分别移动x和y(mm)。x和y值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其中x代表消耗氧气的体积值,y代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B. 通过测得上述装置1和装置2的x、y值,不需再设置对照,即可计算出该发芽种子的RQ值
C. 若测得的RQ值等于1,则表示该发芽种子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D. 若用上述装置测定已长出绿叶幼苗的RQ值,则应将该装置放于黑暗条件下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装置1试管内装有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1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装置2中试管中装的是蒸馏水,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装置2与装置1液滴移动的距离差;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测幼苗的呼吸商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详解】装置1中有NaOH,其目的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X代表消耗氧气的体积值,装置2中是蒸馏水,因此y代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A正确;通过测得上述装置1和装置2的x、y值,需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用等量的煮熟的发芽种子和蒸馏水,从而校正装置1和2内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B错误;若测得的RQ值等于1,则吸收的氧气和放出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表示该发芽种子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是糖类,C正确;若用上述装置测定已长出绿叶幼苗的RQ值,为了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应将该装置放于黑暗条件下进行,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即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
31.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结果如图1。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图3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分别在光照和黑暗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下列问题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所测气体为O2,C-D段氧气增加缓慢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所致
B. 图1中B、E点表示叶肉细胞内进行图二的CD过程
C. 由图1和图2可知,该大棚植物在这一天内有有机物的积累
D. 图3可知,该植物25℃的光合作用强于3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图1中气体随着光照的增强浓度增大,所测气体为O2,C-D段氧气增加缓慢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速率减慢所致,A项正确;图1中B、E点表示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对应图2的CD过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刚好满足有氧呼吸利用,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供应光合作用,B项正确;由图1可知,终点的氧气浓度较起点大,说明该大棚植物在这一天内有有机物的积累,C项正确;图3可知,该植物25℃的光合作用速率为3.8+2.5=6.3mg/h,33℃的光合作用速率为3.5+3.5=7 mg/h,25℃的光合作用弱于33℃,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认识到图1中的BE两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图3中“光照下CO2的吸收量”为净光合速率的值。
3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B. 光合作用产生的(CH20)中的氧全部来自H20
C. 有些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有些细胞只进行光合作用
D. 两过程产生的[H]的化学本质及还原的物质均不同
【答案】D
【解析】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储存在ATP中,A错误;光合作用产生的(CH20)中的氧全部来自CO2,B错误;只要是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有些细胞既能进行细胞呼吸,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C错误;光合作用产生的[H]为NADPH,用于C3的还原,有氧呼吸产生的[H]为NADH,用于与氧结合生成H2O,即两过程产生的[H]的化学本质及还原的物质均不同,D正确。
33.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A. 夜间给蔬菜大棚适当降温可减少有机物消耗,提高产量
B. 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CO2
C. 蔬菜大棚选用蓝紫色或红色的塑料膜做顶,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D. 农业生产中“正气行、通其风”是为了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光质、CO2浓度和温度等。
【详解】蔬菜大棚适当降温,可降低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A正确;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农家肥时,产生CO2和无机盐。因此,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CO2和无机盐,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B正确;蓝紫色塑料膜只能透过蓝紫光,红色塑料膜只能透过红光,而白色塑料膜能透过所有的可见光,因此选用白色塑料膜做顶时,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最高,C错误; 农业生产中“正气行、通其风”确保通风,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从而提高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D正确。故选C。
【点睛】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原理,结合生产实例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为研究高强光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图为纸层析的结果(I、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浅
B. 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
D. 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Ⅰ是胡萝卜素、Ⅱ是叶黄素、Ⅲ是叶绿素a、Ⅳ是叶绿素b。
【详解】A、由图可知,强光下的幼苗叶绿素含量较少,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多,故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浅,A正确;
B、强光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是长期适应的结果,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B正确;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扩散速度越快,距离滤液细线越远,故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C正确;
D、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不能分离得到四条色素带,实验失败,D错误。
故选D。
35.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不能得出( )
A. 如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发生了三次
B. 图中L点→M点所示过程的进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在图中的EF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一定是相等的
D.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EF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曲线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详解】图中的AE段表示有丝分裂,EK为减数分裂,LM为受精作用,MQ为受精卵进行的有丝分裂,DNA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有丝分裂间期,所以图示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了3次,A正确;图中L点到M点所示过程为受精作用,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作用,同时也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图中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OP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他时期的2倍,C错误;EF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C。
36.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有4、2、2、2对
B. ②所处的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可能形成4种不同类型的生殖细胞
C.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分裂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着丝点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后期;②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两侧,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中期;④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①有丝分裂后期含4对同源染色体,②③含2对同源染色体,④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由图④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是雌性,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1种卵细胞,B错误;图中无细胞壁,含中心体,为动物细胞的分裂,无细胞板形成,C错误;观察减数分裂一般选择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图中为雌性,D正确。故选D。
【点睛】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是不均等分裂。
37.对“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分生区细胞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
B. 盐酸与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C.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分生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较多,最适宜取材
D. 观察时应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详解】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在解离的步骤细胞已经被杀死了,不可能观察到分生区细胞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A错误;盐酸与酒精混合液作为解离液,其作用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B正确;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分生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较多,最适宜取材,C正确;观察时应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然后移到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D正确。
38.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间期在细胞核中完成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分子的合成
B. 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但间期和分裂期长短不同
C. 若在分裂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
D. 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细胞中纺锤体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详解】A、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有所不同,B错误;
C、若在分裂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此时已经完成DNA复制,故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C正确;
D、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明显的变化有核膜、核仁消失,细胞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D错误。故选C。
39.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
B. 与核DNA复制相关酶的合成只发生在bc段
C. 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de
D. cd段的染色体数是ef段的两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比值变化图解,其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核DNA的复制发生在bc段,A错误;与核DNA复制相关酶的合成发生在ab段,B错误; de发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其后期的染色体数目是cd段的两倍,而末期的染色体数与cd段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B. 细胞分化过程中将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幼小的植物体内一般不存在衰老细胞
D. 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详解】A、某些病毒属于致癌因子,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A正确;
B、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幼小的植物体内也存在衰老细胞,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单个细胞衰老不代表个体的衰老,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正常的细胞死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_______________个氨基,_______________个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的种类是依靠其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_________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_______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这个R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_______肽化合物,含有_______________个肽键。
(5)该化合物具有8个氮原子,其中___________个位于肽键上,_________个位于R基上
(6)该外毒素在环肽形成过程中失去了_____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
【答案】 (1). 0 (2). 0 (3). 7 (4). R基 (5). 5 (6). 3 (7). ﹣CH3 (8). 环状七或七 (9). 7 (10). 7 (11). 1 (12). 7 (13). 126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中多肽呈环状,共有7个肽键,7个R基,5种R基,故共有7个氨基酸,5种类型。
【详解】(1)由图可知,该七肽呈环状,R基中无氨基或羧基,故该化合物中含有0个游离的氨基,0个游离的羧基。
(2)根据图中共含有7个R基可知,该化合物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这些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
(3)图中共有4种R基,故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5种,其中有3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均为-CH3。
(4)该化合物含有7个氨基酸,故为七肽,为环状,共有7个肽键。
(5)该化合物具有8个氮原子,一个肽键含有一个氮原子,故有7个氮原子位于肽键中,还有1个位于R基中。
(6)该外毒素含有7个肽键,故在环肽形成过程中失去了7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7=126。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判断氨基酸的数目和种类,可以根据R基的数目确定氨基酸的数目,根据R基的种类确定氨基酸的种类。
42.下图的甲、乙分别为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为某生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有______(填标号),蓝藻与该图所示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细胞是由_____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而成。该细胞产生的抗体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生物膜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3)若图乙细胞发生癌变,则该细胞易扩散转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图丙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具有染色单体有_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②⑧ (2). 蓝藻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 B(或记忆B) (4). ③⑦① (5).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6). ABCE (7). BCE
【解析】
【分析】
图甲中:①表示细胞壁、②是液泡、③线粒体、④高尔基体、⑤细胞核、⑥内质网、⑦核糖体、⑧叶绿体。
图乙中:①细胞膜、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④细胞核、⑤线粒体、⑥中心体、⑦高尔基体。
图丙中:A图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B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图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D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E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详解】(1)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和液泡,不应该含有甲图中的②是液泡和⑧叶绿体。蓝藻是原核生物,甲图表示植物细胞是真核细胞,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蓝藻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图乙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故是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浆细胞在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的生物膜为③内质网→⑦高尔基体→①细胞膜。
(3)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容易出现分散转移。
(4)图丙细胞中,A有丝分裂的后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有丝分裂的中期和E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含有具有同源染色体,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有丝分裂的中期和E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含有染色单体。
【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NA复制之后、着丝点分裂之前的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43.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图乙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知,与 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2)乙图中用 表示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
(3)当环境温度为4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为 mg/h。理论上预计,在温度为 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已知乙图是在此温度条件下绘制而成的曲线,理论上分析,如果温度改变为45℃,图中b点将向 移。
(4)乙图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0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 。
【答案】(1)光合
(2)植物单位时间氧气的释放量(或氧气的释放速率)
(3)0 30℃ 右
(4)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真正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2)由图可知,乙图用植物单位时间氧气的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
(3)由甲图可知,40℃时,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在温度为3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差值最大,即净光合作用最大,植物生长状况最佳;如温度为45℃,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而b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所以b点右移。
(4)当光照强度为0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4.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时,该器官进行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__;不考虑能量代谢,B点时该器官进行细胞呼吸的终产物除了CO2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B点时细胞中产ATP的部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
(2)从A点到B点,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条曲线在P点重合,表明从P点开始,该器官进行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4)为了更好的储藏水果蔬菜,储藏室的O2浓度应该调节到图中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氧呼吸 (2). 水和酒精 (3).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 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无氧呼吸逐渐受到抑制 (5). 有氧呼吸 (6). CO2的释放量与O2吸收量相等 (7). B点 (8). CO2的释放量最少,有机物的消耗量最少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点只有无氧呼吸,P点只有有氧呼吸,AP之间,同时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详解】(1)A点时,氧气浓度为0,故该器官只有无氧呼吸;B点时,该器官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故此时进行细胞呼吸的终产物除了CO2以外,还有水和酒精。该图表示植物的非绿色器官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同时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均可以产生ATP。
(2)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无氧呼吸逐渐受到抑制,故从A点到B点,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两条曲线在P点重合,即氧气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故表明从P点开始,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4)为了更好的储藏水果蔬菜,储藏室的O2浓度应该调节到图中B点所对应的浓度,因为此时CO2的释放量最少,有机物的消耗量最少。
【点睛】对于无氧呼吸产酒精的生物来说,可以根据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呼吸方式:0<氧气吸收量<二氧化碳释放量,说明同时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吸收量=0,0<二氧化碳释放量,说明只有无氧呼吸;氧气吸收量=二氧化碳释放量,说明只有有氧呼吸。
45. 下图一是某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分裂图像,图二是分裂各阶段细胞的核DNA和细胞质中信使RNA含量的变化曲线。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诱发基因突变的时期是图二的______阶段(填图中字母)。
(2)如果将此生物的细胞培养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则当细胞分裂至图一所示时期时,细胞中含放射性的DNA占总DNA的 %(不考虑细胞质中的DNA)。
(3)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最活跃的时期是 。
d—e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
(4)在图二的 期(填图中字母)才能观察到图一所示的图像,该生物的基因型为 。
【答案】(1)b (2)100 (3)a、c(或分裂间期) 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能解旋并转录形成mRNA,且原来的mRNA不断被分解 (4)d aB
【解析】
根据图二曲线的DNA含量变化可知,b阶段正在进行DNA的复制,该阶段DNA分子铁稳定性最低,很容易蛋白质突变,因此也是诱变育种过程中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图一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该图中的细胞含有8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的T,另外一条链不含。故细胞中的DNA均含有3H标记。根据图二曲线中的mRNA的变化可知,a、c阶段是蛋白质合成旺盛的时期。根据图二曲线的DNA含量变化可知,d阶段才能观察到图一的图像。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B.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