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解析版)第1页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解析版)第2页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解析版)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静脉注射时常用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载体,将各种药物输入人体,该过程中生理盐水的功能主要是( )
    A. 运输药物进入细胞 B. 提供能量
    C.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D. 供应水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无机盐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理盐水的浓度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浓度大致相当。静脉注射时常用生理盐水作为载体,在该过程中生理盐水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不是运输药物进入细胞与供应水分,A、D错误,C正确;生理盐水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2.小肠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 淋巴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小肠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不同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同。
    【详解】淋巴液是淋巴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B正确;血浆是血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C错误;小肠液是分泌到消化道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宜生”保健杯可使饮用水呈弱碱性,长期使用可降低体液的酸度,改善体质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病原体,其作用对象是抗原,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不大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正常人体液中有调节酸碱平衡的物质,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平衡,所以引用弱碱性水不能降低体液的酸度,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温度、PH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项正确;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所以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项错误;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4.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A正确;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5. 若在图甲所示的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 ②→①→②→③→② B. ②→③→②→①
    C. ③→②→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电流表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的外侧,为受到刺激时,两极的电位相同;刺激点在右侧,则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会向左传递,并先后经过b点和a点,导致电流表两侧产生电位差,使得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详解】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电流表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电流表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故选A。

    6. 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 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 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 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3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A、B神经元之间,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三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2个突触.
    解: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A正确;
    B、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若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正确;
    C、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时外负内正,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刺激C点,兴奋可以传至d点,但不能传至b点,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错误.
    故选:D.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7.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出现暂时休克现象时,及时注射物质乙可使它迅速苏醒,物质乙是(  )
    A. 葡萄糖 B. 胰岛素
    C. 肾上腺激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给动物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原,造成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动物就会出现休克现象。
    【详解】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以供给动物足够的能量,使血糖浓度升高,使得动物迅速苏醒,A正确;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血糖降低,不利于动物苏醒,B错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给动物足够的能量,进而苏醒过来,但是该过程比较缓慢,不能使动物迅速苏醒,CD错误。

    8.甲乙两组小白鼠(其中实验组破坏了下丘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组小白鼠被破坏了下丘脑
    B. 本实验的对照组是甲组
    C. 乙组小白鼠耗氧量增加是因为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 若用正常的青蛙做该实验,结果应与甲曲线相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在环境温度降低时,耗氧量增加;乙在环境温度降低时,耗氧量减少,小白鼠是恒温动物,据此可知,甲组小白鼠为正常小鼠,乙组小白鼠破坏了下丘脑。
    【详解】A. 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为增加产热而维持体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体耗氧量增加,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正常小鼠,A错误;
    B. 具有正常体温调节能力的小鼠表现为低温耗氧量大,因此甲组小鼠正常,为对照组,B正确。
    C. 乙组小白鼠耗氧量增加是因为下丘脑被破坏,失去体温调节能力,C错误;
    D. 青蛙是变温动物,若用正常的青蛙做该实验,结果应与乙曲线相似,D错误。

    9. 下列与人体下丘脑功能无关的是( )
    A. 睡眠与觉醒相间出现节律 B. 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 维持生命必要的呼吸中枢 D. 调节某些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A正确。
    下丘脑是水盐调节中枢,有渗透压感受器;B正确。
    维持生命必要的呼吸中枢是脑干;C错误。
    下丘脑可以通过分泌促激素调控某些激素的含量稳定;D正确。
    考点:神经中枢的功能

    10.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 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D. 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垂体,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合成,C项正确;结构丙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则增加,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c、d分别是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
    B. 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自身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C. 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c或d
    D. 细胞a、b、c、d都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A错误;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增殖,B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C正确;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12. 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所在的阶段中,没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B. 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C. 物质5为抗体,其合成和分泌的有关结构包括:细胞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细胞3可以直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细胞1是T细胞,细胞2是B细胞,细胞3是记忆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在①阶段,绝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A项错误;⑦过程是指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的二次免疫应答过程,⑥过程是指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二次免疫要比初次免疫快而且强,B项错误;物质5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项正确;细胞3是记忆细胞,而直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以“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尽可能地联系免疫系统的组成、细胞免疫过程。


    13.某同学为研究光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把一株植物培养在装有营养液的透明容器中,给予单测光刺激,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生长状况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根的背光生长与营养液的成分有关
    B. 根的背光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根的向光侧生长素分布比背光侧多
    D. 该植物根系生长方向受重力的影响比受光的影响大
    【答案】B
    【解析】
    装置中营养液的成分均匀分布,与根的背光生长无关,A错误;根的背光生长是因为向光一侧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一侧,抑制了背光一侧的生长,B正确、C错误;植物根系生长方向受重力和受光的影响,但根据题意无法判断二者影响力的大小,D错误。

    14. 植物茎向光生长的主要原理是( )
    A.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B.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C.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D.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答案】C
    【解析】
    植物茎在单侧光照射下,使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导致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从而出现向光性。所以C正确。

    15.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A点(为10-10mol•L-1),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
    B. 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 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图中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左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右图中,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左图中C点之前(FC范围内),都是促进作用,A正确;AC范围内属于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D范围内属于抑制作用,B错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抑制了根的生长,相当于曲线CD段浓度,C错误;在太空中,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然适用于根的生长,但由于太空中重力为0,所以a、b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根水平生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能判断不同浓度区段的生长素作用,尤其是AC段,虽然曲线是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促进作用;本题的难点是D选项,要求学生明确外界因素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产生和作用特点。

    16.曲线图上P点代表植物幼苗横置时茎生长部位的近地侧,能正确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有关.
    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
    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远地侧;但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低,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反而更快.即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未能体现两重性.
    解:A、重力使生长素在茎的近地侧分布较多,越靠近p点,生长素浓度越高,A错误;
    B、重力使生长素在茎的近地侧分布较多,越靠近p点,生长素浓度越高,B错误;
    C、茎对于生长素的敏感度低于根,生长素浓度越高,生长速率越快,C图中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速度越慢,C错误;
    D、茎对于生长素的敏感度低于根,生长素浓度越高,生长速率越快,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17. 下列生产实践活动中,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的是( )
    A. 脱落酸用于打破种子休眠
    B. 2,4﹣D用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 乙烯用于苹果果实催熟
    D. 细胞分裂素用于蔬菜保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脱落酸除促使叶子脱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促使马铃薯形成块茎等。对细胞的延长也有抑制作用。2,4-D,合成植物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片衰老、诱导不定根和根毛发生、打破植物种子和芽的休眠、抑制许多植物开花(但能诱导、促进菠萝及其同属植物开花)、在雌雄异花同株植物中可以在花发育早期改变花的性别分化方向等。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对组织培养的烟草髓或茎切段,细胞分裂素可使已停止分裂的髓细胞重新分裂。
    考点: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8. 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A. 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
    B. 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 种子萌发时脱落酸含量升高
    D. 喷洒赤霉素,可以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可知,低温处理能够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图中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不断增加,因此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A错误;B、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均不断上升,它们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不利于种子保藏,B错误;C、曲线中看出,在处理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下降,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会下降,C错误;D、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它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因此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故D项选出。
    【考点定位】图中曲线看出,在低温处理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断上升,因此它们与脱落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促进植物生长,而脱落酸抑制生长,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

    19.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 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表示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
    【详解】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⑤性别比例,D正确。

    20.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2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
    A. 小于92只 B. 大于92只
    C. 小于161只 D. 大于161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有题意可知,该题调查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数量为X,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
    即50/X=13/42,可得X=161;又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减少,故所得是X应该比实际值大,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选C
    考点:标记重捕法
    点评:明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2.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
    B. 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 t2时刻甲种群数量接近K/2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二者为竞争关系,甲最后呈衰退型,甲的竞争力小,在t1~t2时间段内,甲乙增长率一直增加,不是S型增长;t2~t3时间内甲种群和乙种群出生率都是大于死亡率,种群呈增长趋势;t3—t5甲为衰退型,乙还是增长型,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但不呈“J”增长,而是“S”增长;t4时间时,甲的种群增长率最小,乙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23.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值,此时增长速率最大
    B. 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不会变化
    C. 降低环境中老鼠的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等,可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
    D. 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K值表示一定环境中所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此时的种群增长率为0,故A错;K值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数量也随之改变,故B错;防止害虫时,可以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以达到相应的目的;开发动植物资源时,保证种群的数量在K/2处,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故C正确,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K值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竹林中毛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群落中的结构,竹林是种群,故A错误。动物群落中垂直分布通常是因为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原因,故B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类的食物有关,故C正确。不同地段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酸碱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故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结构

    25.如图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D曲线图均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都属于捕食关系,A图中物种Ⅰ是后增加后减少的生物,表示捕食者,物种Ⅱ是先增加先减少的生物,表示被捕食者。而D图中物种Ⅰ是先增加先减少的生物,表示被捕食者,物种Ⅱ是后增加后减少的生物,表示捕食者。因此A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B曲线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C曲线中一种生物数量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之后维持相对稳定,表示寄生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2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措施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可见,“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的首要目标不是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畜牧业和增加木材产量,而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A、B、C均错误,D正确。

    2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B. 起始条件不同
    C. 影响因素不同 D. 演替过程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详解】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故选B。

    28.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
    A. 称为初级消费者 B. 属于第二营养级
    C. 属于第三营养级 D.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第一营养级为绿色植物(包括藻类),第二营养级为植食动物,第三、第四营养级分别为初级肉食动物与次级肉食动物。消费级别总是比营养级高一个级别,因此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详解】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A错误;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C正确;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掌握营养级与消费级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再选出正确答题即可。

    2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食物链为“草——蝉——蟑螂——黄雀”,营养级有4个。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营养级、食物链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营养级概念、食物链

    30.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 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 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 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答案】B
    【解析】
    在该食物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兔子是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A错误。兔子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草的同化量,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但这是在营养级之间,而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可能会大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因为狼的个体较大,C错误。狐狸捕食一只兔子,该兔子体内的能量也不是全部流向狐狸的,因为有些不能被狐狸消化吸收,D错误。
    点睛:动物的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相差1个级别,植物都是第一营养级,同种动物在一个食物网中因为所处的食物链不同营养级别有可能不同。

    31.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 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 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A错误;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B错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C正确;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32.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3.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 由B→C→D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 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 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B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C和D均为消费者,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过程中实现了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可以变化的,B正确;
    C.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关键环节, C正确;
    D.E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点睛】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的方法总结: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34.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属于( )
    A. 物理信息 B. 行为信息
    C. 化学信息 D. 营养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各信息种类概念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A错误;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B错误;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可见,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释放的、一种能够吸引昆虫天敌的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营养信息是指通过营养交换所传递的信息,即为食物和资源的供应状况,D错误。

    35.科学家曾用柑桔雌果蝇的性外激素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大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这种对有害动物控制的方法属于
    A. 机械防治 B. 生物防治
    C. 化学防治 D. 物理防治
    【答案】B
    【解析】
    科学家将含有柑桔雌果蝇的性外激素的纸片挂在柑橘树上,结果吸引来大量的雄性果蝇,这属于化学物质的扩散来传递的,这种物质对雄果蝇来说是化学信息,这种对有害动物控制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故选B。

    36. 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和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现象说明( )
    A. 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该实例并未说明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A错误;该实例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该实例不能说明所有生物的情况,也不能说明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C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3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C.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D错误;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8.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  )
    A. 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
    B. 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C. 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
    D. 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答案】C
    【解析】
    生态缸应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为防止温度过高,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9.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 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解: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藏羚羊属于一个种群,目的是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4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 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 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等,B正确;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41.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的结构决定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小泡膜会与神经元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此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AB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42. 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 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 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 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 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
    【解析】
    (1)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含量,而曲线a所示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故排除A;
    (2)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是由于肠道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故B正确;
    (3)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为血糖进入织细胞氧化供能;
    (4)血糖的正常范围为80mg/dL~120mg/dL,故C表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d应为低血糖患者。

    43. 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 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C. 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理化性质
    D. 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
    B、白蛋白增多,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较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白蛋白含量会影响血浆渗透压,可见白蛋白含量影响血浆理化性质,C正确;
    D、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多,D错误.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44. 下图为患者血液中某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中A、C两点对应的时间表示某抗原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的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图说明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
    B. CD段产生的抗体是由记忆B细胞受同种抗原刺激后大量分泌的
    C. 该患者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
    D. 若一年后该患者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不一定能迅速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和规模都比一次快和多,故A正确。CD段产生的抗体是由记忆B细胞受同种抗原刺激后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的,故B错。记忆细胞寿命比浆细胞长得多,甚至终生保留,故C正确。记忆细胞寿命有长短不一,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二次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45.下图中,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A放在转盘的圆盘上,B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C放在转盘正中,外面套上开小窗的暗箱。下列说法错误的( )

    A. 若A花盆随转盘旋转,花盆中的小苗将会背离圆心生长
    B. 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
    C. 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单侧光源生长
    D. 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小窗生长
    【答案】A
    【解析】
    影响A花盆中的小苗生长素分布的外力为离心力,生长素主要分布于外侧,小苗将会向圆心生长,A项错误;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转,小苗处于黑暗环境中,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B项正确;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只有当小窗转到光源方向时小苗才接受一次单侧光照,小苗将弯向光源生长,C项正确;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则小苗表现为接受间断的单侧光照射,光源来源于小窗,所以向小窗弯曲生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关系。

    46.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B. 除了扦插枝条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
    C. 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D. 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但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
    B、生物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实验中除了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B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C正确;
    D、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因此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D正确.
    故选:B.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47.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
    C. 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年相同
    D. 第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在4~6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项正确;在2~4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B项错误;在6~8年之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与第2~4年不同,C项错误;若种群的起始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第3年的种群密度为0.75×0.25N0=0.1875N0,同理,第8年的种群密度为0.75×1.5×0.1875N0=0.2109375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8.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  )

    A. 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 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 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 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由四条食物链组成,①草→鼠→蛇→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兔→猫头鹰,④草→鹿。
    【详解】据图分析,猫头鹰占据三个食物链,草→鹿的食物链中不含猫头鹰,因此当鹿的数量减少时,可以导致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在含有猫头鹰的三条食物链中,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最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多,因此该食物链中的蛇减少,可减少能量的消耗,使得能量流向猫头鹰增加;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草的光合作用,因此草的数量增加也会使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故选D。

    4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 1.875倍 B. 1.375倍
    C. 1273倍 D. 0.575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除以10%,调整前后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详解】由题意可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即调整后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375倍,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理解能量的特点并能进行熟练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0.图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解者分解落叶形成无机物,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落叶供给量分解后形成的有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的作用强弱,即a地区森林中分解者作用最强,c地区森林中分解者作用最弱。选A
    考点:本题考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二、填空题
    51.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乙中某植食性昆虫属于图甲中______(填字母)的一部分,图甲中成分d的生态作用主要是______.
    (2)图甲中,b→a过程的碳流动形式是______,d→c的途径通过______进行.
    (3)图乙中t1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P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
    (4)假如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2).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含碳的有机物 (4). 细胞呼吸 (5). K/2 (6). 增长型 (7). 较低 (8). 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为消费者;图乙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因此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t1处于种群数量的K/2时,t2处于种群数量的K值。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b为生产者,d为消费者,因此图乙中某植食性昆虫属于图甲中d;消费者的生态作用主要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b→a过程中碳流动方式是通过生产者的残枝败叶中含C的有机物流向分解者,d→c的途径通过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向大气中排放。
    (3)t0→t1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增大,达到t1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P点时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图甲中的箭头关系判断各个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并能够根据乙图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判断种群增长曲线的类型。

    三、探究题
    5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______免疫;若细菌已入侵到人体细胞中,则必须依靠______细胞的作用才能将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然后与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免疫系统除了具有上述的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功能.
    (2)胃泌素通过______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__.
    (3)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
    (4)在该过程中兴奋以______的形式沿着传出神经传导,并在突触处完成了______的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 (1). 非特异性 (2). 效应T (3). 浆 (4). 监控和清除 (5). 体液 (6). (负)反馈调节 (7). 神经递质 (8). 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 (9).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传出神经末端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腺细胞,可以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传出神经也可以调节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促进其分泌胃液。
    【详解】(1)胃腺细胞分泌的胃液属于皮肤及其黏膜的分泌物,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若细菌已入侵到人体细胞中,则必须依靠效应T细胞的作用才能将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然后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免疫系统除了具有上述的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2)据图分析,胃泌素通过体液调节运输到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3)图中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分泌素外,还有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
    (4)在该过程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出神经传导,并在突触处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明确图中胃腺细胞分泌胃液为神经体液调节,弄清楚促进胃液分泌的两条途径,进而判断胃腺细胞接受到的信号分子的种类。

    53.如图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分析回答:

    (1)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______(激素)相关性最大.
    (2)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______.
    (3)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______的结果.
    【答案】(1)脱落酸
    (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两重性
    (3)①去除顶芽 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4)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1)为防止种子在发芽前发生细胞分裂而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萌发前,农民洗种子,是为了稀释脱落酸的浓度,使种子开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进而萌发.
    (2)分析题图可知,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果实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在促进果实生长方面,三者是协同关系.在器官脱落的调节中,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是具有两重性.
    (3)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去除顶芽,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4)图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故答案:(1)脱落酸
    (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两重性
    (3)①去除顶芽 ②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4)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

    5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株/m2。
    【答案】 (1). 五点取样法 (2). 等距取样法 (3). 8 (4). 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5). S0 (6). (n1+n2+n3)/(3S0)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某一个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据此分析图示可知,记录的数目是8株。
    (2)乙图显示:物种数目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样方面积增加到S0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此后物种数目不再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0,此面积是调查该植物的最好样方面积。
    (3)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n1+n2+n3)/(3S0)株/m2。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