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素质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C液构成细胞外液
B.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A液渗透压下降
C. B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三种共同构成了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A正确;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B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淋巴和组织液多,C错误;3是组织细胞,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参与体液调节,D正确。
2.下表是各种液体的pH比较表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液体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尿液
B液
pH
7.35〜7.45
6.00〜7.40
4.50〜8.00
0.80
A.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尿液、胃液等共同构成体液
B. 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
C. 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
D. 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表格分析,细胞外液的pH高于细胞内液,B液的pH很低,可能为胃液;胃液和尿液都不属于体液。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尿液和胃液都是体外环境,不属于体液,A错误;血浆pH为7.35〜7.45,接近中性偏一点碱性,B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C正确;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D正确。
3.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和抗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C.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发生改变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抗体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因此神经递质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组织液中的氧气来自于血浆,消耗与细胞内液,因此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不可能相等,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将发生改变,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4.当狗吃到食物和听到铃声时唾液分泌均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两个反射过程均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 两个反射活动的效应器均是唾液腺
C. “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D. 两个过程中均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狗吃到食物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而当狗听到铃声时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狗吃到食物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两个反射的效应器都是唾液腺,B正确;“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内,C正确;两种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中都有突触,都发生了“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5.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B. 敲击Ⅲ处,小腿抬起,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C. 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在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是感受器,Ι是传入神经,Ⅳ是神经中枢,Ⅲ是传出神经。
【详解】Ⅱ是感受器,Ι是传入神经,因此阻断Ⅰ处,敲击Ⅱ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导致小腿不能抬起,A正确;敲击Ⅲ处,小腿抬起,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B正确;刺激Ⅲ处,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传到传入神经,因此Ⅰ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用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有关
B.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主要与K+有关
C. Na+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D. 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有关,A错误;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主要与Na+有关,B错误;Na+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7.如图表示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避免乙酰胆碱被细胞内酶破坏
B.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C. 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引发离子通道的开放
D. 乙酰胆碱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避免乙酰胆碱被细胞内酶破坏,A正确;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离开受体,回到突触间隙被相关酶分解,B错误;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引发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乙酰胆碱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D正确。
8.如图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c为刺激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未受刺激时,电表①或②测量值可代表静息电位
B. 刺激a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c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方向
D. 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则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未受刺激时,两个电流表测定的都是零电位,都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并先后通过电流计②的左右两侧,因此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刺激c点,电表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但是电表①不偏转,说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产生的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导致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量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血糖
0.5
0.8〜1.2
g/L
据此分析,体内可能发生的是
A. 甲状腺结构破坏
B. 胰岛素分泌过多
C.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减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因此甲状腺结构不可能被破坏了,A错误;表格数据显示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的,B正确;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胰岛素含量升高,可以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D错误。
10.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调节
B. 激素只能运输至靶器官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更迅速
D. 激素的分泌可随内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激素调节指的是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错误;激素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只能作用于靶器官,B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比较缓慢,C错误;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正确。
11.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脑干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
C. 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小脑功能有关
D. 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和V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而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C错误;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和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D正确。
1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当ACTH含量升高后,CRH含量升高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D. 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在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过高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当ACTH含量升高后,会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抑制CRH的分泌,导致CRH含量降低,A错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具有升血糖的功能,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变化会反馈给垂体和下丘脑,调控其分泌相关激素,维持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够识别递质,也能够识别糖皮质激素,因此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
13.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表示引用1L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曲线b表示引用1L生理盐水后需要将渗透压的变化
C. 曲线c表示引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饮用1L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AD正确;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因此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B正确;饮用1L生理盐水后,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 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弄清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引起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尿量变化情况,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14.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寒冷环境下,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B. 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 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信息
D. 若丙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寒冷条件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B正确;乙可以表示甲状腺激素,以增加产热量,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C正确;丙可以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机体通过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15.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IV破坏人体内T细胞
B. HIV破坏免疫系统,患者无法产生抗体
C. 侵入早期大部分被免疫系统摧毁
D.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能力。分析曲线图: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
【详解】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A正确;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但是仍然保留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因此患者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HIV侵入早起大部分被免疫系统摧毁,C正确;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其他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D正确。
16. 燕麦胚芽鞘经如下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其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A以单侧光照处理如图二所示。则A、B的弯曲程度
A. A、B均不弯曲 B. A>B
C. A 【答案】B
【解析】
考察的是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情况,生长素是极性运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的照射可以产生向光弯曲的现象,对与尖端下部来说,向光侧比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低。所以B选项正确。
17.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取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的甲、丁时刻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不同
B. 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C. A、B曲线表明抗体在体内的寿命是有限的
D. 丙时间段抗体突然上升,表明记忆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第一次注射疫苗后,A抗体的产生情况如图中乙段所示,丙阶段A抗体浓度突然又上升,可能是机体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丁时间第二次注射疫苗,B抗体不断增多,A抗体反而有所减少,说明第二次注射的疫苗和第一次的不同。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不同,A正确;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B错误;A、B曲线表明抗体在体内的寿命是有限的,C正确;丙时间段抗体突然上升,表明记忆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明确二次免疫时抗体的产生既快又多,并能够根据曲线图判断两次注射的疫苗是不同的。
18.空气污染严重时,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人体长期吸收后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A. 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淋巴细胞数量,影响特异性免疫
C. 改变淋巴因子分泌数量,影响体液免疫
D. 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详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黏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淋巴因子可以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改变淋巴因子分泌数量,会影响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D错误。
19.如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近地侧浓度为a点对应浓度
B. 若顶芽浓度为b点对应的浓度,则靠近顶芽的侧芽可能为d点对应的浓度
C. 10-1mol/L生长素促进茎生长,抑制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
D. 若k点浓度为植物茎背光侧浓度,则向光侧浓度低于g点对应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对于图中每一条曲线都表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若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而图中a为促进作用,A错误;若顶芽浓度为b点对应的浓度,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很高,抑制了生长,而d表现为促进作用,B错误;10-1mol/L生长素对于芽和茎而言都是抑制作用,C错误;若k点浓度为植物茎背光侧浓度,则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低于k,且促进作用也小于k点,因此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低于g点对应的浓度,D正确。
20.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玉米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C.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例:(1)利用乙烯利催熟,如凤梨的有计划上市,香蕉、柿子、番茄等上市前的催熟。(2)利用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增加纤维长度,如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就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3)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产生α一淀粉酶。(4)青鲜素可以抑制发芽,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的贮藏期。
【详解】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A错误;高浓度的2,4-D能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大豆是双子叶植,故高浓度的2,4-D对农作物也有抑制作用,B错误;赤霉素能促进茎的生长,因此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C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错误。
21.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B. 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C. 用于扦插的枝条需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
D. 若用浸泡法处理插条,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要有不同的梯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确定浓度的大概范围,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B正确;幼芽能够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因此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C正确;如果用浸泡法,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相同,D错误。
22.下列关于生态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群落中的捕食关系不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
B. 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 雪松种子长落的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D.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则年出生率为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详解】群落中的捕食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A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分析,若标记物脱落,则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査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雪松种子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不是数量特征,C错误;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D错误。
23.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有关数据如表所示,其中该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 环境阻力对该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之后
B. (K-N)/K为0.50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若该种群为蝗虫,则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D. 若该种群为草鱼,则捕捞草鱼后需控制草鱼剩余量在S5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可知,种群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详解】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K-N)/K为0.50时,即处于K/2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S3点之前,C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以保证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24.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鸟的存在降低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B. 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C. 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可被该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其中水鸟等动物属于消费者,藻类和芦苇等植物属于生产者;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说明该水生生态系统中水鸟的数量一年四季数量会发生变化。
【详解】水鸟以植物为食,但是不会导致某种植物灭绝,因此不会降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A错误;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说明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可被该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2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详解】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食物和空间都是无限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随季节变化,以夏季最大,D错误。
2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27.崂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数十年演变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表示种群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为次生演替,其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B. 演替的第3阶段后期,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演替过程中垂直结构变复杂,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D. 一般来说群落演替最终使群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期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A正确;演替的第3阶段后期,丙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演替过程中垂直结构变复杂,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C正确;群落演替最终使群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考点:种群和群落
28.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1.03tN0只
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直接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详解】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乙 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03)t=1.03tN0只,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直接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错误。
29.外来物种薇甘菊可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死,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体内不含叶绿体)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及碳储量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未被入侵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
150
121
69
碳储量(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土壤
161.9
143.2
117.7
A. 菟丝子虽是植物,但属于异养生物
B. 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C. 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D. 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逐渐减少,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逐渐减少,而凋落物碳储量逐渐增加。
【详解】田野菟丝子(体内不含叶绿体)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所以薇甘菊属于异养生物,A正确;菟丝子靠吸器吸收薇甘菊的营养物质,它与薇甘菊是寄生关系,可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薇甘菊入侵导致本地植物大量死亡,因此可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C正确;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本地植物大量死亡,因此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减少,D错误。
3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仓鼠同化量为B+C+D
B. 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B
C. A不属于仓鼠同化的能量
D. C代表用于仓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仓鼠粪便(未同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表示仓鼠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仓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仓鼠同化的能量为B,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B,B正确;A是仓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弄清楚每一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几个去向,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能量的种类,明确仓鼠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
二、非选择题
31.为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调控植物性别分化和根生长的机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黄瓜为材料,统计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花芽的分化的影响,统计结果如下:
物质浓度
(mg/L)
雌花率(雌花数/开花总数)
生长素
赤霉素
50
0.58
0.18
100
0.63
0.22
根据统计数据,___________(填“能”、“不能”)判断生长素可促进雌花分化,赤霉素促进雄花分化。其理由是________。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生长素(IAA)可通过赤霉素(GA)调控植物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以GA合成缺陷型的拟南芥为材料进行实验,统计结果如下:
组别
1
2
3
4
5
6
完整植株
去顶芽
去顶芽+IAA
水
+
-
+
-
+
-
赤霉素
-
+
-
+
-
+
初根长度
4mm
20mm
2mm
6mm
6mm
20mm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①由题可知IAA可在____________内合成。并____________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的生长。
②表中组别____________结果表明IAA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答案】 (1). 不能 (2). 缺少对照组 (3). 顶芽 (4). 运送或运输 (5). 1/3/5 (6). 减弱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雌花率都高于50%,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雌花率都低于50%;但是该实验缺乏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为0的对照组,因此无法判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雌花率的影响情况。
【详解】(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该实验缺乏对照试验,因此根据表格数据不能确定生长素可促进雌花分化,赤霉素促进雄花分化。
(2)①根据表格分析,1、3、5组对照说明顶芽可以合成IAA,并从顶芽运输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的生长。
②1、3、5组对照说明IAA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2、4组对照说明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题干实验缺乏对照组,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题(2)表格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2.下图为正常人体大量进食后,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乙物质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肠道K细胞分泌GIP,GIP可促进机体肥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进食后,血糖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口服比注射等量的葡萄糖,血液中激素的增加量多。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B细胞 (2). 胰岛素 (3). GIP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的储存,又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细胞诸存脂肪 (4). 神经一体液调节(或者体液调节) (5). 口服葡萄糖还可以刺激肠道K细胞分泌GIP,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据图分析:甲细胞分泌的激素乙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转化成脂肪,说明激素乙是胰岛素,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乙是胰岛素。
(2)据图分析,进食引起肠道K细胞分泌GIP,GIP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的储存,又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最终导致机体肥胖;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口服葡萄糖还可以刺激肠道K细胞分泌GIP,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口服比注射等量的葡萄糖,血液中激素的增加量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浓度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而根据图示过程判断细胞甲和激素乙的名称,并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3.将一片土地一分为二,甲组种植单一品种茶树,乙组种植多品种茶树,种植密度和土壤环境等与甲组相同。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茶园进行相关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査发现茶园中出现害虫,引入天敌后,害虫数量下降,除了考虑天敌引起的害虫死亡外,还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害虫对乙组茶园造成的不利影响低于甲组,从群落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两组茶园冬季土壤落叶层较厚,而夏季落叶层变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调查发现,茶园茶树质量与土壤生物有密切关系。在进行土壤生物类群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答案】 (1). 害虫的迁出 (2). 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或者群落的丰富度更高 (3). 冬季温度低,土壤中分解者有机物的速率较慢,夏季反之 (4). 取样器取样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组种植单一品种茶树,乙组种植多品种茶树,因此乙组的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引入天敌能引起害虫死亡,导致害虫数量下降;此外,害虫个体的迁出也会导致害虫数量下降。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组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或者群落的丰富度更高,因此该害虫对乙组茶园造成的不利影响低于甲组。
(3)两组茶园冬季土壤落叶层较厚,而夏季落叶层变薄,是因为冬季温度低,土壤中分解者有机物的速率较慢,夏季反之。
(4)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此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明确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草、鼠、野兔、狐及鹰等生物。调查得知,上述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有3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流入各种群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草
野兔
狐
鹰
鼠
能量相对值
500
30.5
3.3
2.58
39.5
(1)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请根据捕食关系画出以上生物种群构成的食物网________。
(3)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生产者能量不能100%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原因有____________。
(4)人们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收获的野菜、果实大多数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只有少部分给人食用,这不利于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法 (2). 样方的大小、多少,取样的随机性、统计的准确性,数据的处理等等 (3). (4). 14% (5).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 (6). 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草、鼠、野兔、狐及鹰在生态系统中占3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又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草为第一营养级,野兔和鼠为第二营养级,鹰和狐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样方的大小和多少、取样的随机性、统计的准确性、数据的处理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草为第一营养级,野兔和鼠为第二营养级,鹰和狐为第三营养级,因此构成的食物网为:。
(3)根据表格可知,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500,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30.5+30.9=71.4,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71.4÷500×100%=14%;由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因此生产者能量不能100%传递给初级消费者。
(4)人们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收获的野菜、果实大多数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只有少部分给人食用,这不利于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因为这样做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判断各种生物占据的营养级,进而写出食物网的结构,并能够利用公式计算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期中素质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C液构成细胞外液
B.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A液渗透压下降
C. B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三种共同构成了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A正确;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B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淋巴和组织液多,C错误;3是组织细胞,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参与体液调节,D正确。
2.下表是各种液体的pH比较表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液体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尿液
B液
pH
7.35〜7.45
6.00〜7.40
4.50〜8.00
0.80
A.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尿液、胃液等共同构成体液
B. 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
C. 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
D. 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表格分析,细胞外液的pH高于细胞内液,B液的pH很低,可能为胃液;胃液和尿液都不属于体液。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尿液和胃液都是体外环境,不属于体液,A错误;血浆pH为7.35〜7.45,接近中性偏一点碱性,B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C正确;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D正确。
3.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和抗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C.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发生改变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抗体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因此神经递质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组织液中的氧气来自于血浆,消耗与细胞内液,因此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不可能相等,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将发生改变,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4.当狗吃到食物和听到铃声时唾液分泌均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两个反射过程均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 两个反射活动的效应器均是唾液腺
C. “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D. 两个过程中均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狗吃到食物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而当狗听到铃声时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狗吃到食物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两个反射的效应器都是唾液腺,B正确;“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内,C正确;两种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中都有突触,都发生了“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5.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B. 敲击Ⅲ处,小腿抬起,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C. 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在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是感受器,Ι是传入神经,Ⅳ是神经中枢,Ⅲ是传出神经。
【详解】Ⅱ是感受器,Ι是传入神经,因此阻断Ⅰ处,敲击Ⅱ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导致小腿不能抬起,A正确;敲击Ⅲ处,小腿抬起,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B正确;刺激Ⅲ处,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传到传入神经,因此Ⅰ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用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有关
B.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主要与K+有关
C. Na+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D. 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有关,A错误;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主要与Na+有关,B错误;Na+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7.如图表示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避免乙酰胆碱被细胞内酶破坏
B.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C. 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引发离子通道的开放
D. 乙酰胆碱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避免乙酰胆碱被细胞内酶破坏,A正确;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离开受体,回到突触间隙被相关酶分解,B错误;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引发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乙酰胆碱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D正确。
8.如图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c为刺激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未受刺激时,电表①或②测量值可代表静息电位
B. 刺激a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c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方向
D. 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则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未受刺激时,两个电流表测定的都是零电位,都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并先后通过电流计②的左右两侧,因此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刺激c点,电表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但是电表①不偏转,说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产生的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导致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量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血糖
0.5
0.8〜1.2
g/L
据此分析,体内可能发生的是
A. 甲状腺结构破坏
B. 胰岛素分泌过多
C.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减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因此甲状腺结构不可能被破坏了,A错误;表格数据显示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的,B正确;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胰岛素含量升高,可以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D错误。
10.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调节
B. 激素只能运输至靶器官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更迅速
D. 激素的分泌可随内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激素调节指的是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错误;激素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只能作用于靶器官,B错误;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比较缓慢,C错误;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正确。
11.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脑干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
C. 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小脑功能有关
D. 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和V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而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C错误;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和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D正确。
1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当ACTH含量升高后,CRH含量升高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D. 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在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过高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当ACTH含量升高后,会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抑制CRH的分泌,导致CRH含量降低,A错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具有升血糖的功能,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变化会反馈给垂体和下丘脑,调控其分泌相关激素,维持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够识别递质,也能够识别糖皮质激素,因此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
13.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表示引用1L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曲线b表示引用1L生理盐水后需要将渗透压的变化
C. 曲线c表示引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饮用1L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AD正确;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因此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B正确;饮用1L生理盐水后,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 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弄清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引起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尿量变化情况,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14.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寒冷环境下,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B. 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 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传递信息
D. 若丙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寒冷条件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若甲表示汗腺,此时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B正确;乙可以表示甲状腺激素,以增加产热量,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C正确;丙可以表示骨骼肌的活动,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机体通过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15.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IV破坏人体内T细胞
B. HIV破坏免疫系统,患者无法产生抗体
C. 侵入早期大部分被免疫系统摧毁
D.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能力。分析曲线图: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
【详解】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A正确;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但是仍然保留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因此患者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HIV侵入早起大部分被免疫系统摧毁,C正确;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其他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D正确。
16. 燕麦胚芽鞘经如下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其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A以单侧光照处理如图二所示。则A、B的弯曲程度
A. A、B均不弯曲 B. A>B
C. A 【答案】B
【解析】
考察的是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情况,生长素是极性运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的照射可以产生向光弯曲的现象,对与尖端下部来说,向光侧比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低。所以B选项正确。
17.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取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的甲、丁时刻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不同
B. 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C. A、B曲线表明抗体在体内的寿命是有限的
D. 丙时间段抗体突然上升,表明记忆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第一次注射疫苗后,A抗体的产生情况如图中乙段所示,丙阶段A抗体浓度突然又上升,可能是机体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丁时间第二次注射疫苗,B抗体不断增多,A抗体反而有所减少,说明第二次注射的疫苗和第一次的不同。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不同,A正确;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B错误;A、B曲线表明抗体在体内的寿命是有限的,C正确;丙时间段抗体突然上升,表明记忆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明确二次免疫时抗体的产生既快又多,并能够根据曲线图判断两次注射的疫苗是不同的。
18.空气污染严重时,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人体长期吸收后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A. 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淋巴细胞数量,影响特异性免疫
C. 改变淋巴因子分泌数量,影响体液免疫
D. 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详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黏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淋巴因子可以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改变淋巴因子分泌数量,会影响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D错误。
19.如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近地侧浓度为a点对应浓度
B. 若顶芽浓度为b点对应的浓度,则靠近顶芽的侧芽可能为d点对应的浓度
C. 10-1mol/L生长素促进茎生长,抑制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
D. 若k点浓度为植物茎背光侧浓度,则向光侧浓度低于g点对应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对于图中每一条曲线都表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若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而图中a为促进作用,A错误;若顶芽浓度为b点对应的浓度,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很高,抑制了生长,而d表现为促进作用,B错误;10-1mol/L生长素对于芽和茎而言都是抑制作用,C错误;若k点浓度为植物茎背光侧浓度,则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低于k,且促进作用也小于k点,因此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应该低于g点对应的浓度,D正确。
20.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玉米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C.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例:(1)利用乙烯利催熟,如凤梨的有计划上市,香蕉、柿子、番茄等上市前的催熟。(2)利用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增加纤维长度,如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就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3)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产生α一淀粉酶。(4)青鲜素可以抑制发芽,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的贮藏期。
【详解】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A错误;高浓度的2,4-D能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大豆是双子叶植,故高浓度的2,4-D对农作物也有抑制作用,B错误;赤霉素能促进茎的生长,因此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C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错误。
21.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B. 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C. 用于扦插的枝条需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
D. 若用浸泡法处理插条,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要有不同的梯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确定浓度的大概范围,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B正确;幼芽能够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因此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C正确;如果用浸泡法,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相同,D错误。
22.下列关于生态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群落中的捕食关系不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
B. 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 雪松种子长落的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D.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则年出生率为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详解】群落中的捕食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A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分析,若标记物脱落,则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査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雪松种子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不是数量特征,C错误;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D错误。
23.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有关数据如表所示,其中该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 环境阻力对该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之后
B. (K-N)/K为0.50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若该种群为蝗虫,则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D. 若该种群为草鱼,则捕捞草鱼后需控制草鱼剩余量在S5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可知,种群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详解】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K-N)/K为0.50时,即处于K/2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S3点之前,C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以保证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24.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鸟的存在降低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B. 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C. 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可被该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其中水鸟等动物属于消费者,藻类和芦苇等植物属于生产者;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说明该水生生态系统中水鸟的数量一年四季数量会发生变化。
【详解】水鸟以植物为食,但是不会导致某种植物灭绝,因此不会降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A错误;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说明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可被该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2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详解】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食物和空间都是无限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随季节变化,以夏季最大,D错误。
2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27.崂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数十年演变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表示种群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为次生演替,其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B. 演替的第3阶段后期,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演替过程中垂直结构变复杂,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D. 一般来说群落演替最终使群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期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A正确;演替的第3阶段后期,丙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演替过程中垂直结构变复杂,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C正确;群落演替最终使群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考点:种群和群落
28.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1.03tN0只
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直接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详解】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乙 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03)t=1.03tN0只,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直接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错误。
29.外来物种薇甘菊可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死,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体内不含叶绿体)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及碳储量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未被入侵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
150
121
69
碳储量(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土壤
161.9
143.2
117.7
A. 菟丝子虽是植物,但属于异养生物
B. 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C. 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D. 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逐渐减少,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逐渐减少,而凋落物碳储量逐渐增加。
【详解】田野菟丝子(体内不含叶绿体)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所以薇甘菊属于异养生物,A正确;菟丝子靠吸器吸收薇甘菊的营养物质,它与薇甘菊是寄生关系,可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薇甘菊入侵导致本地植物大量死亡,因此可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C正确;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本地植物大量死亡,因此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减少,D错误。
3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仓鼠同化量为B+C+D
B. 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B
C. A不属于仓鼠同化的能量
D. C代表用于仓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仓鼠粪便(未同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表示仓鼠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仓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仓鼠同化的能量为B,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B,B正确;A是仓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弄清楚每一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几个去向,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能量的种类,明确仓鼠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
二、非选择题
31.为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调控植物性别分化和根生长的机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黄瓜为材料,统计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花芽的分化的影响,统计结果如下:
物质浓度
(mg/L)
雌花率(雌花数/开花总数)
生长素
赤霉素
50
0.58
0.18
100
0.63
0.22
根据统计数据,___________(填“能”、“不能”)判断生长素可促进雌花分化,赤霉素促进雄花分化。其理由是________。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生长素(IAA)可通过赤霉素(GA)调控植物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以GA合成缺陷型的拟南芥为材料进行实验,统计结果如下:
组别
1
2
3
4
5
6
完整植株
去顶芽
去顶芽+IAA
水
+
-
+
-
+
-
赤霉素
-
+
-
+
-
+
初根长度
4mm
20mm
2mm
6mm
6mm
20mm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①由题可知IAA可在____________内合成。并____________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的生长。
②表中组别____________结果表明IAA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答案】 (1). 不能 (2). 缺少对照组 (3). 顶芽 (4). 运送或运输 (5). 1/3/5 (6). 减弱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雌花率都高于50%,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雌花率都低于50%;但是该实验缺乏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为0的对照组,因此无法判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雌花率的影响情况。
【详解】(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该实验缺乏对照试验,因此根据表格数据不能确定生长素可促进雌花分化,赤霉素促进雄花分化。
(2)①根据表格分析,1、3、5组对照说明顶芽可以合成IAA,并从顶芽运输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的生长。
②1、3、5组对照说明IAA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2、4组对照说明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题干实验缺乏对照组,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题(2)表格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2.下图为正常人体大量进食后,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乙物质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肠道K细胞分泌GIP,GIP可促进机体肥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进食后,血糖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口服比注射等量的葡萄糖,血液中激素的增加量多。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B细胞 (2). 胰岛素 (3). GIP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的储存,又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细胞诸存脂肪 (4). 神经一体液调节(或者体液调节) (5). 口服葡萄糖还可以刺激肠道K细胞分泌GIP,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据图分析:甲细胞分泌的激素乙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转化成脂肪,说明激素乙是胰岛素,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乙是胰岛素。
(2)据图分析,进食引起肠道K细胞分泌GIP,GIP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的储存,又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最终导致机体肥胖;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口服葡萄糖还可以刺激肠道K细胞分泌GIP,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口服比注射等量的葡萄糖,血液中激素的增加量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浓度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而根据图示过程判断细胞甲和激素乙的名称,并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3.将一片土地一分为二,甲组种植单一品种茶树,乙组种植多品种茶树,种植密度和土壤环境等与甲组相同。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茶园进行相关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査发现茶园中出现害虫,引入天敌后,害虫数量下降,除了考虑天敌引起的害虫死亡外,还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害虫对乙组茶园造成的不利影响低于甲组,从群落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两组茶园冬季土壤落叶层较厚,而夏季落叶层变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调查发现,茶园茶树质量与土壤生物有密切关系。在进行土壤生物类群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答案】 (1). 害虫的迁出 (2). 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或者群落的丰富度更高 (3). 冬季温度低,土壤中分解者有机物的速率较慢,夏季反之 (4). 取样器取样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组种植单一品种茶树,乙组种植多品种茶树,因此乙组的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引入天敌能引起害虫死亡,导致害虫数量下降;此外,害虫个体的迁出也会导致害虫数量下降。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组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或者群落的丰富度更高,因此该害虫对乙组茶园造成的不利影响低于甲组。
(3)两组茶园冬季土壤落叶层较厚,而夏季落叶层变薄,是因为冬季温度低,土壤中分解者有机物的速率较慢,夏季反之。
(4)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此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明确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草、鼠、野兔、狐及鹰等生物。调查得知,上述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有3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流入各种群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草
野兔
狐
鹰
鼠
能量相对值
500
30.5
3.3
2.58
39.5
(1)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请根据捕食关系画出以上生物种群构成的食物网________。
(3)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生产者能量不能100%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原因有____________。
(4)人们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收获的野菜、果实大多数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只有少部分给人食用,这不利于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法 (2). 样方的大小、多少,取样的随机性、统计的准确性,数据的处理等等 (3). (4). 14% (5).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 (6). 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草、鼠、野兔、狐及鹰在生态系统中占3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又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草为第一营养级,野兔和鼠为第二营养级,鹰和狐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样方的大小和多少、取样的随机性、统计的准确性、数据的处理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草为第一营养级,野兔和鼠为第二营养级,鹰和狐为第三营养级,因此构成的食物网为:。
(3)根据表格可知,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500,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30.5+30.9=71.4,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71.4÷500×100%=14%;由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因此生产者能量不能100%传递给初级消费者。
(4)人们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收获的野菜、果实大多数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只有少部分给人食用,这不利于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因为这样做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判断各种生物占据的营养级,进而写出食物网的结构,并能够利用公式计算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