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浙江省温州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温州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面对一组动物的、植物的或真菌的细胞中内质网的电镜照片,即使是一位有经验的细胞学家也无法分辨出它们。这种真核生物间的统一性体现在
A. 生物体水平 B. 细胞水平
C. 器官水平 D. 分子水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等。
【详解】面对一组动物的、植物的、或真菌的细胞中内质网的电镜照片,有经验的细胞学家也无法分辨出他们,这是因为这些这是生物的内质网结构非常相似,这说明真核生物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统一性,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中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
B. 蛋白质通常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C. 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水
D. 生物大分子中均含有C、H、O、N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多样性;核酸分为DNA和RNA。
【详解】糖类的基本单位是单糖中的葡萄糖,A正确;蛋白质是结构物质,通常不是能源物质,B正确;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单体结合而成的,一般都可以产生水,C正确;多糖属于生物大分子,但是组成元素只有C、H、O,D错误。
3.下列与物质出入细胞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进出细胞的物质必定都要通过质膜
B. 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C. 只要微粒直径足够小就能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D. 离子通道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可随时开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葡萄糖进出某些细胞的方式)
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
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通过质膜,A错误;胞吐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然后将物质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也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C错误;离子通道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在特定条件下才可以开放,如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D错误。
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衰老时细胞周期变长
B. 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减少
C. 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细胞的遗传物质
D. 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是细胞凋亡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包括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不正常分化还会导致细胞癌变,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衰老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B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现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5.下列关于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患者体内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B. 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不一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 遗传咨询可以为各种疾病患者确定疾病再度发生的概率
D. 绒毛细胞检查用于确诊某些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不一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多基因遗传病,B正确;遗传咨询只能为某些疾病患者估算疾病再度发生的概率,C错误;绒毛细胞检查可以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卡尔文循环由一系列的酶促反应组成
B. 动物体内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的水解反应只能发生在细胞外
C. 乳酸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被乳酸脱氢酶还原为乳酸
D. 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分解ATP后者生成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水解反应、能量代谢等,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各选项,据此答题。
【详解】卡尔文循环由一系列的酶促反应组成,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A正确;动物体内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的水解反应可以发生在细胞内,如肝糖原的水解,B错误;乳酸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被[H]还原为乳酸,C错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消耗能量而后者产生能量,D错误。
7.下列与人体骨骼系统的发育无明显关系的激素是
A. 雄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生长激素 D. 孕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的激素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明确的是各种激素的作用,然后分析各个选项中的激素答题。
【详解】雄性激素有强大的促进蛋白质合成使机体呈氮正平衡的作用,这在儿童表现尤为突出,如促进骨胳肌发育、促进骨胳中钙盐沉着,使骨胳增厚生长,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因此与人体骨骼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B正确;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发育,C正确;孕激素与人体骨骼系统的发育无明显关系,D错误。
8.“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也能发生“膜流”现象
B. 质壁分离现象是“膜流”现象的例证
C. 抗体的分泌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D. 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发生“膜流”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不同的生物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叫做膜流,即发生膜流必须有不同生物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不能发生“膜流”现象,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没有发生不同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不属于“膜流”现象,B错误;抗体的分泌过程发生了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属于“膜流”现象,C正确;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通过核孔,没有发生“膜流”现象,D错误。
9.图1、图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两个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含有放射性
B. 乙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含有放射性
C. 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含放射性的噬菌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分析图1可知,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所以,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A错误;由于亲代噬菌体用放射性32P处理过,所以乙处只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所以乙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含放射性,B正确;由于图1中的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而噬菌体没有用放射性处理过;图2只用32P标记噬菌体,缺少对照组,所以都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仍只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所以乙处含放射性的噬菌体并不增多,所以含放射性的噬菌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D正确。
10.下列有关“碱基序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交叉互换能引起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B. 核酸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必定引起基因突变
C. 生物的遗传信息都是由DNA中的碱基序列代表的
D. 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均能引起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而碱基是组成核苷酸的成分之一,DNA和RNA都具有一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据此答题。
【详解】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会引起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生物的遗传信息是由DNA或RNA中的碱基序列代表的,C错误;染色体畸变不一定能引起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11.8%的盐酸会杀死细胞,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8%的盐酸中,发现部分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部分细胞未发生。对此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液泡
B. 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光学显微镜下始终未能观察到染色体
C. 部分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这些细胞均处于渗透平衡状态
D. 盐酸中的H+、Cl-能以主动转运方式进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过长或者外界溶液的浓度过大,都会导致细胞死亡,则不会再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复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盐酸会杀死细胞,而死细胞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复原的。
【详解】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液泡,A正确;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不进行分裂,无法观察到染色体,B正确;部分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这些细胞已经被盐酸杀死,C错误;盐酸中的H+、Cl-能以主动转运方式进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D正确。
12.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
B. 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
C. 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
D. 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
【详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故A正确;
B、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故B正确;
C、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故C正确;
D、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故D错误。
【点睛】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B. 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C.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不同的是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定向改变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一般需要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但是也不是绝对的,B错误;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都能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有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1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中的各种细胞均为可兴奋细胞
B. 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C. 神经元细胞的突起均由长轴突和短树突组成
D. 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表面膜受到其他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处于反射弧中的各种细胞均为可兴奋细胞,A正确;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不在脊髓中,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B错误;神经元细胞的突起包含轴突和树突,轴突比较长,树突包括长树突和短树突,C错误;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表面膜受到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错误。
15.下列关于一些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巨噬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凝聚物
B. 中性粒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以识别组织间隙的细菌
C.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必须要蛋白质类抗原与膜上抗体结合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T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 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详解】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A正确;
中性粒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以识别组织间隙的细菌,B正确;
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类的,C错误;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D正确。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呼吸酶、尿素等
B. 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
C. 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详解】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血浆也可以渗入组织液,但是淋巴不能渗入组织液,B正确;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17.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应该在研磨叶片后加入碳酸钙,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B.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预实验
C. 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调节出较暗的视野
D. 将花生种子去种皮后滴加苏丹Ⅲ染液2~3min后即可观察到染成橙黄色的脂肪颗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实验、显微镜观察实验、脂肪的鉴定实验等知识点,回忆和梳理相关实验内容,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因此应该在研磨叶片时就加入碳酸钙,A错误;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浪费需要设置预实验,B错误;
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通过调节反光镜或光圈,进而调节出较暗的视野,C正确;
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去浮色,D错误。
18.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插有明胶的苗发生向光弯曲证明苗尖下部是弯曲生长的部位
B. 显微镜观察表明,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小但数量多
C. 本实验能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
D. 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可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如下表: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①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②
拜尔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③
鲍森•詹森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
④
温特
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详解】要证明苗尖下部是弯曲生长的部位,需要设立对照实验,A错误;
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大但数量与向光面差不多,B错误;
由于缺乏从形态学下端向上端运输的对照实验,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C错误;
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还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排除琼脂和云母片的影响,D正确。
19.将蚕豆幼苗在含胸腺嘧啶核苷(3H-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让3H掺入DNA中,从而使染色体带有放射性。随后,将幼苗转到含有秋水仙素(可持续发挥作用且不会导致细胞死亡)的普通培养基(2H-T)中培养一段时间,剪取根尖,制片并检测染色体的放射性,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从染色体水平分析,该实验结果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C. 在着丝粒分裂后含3H的染色体比例减半,说明核DNA经历了3次复制
D. 若改用尿嘧啶核苷(3H-U)的培养基进行该实验,无法得到相同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秋水仙素一般可用于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其作用机理为:在有丝分裂前期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形成两个子细胞,进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据图分析,3H-T培养基培养很长一段时间后,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带有放射性,然后放到2H-T培养基培养,两条染色体中均有一条染色单体带有放射性,另一条染色单体不带有放射性,说明核DNA复制了2次;一段时间后,2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说明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详解】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B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核DNA经历了2次复制,C错误;
DNA不含尿嘧啶,因此若改用尿嘧啶核苷(3H-U)的培养基进行该实验,无法得到此结果,D正确。
20.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温感觉中枢在下丘脑
B. 甲的含义中有毛细血管收缩
C. 乙、丙的含义均是指相关激素的作用
D. 此条件下,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根据题图分析,图中甲表示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等;乙、丙分别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骨骼肌战栗。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甲的含义包括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B正确;
乙、丙当中只有一个代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此条件下,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促进,D错误。
21.若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会形成R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R环的形成不会影响该RNA的翻译
B. 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可以进行转录
C. 杂合链中A-U/T-A碱基对的比例影响R环的稳定性
D. R环的RNA链通过磷酸二酯键与DNA的模板链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R环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可以由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而形成。
【详解】R环中的RNA不能与其模板链分开,因此该RNA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A错误;
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不是模板链,不可以进行转录,B错误;
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U/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杂合链中A-U/T碱基对的比例越高,R环的稳定性越低,即该比例会影响R环的稳定性,C正确;
R环的RNA链通过氢键与DNA的模板链相结合,D错误。
22.下列有关需氧呼吸中柠檬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消耗氧气
B. 该过程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C. 该过程产生的NADH比糖酵解阶段产生的多
D. 该过程产生的CO2 中的O元素全部来源于丙酮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需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需氧呼吸中柠檬酸循环过程不消耗氧气,A错误;
该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B错误;
该过程产生的NADH比糖酵解阶段产生的多得多,C正确;
该过程产生的CO2 中的O元素来自于丙酮酸和水,D错误。
23.下列有关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B. 凡发生过过敏反应的人,对各种致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C. HIV破坏免疫系统,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D. 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都是由HIV的RNA控制合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功能不足。
【详解】过敏反应是由于抗体分布不正常引起的,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A正确;
过敏反应有特定的过敏源,因此发生过过敏反应的人,不可能对各种致敏原都可发生反应,B错误;
HIV破坏免疫系统,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但是不影响被动免疫的疫苗的效果,C错误;
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控制合成的,D错误。
2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B. 可利用赤霉素浸泡的方法促进种子的萌发
C. 用生长素处理番茄果实,可促进其成熟
D. 乙烯对植物根、花、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
【详解】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错误;
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生长素对植物根、花、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D错误。
25.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该病不可能出现女性患者
C. Ⅱ-6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 Ⅱ-3和Ⅱ-4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Ⅱ-5和Ⅱ-6正常,Ⅲ-10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X染色体上,也可能在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据图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都可能出现在女性中,B错误;
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
无论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Ⅱ-4都是携带者,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都是1/4,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明确该图只能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不能确定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进而结合两种遗传方式分析各选项。
26.近年来,马拉松成为一种健身新潮流。下表为某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时间(h)
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μU/mL)
14.2
12.0
8.9
7.5
6.2
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
65
100
153
220
420
A. 运动中血糖的消耗引起胰高血糖素素含量的上升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并促进脂肪分解
C.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占各种胰岛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D. 血糖只能以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形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根据报告数据分析可知,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来越少而胰高血糖素含量越来越高。
【详解】运动中血糖的消耗引起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刺激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其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并促进脂肪分解,B正确;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β细胞,占各种胰岛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C正确;
血糖浓度下降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以及两种激素的作用,能够根据表格分析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并能够结合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7.如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哺乳动物某个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乙表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B. 甲细胞中存在的A、a基因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C. 图乙BC段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会发生变化
D. 图乙CD段的变化引起DNA含量和染色体数均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其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而图示分开的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乙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则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C代表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E段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A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细胞中存在的A、a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导致的,B错误;
图乙BC段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组数是2或者1,因此会发生染色体组数量变化,C正确;
图乙CD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含量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准确判断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和名称以及发生的变异类型,还要能够判断图乙不同线段可以代表的时期,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8.科学家获得一种突变蚊子。将纯合的突变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F1全为突变型,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9︰1。则
A. 该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 B. F2中有两种基因型致死
C. 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F2中突变型杂合子的比例为4/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将纯合的突变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F1全为突变型,说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为隐性性状;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9︰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和B、b)控制,且存在致死现象,则突变型的基因型为A_B_,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abb,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死亡,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死亡,则死亡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B错误;
突变性状没有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突变基因应该在常染色体上,C错误;
F2中突变型有9份,其中只有1份是纯合子,因此F2中突变型杂合子的比例为8/(9+1)=4/5,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再根据子二代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和相关性状的基因型,明确只含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不能成活。
二、非选择题
29.玉米为二倍体植物,为获得多倍体玉米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这两种方法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诱导处理均可获得幼苗Ⅱ,这些诱导方法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期发挥作用的,此过程形成多倍体细胞_________(填“有”、“没有”)经历完整的细胞周期。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相关处理制片后观察_____________部位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操作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幼苗Ⅰ中根尖细胞制作有丝分裂装片,观察绘制出如下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两幅模式图(图中标号1代表囊泡,2代表细胞壁,3代表纺锤丝)。
图甲、乙中的1是在分裂_____________期聚集成一个细胞板的; 若用秋水仙素抑制结构3的形成,则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粒_____________(填“能”、“不能”)正常分裂;图乙所示细胞正在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填“细胞质”、“细胞核”)分裂。
【答案】 (1). 前 (2). 没有 (3). 分生区 (4). 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 (5). 末 (6). 能 (7). 细胞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幼苗I是玉米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为二倍体幼苗;幼苗II是诱导萌发的玉米种子产生的,包括二倍体幼苗和四倍体幼苗;幼苗III是结果筛选获得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幼苗,即四倍体幼苗。
【详解】(1)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由于细胞没有完成分裂过程,因此其没有经过完整的细胞周期。
(2)筛选鉴定多倍体需要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因此取分裂旺盛的部位分生区的细胞进行观察;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可能是因为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导致的。
(3)图中1是囊泡,是在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向周围扩展形成子细胞的细胞壁;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不能牵引染色体运动,但是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图乙细胞核已经分开,正在进行细胞质的分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诱导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过程和原理等知识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0.Ⅰ、下图一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组装;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组装。
(2)甲中CO2被还原所需的NADPH是由水中的_________在光下将NADP+还原而来。
(3)甲输出的三碳糖主要有两条去路,一是合成蔗糖;二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_______________后进入乙被彻底氧化分解成CO2。
(4)适当遮光一段时间后,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叶片对__________光的吸光率将显著增强,以该值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所得曲线就是叶绿素的___________。
Ⅱ、30 ℃条件下,将一长势良好的健壮植株在密闭玻璃罩内培养,并置于室外。每2h测一次玻璃罩内CO2浓度,结果如图二(假设细胞呼吸强度恒定),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8~10 h时间段,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细胞呼吸速率。
(2)图中所示实验中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的时间段是____h,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图示实验过程中4~6 h平均光照强度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8~10 h平均光照强度。
【答案】 (1). 类囊体膜上 (2). 叶绿体基质中 (3). 氢 (4). 丙酮酸 (5). 红光和蓝紫 (6). 吸收光谱 (7). 大于 (8). 6~8 (9). 这段时间内,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最多 (10). 小于
【解析】
【分析】
据题图一分析,甲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产生的氧气和三碳糖都可以供线粒体利用,同时三碳糖可以转化成蔗糖;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供叶绿体利用。图二中0-2h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较慢,所以应该是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2-4h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很快,可能是没有光照;6-8小时,CO2浓度减少,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8-10小时,CO2浓度几乎不变,可能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
【详解】Ⅰ、(1)在叶绿体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叶绿体内,由于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此该蛋白质在类囊体膜上组装;二氧化碳固定属于暗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因此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叶绿体内,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
(2)叶绿体中CO2被还原所需的NADPH是由水中的氢在光下将NADP+还原而来。
(3)叶绿体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氧化分解。
(4)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因此遮光一段时间后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叶片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光率将显著增强;以波长为横坐标,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就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Ⅱ、(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8~10 h时间段,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所有细胞的呼吸速率,因此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
(2)据图分析,图中6~8 h时间段,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最多,说明该时间段内植物的光合速率最高。
(3)图实验过程中4~6h与8~10h内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都不变,但是4~6小时CO2浓度较大,说明4~6 h平均光照强度小于8~10 h平均光照强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准确判断图一中甲、乙两者细胞器的种类及其发生的代谢过程,并能利用对照性原则分析图二实验,明确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代表了净光合速率,进而判断不同时间段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大小关系。
31.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刺激b处,产生兴奋,该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在图中_________(填字母)两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适宜电刺激作用于a处后用图甲装置测量a点的膜电位,膜电位变化如图乙。
图乙曲线中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发生在_______段,该过程中主要是由于________开放引起的,若增强刺激强度,图乙中H点的膜电位值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a处受刺激后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产生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最终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该过程体现了神经活动的__________调节机制。
(3)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据此推测,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肌肉易会出现___________症状。
【答案】 (1). 运动神经末梢 (2). 外负内正 (3). c、d (4). 相反 (5). GH (6). Na+通道(Na+通道蛋白) (7). 不变 (8). 兴奋 (9). (负)反馈 (10). 持续性收缩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润绍细胞,润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图甲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图乙是动作电位产生和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中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b处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题图中兴奋传递是a→b→c→d,而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而膜内相同。
(2)图乙中去极化和反极化发生在GH段,该过程主要是由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导致的;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后产生兴奋,若再增强刺激强度,图乙中H点的膜电位值将不变;由题图可知,闰绍细胞接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其活动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抑制,该过程体现了神经活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破伤风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其解除了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因此会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对兴奋传导和传递机制的理解,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能够分析润绍细胞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的机理。
32.某宠物是二倍体哺乳动物,其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等位基因 A1、A2 和 A3 控制,A1 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黑色;A2 和 A3 基因纯合时分别表现为灰色、棕色;A2 和 A3 基因共存时表现为花斑色。毛形分直毛和卷毛两种,由位于 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用 B、b 表示)。现选两只黑色卷毛的雌雄亲本杂交,F1出现了花斑色直毛的个体。不考虑突变,请回答相关问题:
(1)花斑色性状是部分灰色毛和棕色毛混合而来的性状,由此可知 A2 和 A3 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_________关系;等位基因 A1、A2 和 A3 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这种引起毛色性状改变的突变类型属于__________;若仅考虑毛色性状的遗传,该哺乳动物种群中毛色的基因型有多少种?________。
(2)亲本中的黑色卷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F1花斑色直毛的性别为__________性,F1的黑色卷毛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 。
(3)若F1有足够多的个体,则 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F2 中卷毛宠物的概率为_______ 。
【答案】 (1). 共显性 (2). 形态突变(或生化突变) (3). 6 (4). A1A2XBY 或 A1A3XBY (5). 雄 (6). 5/6 (7). 13/16
【解析】
【分析】
控制果蝇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和卷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毛色黑色的基因型是A1A1、A1A2、A1A3,灰色毛的基因型是A2A2,棕色毛的基因型是A3A3,花斑色毛的基因型是A2A3。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2 和 A3 基因纯合时分别表现为灰色、棕色,而A2 和 A3 基因共存时表现为花斑色,说明两个基因间表现为共显性关系;等位基因 A1、A2 和 A3 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突变后导致该动物毛色发生改变,这种引起毛色性状改变的突变类型属于形态突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三种毛色的基因型分别有3种、2种、1种,因此,关于毛色共有6种基因型。
(2)根据题意分析,黑毛个体杂交,后代出现花斑色,因此亲本黑毛的基因型是A1A2×A1A3;卷毛个体交配,后代出现直毛,说明直毛对卷毛是隐性,又由于卷毛和直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亲本卷毛的基因型是XBXb×XBY,因此亲本中的黑色卷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1A2XBY 或 A1A3XBY。由于父本没有Xb基因,因此后代直毛个体只能是雄性;子一代黑色卷毛雌性A1_XBX- 占3/4×1/2=3/8,黑色卷毛雌性纯合子A1A1XBXB占1/4×1/4=1/16,则黑色卷毛雌性中杂合子的比例=1-1/16÷3/8=5/6。
(3)关于毛形,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一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雌配子XB: Xb =3:1,雄配子XB:Xb:Y=1:1:2,则后代直毛的概率为1/4×(1/4+2/4)=3/16,因此F2 中卷毛宠物的概率=1-3/16=13/1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的基因型,再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思维解决高于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33.科学家研究发现酵母菌中蛋白质在液泡中降解的过程,首先由一种称为自噬体的囊泡逐渐吞没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然后与液泡相融。在液泡中,自噬体内容物被降解成更小的物质成分,为细胞提供自我更新所需的营养和材料。为验证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也会增强,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
材料与用具:培养瓶若干、酵母菌完全培养液、缺少营养物质的酵母菌培养液、液泡中缺乏降解酶的突变酵母菌若干(自噬体会在液泡中累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要求与说明:酵母菌培养具体方法、装片制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请将以下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取液泡中缺乏降解酶的突变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隔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2)预测实验组观察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表示两次观察结果)_______。
(3)观察酵母菌时,视野中杂质较多,但只要掌握住酵母菌形状和内部明显的液泡,尤其是经碘液染色后呈褐色的核和________色的淀粉粒这些特点,就可以跟其他杂菌区分开来。
(4)酵母菌中的液泡相当于人体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它们内部含有多种酶,这些酶原来存在于人体细胞的____________中。
【答案】 (1). 随机均分为两组,标为A组和B组 (2). 将A组酵母菌放入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酵母菌放入缺少营养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 (3). 取两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液泡中自噬体数量 (4). (5). 蓝 (6). 溶酶体 (7). 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也会增强,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有无,因变量是液泡中自噬体的累积情况;实验设计一般步骤:第一步是分组编号,第二步是控制自变量,第三步是因变量的测量与统计。
【详解】(1)①取液泡中缺乏降解酶的突变酵母随机均分为两组,标为A组和B组;
②将A组酵母菌放入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酵母菌放入缺少营养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
③每隔一段时间,取两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液泡中自噬体数量。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也会增强,实验组酵母菌培养液中缺少营养物质,因此随着时间推移,自噬体在酵母菌液泡中的积累数量会越来越多,如图:
。
(3)分析题干材料,酵母菌细胞中最明显的细胞器应是液泡,经碘液染色后,淀粉为蓝色。
(4)在酵母菌的液泡中,发生自噬体内容物的降解,因此液泡在酵母菌中的作用相当于溶酶体在人体细胞中的作用,溶酶体中水解酶来自高尔基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补充实验过程,并预测实验结果,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通过要求分析答题。
一、选择题
1.面对一组动物的、植物的或真菌的细胞中内质网的电镜照片,即使是一位有经验的细胞学家也无法分辨出它们。这种真核生物间的统一性体现在
A. 生物体水平 B. 细胞水平
C. 器官水平 D. 分子水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等。
【详解】面对一组动物的、植物的、或真菌的细胞中内质网的电镜照片,有经验的细胞学家也无法分辨出他们,这是因为这些这是生物的内质网结构非常相似,这说明真核生物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统一性,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中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
B. 蛋白质通常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C. 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水
D. 生物大分子中均含有C、H、O、N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多样性;核酸分为DNA和RNA。
【详解】糖类的基本单位是单糖中的葡萄糖,A正确;蛋白质是结构物质,通常不是能源物质,B正确;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单体结合而成的,一般都可以产生水,C正确;多糖属于生物大分子,但是组成元素只有C、H、O,D错误。
3.下列与物质出入细胞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进出细胞的物质必定都要通过质膜
B. 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C. 只要微粒直径足够小就能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D. 离子通道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可随时开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葡萄糖进出某些细胞的方式)
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
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通过质膜,A错误;胞吐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然后将物质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也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C错误;离子通道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在特定条件下才可以开放,如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D错误。
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衰老时细胞周期变长
B. 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减少
C. 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细胞的遗传物质
D. 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是细胞凋亡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包括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不正常分化还会导致细胞癌变,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衰老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B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现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5.下列关于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患者体内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B. 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不一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 遗传咨询可以为各种疾病患者确定疾病再度发生的概率
D. 绒毛细胞检查用于确诊某些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不一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多基因遗传病,B正确;遗传咨询只能为某些疾病患者估算疾病再度发生的概率,C错误;绒毛细胞检查可以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能在羊水中反映出来的遗传性代谢疾病,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卡尔文循环由一系列的酶促反应组成
B. 动物体内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的水解反应只能发生在细胞外
C. 乳酸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被乳酸脱氢酶还原为乳酸
D. 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分解ATP后者生成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水解反应、能量代谢等,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各选项,据此答题。
【详解】卡尔文循环由一系列的酶促反应组成,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A正确;动物体内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的水解反应可以发生在细胞内,如肝糖原的水解,B错误;乳酸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细胞溶胶中被[H]还原为乳酸,C错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消耗能量而后者产生能量,D错误。
7.下列与人体骨骼系统的发育无明显关系的激素是
A. 雄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生长激素 D. 孕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的激素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明确的是各种激素的作用,然后分析各个选项中的激素答题。
【详解】雄性激素有强大的促进蛋白质合成使机体呈氮正平衡的作用,这在儿童表现尤为突出,如促进骨胳肌发育、促进骨胳中钙盐沉着,使骨胳增厚生长,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因此与人体骨骼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B正确;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发育,C正确;孕激素与人体骨骼系统的发育无明显关系,D错误。
8.“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也能发生“膜流”现象
B. 质壁分离现象是“膜流”现象的例证
C. 抗体的分泌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D. 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发生“膜流”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不同的生物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叫做膜流,即发生膜流必须有不同生物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不能发生“膜流”现象,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没有发生不同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不属于“膜流”现象,B错误;抗体的分泌过程发生了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属于“膜流”现象,C正确;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通过核孔,没有发生“膜流”现象,D错误。
9.图1、图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两个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含有放射性
B. 乙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含有放射性
C. 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含放射性的噬菌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分析图1可知,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所以,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A错误;由于亲代噬菌体用放射性32P处理过,所以乙处只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所以乙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含放射性,B正确;由于图1中的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而噬菌体没有用放射性处理过;图2只用32P标记噬菌体,缺少对照组,所以都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仍只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所以乙处含放射性的噬菌体并不增多,所以含放射性的噬菌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D正确。
10.下列有关“碱基序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交叉互换能引起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B. 核酸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必定引起基因突变
C. 生物的遗传信息都是由DNA中的碱基序列代表的
D. 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均能引起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而碱基是组成核苷酸的成分之一,DNA和RNA都具有一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据此答题。
【详解】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会引起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生物的遗传信息是由DNA或RNA中的碱基序列代表的,C错误;染色体畸变不一定能引起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11.8%的盐酸会杀死细胞,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8%的盐酸中,发现部分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部分细胞未发生。对此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液泡
B. 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光学显微镜下始终未能观察到染色体
C. 部分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这些细胞均处于渗透平衡状态
D. 盐酸中的H+、Cl-能以主动转运方式进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过长或者外界溶液的浓度过大,都会导致细胞死亡,则不会再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复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盐酸会杀死细胞,而死细胞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复原的。
【详解】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液泡,A正确;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不进行分裂,无法观察到染色体,B正确;部分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这些细胞已经被盐酸杀死,C错误;盐酸中的H+、Cl-能以主动转运方式进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D正确。
12.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
B. 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
C. 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
D. 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
【详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故A正确;
B、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故B正确;
C、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故C正确;
D、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故D错误。
【点睛】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并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验证。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B. 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C.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不同的是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定向改变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一般需要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但是也不是绝对的,B错误;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都能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有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1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中的各种细胞均为可兴奋细胞
B. 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C. 神经元细胞的突起均由长轴突和短树突组成
D. 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表面膜受到其他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处于反射弧中的各种细胞均为可兴奋细胞,A正确;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不在脊髓中,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B错误;神经元细胞的突起包含轴突和树突,轴突比较长,树突包括长树突和短树突,C错误;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表面膜受到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错误。
15.下列关于一些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巨噬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凝聚物
B. 中性粒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以识别组织间隙的细菌
C.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必须要蛋白质类抗原与膜上抗体结合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T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 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详解】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A正确;
中性粒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以识别组织间隙的细菌,B正确;
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类的,C错误;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D正确。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呼吸酶、尿素等
B. 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
C. 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详解】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血浆也可以渗入组织液,但是淋巴不能渗入组织液,B正确;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17.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应该在研磨叶片后加入碳酸钙,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B.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预实验
C. 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调节出较暗的视野
D. 将花生种子去种皮后滴加苏丹Ⅲ染液2~3min后即可观察到染成橙黄色的脂肪颗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实验、显微镜观察实验、脂肪的鉴定实验等知识点,回忆和梳理相关实验内容,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因此应该在研磨叶片时就加入碳酸钙,A错误;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浪费需要设置预实验,B错误;
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通过调节反光镜或光圈,进而调节出较暗的视野,C正确;
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去浮色,D错误。
18.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插有明胶的苗发生向光弯曲证明苗尖下部是弯曲生长的部位
B. 显微镜观察表明,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小但数量多
C. 本实验能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
D. 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可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如下表: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①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②
拜尔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③
鲍森•詹森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
④
温特
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详解】要证明苗尖下部是弯曲生长的部位,需要设立对照实验,A错误;
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大但数量与向光面差不多,B错误;
由于缺乏从形态学下端向上端运输的对照实验,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C错误;
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还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云母片的对照实验,排除琼脂和云母片的影响,D正确。
19.将蚕豆幼苗在含胸腺嘧啶核苷(3H-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让3H掺入DNA中,从而使染色体带有放射性。随后,将幼苗转到含有秋水仙素(可持续发挥作用且不会导致细胞死亡)的普通培养基(2H-T)中培养一段时间,剪取根尖,制片并检测染色体的放射性,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从染色体水平分析,该实验结果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C. 在着丝粒分裂后含3H的染色体比例减半,说明核DNA经历了3次复制
D. 若改用尿嘧啶核苷(3H-U)的培养基进行该实验,无法得到相同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秋水仙素一般可用于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其作用机理为:在有丝分裂前期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形成两个子细胞,进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据图分析,3H-T培养基培养很长一段时间后,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带有放射性,然后放到2H-T培养基培养,两条染色体中均有一条染色单体带有放射性,另一条染色单体不带有放射性,说明核DNA复制了2次;一段时间后,2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说明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详解】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B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核DNA经历了2次复制,C错误;
DNA不含尿嘧啶,因此若改用尿嘧啶核苷(3H-U)的培养基进行该实验,无法得到此结果,D正确。
20.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温感觉中枢在下丘脑
B. 甲的含义中有毛细血管收缩
C. 乙、丙的含义均是指相关激素的作用
D. 此条件下,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根据题图分析,图中甲表示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等;乙、丙分别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骨骼肌战栗。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甲的含义包括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B正确;
乙、丙当中只有一个代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此条件下,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促进,D错误。
21.若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会形成R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R环的形成不会影响该RNA的翻译
B. 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可以进行转录
C. 杂合链中A-U/T-A碱基对的比例影响R环的稳定性
D. R环的RNA链通过磷酸二酯键与DNA的模板链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R环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可以由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链不能与模板分开而形成。
【详解】R环中的RNA不能与其模板链分开,因此该RNA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A错误;
R环中未配对的DNA单链不是模板链,不可以进行转录,B错误;
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U/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杂合链中A-U/T碱基对的比例越高,R环的稳定性越低,即该比例会影响R环的稳定性,C正确;
R环的RNA链通过氢键与DNA的模板链相结合,D错误。
22.下列有关需氧呼吸中柠檬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消耗氧气
B. 该过程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C. 该过程产生的NADH比糖酵解阶段产生的多
D. 该过程产生的CO2 中的O元素全部来源于丙酮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需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需氧呼吸中柠檬酸循环过程不消耗氧气,A错误;
该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B错误;
该过程产生的NADH比糖酵解阶段产生的多得多,C正确;
该过程产生的CO2 中的O元素来自于丙酮酸和水,D错误。
23.下列有关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B. 凡发生过过敏反应的人,对各种致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C. HIV破坏免疫系统,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D. 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都是由HIV的RNA控制合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功能不足。
【详解】过敏反应是由于抗体分布不正常引起的,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A正确;
过敏反应有特定的过敏源,因此发生过过敏反应的人,不可能对各种致敏原都可发生反应,B错误;
HIV破坏免疫系统,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但是不影响被动免疫的疫苗的效果,C错误;
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控制合成的,D错误。
2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B. 可利用赤霉素浸泡的方法促进种子的萌发
C. 用生长素处理番茄果实,可促进其成熟
D. 乙烯对植物根、花、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
【详解】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错误;
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生长素对植物根、花、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D错误。
25.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该病不可能出现女性患者
C. Ⅱ-6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 Ⅱ-3和Ⅱ-4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Ⅱ-5和Ⅱ-6正常,Ⅲ-10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X染色体上,也可能在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据图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都可能出现在女性中,B错误;
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
无论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Ⅱ-4都是携带者,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都是1/4,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明确该图只能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不能确定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进而结合两种遗传方式分析各选项。
26.近年来,马拉松成为一种健身新潮流。下表为某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时间(h)
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μU/mL)
14.2
12.0
8.9
7.5
6.2
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
65
100
153
220
420
A. 运动中血糖的消耗引起胰高血糖素素含量的上升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并促进脂肪分解
C.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占各种胰岛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D. 血糖只能以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形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根据报告数据分析可知,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来越少而胰高血糖素含量越来越高。
【详解】运动中血糖的消耗引起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刺激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其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并促进脂肪分解,B正确;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β细胞,占各种胰岛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C正确;
血糖浓度下降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以及两种激素的作用,能够根据表格分析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并能够结合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7.如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哺乳动物某个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乙表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B. 甲细胞中存在的A、a基因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C. 图乙BC段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会发生变化
D. 图乙CD段的变化引起DNA含量和染色体数均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其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而图示分开的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乙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则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C代表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可以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E段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A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细胞中存在的A、a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导致的,B错误;
图乙BC段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组数是2或者1,因此会发生染色体组数量变化,C正确;
图乙CD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含量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准确判断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和名称以及发生的变异类型,还要能够判断图乙不同线段可以代表的时期,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8.科学家获得一种突变蚊子。将纯合的突变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F1全为突变型,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9︰1。则
A. 该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 B. F2中有两种基因型致死
C. 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F2中突变型杂合子的比例为4/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将纯合的突变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F1全为突变型,说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为隐性性状;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9︰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和B、b)控制,且存在致死现象,则突变型的基因型为A_B_,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abb,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死亡,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死亡,则死亡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B错误;
突变性状没有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突变基因应该在常染色体上,C错误;
F2中突变型有9份,其中只有1份是纯合子,因此F2中突变型杂合子的比例为8/(9+1)=4/5,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再根据子二代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和相关性状的基因型,明确只含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不能成活。
二、非选择题
29.玉米为二倍体植物,为获得多倍体玉米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这两种方法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诱导处理均可获得幼苗Ⅱ,这些诱导方法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期发挥作用的,此过程形成多倍体细胞_________(填“有”、“没有”)经历完整的细胞周期。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相关处理制片后观察_____________部位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操作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幼苗Ⅰ中根尖细胞制作有丝分裂装片,观察绘制出如下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两幅模式图(图中标号1代表囊泡,2代表细胞壁,3代表纺锤丝)。
图甲、乙中的1是在分裂_____________期聚集成一个细胞板的; 若用秋水仙素抑制结构3的形成,则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粒_____________(填“能”、“不能”)正常分裂;图乙所示细胞正在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填“细胞质”、“细胞核”)分裂。
【答案】 (1). 前 (2). 没有 (3). 分生区 (4). 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 (5). 末 (6). 能 (7). 细胞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幼苗I是玉米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为二倍体幼苗;幼苗II是诱导萌发的玉米种子产生的,包括二倍体幼苗和四倍体幼苗;幼苗III是结果筛选获得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幼苗,即四倍体幼苗。
【详解】(1)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由于细胞没有完成分裂过程,因此其没有经过完整的细胞周期。
(2)筛选鉴定多倍体需要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因此取分裂旺盛的部位分生区的细胞进行观察;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可能是因为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导致的。
(3)图中1是囊泡,是在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向周围扩展形成子细胞的细胞壁;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不能牵引染色体运动,但是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图乙细胞核已经分开,正在进行细胞质的分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诱导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过程和原理等知识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0.Ⅰ、下图一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组装;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组装。
(2)甲中CO2被还原所需的NADPH是由水中的_________在光下将NADP+还原而来。
(3)甲输出的三碳糖主要有两条去路,一是合成蔗糖;二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_______________后进入乙被彻底氧化分解成CO2。
(4)适当遮光一段时间后,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叶片对__________光的吸光率将显著增强,以该值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所得曲线就是叶绿素的___________。
Ⅱ、30 ℃条件下,将一长势良好的健壮植株在密闭玻璃罩内培养,并置于室外。每2h测一次玻璃罩内CO2浓度,结果如图二(假设细胞呼吸强度恒定),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8~10 h时间段,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细胞呼吸速率。
(2)图中所示实验中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的时间段是____h,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图示实验过程中4~6 h平均光照强度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8~10 h平均光照强度。
【答案】 (1). 类囊体膜上 (2). 叶绿体基质中 (3). 氢 (4). 丙酮酸 (5). 红光和蓝紫 (6). 吸收光谱 (7). 大于 (8). 6~8 (9). 这段时间内,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最多 (10). 小于
【解析】
【分析】
据题图一分析,甲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产生的氧气和三碳糖都可以供线粒体利用,同时三碳糖可以转化成蔗糖;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供叶绿体利用。图二中0-2h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较慢,所以应该是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2-4h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很快,可能是没有光照;6-8小时,CO2浓度减少,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8-10小时,CO2浓度几乎不变,可能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
【详解】Ⅰ、(1)在叶绿体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叶绿体内,由于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此该蛋白质在类囊体膜上组装;二氧化碳固定属于暗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因此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叶绿体内,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
(2)叶绿体中CO2被还原所需的NADPH是由水中的氢在光下将NADP+还原而来。
(3)叶绿体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氧化分解。
(4)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因此遮光一段时间后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叶片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光率将显著增强;以波长为横坐标,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就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Ⅱ、(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8~10 h时间段,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所有细胞的呼吸速率,因此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
(2)据图分析,图中6~8 h时间段,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最多,说明该时间段内植物的光合速率最高。
(3)图实验过程中4~6h与8~10h内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都不变,但是4~6小时CO2浓度较大,说明4~6 h平均光照强度小于8~10 h平均光照强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准确判断图一中甲、乙两者细胞器的种类及其发生的代谢过程,并能利用对照性原则分析图二实验,明确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代表了净光合速率,进而判断不同时间段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大小关系。
31.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刺激b处,产生兴奋,该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在图中_________(填字母)两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适宜电刺激作用于a处后用图甲装置测量a点的膜电位,膜电位变化如图乙。
图乙曲线中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发生在_______段,该过程中主要是由于________开放引起的,若增强刺激强度,图乙中H点的膜电位值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a处受刺激后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产生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最终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该过程体现了神经活动的__________调节机制。
(3)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据此推测,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肌肉易会出现___________症状。
【答案】 (1). 运动神经末梢 (2). 外负内正 (3). c、d (4). 相反 (5). GH (6). Na+通道(Na+通道蛋白) (7). 不变 (8). 兴奋 (9). (负)反馈 (10). 持续性收缩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润绍细胞,润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图甲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图乙是动作电位产生和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中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b处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题图中兴奋传递是a→b→c→d,而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而膜内相同。
(2)图乙中去极化和反极化发生在GH段,该过程主要是由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导致的;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后产生兴奋,若再增强刺激强度,图乙中H点的膜电位值将不变;由题图可知,闰绍细胞接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其活动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抑制,该过程体现了神经活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破伤风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其解除了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因此会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对兴奋传导和传递机制的理解,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能够分析润绍细胞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的机理。
32.某宠物是二倍体哺乳动物,其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等位基因 A1、A2 和 A3 控制,A1 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黑色;A2 和 A3 基因纯合时分别表现为灰色、棕色;A2 和 A3 基因共存时表现为花斑色。毛形分直毛和卷毛两种,由位于 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用 B、b 表示)。现选两只黑色卷毛的雌雄亲本杂交,F1出现了花斑色直毛的个体。不考虑突变,请回答相关问题:
(1)花斑色性状是部分灰色毛和棕色毛混合而来的性状,由此可知 A2 和 A3 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_________关系;等位基因 A1、A2 和 A3 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这种引起毛色性状改变的突变类型属于__________;若仅考虑毛色性状的遗传,该哺乳动物种群中毛色的基因型有多少种?________。
(2)亲本中的黑色卷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F1花斑色直毛的性别为__________性,F1的黑色卷毛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 。
(3)若F1有足够多的个体,则 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F2 中卷毛宠物的概率为_______ 。
【答案】 (1). 共显性 (2). 形态突变(或生化突变) (3). 6 (4). A1A2XBY 或 A1A3XBY (5). 雄 (6). 5/6 (7). 13/16
【解析】
【分析】
控制果蝇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和卷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毛色黑色的基因型是A1A1、A1A2、A1A3,灰色毛的基因型是A2A2,棕色毛的基因型是A3A3,花斑色毛的基因型是A2A3。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2 和 A3 基因纯合时分别表现为灰色、棕色,而A2 和 A3 基因共存时表现为花斑色,说明两个基因间表现为共显性关系;等位基因 A1、A2 和 A3 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突变后导致该动物毛色发生改变,这种引起毛色性状改变的突变类型属于形态突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三种毛色的基因型分别有3种、2种、1种,因此,关于毛色共有6种基因型。
(2)根据题意分析,黑毛个体杂交,后代出现花斑色,因此亲本黑毛的基因型是A1A2×A1A3;卷毛个体交配,后代出现直毛,说明直毛对卷毛是隐性,又由于卷毛和直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亲本卷毛的基因型是XBXb×XBY,因此亲本中的黑色卷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1A2XBY 或 A1A3XBY。由于父本没有Xb基因,因此后代直毛个体只能是雄性;子一代黑色卷毛雌性A1_XBX- 占3/4×1/2=3/8,黑色卷毛雌性纯合子A1A1XBXB占1/4×1/4=1/16,则黑色卷毛雌性中杂合子的比例=1-1/16÷3/8=5/6。
(3)关于毛形,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一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雌配子XB: Xb =3:1,雄配子XB:Xb:Y=1:1:2,则后代直毛的概率为1/4×(1/4+2/4)=3/16,因此F2 中卷毛宠物的概率=1-3/16=13/1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的基因型,再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思维解决高于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33.科学家研究发现酵母菌中蛋白质在液泡中降解的过程,首先由一种称为自噬体的囊泡逐渐吞没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然后与液泡相融。在液泡中,自噬体内容物被降解成更小的物质成分,为细胞提供自我更新所需的营养和材料。为验证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也会增强,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
材料与用具:培养瓶若干、酵母菌完全培养液、缺少营养物质的酵母菌培养液、液泡中缺乏降解酶的突变酵母菌若干(自噬体会在液泡中累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要求与说明:酵母菌培养具体方法、装片制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请将以下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取液泡中缺乏降解酶的突变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隔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2)预测实验组观察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表示两次观察结果)_______。
(3)观察酵母菌时,视野中杂质较多,但只要掌握住酵母菌形状和内部明显的液泡,尤其是经碘液染色后呈褐色的核和________色的淀粉粒这些特点,就可以跟其他杂菌区分开来。
(4)酵母菌中的液泡相当于人体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它们内部含有多种酶,这些酶原来存在于人体细胞的____________中。
【答案】 (1). 随机均分为两组,标为A组和B组 (2). 将A组酵母菌放入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酵母菌放入缺少营养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 (3). 取两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液泡中自噬体数量 (4). (5). 蓝 (6). 溶酶体 (7). 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也会增强,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有无,因变量是液泡中自噬体的累积情况;实验设计一般步骤:第一步是分组编号,第二步是控制自变量,第三步是因变量的测量与统计。
【详解】(1)①取液泡中缺乏降解酶的突变酵母随机均分为两组,标为A组和B组;
②将A组酵母菌放入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酵母菌放入缺少营养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
③每隔一段时间,取两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液泡中自噬体数量。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也会增强,实验组酵母菌培养液中缺少营养物质,因此随着时间推移,自噬体在酵母菌液泡中的积累数量会越来越多,如图:
。
(3)分析题干材料,酵母菌细胞中最明显的细胞器应是液泡,经碘液染色后,淀粉为蓝色。
(4)在酵母菌的液泡中,发生自噬体内容物的降解,因此液泡在酵母菌中的作用相当于溶酶体在人体细胞中的作用,溶酶体中水解酶来自高尔基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补充实验过程,并预测实验结果,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通过要求分析答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