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湖南省郴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湖南省郴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氨基酸 B. 血红蛋白 C. 呼吸酶 D. 消化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2.轴突是神经细胞的
A. 一种细胞器 B. 保护结构
C. 分泌物 D. 长的突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长的突起即为神经细胞的轴突。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
B、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B正确;
C、完成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两者不同,D错误。
故选B。
4.在一条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膜内外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及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故选C。
5.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
B. c是神经中枢,不受其他结构的调控
C. 来自c的神经冲动能够通过d传至e,使e作出反应
D. e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a是感受器,感受器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A错误;
B、c是神经中枢,受大脑的调控,B错误;
C、d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c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e效应器,e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C正确;
D、e是效应器,效应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作出一定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6.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位于( )
A. 突触前膜 B. 突触间隙
C. 突触后膜 D. 突触小泡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故选C。
7.人在抽血时能有意识地控制不让手缩回,控制不让手缩回的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 B. 下丘脑 C. 脊髓 D. 小脑
【答案】A
【解析】
【详解】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控制脊髓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故选A。
8.突触处的变化正确的是()
A.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化学信号→电信号 D. 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综上分析,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故选B。
9.下列关于人的各级中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小脑言语区中的w区有关
B.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C. 某人因发生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针刺足部有感觉
D. 某同学在运动会参加1000米长跑时呼吸急促,受脊髓调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有关,A错误;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正确;
C、某人因发生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针刺足部没有感觉,C错误;
D、脑干里有呼吸中枢,某同学呼吸急促,受脑干调控,D错误。
故选B。
10.“饲喂法”或“注射法”通常用于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可采用“饲喂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 )
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用“饲喂法”补充不会被分解,A正确;
B、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多肽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C错误;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D错误。
故选A。
1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 )
A. 甲状腺 B. 胸腺 C. 卵巢 D. 汗腺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甲状腺、胸腺、卵巢都能分泌对应的激素,属于内分泌腺,ABC错误;
D、汗腺往体外分泌汗液,属于外分泌腺,D正确。
故选D。
12.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3.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作用途径相同
B. 反应速度相同
C.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
D.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两者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完成,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A错误;
B、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体液调节反应缓慢,B错误;
C、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C正确;
D、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D错误。
故选C。
14.正常人在饭后半小时左右血糖浓度升高,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主要是( )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生长激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A正确;
B、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B错误;
C、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C错误;
D、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A。
15.下列细胞中,能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的是( )
A. 吞噬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
B、T细胞到相应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和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B错误;
C、B细胞到相应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和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正确;
D、红细胞是血细胞,不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D错误。
故选C。
16.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下列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 心脏 B. 骨髓 C. 胃 D. 肺
【答案】B
【解析】
【详解】A.心脏与血液循环有关,不是免疫器官,A错误;
B.骨髓、淋巴结等属于免疫器官,B正确;
C.胃是消化器官,不是免疫器官,C错误;
D.肺与呼吸有关,不是免疫器官,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C. 抗体、淋巴因子均是免疫活性物质
D. 抗体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均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D错误。
故选D。
18.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
A. B细胞 B. 浆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故本题答案为D。
19.下列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
A. 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B. 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C. 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D.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输入含有HIV的血液、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共用剃须刀都有可能传染艾滋病,ABD错误;
C、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C正确。
故选C。
20.在制备抗眼镜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眼镜蛇毒素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特异性免疫,抗体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故选B。
21.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 )
A. 白化病 B. 先天性心脏病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荨麻疹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白化病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属于遗传病,A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疾病,C正确;
D、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22.用扦插方法繁殖葡萄植株时,枝条上常留几个芽容易成活,是因为( )
A. 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根是由芽直接发育成的
C. 芽可以提供营养物质 D. 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的作用,并且芽能产生生长素,因此进行扦插时,用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生根成活。D正确。故选D。
23.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生长的影响分别是( )
A. 抑制 促进 B. 促进 抑制
C. 促进 促进 D. 抑制 抑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芽对应的曲线位于轴上方,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起促进作用,A点根对应的曲线位于轴下方,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起抑制作用,A正确。
故选A。
24.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
A. 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 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C. 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D. 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此浓度对小麦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杂草的生长起抑制作用,ACD错误;
B、由于杂草对此生长素浓度更敏感,此浓度对杂草起抑制作用,而对小麦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正确;故选B。
25.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 )
A. 两重性 B. 极性运输
C. 主动运输 D. 非极性运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A正确;
B、极性运输是生长素主要的运输方向,B错误;
C、主动运输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C错误;
D、非极性运输是生长素在韧皮部等特殊部位的运输方向,D错误。
故选A。
26.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措施调节的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27.有关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利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某高大木本珍稀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用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错误;
C、趋光性昆虫具有趋光的特点,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高大木本珍稀植物个体大,数目少,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逐个计数法,D正确。
故选B。
28.下列哪项不是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
A. 食物充足 B. 气候适宜
C. 没有天敌 D. 空间条件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9.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 竞争 B. 共生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等资源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3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90只鼠,第二次捕获57只鼠,其中有标志鼠30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 171只 B. 86只 C. 190只 D. 292只
【答案】A
【解析】
【详解】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90×57/30=171(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1.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物种组成及比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故本题选A。植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能表明群落中一定有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题中没有涉及物种的组成及比例,D错误。
3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的过程
B. 从裸岩阶段发展成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 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错误;
B、从裸岩阶段发展成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
C、火灾后的森林因为保留土壤条件,或者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A。
33.如图影响鸟类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食物 C. 氧气 D. 水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分析,影响鸟类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B正确。故选B。
3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依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形式是( )
A. 含碳的有机物 B. 二氧化碳 C. 碳酸盐 D. 碳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A正确。
故选A。
35.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3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
A. 第二营养级 B. 第三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 D. 初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植物是生产者,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消费者,以植物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和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选B。
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照射到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 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C. 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D. 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特点,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B错误;
C、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20%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
D、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正确。
故选D。
38.下列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 鸟类的鸣 B. 孔雀开屏
C. 昆虫的性信息素 D. 萤火虫发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鸟类的鸣叫传递的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孔雀开屏属于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昆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39.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是( )
A. 食用价值 B. 科研价值
C. 潜在价值 D. 药用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食用价值、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ABD错误;
C、潜在价值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C正确。故选C。
4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将环境保护升级到了新的高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不科学的是( )
A. 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D. 禁止一切开发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正确;
B、易地保护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B正确;
C、人类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是人体组织细胞生活环境组成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和③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__,其中的②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图中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当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升高/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H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①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_______决定,若其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1). 内环境 (2). 组织液 (3). 降低 (4). NaHCO3 (5). 蛋白质
【解析】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①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血浆蛋白)决定,若其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42.回答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__、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5个部分。
(2)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_______(促胰液素/生长素)
(3)实验证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_____、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等特点。
(4)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反射弧 (2). 神经中枢 (3). 促胰液激素(促胰液素) (4). 体液运输 (5). 清除
【解析】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5个部分。
(2)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
(3)实验证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等特点。
(4)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43.正常人血糖浓度的范围是80~120mg/dL,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B两人在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人中可能患糖尿病的是__________。
(2)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_________(肝糖原/肌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3)研究表明,下丘脑可以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说明血糖平衡是由_________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
(4)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两种激素表现为_________作用。
(5)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分级/反馈)调节。
【答案】 (1). B (2). 肝糖原 (3). 神经 (4). 拮抗 (5). 反馈
【解析】
【详解】(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在80~120mg/ml,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在160~180mg/ml,因此图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B。
(2)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3)研究表明,下丘脑可以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说明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
(4)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种激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5)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44.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问题。
(1)右图实验说明胚芽鞘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________。
(2)右图所示胚芽鞘中发生向左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
(3)在植物激素中,_________能细胞分裂,________能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_________。
【答案】 (1). 尖端 (2). 乙 (3). 细胞分裂素 (4). 乙烯 (5). 顶端优势
【解析】
【详解】(1)甲图遮光部位是尖端,表现为直立生长,乙图遮光部位是尖端下部,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实验说明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
(2)图示中乙图胚芽鞘发生向左弯曲生长。
(3)在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45.图甲为建构某生物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图乙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_________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_____点。
(2)图甲中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大于/等于/小于)死亡率。
(3)图乙表示_________型的种群,据统计,这与我国某阶段的年龄组成大体相似,预测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
【答案】 (1). a (2). b (3). 等于 (4). 增长 (5). 增加
【解析】
【详解】(1)图甲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害虫治理越早越好,故最佳点是在a点之前;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K/2,即b点,故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b点。
(2)图甲中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3)图乙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表示增长型的种群,预测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会增加。
46.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
(2)图中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将生物组织内的碳返回大气中。
(3)图中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还可通过____________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光合作用 (2).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CO2 (4). 单向流动 (5). 逐级递减
【解析】
【详解】(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图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作用将生物组织内的碳返回大气中。
(3)图中A表示化石染料,其中的碳除碳酸盐外还可通过燃烧以CO2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氨基酸 B. 血红蛋白 C. 呼吸酶 D. 消化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2.轴突是神经细胞的
A. 一种细胞器 B. 保护结构
C. 分泌物 D. 长的突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长的突起即为神经细胞的轴突。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
B、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B正确;
C、完成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两者不同,D错误。
故选B。
4.在一条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膜内外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及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故选C。
5.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
B. c是神经中枢,不受其他结构的调控
C. 来自c的神经冲动能够通过d传至e,使e作出反应
D. e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a是感受器,感受器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A错误;
B、c是神经中枢,受大脑的调控,B错误;
C、d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c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e效应器,e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C正确;
D、e是效应器,效应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作出一定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6.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位于( )
A. 突触前膜 B. 突触间隙
C. 突触后膜 D. 突触小泡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故选C。
7.人在抽血时能有意识地控制不让手缩回,控制不让手缩回的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 B. 下丘脑 C. 脊髓 D. 小脑
【答案】A
【解析】
【详解】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控制脊髓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故选A。
8.突触处的变化正确的是()
A.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化学信号→电信号 D. 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综上分析,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故选B。
9.下列关于人的各级中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小脑言语区中的w区有关
B.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C. 某人因发生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针刺足部有感觉
D. 某同学在运动会参加1000米长跑时呼吸急促,受脊髓调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有关,A错误;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正确;
C、某人因发生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针刺足部没有感觉,C错误;
D、脑干里有呼吸中枢,某同学呼吸急促,受脑干调控,D错误。
故选B。
10.“饲喂法”或“注射法”通常用于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可采用“饲喂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 )
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用“饲喂法”补充不会被分解,A正确;
B、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多肽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C错误;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D错误。
故选A。
1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 )
A. 甲状腺 B. 胸腺 C. 卵巢 D. 汗腺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甲状腺、胸腺、卵巢都能分泌对应的激素,属于内分泌腺,ABC错误;
D、汗腺往体外分泌汗液,属于外分泌腺,D正确。
故选D。
12.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3.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作用途径相同
B. 反应速度相同
C.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
D.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两者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完成,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A错误;
B、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体液调节反应缓慢,B错误;
C、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C正确;
D、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D错误。
故选C。
14.正常人在饭后半小时左右血糖浓度升高,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主要是( )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生长激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A正确;
B、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B错误;
C、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C错误;
D、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A。
15.下列细胞中,能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的是( )
A. 吞噬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
B、T细胞到相应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和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B错误;
C、B细胞到相应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和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正确;
D、红细胞是血细胞,不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D错误。
故选C。
16.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下列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 心脏 B. 骨髓 C. 胃 D. 肺
【答案】B
【解析】
【详解】A.心脏与血液循环有关,不是免疫器官,A错误;
B.骨髓、淋巴结等属于免疫器官,B正确;
C.胃是消化器官,不是免疫器官,C错误;
D.肺与呼吸有关,不是免疫器官,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C. 抗体、淋巴因子均是免疫活性物质
D. 抗体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均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D错误。
故选D。
18.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
A. B细胞 B. 浆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故本题答案为D。
19.下列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
A. 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B. 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C. 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D.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输入含有HIV的血液、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共用剃须刀都有可能传染艾滋病,ABD错误;
C、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C正确。
故选C。
20.在制备抗眼镜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眼镜蛇毒素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特异性免疫,抗体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故选B。
21.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 )
A. 白化病 B. 先天性心脏病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荨麻疹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白化病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属于遗传病,A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疾病,C正确;
D、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22.用扦插方法繁殖葡萄植株时,枝条上常留几个芽容易成活,是因为( )
A. 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根是由芽直接发育成的
C. 芽可以提供营养物质 D. 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的作用,并且芽能产生生长素,因此进行扦插时,用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生根成活。D正确。故选D。
23.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生长的影响分别是( )
A. 抑制 促进 B. 促进 抑制
C. 促进 促进 D. 抑制 抑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芽对应的曲线位于轴上方,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起促进作用,A点根对应的曲线位于轴下方,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起抑制作用,A正确。
故选A。
24.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
A. 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 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C. 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D. 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此浓度对小麦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杂草的生长起抑制作用,ACD错误;
B、由于杂草对此生长素浓度更敏感,此浓度对杂草起抑制作用,而对小麦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正确;故选B。
25.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 )
A. 两重性 B. 极性运输
C. 主动运输 D. 非极性运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A正确;
B、极性运输是生长素主要的运输方向,B错误;
C、主动运输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C错误;
D、非极性运输是生长素在韧皮部等特殊部位的运输方向,D错误。
故选A。
26.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措施调节的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27.有关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样方法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利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某高大木本珍稀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用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错误;
C、趋光性昆虫具有趋光的特点,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高大木本珍稀植物个体大,数目少,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逐个计数法,D正确。
故选B。
28.下列哪项不是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
A. 食物充足 B. 气候适宜
C. 没有天敌 D. 空间条件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9.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 竞争 B. 共生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等资源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3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90只鼠,第二次捕获57只鼠,其中有标志鼠30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 171只 B. 86只 C. 190只 D. 292只
【答案】A
【解析】
【详解】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90×57/30=171(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1.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物种组成及比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故本题选A。植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能表明群落中一定有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题中没有涉及物种的组成及比例,D错误。
3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的过程
B. 从裸岩阶段发展成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 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错误;
B、从裸岩阶段发展成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
C、火灾后的森林因为保留土壤条件,或者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A。
33.如图影响鸟类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食物 C. 氧气 D. 水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分析,影响鸟类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B正确。故选B。
3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依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形式是( )
A. 含碳的有机物 B. 二氧化碳 C. 碳酸盐 D. 碳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A正确。
故选A。
35.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3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
A. 第二营养级 B. 第三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 D. 初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植物是生产者,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消费者,以植物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和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选B。
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照射到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 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C. 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D. 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特点,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B错误;
C、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20%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
D、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正确。
故选D。
38.下列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 鸟类的鸣 B. 孔雀开屏
C. 昆虫的性信息素 D. 萤火虫发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鸟类的鸣叫传递的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孔雀开屏属于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昆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39.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是( )
A. 食用价值 B. 科研价值
C. 潜在价值 D. 药用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食用价值、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ABD错误;
C、潜在价值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C正确。故选C。
4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将环境保护升级到了新的高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不科学的是( )
A. 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D. 禁止一切开发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正确;
B、易地保护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B正确;
C、人类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是人体组织细胞生活环境组成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和③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__,其中的②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图中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当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升高/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H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①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_______决定,若其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1). 内环境 (2). 组织液 (3). 降低 (4). NaHCO3 (5). 蛋白质
【解析】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①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血浆蛋白)决定,若其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42.回答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__、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5个部分。
(2)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_______(促胰液素/生长素)
(3)实验证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_____、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等特点。
(4)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反射弧 (2). 神经中枢 (3). 促胰液激素(促胰液素) (4). 体液运输 (5). 清除
【解析】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5个部分。
(2)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
(3)实验证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等特点。
(4)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43.正常人血糖浓度的范围是80~120mg/dL,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B两人在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人中可能患糖尿病的是__________。
(2)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_________(肝糖原/肌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3)研究表明,下丘脑可以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说明血糖平衡是由_________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
(4)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两种激素表现为_________作用。
(5)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_(分级/反馈)调节。
【答案】 (1). B (2). 肝糖原 (3). 神经 (4). 拮抗 (5). 反馈
【解析】
【详解】(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在80~120mg/ml,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在160~180mg/ml,因此图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B。
(2)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3)研究表明,下丘脑可以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说明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
(4)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种激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5)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44.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问题。
(1)右图实验说明胚芽鞘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________。
(2)右图所示胚芽鞘中发生向左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
(3)在植物激素中,_________能细胞分裂,________能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_________。
【答案】 (1). 尖端 (2). 乙 (3). 细胞分裂素 (4). 乙烯 (5). 顶端优势
【解析】
【详解】(1)甲图遮光部位是尖端,表现为直立生长,乙图遮光部位是尖端下部,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实验说明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
(2)图示中乙图胚芽鞘发生向左弯曲生长。
(3)在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45.图甲为建构某生物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图乙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_________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_____点。
(2)图甲中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大于/等于/小于)死亡率。
(3)图乙表示_________型的种群,据统计,这与我国某阶段的年龄组成大体相似,预测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
【答案】 (1). a (2). b (3). 等于 (4). 增长 (5). 增加
【解析】
【详解】(1)图甲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害虫治理越早越好,故最佳点是在a点之前;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K/2,即b点,故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b点。
(2)图甲中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3)图乙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表示增长型的种群,预测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会增加。
46.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
(2)图中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将生物组织内的碳返回大气中。
(3)图中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还可通过____________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光合作用 (2).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CO2 (4). 单向流动 (5). 逐级递减
【解析】
【详解】(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图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作用将生物组织内的碳返回大气中。
(3)图中A表示化石染料,其中的碳除碳酸盐外还可通过燃烧以CO2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