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检测到的是( )
A.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 B. 氨基酸、淀粉、钠离子
C. 胃蛋白酶、蛋白质、葡萄糖 D.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呼吸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淀粉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葡萄糖,淀粉不是内环境的成,B错误;
C、胃蛋白酶在消化道中存在,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氧、尿素都是内环境成分,故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D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参加师大附中秋季运动会万米长跑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平衡与体温平衡
B.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细胞呼吸主要为无氧呼吸
C. 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
D. 当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该及时补偿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A正确;
B、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人体的细胞呼吸主要为有氧呼吸,B错误;
C、剧烈运动后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并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
D、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酶的活性受影响,酶促反应降低,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的
③毛细淋巴管的淋巴不可以直接形成组织液
④淋巴循环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Na+,①错误;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是由机体细胞合成的,小肠吸收来的是氨基酸,不能吸收蛋白质,②错误;
③淋巴经淋巴循环从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进入血浆,而不可以直接形成组织液,③正确;
④淋巴循环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成为血浆的部分,④正确。
故选D。
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组织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氧气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氧气则来自肺泡,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氧气浓度的大小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因此,A正确;B、C、D均错误。
故选A。
5.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在突触小体能完成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进而提供所需的能量,A正确;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B正确;
C、在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在突触小体内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错误。
故选D。
6.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 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C. 人体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神经递质不会在内环境中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即胰岛素,A错误;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B正确;
C、人体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神经中枢也可以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量,D错误。
故选B。
8.关于生物体内信号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信号分子不都是蛋白质但都是有机物
B. 信号分子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都需要消耗能量
C. 信号分子虽不构成细胞结构,但能起催化作用
D. 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有些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A错误;信号分析释放到细胞外不一定消耗能量,如二氧化碳、性激素等,B错误;信号分子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起催化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类、激素类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发生改变,二氧化碳类的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性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
9.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
B. 鼻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但不会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
D.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A、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A正确;
B、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而鼻炎是过敏反应,B错误;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选A。
10.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给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①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道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11.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A项,体温调节的过程需要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传入神经传导的信号综合分析后,通过传出神经的传递,使机体作出相关的应答,故A项错误;
B项,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B项正确;
C项,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C、D项错误。
12.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减毒的蛇毒作为抗原,注入家兔体内,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少数抗原的直接刺激,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即得到抗蛇毒毒素血清,这一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参与的过程是
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C
【解析】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参与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A正确;第三道防线产生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D正确;在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过程中,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吞噬细胞,C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B.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A正确;
B、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B.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
C. 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D.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适宜强度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形成反射,A错误;
B、所有的感觉不构成反射,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感受器、传入神经或大脑皮层受损,没有运动产生,有可能是反射弧的其他部分,B错误;
C、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但反射弧不完整时刺激反射弧的其他部分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能识别抗原,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B. 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浆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
B、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也不能增殖分化,D错误;
D、效应T细胞对侵染进入抗原的靶细胞进行识别并进行攻击,D错误。
故选B。
17.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B. 狂犬病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C.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
D.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狗咬伤后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同时抑制厌氧菌繁殖,A正确;
注射狂犬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相对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够杀死体液中的病毒,而对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18.图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得到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
C. ab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强
D. b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对某一器官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A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据图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芽,B正确;曲线ab段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正确;b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弱,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无影响即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而c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
19.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
B.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的
D. 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受高浓度乙烯的抑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A正确;
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除了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外,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错误;
C、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的,C正确;
D、当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的生成,而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 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 迁入率由序号4或5代表
C. 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 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正确。
B、4、5可代表迁入率或迁出率,可以互换。正确。
C、序号2代表出生率,因为序号2与6年龄组成,和7性别比例两个因素都有关,而死亡率只与6年龄组成有关。错误。
D、年龄结构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由此可确定6年龄组成,7性别比例。正确。
本题需选错误选项,故选C。
21.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含量上升
B. 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
C. 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
D. 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量增加,A错误。
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B正确。
C、寒冷剌激下,激素Ⅱ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C正确。
D、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作为腺体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它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 )
A. 杨树顶芽的生长
B. 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
C. 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
D. 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
【答案】A
【解析】
杨树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长,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故A正确;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促进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生长,即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需要尖端供应生长素,故B错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生长素,故C错误;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的生长,故D错误.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花脱落
②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发芽
③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④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A. 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①正确;
②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②错误;
③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③正确;
④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染色体数目不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④错误。
故选D。
24.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
A.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用抽样检测法
B. 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C.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
D. 调查植物上的蚜虫密度,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A、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时,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A正确;
B、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
C、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是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时间较短,C正确;
D、调查植物上的蚜虫密度,跳蝻的密度,由于蚜虫和跳蝻活动范围小,运动力弱,故可以采用样方法,D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B. 种群数量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
C. 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
D.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只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而不是引起K值的变化,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A错误;
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B正确。
C、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减少,C正确;
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可使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故选A。
2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B. 多数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C. 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D. 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A正确;
B、多数情况下演替的方向是朝着物种丰富度提高,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的方向进行的,故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B正确;
C、对于蚜虫、跳蝻活动力弱的害虫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种间关系之间存在信息实现相互制约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的,C正确;
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物的种类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2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 D 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 10%~20%
C. 在图中 C 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D点时甲种群的数量相当于K/2点,增长速率最大,A项正确;稳定状态时,输入到乙种群的能量约占甲种群同化量的10%〜20%,B项错误;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 C项错误;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甲、乙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使甲种群灭绝,D项错误。
28.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C.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反映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杂草和豆苗会在空间、能量、营养等方面存在竞争,故该诗句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故“螟蛉有子,蜾嬴负之”是一种捕食关系,B错误;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萤火虫间通过光传递的物理信息,C正确;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D正确。
故选B。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B.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C.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
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物质和能量条件,A正确;
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营自养生活的原核生物,B正确;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不能把无机物变成自身的有机物,都需要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故都是异养生物,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组分以及复杂的食物网,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B. 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种间关系
C. 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
B、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B错误;
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了生物的种类,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31.如图是某种群10年内增长倍数的变化趋势(λ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正确的说法是( )
A. 0-5年种群基本没有环境压力
B. 5-7年种群的数量一直减少
C. 7-9年种群数量稳步上升
D. 9-10年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0-5年种群λ值稳定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故基本没有环境压力,A正确;
B、当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图中第5开始并未下降,B错误;
C、7-9年种群的λ值一直小于1,故该时间段种群数量一直下降,C错误;
D、9-10年种群的λ值一直小于1,故种群数量一直下降,D错误。
故选A。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C. 草与蛇比较,草数量的变化对该食物网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影响程度较小
D. 即使兔流向鹰和兔流向狐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鹰和狐从兔体内同化的能量也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食物网中有草→鼠→蛇→鹰、草→鼠→鹰、草→鼠→狐、草→兔→狐、草→兔→鹰5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A正确;
B、据图可知,该食物链中的蛇和鹰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正确;
C、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其他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都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的数量的影响较大,C错误;
D、如果兔流向鹰和狐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只有当鹰和狐捕食兔的量相同的情况下,鹰和狐从兔体内同化的能量才相同,否则将不相同,D正确。
故选C。
3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往往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 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A正确。
B、其中④代表的是三级消费者的摄入量,所以三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量实质属于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一部分,如果流入分解者,则应包含在⑤中,B正确。
C、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中被生产者直接固定的总能量,如果是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必然有人工补充输入的有机饲料,所以流经鱼塘的总能量应大于①,C错误。
D、②为初级消费者的流入量,③为次级消费者的流入量,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可表示为③/②×100%,D正确。
故选C。
34.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 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项错误;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B项错误;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D项错误。
故选C。
35.图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C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也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C. A可代表大气中的CO2库
D.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E、F、D、B之间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C为分解者,不占营养级,A错误;
B、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将环境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故也是碳循环的一部分,B正确;
C、由分析可知:A可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正确;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E、F、D、B之间传递,D正确。
故选A。
36.对以下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 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跑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 丙图,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 图丁中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中细菌或病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图为反射弧,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
B、乙图为内环境,其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丙图为生长素双重性曲线图,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正确;
D、丁图为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可以消灭靶细胞,但不能直接杀死靶细胞中的细菌或病毒,D错误。
故选C。
37.关于生物学知识的判断,正确的有
①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②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④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会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减少引起性激素的减少,①正确;油菜要得到的是种子,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会影响种子的形成,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可避免减产, ②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③错误;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是协调内环境稳态的,有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④错误。故选A。
38.下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
A. ①睾丸,②全身细胞,A雌性激素
B. ①小肠黏膜,②胰腺,A促胰液素
C.①中间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D. ①下丘脑,②垂体细胞,A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是睾丸,则A是雄性激素,雄性激素主要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促进雄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因此②不能是全身细胞,A错误;
B、如果①是小肠黏膜,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②胰腺的分泌,B正确;
C、①是中间神经元,A是神经递质,则②应当是传出神经元,C错误;
D、如果①是下丘脑,②是垂体细胞,则A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故选B。
39.某兴趣小组在调查麻雀密度时,用捕鸟网捕获了50只鸟,其中麻雀20只,做好标记后放生。1个月后,在同样的地点又捕获了5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麻雀5只,没有标记的麻雀10只。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 小于60只 B. 大于60只 C. 小于220只 D. 大于220只
【答案】A
【解析】
【详解】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20×(10+5)÷5=60只,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公式中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故实际该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60只,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②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A. ②④⑥ B. ③⑤⑦
C. ②④⑥⑦ D. ①③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①错误;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④正确;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⑤错误;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的花才能可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②④⑥,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⑤⑥⑨中可以被蛋白酶分解的是___________。
(2)冬泳时,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___________受到刺激并通过神经元传入___________形成冷觉,并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系列改变,使激素⑥的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以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激素⑥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_____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这样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激素共同特征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②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③激素是体内高效能的生物催化物质 ④激素发挥作用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⑤⑨ (2). 冷觉(或温度)感受器 (3). 大脑皮层 (4). 下丘脑和垂体 (5). (负)反馈调节 (6). ①②④ (7). 神经一体液—免疫
【解析】
【详解】(1)图中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⑨为胰岛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而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的衍生物,根据酶的专一性,可以被蛋白酶分解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即⑤⑨。
(2)寒冷剌激时,皮肤中的冷觉(或温度)感受器受刺激并通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或细胞代谢), 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激素⑥即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3)①激素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均有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①正确;②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不参与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起调节作用,故激素是信息分子,②正确;③激素是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不具有催化作用,③错误;④激素发挥作用需要与特定的受体进行结合,然后才能发挥作用,④正确。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2.下图是突触及突触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
(2)图2中a段表示________(静息/动作)电位,此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的外流,改变Na+浓度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此电位。b点时膜外是________(正/负)电位。
(3)乙酰胆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内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 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阴/阳)离子内流,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 (1). 组织液 (2). 静息 (3). 不影响 (4). 负 (5). 突触小泡 (6). 突触后膜 (7). 阳
【解析】
【详解】(1)图1中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由图可知,A处膜电位变化曲线中,a段是静息电位,影响其电位差的是钾离子外流,若改变钠离子浓度影响的是动作电位,不会影响静息电位。b点是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乙酰胆碱储存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当它与受体结合后,会使阳离子内流,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43.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法。野外的成年野兔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___________信息。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
(3)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4)如果该区域存在华南虎,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5)如图甲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f表示能量值。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图甲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该营养级的_______。
②图甲中捕食者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
③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J)
现存个体中的能量(×106J)
呼吸消耗量(×106J)
Ⅰ
900
200
590
Ⅱ
18
8
10
Ⅲ
100
15
64
Ⅳ
15
3
9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标志重捕 (3). 化学 (4).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 土壤 (6).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7). 同化量 (8).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 900 (10). 15%
【解析】
【详解】(1)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植物而言,一般采用样方法,在展开调查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许多动物,如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该动物的种群密度。野外的成年野兔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尿液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故叫做化学信息。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过程应为次生演替。
(4)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对该区域存在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5)①图甲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因为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
②图甲中捕食者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表格中,Ⅰ表示生产者;Ⅱ表示分解者;Ⅲ表示初级消费者;Ⅳ表示次级消费者,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为900×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是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之比,再乘上百分之百,即15%。
44.Ⅰ、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干扰素基因缺失的小鼠不能产生成熟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干扰素基因缺失的小鼠进行了基因治疗。请回答:
(1)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小鼠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基因表达载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间。
(2)将干扰素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细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__可以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分子上,再将能正常表达干扰素的细胞转入到小鼠体内,这种基因治疗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
Ⅱ、苦荞是一种有名的经济植物,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血脂等功效。CHS是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酶。有人把经修饰的CHS基因导入苦荞细胞中,培育高产黄酮苦荞品系。按图示回答:
(3)过程①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与Ti质粒连接成重组Ti质粒的酶称为_____。这种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T4噬菌体中分离得到的,另一类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称为__________。这两类酶都能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_____键。
(4)图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对过程②操作前,需先用Ca2+处理农杆菌,使其成为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启动子 (2). 终止子 (3). 显微注射技术 (4). DNA分子杂交 (5). 体外基因治疗 (6). DNA连接酶 (7). E.coliDNA连接酶 (8). 磷酸二酯 (9). 农杆菌转化法 (10). 感受态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只有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基因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干扰素基因才能在小鼠细胞中高效表达。
(2)由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故应该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干扰素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细胞,采用DNA分子杂交可以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分子上,再将能正常表达干扰素的细胞转入到小鼠体内,这种基因治疗方法称为体外基因治疗。
(3)过程①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中用DNA连接酶将修饰后的CHS基因与Ti质粒连接成重组Ti质粒。该酶作用的部位是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作用的对象是DNA的片段,即能够将两个DNA片段通过重新构建磷酸二酯键相连,这种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T4噬菌体中分离得到的,另一类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称为E.coliDNA连接酶。
(4)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故图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农杆菌转化法,对过程②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的过程,在该操作前,通常先用Ca2+处理农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以提高转化率。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检测到的是( )
A.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 B. 氨基酸、淀粉、钠离子
C. 胃蛋白酶、蛋白质、葡萄糖 D.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呼吸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淀粉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葡萄糖,淀粉不是内环境的成,B错误;
C、胃蛋白酶在消化道中存在,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氧、尿素都是内环境成分,故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D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参加师大附中秋季运动会万米长跑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平衡与体温平衡
B.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细胞呼吸主要为无氧呼吸
C. 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
D. 当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该及时补偿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A正确;
B、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人体的细胞呼吸主要为有氧呼吸,B错误;
C、剧烈运动后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并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
D、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酶的活性受影响,酶促反应降低,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的
③毛细淋巴管的淋巴不可以直接形成组织液
④淋巴循环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Na+,①错误;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是由机体细胞合成的,小肠吸收来的是氨基酸,不能吸收蛋白质,②错误;
③淋巴经淋巴循环从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进入血浆,而不可以直接形成组织液,③正确;
④淋巴循环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成为血浆的部分,④正确。
故选D。
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组织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氧气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氧气则来自肺泡,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氧气浓度的大小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因此,A正确;B、C、D均错误。
故选A。
5.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在突触小体能完成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进而提供所需的能量,A正确;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B正确;
C、在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在突触小体内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错误。
故选D。
6.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 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C. 人体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神经递质不会在内环境中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即胰岛素,A错误;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B正确;
C、人体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神经中枢也可以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量,D错误。
故选B。
8.关于生物体内信号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信号分子不都是蛋白质但都是有机物
B. 信号分子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都需要消耗能量
C. 信号分子虽不构成细胞结构,但能起催化作用
D. 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有些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A错误;信号分析释放到细胞外不一定消耗能量,如二氧化碳、性激素等,B错误;信号分子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起催化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类、激素类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发生改变,二氧化碳类的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性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
9.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
B. 鼻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但不会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
D.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A、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A正确;
B、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而鼻炎是过敏反应,B错误;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选A。
10.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给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①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道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11.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A项,体温调节的过程需要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传入神经传导的信号综合分析后,通过传出神经的传递,使机体作出相关的应答,故A项错误;
B项,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B项正确;
C项,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C、D项错误。
12.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减毒的蛇毒作为抗原,注入家兔体内,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少数抗原的直接刺激,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即得到抗蛇毒毒素血清,这一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参与的过程是
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C
【解析】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参与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A正确;第三道防线产生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D正确;在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过程中,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吞噬细胞,C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B.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A正确;
B、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B.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
C. 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D.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适宜强度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形成反射,A错误;
B、所有的感觉不构成反射,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感受器、传入神经或大脑皮层受损,没有运动产生,有可能是反射弧的其他部分,B错误;
C、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但反射弧不完整时刺激反射弧的其他部分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能识别抗原,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B. 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浆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
B、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也不能增殖分化,D错误;
D、效应T细胞对侵染进入抗原的靶细胞进行识别并进行攻击,D错误。
故选B。
17.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B. 狂犬病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C.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
D.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狗咬伤后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同时抑制厌氧菌繁殖,A正确;
注射狂犬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相对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够杀死体液中的病毒,而对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18.图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得到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
C. ab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强
D. b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对某一器官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A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据图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芽,B正确;曲线ab段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正确;b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弱,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无影响即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而c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
19.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
B.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C.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的
D. 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受高浓度乙烯的抑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A正确;
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除了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外,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错误;
C、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的,C正确;
D、当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的生成,而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 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 迁入率由序号4或5代表
C. 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 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正确。
B、4、5可代表迁入率或迁出率,可以互换。正确。
C、序号2代表出生率,因为序号2与6年龄组成,和7性别比例两个因素都有关,而死亡率只与6年龄组成有关。错误。
D、年龄结构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由此可确定6年龄组成,7性别比例。正确。
本题需选错误选项,故选C。
21.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含量上升
B. 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
C. 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
D. 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量增加,A错误。
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B正确。
C、寒冷剌激下,激素Ⅱ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C正确。
D、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作为腺体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它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 )
A. 杨树顶芽的生长
B. 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
C. 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
D. 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
【答案】A
【解析】
杨树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长,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故A正确;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促进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生长,即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需要尖端供应生长素,故B错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生长素,故C错误;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的生长,故D错误.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花脱落
②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发芽
③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④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A. 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①正确;
②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②错误;
③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③正确;
④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染色体数目不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④错误。
故选D。
24.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
A.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用抽样检测法
B. 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C.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
D. 调查植物上的蚜虫密度,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A、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时,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A正确;
B、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
C、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是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时间较短,C正确;
D、调查植物上的蚜虫密度,跳蝻的密度,由于蚜虫和跳蝻活动范围小,运动力弱,故可以采用样方法,D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B. 种群数量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
C. 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
D.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只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而不是引起K值的变化,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A错误;
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B正确。
C、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减少,C正确;
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可使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故选A。
2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B. 多数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C. 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D. 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A正确;
B、多数情况下演替的方向是朝着物种丰富度提高,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的方向进行的,故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B正确;
C、对于蚜虫、跳蝻活动力弱的害虫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种间关系之间存在信息实现相互制约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的,C正确;
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物的种类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2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 D 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 10%~20%
C. 在图中 C 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D点时甲种群的数量相当于K/2点,增长速率最大,A项正确;稳定状态时,输入到乙种群的能量约占甲种群同化量的10%〜20%,B项错误;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 C项错误;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甲、乙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使甲种群灭绝,D项错误。
28.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C.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反映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杂草和豆苗会在空间、能量、营养等方面存在竞争,故该诗句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故“螟蛉有子,蜾嬴负之”是一种捕食关系,B错误;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萤火虫间通过光传递的物理信息,C正确;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D正确。
故选B。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B.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C.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
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物质和能量条件,A正确;
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营自养生活的原核生物,B正确;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不能把无机物变成自身的有机物,都需要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故都是异养生物,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组分以及复杂的食物网,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B. 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种间关系
C. 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
B、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B错误;
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了生物的种类,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31.如图是某种群10年内增长倍数的变化趋势(λ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正确的说法是( )
A. 0-5年种群基本没有环境压力
B. 5-7年种群的数量一直减少
C. 7-9年种群数量稳步上升
D. 9-10年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0-5年种群λ值稳定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故基本没有环境压力,A正确;
B、当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图中第5开始并未下降,B错误;
C、7-9年种群的λ值一直小于1,故该时间段种群数量一直下降,C错误;
D、9-10年种群的λ值一直小于1,故种群数量一直下降,D错误。
故选A。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C. 草与蛇比较,草数量的变化对该食物网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影响程度较小
D. 即使兔流向鹰和兔流向狐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鹰和狐从兔体内同化的能量也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食物网中有草→鼠→蛇→鹰、草→鼠→鹰、草→鼠→狐、草→兔→狐、草→兔→鹰5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A正确;
B、据图可知,该食物链中的蛇和鹰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正确;
C、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其他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都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的数量的影响较大,C错误;
D、如果兔流向鹰和狐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只有当鹰和狐捕食兔的量相同的情况下,鹰和狐从兔体内同化的能量才相同,否则将不相同,D正确。
故选C。
3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往往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 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A正确。
B、其中④代表的是三级消费者的摄入量,所以三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量实质属于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一部分,如果流入分解者,则应包含在⑤中,B正确。
C、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中被生产者直接固定的总能量,如果是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必然有人工补充输入的有机饲料,所以流经鱼塘的总能量应大于①,C错误。
D、②为初级消费者的流入量,③为次级消费者的流入量,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可表示为③/②×100%,D正确。
故选C。
34.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 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项错误;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B项错误;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D项错误。
故选C。
35.图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C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也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C. A可代表大气中的CO2库
D.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E、F、D、B之间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C为分解者,不占营养级,A错误;
B、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将环境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故也是碳循环的一部分,B正确;
C、由分析可知:A可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正确;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E、F、D、B之间传递,D正确。
故选A。
36.对以下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 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跑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 丙图,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 图丁中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中细菌或病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图为反射弧,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
B、乙图为内环境,其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丙图为生长素双重性曲线图,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正确;
D、丁图为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可以消灭靶细胞,但不能直接杀死靶细胞中的细菌或病毒,D错误。
故选C。
37.关于生物学知识的判断,正确的有
①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②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④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会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减少引起性激素的减少,①正确;油菜要得到的是种子,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会影响种子的形成,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可避免减产, ②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③错误;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是协调内环境稳态的,有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④错误。故选A。
38.下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
A. ①睾丸,②全身细胞,A雌性激素
B. ①小肠黏膜,②胰腺,A促胰液素
C.①中间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D. ①下丘脑,②垂体细胞,A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是睾丸,则A是雄性激素,雄性激素主要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促进雄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因此②不能是全身细胞,A错误;
B、如果①是小肠黏膜,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②胰腺的分泌,B正确;
C、①是中间神经元,A是神经递质,则②应当是传出神经元,C错误;
D、如果①是下丘脑,②是垂体细胞,则A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故选B。
39.某兴趣小组在调查麻雀密度时,用捕鸟网捕获了50只鸟,其中麻雀20只,做好标记后放生。1个月后,在同样的地点又捕获了5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麻雀5只,没有标记的麻雀10只。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 小于60只 B. 大于60只 C. 小于220只 D. 大于220只
【答案】A
【解析】
【详解】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20×(10+5)÷5=60只,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公式中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故实际该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60只,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②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A. ②④⑥ B. ③⑤⑦
C. ②④⑥⑦ D. ①③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①错误;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④正确;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⑤错误;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的花才能可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②④⑥,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⑤⑥⑨中可以被蛋白酶分解的是___________。
(2)冬泳时,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___________受到刺激并通过神经元传入___________形成冷觉,并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系列改变,使激素⑥的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以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激素⑥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_____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这样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激素共同特征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②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③激素是体内高效能的生物催化物质 ④激素发挥作用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⑤⑨ (2). 冷觉(或温度)感受器 (3). 大脑皮层 (4). 下丘脑和垂体 (5). (负)反馈调节 (6). ①②④ (7). 神经一体液—免疫
【解析】
【详解】(1)图中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⑨为胰岛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而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的衍生物,根据酶的专一性,可以被蛋白酶分解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即⑤⑨。
(2)寒冷剌激时,皮肤中的冷觉(或温度)感受器受刺激并通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或细胞代谢), 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激素⑥即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3)①激素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均有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①正确;②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不参与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起调节作用,故激素是信息分子,②正确;③激素是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不具有催化作用,③错误;④激素发挥作用需要与特定的受体进行结合,然后才能发挥作用,④正确。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2.下图是突触及突触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
(2)图2中a段表示________(静息/动作)电位,此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的外流,改变Na+浓度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此电位。b点时膜外是________(正/负)电位。
(3)乙酰胆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内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 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阴/阳)离子内流,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 (1). 组织液 (2). 静息 (3). 不影响 (4). 负 (5). 突触小泡 (6). 突触后膜 (7). 阳
【解析】
【详解】(1)图1中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由图可知,A处膜电位变化曲线中,a段是静息电位,影响其电位差的是钾离子外流,若改变钠离子浓度影响的是动作电位,不会影响静息电位。b点是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乙酰胆碱储存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当它与受体结合后,会使阳离子内流,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43.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法。野外的成年野兔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___________信息。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
(3)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4)如果该区域存在华南虎,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5)如图甲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f表示能量值。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图甲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该营养级的_______。
②图甲中捕食者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
③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J)
现存个体中的能量(×106J)
呼吸消耗量(×106J)
Ⅰ
900
200
590
Ⅱ
18
8
10
Ⅲ
100
15
64
Ⅳ
15
3
9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标志重捕 (3). 化学 (4).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 土壤 (6).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7). 同化量 (8).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 900 (10). 15%
【解析】
【详解】(1)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植物而言,一般采用样方法,在展开调查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许多动物,如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该动物的种群密度。野外的成年野兔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尿液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故叫做化学信息。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过程应为次生演替。
(4)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对该区域存在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5)①图甲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因为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
②图甲中捕食者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表格中,Ⅰ表示生产者;Ⅱ表示分解者;Ⅲ表示初级消费者;Ⅳ表示次级消费者,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为900×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是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之比,再乘上百分之百,即15%。
44.Ⅰ、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干扰素基因缺失的小鼠不能产生成熟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干扰素基因缺失的小鼠进行了基因治疗。请回答:
(1)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小鼠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基因表达载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间。
(2)将干扰素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细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__可以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分子上,再将能正常表达干扰素的细胞转入到小鼠体内,这种基因治疗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
Ⅱ、苦荞是一种有名的经济植物,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血脂等功效。CHS是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酶。有人把经修饰的CHS基因导入苦荞细胞中,培育高产黄酮苦荞品系。按图示回答:
(3)过程①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与Ti质粒连接成重组Ti质粒的酶称为_____。这种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T4噬菌体中分离得到的,另一类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称为__________。这两类酶都能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_____键。
(4)图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对过程②操作前,需先用Ca2+处理农杆菌,使其成为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启动子 (2). 终止子 (3). 显微注射技术 (4). DNA分子杂交 (5). 体外基因治疗 (6). DNA连接酶 (7). E.coliDNA连接酶 (8). 磷酸二酯 (9). 农杆菌转化法 (10). 感受态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只有把来自c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基因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干扰素基因才能在小鼠细胞中高效表达。
(2)由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故应该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干扰素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细胞,采用DNA分子杂交可以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分子上,再将能正常表达干扰素的细胞转入到小鼠体内,这种基因治疗方法称为体外基因治疗。
(3)过程①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该过程中用DNA连接酶将修饰后的CHS基因与Ti质粒连接成重组Ti质粒。该酶作用的部位是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作用的对象是DNA的片段,即能够将两个DNA片段通过重新构建磷酸二酯键相连,这种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T4噬菌体中分离得到的,另一类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称为E.coliDNA连接酶。
(4)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故图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农杆菌转化法,对过程②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的过程,在该操作前,通常先用Ca2+处理农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以提高转化率。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