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伊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轻带表示14N-14N的DNA分子
B. 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三条条带
D. 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条链都含14N的双链 DNA密度最小,位于轻带,A正确;图示DNA复制过程,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B正确;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了轻带和中带,没有重带,C错误;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都是一半在重带,一半在轻带,D正确。
2.首次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摩尔根的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
C. 萨顿的蝗虫实验 D. 魏斯曼的马蛔虫实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萨顿的蝗虫实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魏斯曼的马蛔虫实验发现了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3. 外形相似但不同种的鱼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将精子和卵排出体外,它们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原因是( )
A. 地理隔离 B. 形态隔离
C. 行为隔离 D. 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
外形相似但不同“种”的鱼属于不同物种,尽管生活在同一地点,但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是不能完成受精的。故选:D。
4.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 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D错误。
5.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C. 血浆渗透压降低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B错误。
C、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6.下图表示研究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运输的实验,琼脂块甲和乙位置如图所示。下表是验装置在黑暗中和单侧光照时,琼脂块甲和乙中生长素的相对量,该实验说明( )
琼脂块
收集到的生长素相对量
黑暗
单侧光照
甲
21
33
乙
79
67
A. 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比有光时更多
B. 光线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
C. 单侧光使胚芽鞘弯向光源
D. 生长素只能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
【答案】B
【解析】
【详解】A、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21+79=100)与有光时(33+67=100)一样多,说明光线与生长素的产生无关,A错误;
B、有单侧光照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33)高于黑暗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21),说明单侧光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B正确;
C、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所以无法得出单侧光使胚芽鞘弯向光源这一结论,C错误;
D、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组证明生长素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D错误。
故选:B。
7.小鼠体细胞核DNA含量为2N,其细胞中mT蛋白对精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若敲除控制合成mT蛋白的基因,检测并统计小鼠曲细精管中相关细胞中核DNA含量及细胞数目比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细胞类型(核DNA含量)
正常鼠的细胞数目比率(%)
敲除鼠细胞数目比率(%)
细胞A(N)
46.4
25.7
细胞B(2N)
16.7
40.6
细胞C(4N)
25.2
23.8
A. 细胞A和细胞B的类型分别是精子和精原细胞
B. 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C. 敲除鼠的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 核DNA含量由2N到4N的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A的类型是精细胞或精子,细胞B的类型是精原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细胞C可以表示初级精母细胞,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略有下降,B错误;
C、敲除鼠细胞B的数目比率明显大于正常鼠的细胞数目比率,说明敲除鼠的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
D、核DNA含量由2N到4N的变化过程中进行DNA复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8.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雄性,ZW雌性)。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睾丸的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卵巢的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因素影响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
B. 鸡群中可能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雌性个体
C. 正常的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后,其染色体组成改变为ZZ
D. 性反转的公鸡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
【答案】C
【解析】
【详解】正常卵细胞中不一定有Z染色体,A正确;根据题意只含一条Z染色体的个体将发育成雌性,B正确;性反转母鸡的染色体组成仍为ZW,C错误;因WW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故选C。
9.摩尔根在果蝇野生型个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发现F1全为红眼,F2有白眼雄果蝇,请问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为1∶1
B. 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中比例均为1∶1
C. F1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D. 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答案】C
【解析】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红眼和白眼,且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10.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接近3:1的分离比,下列属于满足分离定律的必需条件是( )
①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纯合子②每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等位基因完全显性③各代配子数目相等且发育良好及正常受精④实验的群体数量大,个体数量足够多⑤雌、雄配子数目相等且结合受精的机会相等⑥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纯合子,①正确;
②每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等位基因完全显性,②正确;
③各代配子数目不一定相等,③错误;
④实验的群体数量大,个体数量足够多,④正确;
⑤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⑤错误;
⑥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⑥正确;
①②④⑥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聚合酶催化碱基对之间氢键的连接
C. 每个 DNA分子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DNA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答案】D
【解析】
【详解】A.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
B.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B错误;
C.根据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可知,每个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
故选D。
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A正确;
B、噬菌体必须寄生在活菌中才能培养,所以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用35S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中获得的,B错误;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菌体分离,C错误;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A。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诱导染色体加倍时低温或秋水仙素主要是影响有丝分裂的后期
B. 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的缩短育种年限
C.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D. 有致病基因时不一定会患病,没有致病基因时一定不会患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秋水仙素和低温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A错误;
B、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加倍两个过程,C错误;
D、有致病基因时不一定患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无致病基因时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不同于其他变异类型的是
A. 猫叫综合症 B. 果蝇的棒状眼
C. 果蝇的缺刻翅 D. 无籽西瓜
【答案】D
【解析】
【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所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重复的结果,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果蝇的缺刻翅是由染色体上一个片段缺失导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无籽西瓜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D。
15. 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 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 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分析发现各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所以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不能互为等位基因,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发现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个数越来越多,最终癌变,B正确;
C.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C错误;
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但是不一定传给子代个体,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16.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注 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
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
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
K
-K-P…
能
0
突变型
…P-
R
-K-P…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12蛋白结构改变是其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根本原因
B.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D. 突变型通过翻译产生的多肽链第一个氨基酸一定为甲硫氨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 S12蛋白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其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根本原因,A错误;
B. 由上分析可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B正确;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错误;
D. 突变型通过翻译产生的多肽链需要进行加工,第一个氨基酸一般不为甲硫氨酸或缬氨酸,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3:1
B. 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杂交亲本都是纯合子,所以F1基因型可设Aa,由于其减数分裂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所以会产生含A和a的两种花粉,比例是1:1。由此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A错误。
B.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方式是多倍体育种,其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
D.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D正确。
故本题选择A。
18.如图1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方法。图2为物种形成过程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
B. 图1和图2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a可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D. 图1中①和③均使用了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形成才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
B、新物种诞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经典过程为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量变),发生质的飞跃(基因库差异显著),形成生殖隔离。骤变式物种诞生的过程,如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四倍体西瓜,则可以不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B错误;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大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所以a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发育的单倍体幼苗,使其恢复可育。多倍体育种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D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外界环境因素不变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会不变
B. 稳态的维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且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
C. 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一直维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外界环境因素不变时,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A错误;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且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B正确;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错误;
D、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会发生变化,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2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①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②增多,A正确;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B正确;
C、①血浆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③淋巴或①血浆,D错误。
故选D。
21.在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过程中,某同学以自来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①②⑤
B.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C. 起对照作用的是③
D. 图中的结果表明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C、清水组是对照组,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②⑤,缓冲液组应该是①④,AC错误;
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B正确;
D、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血浆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维持PH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22.下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 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 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b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就受影响,D错误。
故选D。
2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 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
B. Ca2+内流引发细胞胞吐进而释放胰岛素
C. 胞内ATP浓度增加,K+外流受阻明显,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TP水解产生的磷酸与K+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K+离子外流受阻,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所以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
C. 胞内ATP浓度增加,说明合成ATP时消耗了大量的磷酸,则细胞中磷酸减少,K+通道打开,K+外流增加,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C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文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至神经中枢,进而传向大脑皮层,因此患者对刺激有感觉。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即传出神经受损,所以神经中枢发出的兴奋不能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肌肉)无法应答,因此运动障碍。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选择B。
25.下面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甲患者
乙患者
T3(ng/dL)
4.1
345.1
10~200
T4(ng/dL)
2.8
15.8
5.5~12
TSH(ulu/mL)
22.7
0.1
0.2~7.0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A. 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 某正常人处于温暖的室内,此时其血液中T4的含量将低于5.5ng/dL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 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状腺肿大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甲亢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于正常值,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因此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
B、某正常人处于温暖的室内,此时其血液中T4的含量将在5.5~12ng/dL之间,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影响其分泌TSH,C正确;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26.如图为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示意图,f所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b、c为相邻的神经元,g的神经纤维搭在肌肉上。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肌肉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d点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 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C. 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则c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
D. 某物质由f释放后被肌肉接受,可使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
【详解】A、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处兴奋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因此d点处不可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由于Na+内流,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正确;
C、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会传导到神经元b,神经元b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产生兴奋,即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
D、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某物质由f释放后被肌肉接受,可使肌肉收缩,D正确。
故选A。
27.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D.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C正确;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调节,相关中枢是③和⑤,婴儿经常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2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中,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建立静态的物理模型
B. 人体热量散失的途径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C. 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D. 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有可能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A错误;
B、体温调节过程中,热量散失的途径主要是汗液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散热,B错误;
C、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也在下丘脑,C错误;
D、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有可能起作用,D正确。
故选D。
29.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是
A. 当抗原进入人体内后通常被抗体消灭
B. 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C. 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D. 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一定引起过敏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当抗原进入人体内后首先会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经过体液免疫抗原抗体结合,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A错误;
B、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B正确;
C、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A。
30.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下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B. 在0~50min,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
C. 第90min时,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减弱
D. 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正确;
B、在0~50min,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
C、第90分钟时,由于室温低于体温,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C错误;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31.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注: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 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 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详解】吞噬细胞直接将病原体杀死,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MHC-Ⅱ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故B错误;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要借助T细胞表面的受体,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故C正确;
据图可知,MHC-Ⅱ抗原复合物最终被移动到细胞膜附近,然后排出细胞外,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
3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 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和抗原结合,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周期变短,C错误;
D、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和抗原结合,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D正确。
故选D。
33.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8 ℃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 min 即进入零下5 ℃的环境中工作。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
B. 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
C. 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
D. 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小于Q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饭后血糖含量升高,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A正确;
B.人体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变化不大,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
C.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C错误;
D.进入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增加,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多于Q点,D错误。
故选A。
3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①⑥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A正确;
B.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④⑥具有两个变量,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D正确。
故选C。
3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越强
B. 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
C. 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
D. 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答案】A
【解析】
生长素具有双重性,高浓度会抑制植物生长,A错误;顶芽会产生生长素,然后通过极性运输作用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B正确;植物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C正确;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生长素的相关应用,这里关于生长素的双重性提醒一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是相对于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植株的生长情况,切记不用生长素处理不意味着植株没有生长素,植株本身也产生生长素。
二、非选择题
36.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有关概念
(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_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大脑皮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4)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因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载体是___________。
(6)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 (1). 溶质微粒 (2).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3). 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4). 微量有机物 (5). 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 染色体 (7).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8).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解析】
【详解】(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2)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4)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5)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6)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7.如图为发生在拟南芥植株体内的某些代谢过程,请回答:
(1)图甲中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乙对应图甲中的过程____(填序号),参与该过程的RNA分子有______。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体外研究miRNA的功能,需先提取拟南芥的DNA,图丙所示为拟南芥的部分DNA,若对其进行大量复制共得到128个相同的DNA片段,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 (1). ①②③ (2). ④ (3). mRNA、tRNA、rRNA (4). 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5). 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的简并性) (6). 381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甲中①是DNA复制,②和③是转录过程,④是作为翻译的模板,⑤是表示tRNA参与翻译过程;图乙是结合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图丙是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再到蛋白质。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在图甲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进行的,所以是①②③过程。
(2)图乙是核糖体结合在mRNA上的翻译过程,对应图甲中的过程④。翻译过程中需要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rRNA是翻译场所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rRNA的参与。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通过转录RNA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3)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
(4)要得到128个相同的DNA片段,至少需要复制7次,原DNA片段中有3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那么复制7次,需要3×(27-1)=381个。
38.根据下面遗传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图可能代表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3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病,则2 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A、a表示)
(3)若3表示某果蝇发生变异,形成了一种棒状眼,你认为该性状可能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
(4)如果1表示芦花雌鸡,2表示非芦花雄鸡,则F2代中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5)若该图表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图解,则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段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6)若上图表示的是某种植物的遗传图解,通过上图是否可以判定该生物进化了________(是或否),若要判定该种生物的进化历程,最主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形 伴X显性伴X隐形伴Y 细胞质遗传 (2). AA Aa (3). 重复 (4).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1:1:1:1 (5).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6). 否 (7). 化石
【解析】
【详解】(1)图中父母双方有一方患病,一方正常,所生孩子患病,可能代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A和aa→Aa)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和aa→aa)或伴X显性遗传病(XAXa和XaY→XAY)或伴X隐性遗传病(XAXa和XaY→XaY)或伴Y遗传(父亲患病儿子必患病)或者是细胞质遗传。
(2)若3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2 可能的基因型是AA或Aa。
(3)若3表示某果蝇发生变异,形成了一种棒状眼,你认为该性状可能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4)如果1表示芦花雌鸡(ZAZA),2表示非芦花雄鸡(ZaW),则F2代中的性状及比例为芦花雌鸡: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1:1:1:1。
(5)若该图表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图解,则可以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手段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6)若上图表示的是某种植物的遗传图解,通过上图不能判定该生物进化了,若要判定该种生物的进化历程,最主要的依据是化石。
39.科学研究表明,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下图中,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 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6~9代表不同的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8处的_______________(激素)浓度大于10处。
(3)随着人们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形成,多种“文明病”相继产生,糖尿病就是典型代表。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推测Ⅱ 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细 胞 (2). 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3). 胰高血糖素 (4). 组织细 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解析】
【详解】(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2)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因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刺激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所以8处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大于10处。
(3)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则Ⅱ型糖尿病不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依据激素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可推知: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组织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轻带表示14N-14N的DNA分子
B. 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三条条带
D. 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条链都含14N的双链 DNA密度最小,位于轻带,A正确;图示DNA复制过程,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B正确;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了轻带和中带,没有重带,C错误;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都是一半在重带,一半在轻带,D正确。
2.首次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摩尔根的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
C. 萨顿的蝗虫实验 D. 魏斯曼的马蛔虫实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萨顿的蝗虫实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魏斯曼的马蛔虫实验发现了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3. 外形相似但不同种的鱼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将精子和卵排出体外,它们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原因是( )
A. 地理隔离 B. 形态隔离
C. 行为隔离 D. 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
外形相似但不同“种”的鱼属于不同物种,尽管生活在同一地点,但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是不能完成受精的。故选:D。
4.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 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D错误。
5.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C. 血浆渗透压降低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B错误。
C、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6.下图表示研究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运输的实验,琼脂块甲和乙位置如图所示。下表是验装置在黑暗中和单侧光照时,琼脂块甲和乙中生长素的相对量,该实验说明( )
琼脂块
收集到的生长素相对量
黑暗
单侧光照
甲
21
33
乙
79
67
A. 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比有光时更多
B. 光线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
C. 单侧光使胚芽鞘弯向光源
D. 生长素只能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
【答案】B
【解析】
【详解】A、黑暗中产生的生长素(21+79=100)与有光时(33+67=100)一样多,说明光线与生长素的产生无关,A错误;
B、有单侧光照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33)高于黑暗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21),说明单侧光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B正确;
C、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所以无法得出单侧光使胚芽鞘弯向光源这一结论,C错误;
D、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组证明生长素由胚芽鞘顶端向下运输,D错误。
故选:B。
7.小鼠体细胞核DNA含量为2N,其细胞中mT蛋白对精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若敲除控制合成mT蛋白的基因,检测并统计小鼠曲细精管中相关细胞中核DNA含量及细胞数目比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细胞类型(核DNA含量)
正常鼠的细胞数目比率(%)
敲除鼠细胞数目比率(%)
细胞A(N)
46.4
25.7
细胞B(2N)
16.7
40.6
细胞C(4N)
25.2
23.8
A. 细胞A和细胞B的类型分别是精子和精原细胞
B. 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C. 敲除鼠的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 核DNA含量由2N到4N的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A的类型是精细胞或精子,细胞B的类型是精原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细胞C可以表示初级精母细胞,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略有下降,B错误;
C、敲除鼠细胞B的数目比率明显大于正常鼠的细胞数目比率,说明敲除鼠的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
D、核DNA含量由2N到4N的变化过程中进行DNA复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8.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雄性,ZW雌性)。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睾丸的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卵巢的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因素影响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
B. 鸡群中可能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雌性个体
C. 正常的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后,其染色体组成改变为ZZ
D. 性反转的公鸡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
【答案】C
【解析】
【详解】正常卵细胞中不一定有Z染色体,A正确;根据题意只含一条Z染色体的个体将发育成雌性,B正确;性反转母鸡的染色体组成仍为ZW,C错误;因WW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故选C。
9.摩尔根在果蝇野生型个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发现F1全为红眼,F2有白眼雄果蝇,请问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为1∶1
B. 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中比例均为1∶1
C. F1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D. 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答案】C
【解析】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红眼和白眼,且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10.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接近3:1的分离比,下列属于满足分离定律的必需条件是( )
①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纯合子②每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等位基因完全显性③各代配子数目相等且发育良好及正常受精④实验的群体数量大,个体数量足够多⑤雌、雄配子数目相等且结合受精的机会相等⑥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纯合子,①正确;
②每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等位基因完全显性,②正确;
③各代配子数目不一定相等,③错误;
④实验的群体数量大,个体数量足够多,④正确;
⑤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⑤错误;
⑥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⑥正确;
①②④⑥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聚合酶催化碱基对之间氢键的连接
C. 每个 DNA分子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DNA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答案】D
【解析】
【详解】A.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
B.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B错误;
C.根据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可知,每个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
故选D。
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A正确;
B、噬菌体必须寄生在活菌中才能培养,所以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用35S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中获得的,B错误;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菌体分离,C错误;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A。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诱导染色体加倍时低温或秋水仙素主要是影响有丝分裂的后期
B. 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的缩短育种年限
C.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D. 有致病基因时不一定会患病,没有致病基因时一定不会患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秋水仙素和低温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A错误;
B、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加倍两个过程,C错误;
D、有致病基因时不一定患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无致病基因时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不同于其他变异类型的是
A. 猫叫综合症 B. 果蝇的棒状眼
C. 果蝇的缺刻翅 D. 无籽西瓜
【答案】D
【解析】
【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所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重复的结果,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果蝇的缺刻翅是由染色体上一个片段缺失导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无籽西瓜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D。
15. 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 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 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分析发现各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所以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不能互为等位基因,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发现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个数越来越多,最终癌变,B正确;
C.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C错误;
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但是不一定传给子代个体,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16.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注 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
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
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
K
-K-P…
能
0
突变型
…P-
R
-K-P…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12蛋白结构改变是其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根本原因
B.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D. 突变型通过翻译产生的多肽链第一个氨基酸一定为甲硫氨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 S12蛋白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其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根本原因,A错误;
B. 由上分析可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B正确;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错误;
D. 突变型通过翻译产生的多肽链需要进行加工,第一个氨基酸一般不为甲硫氨酸或缬氨酸,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3:1
B. 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杂交亲本都是纯合子,所以F1基因型可设Aa,由于其减数分裂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所以会产生含A和a的两种花粉,比例是1:1。由此F1花粉加碘液染色,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A错误。
B.培育“黑农5号”大豆和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方式是多倍体育种,其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
D.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D正确。
故本题选择A。
18.如图1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方法。图2为物种形成过程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
B. 图1和图2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a可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D. 图1中①和③均使用了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形成才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
B、新物种诞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经典过程为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量变),发生质的飞跃(基因库差异显著),形成生殖隔离。骤变式物种诞生的过程,如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四倍体西瓜,则可以不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B错误;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大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所以a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发育的单倍体幼苗,使其恢复可育。多倍体育种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D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外界环境因素不变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会不变
B. 稳态的维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且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
C. 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一直维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外界环境因素不变时,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A错误;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且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B正确;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错误;
D、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会发生变化,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2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①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②增多,A正确;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B正确;
C、①血浆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③淋巴或①血浆,D错误。
故选D。
21.在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过程中,某同学以自来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①②⑤
B.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C. 起对照作用的是③
D. 图中的结果表明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C、清水组是对照组,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②⑤,缓冲液组应该是①④,AC错误;
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B正确;
D、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血浆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维持PH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22.下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 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 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b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就受影响,D错误。
故选D。
2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 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
B. Ca2+内流引发细胞胞吐进而释放胰岛素
C. 胞内ATP浓度增加,K+外流受阻明显,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TP水解产生的磷酸与K+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K+离子外流受阻,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所以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
C. 胞内ATP浓度增加,说明合成ATP时消耗了大量的磷酸,则细胞中磷酸减少,K+通道打开,K+外流增加,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C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文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至神经中枢,进而传向大脑皮层,因此患者对刺激有感觉。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即传出神经受损,所以神经中枢发出的兴奋不能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肌肉)无法应答,因此运动障碍。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选择B。
25.下面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甲患者
乙患者
T3(ng/dL)
4.1
345.1
10~200
T4(ng/dL)
2.8
15.8
5.5~12
TSH(ulu/mL)
22.7
0.1
0.2~7.0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A. 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 某正常人处于温暖的室内,此时其血液中T4的含量将低于5.5ng/dL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 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状腺肿大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甲亢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于正常值,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因此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
B、某正常人处于温暖的室内,此时其血液中T4的含量将在5.5~12ng/dL之间,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影响其分泌TSH,C正确;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26.如图为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示意图,f所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b、c为相邻的神经元,g的神经纤维搭在肌肉上。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肌肉后,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d点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 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C. 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则c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
D. 某物质由f释放后被肌肉接受,可使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
【详解】A、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处兴奋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因此d点处不可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由于Na+内流,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正确;
C、若b为抑制性神经元,刺激a点,会传导到神经元b,神经元b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c产生兴奋,即神经元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
D、f与肌肉部位构成了突触结构,某物质由f释放后被肌肉接受,可使肌肉收缩,D正确。
故选A。
27.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D.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C正确;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调节,相关中枢是③和⑤,婴儿经常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2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中,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建立静态的物理模型
B. 人体热量散失的途径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C. 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D. 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有可能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A错误;
B、体温调节过程中,热量散失的途径主要是汗液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散热,B错误;
C、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也在下丘脑,C错误;
D、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有可能起作用,D正确。
故选D。
29.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是
A. 当抗原进入人体内后通常被抗体消灭
B. 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C. 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D. 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一定引起过敏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当抗原进入人体内后首先会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经过体液免疫抗原抗体结合,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A错误;
B、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B正确;
C、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A。
30.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下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B. 在0~50min,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
C. 第90min时,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减弱
D. 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正确;
B、在0~50min,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
C、第90分钟时,由于室温低于体温,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C错误;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31.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注: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 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 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详解】吞噬细胞直接将病原体杀死,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MHC-Ⅱ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故B错误;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要借助T细胞表面的受体,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故C正确;
据图可知,MHC-Ⅱ抗原复合物最终被移动到细胞膜附近,然后排出细胞外,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
3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 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和抗原结合,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周期变短,C错误;
D、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和抗原结合,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D正确。
故选D。
33.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8 ℃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 min 即进入零下5 ℃的环境中工作。如图表示该人体内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
B. 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
C. 曲线可表示血浆渗透压变化,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
D. 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小于Q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饭后血糖含量升高,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A正确;
B.人体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变化不大,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减少,B错误;
C.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P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Q点减少,C错误;
D.进入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增加,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多于Q点,D错误。
故选A。
3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①⑥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A正确;
B.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④⑥具有两个变量,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D正确。
故选C。
3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越强
B. 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
C. 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
D. 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答案】A
【解析】
生长素具有双重性,高浓度会抑制植物生长,A错误;顶芽会产生生长素,然后通过极性运输作用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B正确;植物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C正确;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生长素的相关应用,这里关于生长素的双重性提醒一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是相对于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植株的生长情况,切记不用生长素处理不意味着植株没有生长素,植株本身也产生生长素。
二、非选择题
36.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有关概念
(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_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大脑皮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4)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因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载体是___________。
(6)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 (1). 溶质微粒 (2).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3). 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4). 微量有机物 (5). 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 染色体 (7).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8).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解析】
【详解】(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2)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4)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5)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6)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7.如图为发生在拟南芥植株体内的某些代谢过程,请回答:
(1)图甲中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乙对应图甲中的过程____(填序号),参与该过程的RNA分子有______。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体外研究miRNA的功能,需先提取拟南芥的DNA,图丙所示为拟南芥的部分DNA,若对其进行大量复制共得到128个相同的DNA片段,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 (1). ①②③ (2). ④ (3). mRNA、tRNA、rRNA (4). 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5). 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的简并性) (6). 381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甲中①是DNA复制,②和③是转录过程,④是作为翻译的模板,⑤是表示tRNA参与翻译过程;图乙是结合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图丙是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再到蛋白质。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在图甲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进行的,所以是①②③过程。
(2)图乙是核糖体结合在mRNA上的翻译过程,对应图甲中的过程④。翻译过程中需要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rRNA是翻译场所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rRNA的参与。RNA适于用作DNA的信使,原因是通过转录RNA能携带遗传信息,且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3)图丙所示的DNA若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其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
(4)要得到128个相同的DNA片段,至少需要复制7次,原DNA片段中有3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那么复制7次,需要3×(27-1)=381个。
38.根据下面遗传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图可能代表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3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病,则2 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A、a表示)
(3)若3表示某果蝇发生变异,形成了一种棒状眼,你认为该性状可能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
(4)如果1表示芦花雌鸡,2表示非芦花雄鸡,则F2代中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5)若该图表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图解,则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段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6)若上图表示的是某种植物的遗传图解,通过上图是否可以判定该生物进化了________(是或否),若要判定该种生物的进化历程,最主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形 伴X显性伴X隐形伴Y 细胞质遗传 (2). AA Aa (3). 重复 (4).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1:1:1:1 (5).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6). 否 (7). 化石
【解析】
【详解】(1)图中父母双方有一方患病,一方正常,所生孩子患病,可能代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A和aa→Aa)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和aa→aa)或伴X显性遗传病(XAXa和XaY→XAY)或伴X隐性遗传病(XAXa和XaY→XaY)或伴Y遗传(父亲患病儿子必患病)或者是细胞质遗传。
(2)若3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2 可能的基因型是AA或Aa。
(3)若3表示某果蝇发生变异,形成了一种棒状眼,你认为该性状可能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4)如果1表示芦花雌鸡(ZAZA),2表示非芦花雄鸡(ZaW),则F2代中的性状及比例为芦花雌鸡: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1:1:1:1。
(5)若该图表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图解,则可以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手段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6)若上图表示的是某种植物的遗传图解,通过上图不能判定该生物进化了,若要判定该种生物的进化历程,最主要的依据是化石。
39.科学研究表明,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下图中,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 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6~9代表不同的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8处的_______________(激素)浓度大于10处。
(3)随着人们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形成,多种“文明病”相继产生,糖尿病就是典型代表。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推测Ⅱ 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细 胞 (2). 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3). 胰高血糖素 (4). 组织细 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解析】
【详解】(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2)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因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刺激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所以8处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大于10处。
(3)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则Ⅱ型糖尿病不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依据激素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可推知: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组织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