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为90分,考试时间100分第I卷(选择题 36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24题,共36分)1.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晈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 D.背光弯曲生长2.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3.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4.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B.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D.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5.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既能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B.神经递质既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作用于腺体细胞C.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D.浆细胞既能分泌抗体,也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6.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7.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 ③不手术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 ⑥不注射A.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 B.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⑥③C.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 D.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8.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B.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和服用小儿麻痹糖丸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D.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然后呈递给T细胞9.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10.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B.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12.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13.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1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D.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5.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b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猞猁16.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结构与海拔高度无关17.某河流中有如下食物链:绿藻→植食性小鱼→肉食性鱼。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存在地理隔离B.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C.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D.甲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食物的原因18.下列关于种群S型、J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②图中阴影表示环境阻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③E点的增长率大于F点④G点的增长速率大于H点 ⑤J型曲线形成的内因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⑥GH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①③④ B.①④⑤C.①③⑥ D.②③⑤19.某田鼠种群数量在数年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 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若该种群在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20,则该种群的该年出生率为 20%C.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 a、b 两点时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2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 d 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D.K 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2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D.阳光、水、无机盐、细菌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23.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24.下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B可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图中的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图中的C1若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4分)25.(每空1分,共8分)图甲表示植物横放之后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甲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根的向地性生长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由图乙可以看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促进作用_________(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相同或不同”)。(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为____________。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____________(填“幼嫩”或“成熟”)部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_________(填“受”或“不受”)光照影响。(3)某实验小组为了证明茎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把下列实验补充完整:①正常的植株,不做处理,观察侧芽生长情况;②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一个____________琼脂块,观察侧芽生长情况;③去除顶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侧芽生长情况。26.(每空2分,共20分)图1是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灰鼠跟踪调查25年,绘制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回答:图1 图2(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等的差异,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___________分布。(2)该灰鼠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__”型增长,第2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3)下表是生态学家绘制图1曲线时使用的调查方法及部分数据。 捕获数/只标记数/只初捕3232重捕364(注:调查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该草原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生态学家调查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事实上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4)图2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由于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________。27.(每空1分,共10分)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__。(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________,E __________。(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28.(每空1分,共7分)下图为人体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⑥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引起③与④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和内脏__________________,产热量增加。与此同时,皮肤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2)③的分泌受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④的分泌受________控制。(3)⑤是由________分泌,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9.(每空1分,9分)共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A、B、C、D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请据图回答.(1)图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2)图中D→C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A→D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沿着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________,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大气CO2的含量, 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A 5.D 6.C【解析】7.C【解析】【分析】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实验动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检测实验动物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据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置。【详解】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故选C。8.C 9.D 10.A 11.B 12.C 13.B【解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共同进化,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C错误;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D错误。14.B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识记演替的类型、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15.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故;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正确;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曲线b代表猞猁,D错误。
故选A。16.D 17.D 18.B【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①“J”型曲线的前提是没有环境阻力的理想环境,而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S”型,①正确;②“J”型曲线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环境阻力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②错误;③E点和F点的增长率相同,③错误;④G点表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H点表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④正确;⑤“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外因是没有环境阻力,内因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⑤正确;⑥GH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⑥错误。19..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来源:学科网]A.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A错误;B.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 120,只能算出增长率=20÷100×100%=20%,出生个体未知,无法计算出生率,B错误;C.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a、b两点时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C。20.A【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详解】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故选A。21.A 22.C【解析】【分析】【详解】此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如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C正确;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如甲虫的体积没有桉树大,D错误。故选:C。23.B24.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其中A为总光合作用量;C为净光合作用量;D为蚕的同化量,且D=A1+B1+C1+D1;D1为蚕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详解】AB、图中C(净光合作用量)=A(总光合作用量)-B,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AB正确;
C、图中D/A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1/D可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C。25.于m小于n 能 相同或不同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幼嫩 不受 含有生长素的 在顶端放置一个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26..丰富度 镶嵌 J 小于 144 标志重捕法 高 3 捕食和竞争 增加 【解析】【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 /m。【详解】(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很大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0~5年λ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第15~20年,λ小于1,则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3)该草原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4)图2种有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兔→鹰,共3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增加。27.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A和B 神经-体液-免疫 22 HCO3-和HPO42- 外界氧气进入体内一般组织细胞内被利用所经过的途径: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28.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代谢活动增强 毛细血管收缩 促甲状腺激素 神经 下丘脑 促进水的重吸收 29.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载体 食物链(网) 动力 化石燃料的燃烧 温室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