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轴(胡人),天下四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这反映出洛阳( )
A.成为全国性商业都会
B.市的交易突破了空间限制
C.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D.大商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汉武帝从建元五年(前136年)到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的主要活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儒术取代黄老之学,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统统罢黜;不断从太学中选拔博士弟子加人官僚集团。上述记载表明,汉武帝( )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传承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C.为封建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导致了非儒学学派的消亡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战国时期兴起的“黄老之学”积极倡导法治,采用道家哲理为理论基础,吸收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特点和阴阳刑德之说,提出了礼法互补或法教统一的治国理论模式。据此可知“黄老之学” ( )
A.结東了百家争鸣局面
B.迅速成为官方哲学
C.有利于新儒学的产生
D.是诸子的集大成者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汉武帝时,许昌、薛泽、庄青翟、赵周等为丞相,“皆……娖娖(小心谨慎之意)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于是设立中朝。据此,中朝的设立( )
A.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专制
B.为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C.为改变频繁换相的局面
D.与“外朝”相互牵制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
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B.语言通俗深刻
C.现实感强
D.形式朴实自然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
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
C.文成公主进藏
D.昭君出塞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密宗教“太平道”作为组织
B.同时在多个地方发动起义
C.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
D.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后代统治者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这一理论的反映的是( )
A.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世袭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在诏书中常用“奉天承运”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崇尚节俭 C.轻徭薄赋 D.民贵君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
B.汉武帝个性比较强硬
C.“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
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目的是( )
A.神化儒学,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观念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1)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2)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3)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4)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问题:
(1)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
(2)概述“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主要内容。
(3)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观点?说明理由。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鞍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A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根据材料“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可知,董仲舒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故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独尊儒术”问题,故A错误;吸收道家、阴阳家的学说改造儒学是董仲舒儒学思想形成的来源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利用“天人合一”的观念论证皇权至上问题,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秦统一六国,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
(2)秦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其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的蓝本。
(3)同意说:秦奉行法家思想,并焚书坑儒,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也可从历代王朝“儒表法里”的本质加以说明)或否定说:中国学术思想的奠定当在汉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定位官学。此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 -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 -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课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课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