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优秀复习练习题
展开《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2007年,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给国家,使其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回到祖国。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遭破坏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据统计,1860年松江府的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年产土布3千多万匹。按照当时的生产情况估计,共需1亿8千多万个劳动日:以每家5口,每户1.5名织布者计,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织布202.8天。据此可知,当时松江地区( )
A.农家“耕”“织”分离
B.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狞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C.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1943年1月,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美国分别签订了取消英美两国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此同时,“关税协定”权最终也被取缔。使英美获得“治外法权”、“关税协定”权益的战争和条约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D.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有四位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D.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仇怨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
A.杜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徐继畲所编纂。全书共收录地图42幅,除大清国以及日本、朝鲜的地图以外,其余均按照西方地图临摹而成。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D.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有所突破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大门口的陌生人一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是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的成名力作。此书描绘的内容可能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
B.上海和福建省的群众抗争
C.北京和淸政府的妥协退让
D.金田和广西省的农民起义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 )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1839年,林则徐令英美鸦片商交出鸦片后,未封锁广州海口,只要求外商具结保证不携带鸦片。此后半年中,共有62艘外国商船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还在正常贸易。只有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英国商人退出广州,并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入广州贸易。上述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虎门销烟获得欧美各国广泛理解
B.清政府秉持了自由贸易原则
C.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
D.英国有意全面中断对华贸易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如图。这反映出魏源( )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
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
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之意。清政府的这一态度( )
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
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
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32 年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由“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和“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可知,清军对外国商船毫无警戒之心,体现了清政府的海防比较松弛,故 D 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清政府的海防松弛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华·背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这些珍宝中就包括十二生肖铜兽头,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与鸦片战争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闯进圆明园,掠夺包括十二生肖铜兽头,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故D选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体现的是中英协定关税,说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D排除。故选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在下降,而印度的红茶地位在上升,说明当时印度的茶叶技术有所改进,也意味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在加剧,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随着列强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排除C;题干内容是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地位的变化,不能推断出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排除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19世纪中期,松江地区生产出的大量土布,需要当地大量人口将大部分时间都在棉纺织业上,体现了当时松江地区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松江人用大半时间从事土布生产,不能说明当时当地农家的 “耕”“织”分离,不是“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结果,也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不符,ABD三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中英军队对诗,广东地区一些百姓居然和英军交易,说明未能意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战争,较为缺乏民族意识,A正确;山区居民的行为不能代表所有民众,因此B、C、D以偏概全,排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这一特权的获得是英国首先通过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附件获得的,“关税协定”权则是英国首先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其他列强则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这两项权利,故选D;A项不符合时间,故排除;B项没有提到上述特权,故排除;C项只涉及到了日本,与英美无关吗,故排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原因的理解。应从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这一角度陈述,故选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A正确;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B排除;“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C排除;D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荒地,受其影响,安徽等地区的移民和土著人比例达到3:1,客观上反映了移民安居乐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体现了杜会秩序逐步恢复,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强调人地矛盾缓解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变革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涉及边疆开发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从材料中“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仍然把英国人看为蛮夷,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B正确;《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并不想和清政府平等交往,排除;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封建官僚认识到危机四伏,排除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根据题干中“其余均按照西方地图临摹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率先突破了早已根深蒂固的中华中心观和华夷观念,是当时中国较高水平的世界地理、历史著作,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并非服务于政治,故排除B项;中体西用观念在此时还没有形成,故排除C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由“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可以看出主要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地区的社会动态,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上海是华东地区的;C项不是华南地区的;D项错误,金田起义是1851年才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从材料中的“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思想仍然严重,试图以牺牲主权换取不打破朝贡体制。故本题答案为C项。咸丰皇帝的做法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咸丰皇帝试图修改条约,并非不认真履行条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大部分外国商船都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与清政府进行正常贸易,只有英国商人退出广州,说明英国不想放弃鸦片贸易,所以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故选C;“获得……广泛理解”和“全面中断”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D;清政府此时的做法和自由贸易无关,排除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对世界各国地图的考订及顺序排列,体现的是魏源初步具有近代世界意识,C正确;A是魏源对西方学习的意义,排除;B是洋务运动的推行,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故选C。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性,是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但是在客观上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法律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项;领事裁判权是西方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符合中国需要,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来源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与列强不可能对等,C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D排除。故选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材料反映列强依据《南京条约》提出修约要求,但清政府依据传统羁縻外交不守信约,这一态度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故B项正确。清政府以羁縻外交应对列强的条约体系,题中态度是对条约的约束性认识不足所致,不是为了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促使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但这一件事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变进程艰难和曲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民众没有近代民族观念,只有清政府对外三种外交策略即以夷制夷、以商制夷、以民制夷,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要求联系背景、内容、评价等方面对《海国图志》撰写一个简要的书评,可以依据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可。
例如: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历程: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影响: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救亡图存意识不断增强。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内容——对西方思想观念变化的认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固定思维方式”、“鸦片战争之后,‘泰西’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甲午战争之后,‘夷’, 微乎其微”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近代中国对西方思想观念变化的总体历程,即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实现了从“夷”到“西洋各国”再到“强国”,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此思想观念的变化,在总体上来说,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体这样来认识:A.思想文化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西学东渐”局面的不断壮大;B.经济上:有利于推动洋务运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C.挽救民族危亡上: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救亡图存意识不断增强,主张积极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国人对西方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