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19-2020年全国各地语文八九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枣强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解析版)
展开绝密★启用前河北省枣强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断章取义 前仆后继 镊手镊脚 斟酌损益B.死心塌地 寻章摘句 心恢意冷 滔滔不绝C.面面厮觑 一气呵成 痛心疾首 引喻失义D.哗众取宠 眼花燎乱 翻天覆地 不屑置辩【答案】C【解析】【详解】A.镊手镊脚——蹑手蹑脚B.心恢意冷——心灰意冷D.眼花燎乱——眼花缭乱故选C。2.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①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高居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排行榜首位。②这部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③影片体现的英雄情怀、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带给我们许多启示。④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④句“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使”。故答案为D。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本题中,“笑容”与“眼泪”产生对比,“喝彩”与“沉默”形成对比,“顺从”与“反对”形成对比,“顺利”与“挫折”形成对比。故答案选A。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寿终崩殂,这是自然规律,望你节哀顺变,多多保重!”B.“这才八点(晚20时)就让我们睡觉,你把我们当成更定及睡的老人了!”C.在儿子十六岁的生日宴上,父亲教导儿子:“若在古时候,早已加冠,以后做事要稳重些。”D.手机短信再次响起:“祝贺你晋职左迁,前途无量!”【答案】B【解析】【详解】A.崩:古时指皇帝的死亡。不能用于普通人。B.更定:古代指晚上八时左右。语境说“这才八点(晚20时)”,故使用正确。C.加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语境中的儿子才16岁。D.左迁:降低官职调动。语境是“晋职”。故选B。5.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到两人重逢这段时间内,她经历了很多事。下面时间不发生在这一期间的一项是( )A.被舅妈关进红房子 B.三天流浪和挨饿C.获得叔叔的遗产 D.拒绝圣约翰的求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被舅妈关进红房子”这件事发生在简·爱遇到罗切斯特之前在舅妈里德太太家时。简•爱在舅妈家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句子默写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句子。(1)________________,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2)望西都,意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彰显了诸葛亮的人生志趣,他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明志。【答案】(1)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4)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阙、繁阴。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乙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甲词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富有浪漫色彩。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C.乙词“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D.“八百里”和“的卢”都是指性格刚烈、驰骋沙场的快马。8.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7.D8.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解析】7.D.“八百里”:指牛名。“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故选D。8.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因此,两首词在思想感情上的共同点是: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而舍②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③,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柰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注释:①鬻:卖。②舍:租房子。③嬉敖:嬉戏游玩。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谓其父令儿读书(2)鼎欣然,其父独不肯(3)逾年,尽通其师所能(4)时吴氏家延师儒1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鼎 就 学 吴 氏 亦 子 育 之 使 学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归,辄能言诸生所诵。(2)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12.詹鼎求学遇到了哪两个困难?请简要概括。 【答案】9.(1)告诉(2)高兴的样子(3)超过(4)邀请10.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11.(1)回到家,就能复述那些学生所诵读的内容。(2)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送他去读书。12.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父亲反对他读书,只想让他继承父业。【解析】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告诉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谓:告诉。(2)大意: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欣然:高兴的样子。(3)大意:一年之后,他把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逾:超过。(4)大意: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延:邀请。1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同样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故停顿是: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11.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归,回家;辄,就;言,复述;诵,动词用作名词,诵读的内容。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夺,改变;遣,送。12.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通读文段,理解大意,再具体作答。从“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可以看出,詹鼎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从“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柰何从儒生游也”可以看出,父亲反对他读书,只想让他继承父业。【点睛】译文:詹鼎,字国器,台湾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儿子就能够从事这行职业,我的职业不会后继无人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着读书人呢?”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为之感动,遂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他把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同样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无人能及詹鼎。他们的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④ ___________________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3.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4.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A.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B.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C.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15.第①段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6.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能否调换位置?请写出两条理由。 【答案】13.名节操守不容站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14.C15.引出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16.不能。与第三段的“古往今来”照应;与第四段的“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照应。【解析】13.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看法,且是正面的观点,态度很明确。其次,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提炼中心论点可以先看文章题目,再看开头,然后看结尾。本文开篇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名言,通过对名言的解说,由此因此中心论点:“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14.这道题考查补写段首句的能力。C.通读文章可知,第②③段主要写个人对理想的坚守,第④段重点写群体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可见此处应填写一个由个人到群体的过渡句。C句突出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符合作者的用意。故选C。15.这道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作用的理解。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吸引读者,增强论述的趣味性;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本文开头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名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首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名节操守不容站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从“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可以看出,还充当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16.这道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本文第②③④段是按照由个人到群体的顺序在论证。目的是与第四段的段首句“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相照应;同时,文天祥的事例属于古代,中国工农红军的事例属于近代,刚好与第三段开头的“古往今来”相照应。因此,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位置不能调换。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穿过风雪的音乐盒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支教,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却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都挂在脖子上。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弥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唯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他来了西藏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为止。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得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也措也来了,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看着他,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原本,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17.通读文章,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穿过风雪的音乐盒”的理解。18.阅读文章,根据提示,理清文章的内容。_______________→看音乐盒,谈及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的“他”和“也措”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20.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1.文中写道“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请结合语境,试着刻画一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17.表面上指音乐盒从北京穿越风雪,寄到西藏;深层意思是音乐盒穿越风雪,给人带来温暖和爱,其中蕴含着藏区孩子对支教老师的关爱。(大意正确即可)18. 大雪封路,孩子留宿 来年生日,收到礼物 支教六年,也措长大(大意正确即可) 19.“他”是一个重感情、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感的人;也措是一个沉默寡言、有主见、善良单纯、懂事的人。20.环境描写,渲染了藏区生活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物的孤独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1.示例:也措这孩子,平时木呐寡言,竟为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无心之下的一个谎言,让他觉得我是在思念家乡,思念母亲。他用这样的方式送给我一个音乐盒,慰藉了我寂寞思乡的心情,让我感到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大意正确即可)【解析】17.这道题考查的是文章题目的含义。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从“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可以看出,题目“穿过风雪的音乐盒”表面上指音乐盒从北京穿越风雪,寄到西藏;从“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可以看出,题目“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深层意思是音乐盒穿越风雪,给人带来温暖和爱,其中蕴含着藏区孩子对支教老师的关爱。18.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从“雪大的时候,……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可以概括出第一空:大雪封路,孩子留宿;从“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可以概括出第二空:来年生日,收到礼物;从“但是他却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可以概括出第三空:支教六年,也措长大。1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从“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可以看出:“他”重感情;从“他鼓励孩子:‘……不哭了好吗?’”可以看出:“他”有爱心;从“原本,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可以看出:“他”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感的人。从“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可以看出:也措沉默寡言;从“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可以看出:也措有主见、善良单纯、懂事。20.这道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划线句从“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可以看出藏区生活环境的恶劣;结合上下文“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可以看出,划线的环境描写还烘托了人物的孤独心情;正是因为持续的大雪让我春节不能回家,才有了后文也措托北京的游客给“我”寄音乐盒的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1.道题考查的是补写人物心理。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本题主要补写“我”收到音乐盒得知真相后对也措的感激。比如:也措这孩子,平时沉默寡言,没想到心思却这么细腻。我的一个无心之举,他居然放到心上并付诸行动。这个音乐盒慰藉了我思念母亲的痛苦。也措,谢谢你! 六、作文22.请以“读懂”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补全题目;(2)有真情实感;(3)字数不少于600;(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不能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答案】范文:读懂宽容这个词语虽然我早就已经学到过了,可是我对它的含义却还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读懂了宽容,体会到了宽容的美好。 记得那一次,天上乌云密布,今天将是个非同寻常的一天。果然老师早上告诉我们有一场数学测试。这突如其来的测试让我措手不及,于是我便找我的同学来商量,考试时互相“帮助”一下。到了考试,我们也真的付诸行动了,不但挤眉弄眼,打手语甚至还“飞鸽传书”。考试结束后,我与“帮”我的同学在那儿庆幸我们的“丰功伟绩”,都觉得我们这次做的是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谁知,没一会儿,就有一位同学边笑边对我们说:“老师请你们到她那里小坐一会儿。”我听得出那是在幸灾乐祸,同时我也感觉到了我的心跳得前所未有的快。而“帮”我的同学急慌了,边跺脚边念叨:“怎么办?怎么办啊?要是被我父母知道的话,非被打得半死不可。这可怎么办好啊?”“是啊”我的心里想“为什么之前就没有好好想一想后果呢?唉!”在同学们的再三催促下,我们朝办公室的门走去。一路上,我听见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听见震耳欲聋的雷声,它们仿佛知道了我的心事,正在为我哭泣,为我哀嚎。不知是怎么了,平时很短的一段路,现在却变得那么漫长。我们终于站在了老师的面前,看着那双经常对我们有着殷切希望的眼睛,现在却因为我们这件事而黯然失神。顿时,一股歉意与愧疚油然而生。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诚信很是重要,它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即使得到荣誉、名利,也不会真正地快乐。而考试作弊属于不守诚信,所以不要觉得这无关紧要,有时恰恰会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老师希望你们认认真真地想想老师说得对不对,老师也不打算将这件事公布于众,只希望你们能永远记住这一次,知道了吗?”这时的我早已满脸泪水,这泪水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流的,还是为老师对我的爱、对我的宽容感动出来的。我艰难地哽咽道:“知、知道了,老师。”老师叹了口气,微微摇了摇头,挥手示意我们可以出去了,那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我看来是那样地沉重、那样地复杂,仿佛手上系着千斤重的担子。 那一次,我知道了宽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开启我们思想的一把钥匙,更是塑造我们灵魂的一剂良方。那一次,我从老师的眼神里读懂了宽容。【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这类文题,一般对题中的词语要“虚拟化”。比如“读”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读书,可以是对一个人一个事物的感知认识,与人的相识相知,对事物的了解熟悉,都可以是“读”。“读懂”是从“不懂”写到“懂”,比如可以写我“读懂”了妈妈的唠叨,开始可写很讨厌妈妈的唠叨,通过几件事或一件事,终于读懂了妈妈的唠叨是爱、是关怀、是担忧、是期盼;比如我“读懂”了老师的眼神,开始写很惧怕某老师的那种眼神,它使自己感到紧张、自卑、窘迫,但后来终于读懂了老师那眼神是鼓励,是支持,是鞭策。最后议论,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用心去读他,他会给你很多教益。当然,本文也可以写终于读懂一句名言,一个艺术形象,一处风景,一件事情,谈及自己的认识。文章可以用《懂你》这首歌作开头,这样要新颖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