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写作背景,字词注释,翻译诗句,分析诗句,阅读理解,主题思想,诗句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背诵诗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这首 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诗句中指月影。 【4】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5】夜发:夜里出发。
【6】向:驶向。 【7】思:思念。 【8】君:指峨眉山月。作者的友人。 【9】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10】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后两句(抒情): 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月影 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总诗以月为线索 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体现作者李白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透露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峨眉山月歌,作者简介,初读诗歌,知诗意,再读诗歌,连动式谓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资料,写月亮的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七言绝句,朗读古诗,诗仙李白,联读作者,背景介绍,联读背景,联读注释,想意境悟诗情,想一想说一说,想一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