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圆7 切线长定理教案
展开1.理解切线长的定义;(重点)
2.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①,PA为⊙O的一条切线,点A为切点.如图②所示,沿着直线PO将纸对折,由于直线PO经过圆心O,所以PO是圆的一条对称轴,两半圆重合.设与点A重合的点为点B,这里,OB是⊙O的一条半径,PB是⊙O的一条切线.图中PA与PB、∠APO与∠BPO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切线长定理
【类型一】 利用切线长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从⊙O外一点P引圆的两条切线PA、PB,切点分别是点A和点B,如果∠APB=60°,线段PA=10,那么弦AB的长是( )
A.10
B.12
C.5eq \r(3)
D.10eq \r(3)
解析:∵PA、PB都是⊙O的切线,∴PA=PB.∵∠APB=60°,∴△PAB是等边三角形,∴AB=PA=10.故选A.
方法总结:切线长定理是在圆中判断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经常用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二】 利用切线长定理求角的度数
如图,PA、PB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点C在⊙O上,如果∠ACB=70°,那么∠OPA的度数是________度.
解析:如图所示,连接OA、OB.∵PA、PB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OA⊥PA,OB⊥PB,∴∠OAP=∠OBP=90°.又∵∠AOB=2∠ACB=140°,∴∠APB=360°-∠PAO-∠AOB-∠OBP=360°-90°-140°-90°=40°.易证△POA≌△POB,∴∠OPA=eq \f(1,2)∠APB=20°.故答案为20.
方法总结:由公共点引出的两条切线,可以运用切线长定理得到等腰三角形.另外根据全等的判定,可得到PO平分∠AP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三】 利用切线长定理求三角形的周长
如图,PA、PB、DE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F,已知PO=13cm,⊙O的半径为5cm,求△PDE的周长.
解析:连接OA,根据切线的性质定理,得OA⊥PA.根据勾股定理,得PA=12,再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求得△PDE的周长.
解:连接OA,则OA⊥PA.在Rt△APO中,PO=13cm,OA=5cm,根据勾股定理,得AP=12cm.∵PA、PB、DE是⊙O的切线,∴PA=PB,DA=DF,EF=EB,∴△PDE的周长PD+DE+PE=PD+DF+FE+PE=PD+DA+EB+PE=PA+PB=2PA=24cm.
方法总结: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类型四】 利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圆外切四边形的问题
如图,四边形ABCD的边与圆O分别相切于点E、F、G、H,判断AB、BC、CD、DA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析:直接利用切线长定理解答即可.
解:AD+BC=CD+AB,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的边与圆O分别相切于点E、F、G、H,∴DH=DG,CG=CF,BE=BF,AE=AH,∴AH+DH+CF+BF=DG+GC+AE+BE,即AD+BC=CD+AB.
方法总结:由切线长定理可以得到一些相等的线段,一定要明确这些相等线段.记住“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之和相等”,对我们以后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五】 切线长定理与三角形内切圆的综合
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的内切圆,它与AB、BC、CA分别相切于点D、E、F.
(1)求证:BE=CE;
(2)若∠A=90°,AB=AC=2,求⊙O的半径.
解析:(1)利用切线长定理得出AD=AF,BD=BE,CE=CF,进而得出BD=CF,即可得出答案;
(2)首先连接OD、OE、OF,进而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出∠ODA=∠OFA=∠A=90°,进而得出四边形ODAF是正方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的半径.
(1)证明:∵⊙O是△ABC的内切圆,∴AD=AF,BD=BE,CE=CF.∵AB=AC,∴AB-AD=AC-AF,即BD=CF,∴BE=CE;
(2)解:连接OD、OE、OF,∵⊙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为D、E、F,∴∠ODA=∠OFA=∠A=90°.又∵OD=OF,∴四边形ODAF是正方形.设OD=AD=AF=r,则BE=BD=CF=CE=2-r.在△ABC中,∠A=90°,∴BC=eq \r(AB2+AC2)=2eq \r(2).又∵BC=BE+CE,∴(2-r)+(2-r)=2eq \r(2),得r=2-eq \r(2),∴⊙O的半径是2-eq \r(2) .
方法总结:本题综合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以及切线长定理和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得出四边形ODAF是正方形.
【类型六】 利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存在性问题
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q \r(3),点M是AD的中点,P是线段MD上的一动点(P不与M,D重合),以AB为直径作⊙O,过点P作⊙O的切线交BC于点F,切点为E.
(1)除正方形ABCD的四边和⊙O中的半径外,图中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不能添加字母和辅助线)?
(2)求四边形CDPF的周长;
(3)延长CD,FP相交于点G,如图②所示.是否存在点P,使BF·FG=CF·OF?如果存在,试求此时A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切线长定理得到FB=FE,PE=PA;(2)根据切线长定理,发现该四边形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三边之和;(3)若要满足结论,则∠BFO=∠GFC,根据切线长定理得∠BFO=∠EFO,从而得到这三个角应是60°,然后结合已知的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圆的直径,利用30°的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计算.
解:(1)FB=FE,PE=PA;
(2)四边形CDPF的周长为FC+CD+DP+PE+EF=FC+CD+DP+PA+BF=BF+FC+CD+DP+PA=BC+CD+DA=2eq \r(3)×3=6eq \r(3);
(3)假设存在点P,使BF·FG=CF·OF.∴eq \f(BF,OF)=eq \f(CF,FG).∵cs∠OFB=eq \f(BF,OF),cs∠GFC=eq \f(CF,FG),∴∠OFB=∠GFC.∵∠OFB=∠OFE,∴∠OFE=∠OFB=∠GFC=60°,∴在Rt△OFB中,BF=eq \f(OB,tan∠OFB)=eq \f(OB,tan60°)=1.在Rt△GFC中,∵CG=CF·tan∠GFC=CF·tan60°=(2eq \r(3)-1)×eq \r(3)=6-eq \r(3),∴DG=CG-CD=6-3eq \r(3),∴DP=DG·tan∠PGD=DG·tan30°=2eq \r(3)-3,∴AP=AD-DP=2eq \r(3)-(2eq \r(3)-3)=3.
方法总结:由于存在性问题的结论有两种可能,所以具有开放的特征,在假设存在性以后进行的推理或计算.一般思路是:假设存在——推理论证——得出结论.若能导出合理的结果,就做出“存在”的判断,若导出矛盾,就做出“不存在”的判断.
三、板书设计
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2.切线长定理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提高了探究的兴趣.首先教师突出操作要求,学生操作并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从具体情景和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自己画图尝试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过程.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7 切线长定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a href="/sx/tb_c10270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 切线长定理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归纳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下册7 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7 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共6页。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7 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7 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