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测试卷
展开期末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当Δt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
②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
③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④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很多小段,然后将各小段位移相加,运用了微元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用从t时刻开始的时间趋近于零时的平均速度表示的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①正确;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代替物体的科学方法运用了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②错误;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③正确;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将变速运动分割成一段段的匀速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采用了微元法,④正确,故B正确。
2.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 )
A.2 m/s B.4 m/s C.6 m/s D.8 m/s
答案 B
解析 竖直上升阶段,由v2-v=2ax得:0-v=-2gh,注意运动员是站着起跳,横着过杆,所以竖直方向的位移应该是重心上升的高度,不是1.8 m,而是0.9 m左右,故代入数据解得:v0≈ m/s≈4 m/s,B正确。
3.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x,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且B、C、D图像中所描述的物体在t=0时刻的速度均为零,则做单向直线运动的是( )
答案 C
解析 由位移—时间图像可知,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1 s后反向运动,2 s末到达初始位置,故A错误;由速度—时间图像可知,物体2 s内沿正方向运动,2~4 s沿负方向运动,方向改变,故B错误;由C中图像可知:物体在第1 s内做匀加速运动,第2 s内做匀减速运动,2 s末速度减为0,然后重复前面的过程,是单向直线运动,故C正确;由D中图像可知:物体在第1 s内做匀加速运动,第2 s内做匀减速运动,2 s末速度减为0,第3 s内沿负方向运动,不是单向直线运动,故D错误。
4.撑杆跳高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完整的过程可以简化成三个阶段:持杆助跑、撑杆起跳上升、越杆下落,如图所示。撑杆跳高的过程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持杆助跑过程,重力的反作用力是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B.撑杆起跳上升阶段,弯曲的撑杆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撑杆的作用力
C.撑杆起跳上升阶段,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D.最高点手已离开撑杆,运动员还能继续越过横杆,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向前的冲力
答案 C
解析 重力的反作用力是人对地球的吸引力,A错误;弯曲的撑杆对人的作用力和人对撑杆的作用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B错误;撑杆起跳上升阶段,人先向上做加速运动,后向上做减速运动,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C正确;最高点手已离开撑杆,运动员还能继续越过横杆,是由于惯性原因,D错误。
5.如图,一个家用台灯静止放在桌子上,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台灯对桌子的作用力和桌子对台灯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B.台灯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C.台灯支架的O点对灯头的作用力沿AB方向
D.台灯底座所受合外力为零
答案 D
解析 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可知台灯对桌子的作用力和桌子对台灯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台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对台灯受力分析,受重力、桌面的支持力,若有摩擦力,则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故B错误;对灯头受力分析,受重力与支架对它的支持力,那么支架的O点对灯头的作用力沿竖直方向,故C错误;静止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即合外力为零,故D正确。
6.如图所示,中国三一重工的一台62米长的泵车,参与某次消防救火冷却作业。对泵车在水平路面上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泵车受到的重力和泵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轮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加车对地面的压力
C.开车时要求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司机的惯性
D.若泵车发动机的牵引力增大为原来的2倍时,泵车的加速度将大于2a
答案 D
解析 泵车受到的重力和泵车对地面的压力的受力物体不同,不可能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轮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加摩擦力,故B错误;惯性的大小取决于质量,系安全带不会改变司机的惯性大小,故C错误;牵引力增大为原来的2倍,阻力不变,所以加速度a′===2a+>2a,故D正确。
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4 s内的位移是14 m,第5 s 内的位移是18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4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32 m/s
B.第5 s初物体的瞬时速度是16 m/s
C.物体的初速度不为零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3 m/s2
答案 B
解析 第4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m/s=14 m/s,故A错误;第5 s初物体的瞬时速度等于这两秒内的平均速度,则v5初=45= m/s=16 m/s,故B正确;根据Δx=aT2得:a= m/s2=4 m/s2,结合已知的结论,由v=v0+at可知,当t=0时,物体的速度v0=0,故C、D错误。
8. 如图所示,一只小鸟沿着较粗且均匀的树枝从右向左缓慢爬行,在小鸟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 )
A.树枝对小鸟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
B.树枝对小鸟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C.树枝对小鸟的弹力先增大后减小
D.树枝对小鸟的弹力保持不变
答案 C
解析 对小鸟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树枝对小鸟的作用力与小鸟的重力等值反向,所以树枝对小鸟的作用力大小不变,故A错误;小鸟所受的摩擦力f=mgsinθ,从A到B的过程中,θ先减小后增大,则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故B错误;小鸟所受的弹力N=mgcosθ,从A到B的过程中,θ先减小后增大,则弹力先增大后减小,故C正确,D错误。
9.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经20 s后乙开始返回
B.第50 s末,乙在甲的前面
C.甲、乙两次相遇的时刻为10 s末和40 s末
D.甲、乙两次相遇的时刻为20 s末和60 s末
答案 BD
解析 乙的速度一直为正值,速度方向不变,没有返回,故A错误;在第50 s末,乙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于甲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即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可知乙在甲前面,故B正确;由图线可知,在20 s末和60 s末,甲、乙两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则位移相等,甲、乙相遇,故C错误,D正确。
10.如图所示,一小球从某高处A点自由落下,落到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小球从B点开始压缩弹簧,到达最低点C,然后被弹簧弹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到达B点时速度最大
B.小球速度最大时的位置在B、C之间
C.小球从B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小球从A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
答案 BC
解析 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与B接触后,小球的重力先大于弹力,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逐渐减小,当小球的重力等于弹力时,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继续向下运动时,小球的弹力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大小逐渐增大,所以从B到C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B、C正确,A、D错误。
11. 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μmg时,A的加速度为μg
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μg
答案 BCD
解析 地面对B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小于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2μmg,故当F>μmg时,A、B相对地面运动,故A错误;在A、B恰好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对A、B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F-×3mg=3ma,对B,有μ×2mg-×3mg=ma,两式联立解得F=3μmg,故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C正确;当F=μmg时,A、B相对静止,对整体有μmg-×3mg=3ma,a=μg,故B正确;无论F为何值,B所受最大的动力为A对B的滑动摩擦力2μmg,故B的最大加速度aBm==μg,故D正确。
12.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像(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
A.t1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0~t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
答案 AB
解析 由vt图像可知,小物块先向左减速到零,然后再向右加速到v1,之后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由于v2>v1,所以相对地面来说,小物块向左减速阶段的位移大于向右加速运动阶段的位移。t1时刻,小物块离A点的距离最大,A正确;t2时刻二者相对位移最大,B正确;0~t2时间内,小物块的加速度不变,摩擦力不变,C错误;t2~t3时间内小物块不受摩擦力的作用,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 12 分)
13.(6分)“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的位置,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的位置,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某次实验中,拉OC细绳的弹簧秤指针位置如甲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N;乙图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2)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与橡皮筋连接的细绳必须等长
B.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应使两弹簧秤的拉力相等,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
C.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结点位置必须与用一只弹簧秤拉时结点的位置重合
D.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短一些
答案 (1)2.60 F′ (2)C
解析 (1)甲图所示弹簧秤的最小分度为0.1 N,则读数为2.60 N;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的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秤沿AO方向拉橡皮筋,使得一个弹簧秤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同的力。故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由于误差的存在F和F′方向并不重合。
(2)与橡皮筋连接的细绳是为了确定细绳拉力的方向,两绳的长度不必相等,故A错误;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只要使两弹簧秤拉力的合力与一只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就行,两弹簧秤的拉力不需要相等,故B错误;为了保证效果相同,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拉至同一位置,故C正确;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长一些,这样引起的拉力方向的误差会小些,故D错误。
14.(6分)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需要在木板的右端垫上一个小木块,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在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实验中,若要将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应让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质量
B.实验时,应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每改变一次小车的质量,都需要改变垫入的小木块的厚度
D.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小车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如图乙为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所得的实验图像,横坐标m为小车上砝码的质量。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
答案 (1)补偿阻力 (2)AD (3)
解析 (1)实验时,为使绳子的拉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要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起,目的是补偿阻力。
(2)设小车的质量为M,砝码(包括砝码盘)的质量为m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1g-F=m1a,F=Ma,联立解得:F==,知当砝码(包括砝码盘)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重力,所以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A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时,都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B错误;由于补偿阻力之后有Mgsinθ=μMgcosθ,即μ=tanθ,与重物的质量无关,所以不用再次补偿阻力,故C错误;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小车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故D正确。
(3)对小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M)a,变形得:=m+,在m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则k=,图像的截距为:=b,可得:M=Fb=。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 4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5.(8分)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甲中的刹车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引起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的位移x和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以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汽车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延长了多少?
答案 (1)8 m/s2 2.5 s (2)0.3 s
解析 (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由题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x=25 m,
由运动学公式得0-v=-2ax,t=,
代入数据得a=8 m/s2,t=2.5 s。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由运动学公式得
L=v0t′+x,
Δt=t′-t0,
代入数据得Δt=0.3 s。
16.(8分) 如图所示,质量M=2 kg的木块A套在水平杆上,并用轻绳将木块A与质量m= kg的小球B相连。今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拉着小球带动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α=30°,F=10 N,运动中A、B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取g=10 m/s2。求:
(1)运动过程中轻绳与水平方向夹角θ;
(2)木块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 (1)30° (2)
解析 (1)设轻绳对B的拉力为FT,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受力图如图甲,由平衡条件可得:
Fcos30°=FTcosθ,Fsin30°+FTsinθ=mg
代入数据解得,FT=10 N,tanθ=,即θ=30°。
(2)以木块和小球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如图乙。由平衡条件得
Fcos30°=Ff
FN+Fsin30°=(M+m)g,
又Ff=μFN
解得μ==。
17.(12分)如图所示,质量M=2 kg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1=0.1,另一个质量m=1 kg的小滑块,以6 m/s的初速度滑上木板,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5,g取10 m/s2。
(1)若木板固定,求小滑块在木板上滑过的距离;
(2)若木板不固定,求小滑块自滑上木板开始多长时间相对木板处于静止;
(3)若木板不固定,求木板相对地面运动位移的最大值。
答案 (1)3.6 m (2)1 s (3)1 m
解析 (1)若木板固定,小滑块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以v0方向为正方向,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μ2g=-5 m/s2,
所以小滑块在木板上滑过的距离为
x==3.6 m。
(2)以v0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对m:a1=-μ2g=-5 m/s2,
对M:μ2mg-μ1(m+M)g=Ma2,解得a2=1 m/s2,
小滑块相对木板处于静止时,速度相等,
则有v0+a1t=a2t,解得t=1 s。
(3)木板在与木块达到共速前先做匀加速运动,木板的位移为
x1=a2t2=0.5 m,
t时刻两者的速度为v1=a2t=1 m/s。
以后木板与物块以共同加速度a3做匀减速运动,以v0方向为正方向,a3=-μ1g=-1 m/s2,
共同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x2==0.5 m,
所以总位移为x=x1+x2=1 m。
18.(12分)某运动员做跳伞训练,他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由静止跳下,跳离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做减速下落。他打开降落伞后的速度图线如图a。降落伞用8根对称的绳悬挂运动员,每根绳与中轴线的夹角均为α=37°,如图b。已知人的质量为50 kg,降落伞质量也为50 kg,不计人所受的阻力,打开伞后伞所受阻力f与速率v成正比,即f=kv(g取10 m/s2,sin53°=0.8,cos53°=0.6)。求:
(1)打开降落伞前人下落的距离;
(2)阻力系数k和打开伞瞬间的加速度a的大小和方向;
(3)悬绳能够承受的拉力至少为多少?
答案 (1)20 m
(2)200 N·s/m 30 m/s2 方向竖直向上
(3)312.5 N
解析 (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h0==20 m。
(2)降落伞打开一段时间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kv=2mg,将v=5 m/s代入得k=200 N·s/m,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打开伞的瞬间,对整体:
kv0-2mg=2ma,
解得a==30 m/s2,方向竖直向上。
(3)刚打开降落伞时悬绳承受的拉力最大,设每根绳最大拉力为T,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有:
8Tcosα-mg=ma,
解得T==312.5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悬绳能承受的拉力至少为312.5 N。
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3卷】(练习)-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3卷】(练习)-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3卷解析版docx、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3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1卷】(练习)-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1卷】(练习)-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1卷解析版docx、高一上期末模块综合测试卷01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测试卷: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精品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