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二)
(第二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温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3题。
1.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3.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煤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D,2选A,3选A。第1题,昆仑玉和大理岩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类。第2题,在外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中,古生物容易进入,最后形成沉积岩中的各类化石。第3题,煤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4、5题。
4.此实验主要是探究( )
A.风力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
D.流水的堆积作用
5.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4选D,5选C。结合实验过程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实验主要探究流水在冲出峡谷后的堆积作用;该实验不能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也不能体现出流水搬运作用的分选特点。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
6.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浩瀚沙漠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D.长寒苔原
7.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
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
C.块状山地D.地堑
【解析】6选C,7选C。第6题,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例,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第7题,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
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
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
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
9.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 )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
【解析】8选A,9选D。第8题,图中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高于河谷100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第9题,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水的威胁,因而最适宜聚落布局。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0、11题。
10.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11.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解析】10选D,11选C。第10题,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第11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13.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解析】12选A,13选C。第12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第13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14、15题。
14.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风速( )
A.最大 B.平稳C.下降 D.提高
1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解析】14选C,15选B。第14题,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第15题,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二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地质构造可能产生的影响。
(3)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
(4)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三大类岩石中的哪一类?
【解析】由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青藏高原移动,这种地质作用可导致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地壳厚度往往与地势有关,地势高的地区地壳厚度大。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属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大峡谷。只有沉积岩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
(2)形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
(3)流水侵蚀作用
(4)沉积岩。
17.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为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的大西洋海岸最大的沙丘——琵拉大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乙图为非洲西海岸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的沙洲,近年来该沙洲不断向南伸展。
材料二 下图为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景观图。
(1)据图描述甲图沙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沙丘东西两侧坡度的差异及原因。
(2)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乙图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甲图中沙丘位于法国西部,且不断向内陆推进,可以判断与西风有关,联系移动沙丘中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即可进行判断。第(2)题,注意考查的角度“向南”和洋流有关,“延伸”和泥沙不断沉积有关。第(3)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答案:(1)海水退潮时,露出大面积沙滩,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
沙丘的西侧为西风的迎风坡,坡度缓;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陡。
(2)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8.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示地区地形的主要特征。
(2)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公路线路的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3)简述该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地形地势及其分布状况两个方面描述,要注意观察等高线的数值、疏密程度和延伸方向,以及图中的指向标等。第(2)题,乙村→甲村公路线路比较平直,乙村→丙村公路线路比较弯曲;原因从地势特征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该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谷沿河地带和山间盆地,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形、水源、气候(北方地区多刮北风)有关。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北部和南部海拔较高,中部有东西向的宽阔河谷。
(2)乙村→甲村的公路线路比较平直,乙村→丙村的公路线路比较弯曲。原因:乙村→甲村公路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平坦,乙村→丙村公路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分路段沿等高线修建,以减小公路的坡度。
(3)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谷沿河地带和山间盆地。因为这些地区地势较平坦,靠近水源,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地带,适宜人类居住(避寒)。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湾上,锦屏大河湾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水电站利用雅砻江锦屏大河湾的310 米天然落差,裁弯取直开挖隧洞引水发电。
材料二 引水隧洞沿线剖面示意图(东雅砻江与西雅砻江之间即为锦屏山)。
(1)东雅砻江河谷处于什么地质构造?请简述该河谷的成因。
(2)试分析锦屏山岩溶地貌广泛存在的原因。
(3)锦屏山区域正在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实施植绿复绿工程。锦屏山植被破坏最可能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可能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4)请从地质构造角度简析④、⑦两个地点需要采取特别加固措施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该处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第(2)题,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结合图示,该区域可溶岩分布广泛,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断层发育广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综上所述,该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第(3)题,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锦屏山地区因近年人口增长,为开垦耕地和获得薪柴,大量砍伐植被,使锦屏山植被遭到破坏;该区域位于高原向盆地过渡地带,地势落差大,植被覆盖率下降,且岩石破碎,降水丰富,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第(4)题,观察图可知,④⑦位于断层地带,断层处地质不稳定,岩层运动活跃。
答案:(1)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而成。
(2)区内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断层构造广泛发育,岩性破碎,易被侵蚀。
(3)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滑坡、泥石流。
(4)断层,岩层运动活跃且破碎。
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模块素养评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本册综合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地形,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精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