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新教材人教版地理新素养导学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八 3.1水循环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6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新教材人教版地理新素养导学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八 3.1水循环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6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新教材人教版地理新素养导学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八 3.1水循环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6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随堂练习题
展开此套题为W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八
水 循 环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8·山东冬季学考)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下图为城市生物滞留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生物滞留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
A.降水减少 B.下渗减少
C.地表径流减少D.水汽输送减少
2.推广建设生物滞留池,对城市的影响是( )
A.减轻城市内涝 B.降低地下水位
C.加剧热岛效应 D.解决缺水问题
【解析】1选C, 2选A。第1题,从剖面图可以明确看出,生物滞留池增加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对降水和水汽输送没什么影响,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第2题,生物滞留池明显使得地表积水转入地下,减轻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上升,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2018·广东1月学考)下图中甲方案为我国某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示意图,乙方案为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修改建议。读图完成3、4题。
3.甲方案中铺设路缘石的目的是( )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
C.防止水土流失 D.减少建设成本
4.乙方案中设计修改建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的( )
A.热岛问题 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D.大气污染问题
【解析】3选A,4选B。第3题,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路缘石是对原来设计的改造,没有增加新的景观。路缘石在道路边缘且没有小孔不能阻挡雨水杂物,不能防止水土流失。从图中看,路缘石的高度、宽度没有变化,经过改造,成本不会降低。第4题,城市问题及解决措施。图中设计没有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能缓解热岛效应、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大部分城市是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产生大面积积水,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排水和下渗。图中设计对城市道路没有影响,不能改变交通现状。
(2018·江苏学业水平)下图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6.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
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解析】5选C,6选D。第5题,e从海洋出来,只能是蒸发环节,而a和e属于同一个环节。A、C中,下渗选项一样,即c是下渗,由c到d,d显然是地下径流。第6题,水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在一定时间段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需要节约使用、循环利用。
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
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
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
8.下列情形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 )
A.空气湿度大B.风速大
C.光照强D.气温高
【解析】7选B,8选A。第7题,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自来水补充相当于径流环节;图示没有蒸发和植物蒸腾;该图对于大气降水地区都是适用的;该系统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第8题,空气的湿度大,大气处于接近饱和状态,水汽不容易被蒸发,将减少蒸发量。
下图为“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效果图”,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所等。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雨水收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径流
C.蒸发D.水汽输送
10.下列城市中,该类房屋在一年中能够发挥雨水收集作用时间最长的是( )
A.长春B.拉萨
C.乌鲁木齐D.广州
【解析】9选B,10选D。第9题,雨水被收集利用,地表径流会减少。第10题,收集雨水时间最长就是指雨季最长的地方,广州在四个城市中雨季最长,降雨量最大。
(2019·云南高一检测)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减弱 B.b增强
C.c增强 D.d减弱
1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年径流量增大B.流速加快
C.丰水期水位上升 D.枯水期水位上升
【解析】11选C,12选D。第11题,由图可知,a是蒸发、b是地表径流、c是下渗、d是地下径流。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的下渗增强,图中表示下渗的是c。第12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浅沟收集雨水,通过植被增加下渗,最终减少雨涝现象;同时枯水期,下渗的水能流入城市河流,枯水期河流水位上升;修建植被浅沟,通过减少地表径流,河流年径流量减小;流速减慢。
(2019·北京高一检测)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憔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
A.①-降水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D.④-地表径流
14.下列地理现象,具有环节②作用的是( )
A.塔里木河水蒸发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C.高山冰川融化D.跨流域调水工程
15.文字描述中促使自然界水循环的动力有( )
A.大气运动和太阳辐射
B.水的三态变化和重力
C.太阳辐射和重力
D.大气运动和重力
【解析】13选D,14选B,15选C。第13题,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④;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第14题,选项中地理现象,具有环节②作用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塔里木河水蒸发,属蒸发环节;高山冰川融化,形成径流;跨流域调水工程,属于地表径流环节。第15题,促使自然界水循环的动力有太阳辐射和重力。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__________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什么?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_____ (填字母)环节。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解析】第(1)题,判断为海陆间循环后,依据教材知识回答水循环的意义即可。第(2)题,图乙所示为山区,水循环为该地区提供水及水能资源,而图丙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c环节体现的是地表径流,是淡水的主要来源环节。人们通过修建水库来改善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答案:(1)海陆间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水 水能 流水沉积作用
(3)c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17.(2019·武汉高一检测)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请将图中的线段标上箭头,表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6 000米,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第(2)题,结合图中山脉的高度、湖泊、海洋等信息可判断出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第(3)题,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结合图中的植被可判断出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判断出河流的水文特征。第(4)题,植被的破坏对蒸发、下渗、径流及地表形态都会产生影响。
答案:(1)画图略(箭头呈逆时针方向)。
(2)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
(3)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4)植被破坏,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上游侵蚀作用加剧,沟谷加宽加深,中下游沉积作用增强,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以绿化的形式建设花园。读“屋顶花园”结构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图示各层有利于雨水下渗与干旱时供给植被水分的分别是( )
A.种植层、过滤层 过滤层
B.过滤层、蓄排水层 保湿层
C.过滤层、保湿层 隔根层
D.蓄排水层、保湿层 防渗漏层
19.一个城市若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将会( )
A.减小风速,增加灰霾天气的出现频率
B.增加承重,缩短房屋的寿命
C.截留雨水,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D.增大空气湿度,城市雾日增多
【解析】18选B,19选C。第18题,“屋顶花园”的种植层为土壤;过滤层的作用为承载土壤,保护蓄排水系统;蓄排水层的作用是蓄积水分,排出多余的水分。因此过滤层和蓄排水层空隙较大,有利于雨水下渗。保湿层平时蓄满水分,干旱时供给植被水分。第19题,“屋顶花园”在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也蓄积了部分雨水,减少了城市地面径流,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植物能净化空气,减少雾霾天气。植物蒸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减弱,雾日减少。“屋顶花园”对“屋顶花园”房屋寿命影响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20.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如上图所示,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2)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交换。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__。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从实验的现象看,本实验主要描述了水分从水盆到大气,最后又通过冷却回到地面的过程,类似于水循环的海陆间循环过程;石块起到了冷却的作用;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
答案:(1)水循环现象。 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
(2)物质 能量(热量 水分)
(3)外力作用
(4)①-B ②-C ③-F ④-E ⑤-A ⑥-D
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一课一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6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