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达标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7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年12月15日,北京发布当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B )
A.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于( B )
A.a B.b
C.c D.d
[解析] 第1题,图中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结合各个选项可知,B选项正确。第2题,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据上题可知,b表示地面辐射,故B选项正确。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读图回答3~4题。
3.(2019·辽宁营口重点高中高一上期中联考)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D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气温的日变化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2019·辽宁营口重点高中高一上期中联考)甲箱内的温度计比乙箱内的温度计测量的气温高,其原因是( B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 第3题,实验结果表明:底部放土的玻璃箱比没有放土的玻璃箱气温足足高了3 ℃,说明底部的土对箱内气温的高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箱内底部状况的不同导致气温的差异、很显然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D选项正确。第4题,由上题得知,近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甲箱内有土,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强,被箱内的大气吸收,使得温度较高;而乙箱内底部无土,只有空气,底部的温度较低,地面长波辐射较弱,其箱内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故气温较低。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箱内的温度比乙箱内的温度计数值高,主要是由于地面辐射强弱差异造成的,B选项正确。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热力环流是由不同地区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由于冷热不均,垂直方向上产生大气运动,导致不同地区同一高度上的气压产生差异,从而又产生水平方向上大气运动,因此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②地空气下沉,而①地空气上升,所以②地比③地气压高。
二、综合题
7.下图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辐射的是__B__,表示短波辐射的是__A__,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__B1__。
(2)图中__A1__和__B1__对地面起了增温和保温作用。
(3)图中A2仅占A的很少一部分,是因为大气对A的吸收具有__选择__性。
(4)到达地面的A1要比到达大气上界的A少,是因为__一部分被大气中的O3、CO2和水汽所吸收,如紫外线、红外线;部分被大气反射__。
(5)图中C1占了C的绝大部分,是因为__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出的长波辐射__。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材第29页活动,教材第29~30页活动,教材第30~31页活动,图中城市中心与郊区相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精练,共7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训练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