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优秀导学案
展开知识清单一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了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
2.类型: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特点
知识清单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温馨提示: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迁移的动力
(1)推力:(原居住地的不良环境)
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2)拉力:(新居住地的有利因素)
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知识清单三 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2)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
(3)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2.人口流动
(1)概念: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影响
①利: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②弊:对流入地的住房、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
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界线。
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地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居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工程移民
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非自愿人口迁移。工程移民包括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机场、城建、工业、环保等工程的移民。
“推拉理论 ”
“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移动
任务清单一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探究] (1)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2)影响该直辖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变化 B.经济因素
C.政策 D.交通
提示 (1)D (2)B
素养凝练
1.判断某地人口迁移状况的方法
(1)看经济状况:一般,落后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发达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2)看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较: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反之以人口迁入为主。
(3)看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迁移率>0,表示以迁入为主;反之,表示以迁出为主。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首先,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然后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②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素养应用
与2014年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任务清单二 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试分析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
提示 (“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素养凝练
1.人口迁移的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4.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会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住房、交通问题加重,失业率提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
素养应用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 第(1)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政策因素的影响。第(2)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效益。故B正确。
答案 (1)D (2)B
课堂小结
eq \x(人口迁移)eq \b\lc\{(\a\vs4\al\c1(\x(基本形式)\b\lc\{(\a\vs4\al\c1(\x(人口迁移)\b\lc\{(\a\vs4\al\c1(\x(概念),\x(阶段)\b\lc\{(\a\vs4\al\c1(人类社会早期,15~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x(人口流动)→\x(“民工流”))),\x(影响因素)\b\lc\{(\a\vs4\al\c1(\x(推力)→\x(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x(拉力)→\x(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x(影响)\b\lc\{(\a\vs4\al\c1(\x(对环境的影响),\x(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考点必背
1.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的影响。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课堂学业达标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近年来,每年的6~9月,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白山休闲度假。据此完成1~3题。
1.白山市每年6~9月出现的人口流入高峰,其原因类似于( )
A.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
B.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五大湖区老人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
2.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人口流动新现象,白山市亟需( )
A.发展森林工业 B.完善食宿、医疗服务
C.整治水土流失 D.加快高档别墅区开发
3.白山市人口流动新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人口迁移率 B.增加就业压力
C.促进商业发展 D.减轻环境压力
解析 第1题,东北夏季凉爽,越来越多的人到白山市过夏属于气候原因,与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迁移的原因相似,D正确;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属于生态移民,A错误;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属于经济原因,B错误;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属于文化原因,C错误。故选D项。第2题,到白山市休闲度假的人数增加,且老年人居多,故白山市亟需完善食宿、医疗等服务,提高接待能力。故选B项。第3题,夏季大量人口到白山市休闲度假,不属于人口迁移,但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人口数量增多,会使得环境压力增大。故选C项。
答案 1.D 2.B 3.C
如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高 B.生态环境好
C.交通状况好 D.人口素质高
5.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
B.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C.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
D.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
解析 第4题,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A对。图示城市的生态环境因素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B错。城市交通通达度高,但交通拥堵严重,C错。人口素质高对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较小,D错。第5题,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C对。人口增加,不会导致人口素质下降,A错。劳动力人口迁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B错。劳动力人口迁入,就业岗位不会减少,D错。
答案 4.A 5.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 (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课后质量评估
1.我国“五一”期间,有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海南五指山,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级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解析 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旅游、探亲等,属于人口流动。故选D项。
答案 D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2~3题。
2.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B.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C.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D.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3.“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降低住房价格 B.改善环境质量
C.缓解人地矛盾 D.带动服务业发展
解析 第2题,由材料“与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说明生活方式型移民注重的是环境质量。故选B项。第3题,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变差,住房价格升高,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故选D。
答案 2.B 3.D
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等四个城市“空城指数”位列前五。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回答4~6题。
4.“空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环境质量改善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企业用工成本提高
5.江西省成为最“拼”省份是因为当地( )
①人地矛盾加剧 ②人口老龄化严峻 ③气候条件差 ④就业压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科技因素
解析 第4题,“空城”造成劳动力短缺,因此劳动力工资提升,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故选D项。第5题,江西以低山丘陵为主,“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从而成为最“拼”省份,“最拼”与老龄化无关,江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故选C项。第6题,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举家团圆,属于社会文化因素。故选B项。
答案 4.D 5.C 6.B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90年代
C.21世纪00年代 D.21世纪10年代
8.影响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转移 B.人口政策
C.交通建设 D.资源开发
解析 第7题,20世纪90年代流动人口从1990年的20万增加到100万,增长了5倍,该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大,故选B项。第8题,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呈减少的趋势,说明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转移,可能使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A正确。人口政策对人口流动影响很小,B错误。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可能会增加人口流动,C、D错误。故选A项。
答案 7.B 8.A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 )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
C.广阔的发展空间 D.超高的房价
10.“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A错误,B正确;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C、D错误。故选B项。第10题,“抢人大战”引发大量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故选D项。
答案 9.B 10.D
网购收货地址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流的迁徙状况。下图示意淘宝网推出的2013年与2012年人口净流入对比。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由2012年的人口净流入转变成2013年的人口净流出的是( )
A.江苏 B.广东
C.湖南 D.重庆
12.图中安徽人口流动方向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接纳沿海企业迁入 D.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3年江苏是净流出,A错;2012年和2013年广东是净流入,B错;湖南由2012年净流出变为2013年净流入,C错;重庆由2012年的人口净流入转变成2013年的人口净流出,D对。故选D项。第12题,2012年安徽是人口净流出,2013年人口是净流入。安徽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且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等因素都比东部沿海地区低,承接了大量的沿海地区企业迁入,C正确。城市化水平一般与经济水平有关,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才有关,安徽地处内陆,在经济水平和人才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故A、B错;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与人口流动有关,但不会是主要因素,D错。故选C项。
答案 11.D 12.C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人口流入对这些大城市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2)题,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可以根据图中信息,分别从人口流入和流出及流动人口年龄构成等方面分析;原因可以从劳动力的需求量及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积极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可能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秩序。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原因: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例较大;受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的影响等。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
2.调查了解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3.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综合思维】
4.理解人口的迁移受当地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树立和谐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时期
15世纪末至19世纪
二战以后
特点
①以国际人口迁移为主;
②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国内:向城镇迁移为主
国际:①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
②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
③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趋向于多元化
迁出地
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迁入地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意义
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影响因素
例子
自然因素
气候
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逐水草而居
资源开发
迁移到新疆油田
自然灾害
为逃避灾荒而迁移
经济因素
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社会因素
文化教育
大学生到外地求学
家庭
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迁移或老年人跟随子女迁移
婚姻
小明大学毕业后打算迁移到女朋友所在的城市
国家政策
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迁移到西部地区
战争
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
宗教
为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印度境内部分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工程建设
为了建设三峡工程,110多万移民离别故土
时期
特点
流向
目的
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从东部地区迁往偏远地区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大、自发的流动
农村流向城市,内地流向沿海
务工、经商、求学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13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导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