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堂检测,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5°S,76,0级地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地质灾害
探究一 地震灾害
考向1 地震成因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2月22日18时17分,在厄瓜多尔(2.15°S,76.91°W)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千米。下图为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位于( )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③板块生长边界 ④板块消亡边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此次地震的位置( )
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D.位于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板块交界处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此次地震的位置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考向2 地震构造
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烈度是衡量地面破坏程度的指标。读地震构造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A点为震中 B.B点为震源
C.C线为等震线 D.AD为震中距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A点为震源,B点为震中,C线为等震线,BD为震中距。
4.关于震级和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③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④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
考向3 地震的危害
当地时间2016年8月24日2时36分,意大利中部古城佩鲁贾(43°7′N,12°23′E)附近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4千米。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5~6题。
5.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的原因是( )
A.地震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时
B.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倒塌后危害大
C.震源深度浅,6级烈度较高
D.经济技术水平低,救灾能力差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时,当地时间为2时36分,故地震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时,因而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故A项正确;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倒塌后危害小,B项错误;震源深度浅,6级是震级,不是烈度,C项错误;意大利属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高,救灾能力强,D项错误。
6.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
A.滑坡 B.洪涝 C.干旱 D.风暴潮
答案 A
解析 地震可能诱发山体滑坡。
探究二 滑坡和泥石流
考向1 滑坡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与可能发生滑坡的面积关系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7.甲图显示( )
A.坡度越大滑坡发生的频率越高
B.滑坡发生频率与坡度呈反相关
C.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高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会发生滑坡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坡度15°左右,可能发生滑坡面积百分比最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坡度40°以上的陡坡会出现滑坡。
8.从乙图可知( )
A.滑坡发生频率与土质无相关性
B.土质颗粒越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质颗粒越小,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 D
解析 直接根据乙图判断,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9.下列地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加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的有( )
①横断山区开荒 ②黄土高原采煤 ③云贵高原修筑公路 ④武汉扩大港口规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平原地区人类活动不会诱发滑坡,排除④。
考向2 泥石流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10~12题。
10.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泥石流多发于较陡的山谷地区,①处最易发生。
11.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答案 C
解析 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地形坡度较大,A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自然土壤为红壤,较粘重,B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C项正确;植被多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D项错误。
12.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 A
解析 没有信息反映该地区多地震;该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境内大部分地区通信中断,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受到很大影响。汶川及周围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地震共造成69 207人死亡,374 468人受伤,18 194人失踪。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和邛崃山脉之间,岷江流经该县。
材料二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1)地震发生后,多处山体发生滑坡,造成道路阻断,试分析山体滑坡产生的原因。
(2)本次地震造成汶川及周边地区大量人员伤亡,试分析其原因。
(3)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地震发生区有高大山脉,地面坡度大。地震震级高,余震强烈,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震发生后,该地区有降雨天气,进一步诱发滑坡的发生。
(2)地震震级高,破坏力大;震区人口较稠密;交通道路被毁,重灾区地形闭塞,救灾人员设备难以进入。
(3)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地壳活动强烈,地震多发。
2.阅读图文资料,探究下列问题。
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小时内,降雨量达77.3 mm,位于舟曲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形成区(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828 m,流域最低点海拔1 340 m;罗家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794 m,最低点入河口处为1 330 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依次冲毁两条沟内的天然堆石坝和人工拦挡坝,形成规模巨大的高容重黏性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和泥沙总量分别为144.2×104 m3和97.7×104 m3;泥石流携带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巨石冲毁房屋5 500余间。下图为舟曲县泥石流流域图。
(1)分析舟曲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
(2)自道光三年(1823年)以来至2009年的186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沟曾11次给舟曲县城造成危害,但县城范围仍在不断扩大;罗家峪沟为一条低频率泥石流沟,近几十年来没有爆发过泥石流。据材料分析造成此次特大泥石流主要的自然原因是什么?该地在防灾避灾方面主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成果展示 (1)沟谷总体上呈南北向延伸,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大。由于沟谷强烈侵蚀下切,横断面呈“V”字形或窄深的“U”字形,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2)自然因素:①高山峡谷地貌,树枝状水系发育,落差大、汇水速度快;②地质活动频繁,岩体破碎,长期的风化侵蚀及汶川地震等强烈的地质活动,为该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③强降雨天气成为泥石流爆发的触发条件,诱发滑坡和崩塌并进一步集聚了岩土物质。
人为因素:①多道人工拦挡坝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多个集中固体物源,暴雨冲毁拦挡坝起到放大泥石流灾害的效应;②人类活动、人口的增长使得泥石流危险区被不断开发利用,避灾意识薄弱,增大了灾害的损失。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图,完成1~3题。
1.①~④中,发生地震灾害的可能性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③地远离我国主要地震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最低。
2.③地很少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②远离海洋,降水较少 ③地形起伏小 ④森林覆盖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③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该地地形起伏小,降水较少,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3.①~④中,相同烈度的地震造成损失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四地中,④地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灾害损失最大。
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答案 A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及海陆分布可知,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5.下列关于该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
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
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
D.同样震级,震源d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
答案 D
解析 烈度的大小和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人口经济分布状况有关。根据经纬度及海陆分布可知,该地区位于日本附近。日本的人口、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受灾后东部的损失更大。同等震级,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就越大。
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11月15日6点15分千岛群岛附近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东京时间2007年1月13日13时24分,千岛群岛东部发生里氏8.3级地震,震源位于海床下30千米。据此完成6~7题。
6.千岛群岛附近短期内连续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
A.地处海陆结合部,地壳厚度薄
B.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答案 C
解析 千岛群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7.这两次地震对日本并未造成多大的危害,主要原因是( )
A.震级小
B.日本建筑物抗震性能好
C.震中位于海洋上
D.日本多地震,防震意识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次地震发生在距离日本较远的海洋上,故对日本的影响小。
读“醉林”示意图,完成8~9题。
8.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地震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醉林”呈现东倒西歪形态,主要是岩体整体滑动形成的,故A项正确。
9.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云贵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C
解析 选项所给四个地区中,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破碎,坡度陡峻,最有可能发生滑坡,故C项正确。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发生泥石流最多的是西南地区。
11.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答案 C
解析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地表重力作用不明显。
12.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北部多于南部
C.东部多于西部 D.春季大于秋季
答案 A
解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集中,易诱发泥石流,故A项正确,D项错误。我国泥石流发生频率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B、C两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52分)
13.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1999年9月21日D处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震中较远的A城市有幢高大建筑物倒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本次地震中产生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B处与C处相比,________处诱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2分)
(5)简要说明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6分)
答案 (1)该建筑物因人为因素导致其质量低劣,抗震性能差
(2)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3)滑坡 泥石流
(4)C
(5)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读出图中所示的地理区域,根据经纬度和岛屿轮廓判断出该地区是台湾岛。在回答各个问题时,需要联系当地实际,利用相关的地理背景资料加以具体分析。第(1)题,台湾多地震,人们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在城市中心建高大建筑物时,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D处地震波及A城,致使某幢高大建筑物倒塌,可能是因为该建筑物抗震性能差。第(2)题,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强烈碰撞的地方,地壳不稳定,从而使其成为我国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第(3)题,地质因素(地震、火山喷发等)、气象因素(台风等)都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第(4)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得出C处等高线密集,判断出该处山坡较陡且位于山谷;C处位于台湾岛东侧,靠近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在季风影响下,C处多地形雨。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确定,C处地质灾害的成灾频度与强度要比B处大。第(5)题,我国地震灾害具有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等特点。
14.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34分)
(1)描述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8分)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6分)
(3)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6分)
(4)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6分)
(5)我国地震带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原因。(8分)
答案 (1)集中于地势阶梯交界处;中西部山区泥石流集中,东部平原地区泥石流少;西南地区泥石流最为集中;降水强度大的地区泥石流多发,降水稀少的地区泥石流少。
(2)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地壳活跃(地震多发);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3)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地形起伏小。
(4)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开矿;工程建设等。
(5)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造成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判断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第(2)题,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质、降水等方面分析。第(3)题,读图可知,B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该地降水稀少,地形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第(4)题,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易加剧泥石流。第(5)题,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联系地震带分析川、滇、黔交界地带地质灾害分布地区的一致性的原因。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地震灾害
1,3,4,5,6,7,13
滑坡和泥石流
2,8,9,10,11,12,1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秀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精品课时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答案】A,【答案】,【答案】C,【答案】板块,【答案】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