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A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考查读表分析能力。从生物量看,表中2009年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之和为4,2010年到2013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之和各年均大于4,说明试验期间生物量提高;从植株数量看,2009年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为2,2010年到2013年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各年均大于2,说明植株密度加大。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D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解析:考查读表分析能力。由表可知,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期间呈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生物量期间呈上升趋势,此消彼长。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D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解析:考查读表分析能力。实验期间灌木植物地上生物量从2012年呈下降趋势、地下生物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从2011年始小于2009年,而草本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较2009年明显增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林木径级是指森林中原木的直径值,通常用厘米来表示。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岳桦林种群林木径级随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北坡岳桦林种群密度最大的海拔在( D )
A.1 800米以下 B.1 800米附近
C.1 900米附近 D.2 000米附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长白山北坡随海拔升高,径级小的株数所占比例增高,北坡岳桦林种群密度最大的海拔在2 000米附近。综上所述,答案为D项。
5.北坡岳桦林径级15厘米以下植株分布相对集中的主要原因是( A )
A.气温较低 B.降水较多
C.光照充足 D.风速较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读图可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径级15厘米以下植株多位于海拔1 9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海拔1 900米以上山地地势高,气温低,生长速度慢,树干细,径级小。因此,气温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所述,A项正确。
“一年生早春短命植物”是在干旱地区,植物利用早期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湿度和一定的温度而生长发育,并在夏季来临之前的两个月左右时间迅速萌芽、开花、结实,然后枯萎、死亡的植物群落。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该地区早春短命植物种类丰富。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不同海拔的植被带中,早春花卉的种类和群落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
A.热量、水分 B.光照、水分
C.热量、土壤 D.光照、坡向
解析:春季因温度回升,水汽量增加,春暖花开;开花是热量和水分因素主导。
7.该山地是我国观赏“一年生短命花卉”的最佳地,其花卉观赏的最佳时期是( C )
A.2月下旬至3月上旬 B.3月上旬至4月上旬
C.4月中旬至5月中旬 D.5月下旬至6月上旬
解析:该地气候干旱,春季有积雪融水和雨水影响加之气温回升,植物利用4月中旬至5月中旬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湿度和一定的温度而生长发育,并在夏季干热季节来临之前的短短两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活史,形成“一年生短命花卉”;该地纬度较高,2月到4月上旬气温较低,冰雪融化量较少;5月下旬至6月气温升高、太阳辐射强,气候变得干热,不利于花开。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通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C )
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加 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 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解析: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加,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
9.该时段土壤CO2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 )
A.红松阔叶林 B.阔叶杂木林
C.白桦林 D.灌木林
解析: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
10.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D )
A.土壤微生物 B.地下生物量
C.表层凋落物 D.土壤含水量
解析:土壤CO2排放通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据此选D。
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 A )
A.针叶林、高山苔原 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目前“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且长白山位于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1 800米以上,应为落叶阔叶林之上的植被即针叶林,乙以上为高寒荒漠,而高寒荒漠带应该位于苔原带之上,据此选A。
12.图中海拔1 800~2 000米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 C )
A.干旱、寒冷、大风
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
C.寒冷、贫瘠、大风
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
解析:材料中“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说明植被抗风且土壤贫瘠,必须扎根深处才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区域纬度高、海拔高,寒冷的环境使得植物匍匐生长更容易成活,据此选C。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14题。
13.据表可知( C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答案: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从表中看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
14.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B )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 D.压实保墒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B正确;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施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碳密度指土壤单位面积的有机碳储量。某实验小组在庐山对不同海拔,土壤深度为0~10厘米、10~20厘米、20~30厘米和30~40厘米的土层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别检测。下图为庐山北坡和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海拔和土壤深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庐山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沿海拔梯度的变异不均匀
B.北坡呈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沿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规律,南坡则此规律不明显
C.在海拔670米的高度,0~30厘米的土壤深度内有机碳含量南坡小于北坡
D.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量等于深层土壤的变化量
解析:据图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沿海拔梯度的变异不均匀;北坡呈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沿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规律,南坡则此规律不明显;在海拔670米的高度,0~30厘米的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南坡小于北坡;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量小于深层土壤的变化量。
16.庐山的主要植被是( C )
A.温带落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 D.山地草原草甸
解析:庐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表是甘肃省最东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7~18题。
17.该山地阳坡有机质含量相对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B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解析:甘肃省主要位于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甘肃最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B正确;人类活动的强弱单从表中看不出来,C项错误;甘肃东南部山地的阳坡正好处于迎风坡,降水量要比阴坡多,A项错误;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蒸发是否旺盛无关,与有机质分解旺盛和能否累积有关,D项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
18.阴坡在3 580米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A )
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
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甘肃最东南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南坡为迎风坡,阴坡降水量较小,B错误;阴坡太阳辐射较弱,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C错误;阴坡气温较低,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D错误;坡度较小,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A正确。综上所述,A项正确。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9~20题。
19.磷高累积区是( A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 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20.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C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该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由于该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所以地表径流量较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将变得稳定。在生物多样性的表示方法中,“重要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某种植物在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占的地位,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通常认为,施肥能导致植物重要值的改变,进而引起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我国一环境研究小组在温带某水分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场,连续两年进行人工施肥实验。下图示意施肥后引起的草类变化情况。该草场主要由A、B、C、D四类牧草组成。
(1)请指出施肥前该天然草场原有的优势物种,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析在高浓度施肥条件下,该天然草场生态环境的变化。
(3)实验结果对我国此类草场的天然牧草生产有何启示?
答案:(1)优势物种为A,施肥前A的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草场中占主要地位。
(2)高浓度施肥条件下,A类牧草的重要值急剧增大,说明其数量迅速增加,可能挤占其他牧草的生存空间;其他牧草数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生长受到抑制。该草场整体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最终导致草场生态环境恶化。
(3)控制畜牧业的规模,减小对牧草的需求量;防止为提高产草量而过度施肥;中低浓度施肥,或合理施肥;加强草场生态监测,防止出现草类多样性减少。
解析:整体分析:重要值的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由物种差异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从物种生存空间竞争角度分析。我国要合理控制载畜量、施肥量,加强监测。(1)根据材料,重要值的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所以施肥前该天然草场原有的优势物种为A。理由是施肥前A的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草场中占主要地位。(2)由物种差异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从物种生存空间竞争角度分析。高浓度施肥条件下,A类牧草的重要值急剧增大,说明其数量迅速增加,可能挤占其他牧草的生存空间。其他牧草数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生长受到抑制。该草场整体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最终导致草场生态环境恶化。(3)我国此类草场的天然牧草生产,应控制畜牧业的规模,减小对牧草的需求量。防止为提高产草量而过度施肥,中低浓度施肥,或合理施肥。加强草场生态监测,防止出现草类多样性减少。
22.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a、b、c三条曲线,a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E、G(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A(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荒漠,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缺水。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降水量小于蒸发量;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解析:本题由一幅不同地区的风化壳纵剖面图及其对应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蒸发量)图入手,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和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该图所揭示的实际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小。具体分析如下: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同理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植被。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图1示意长白山苔原带分布位置。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7月份,在海拔2 100米的无林地带上,花瓣洁白的宽叶仙女木、有着蓝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叶杜鹃竞相开放(如图2),大地宛若色泽明艳的花毯,山地苔原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空中花园。
(1)简析长白山之巅有利于山地苔原植被形成的自然条件。
(2)推测长白山之巅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
(3)分析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的原因。
答案:(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
(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植物根系浅而发达;植物花期短。
(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富;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
解析:(1)山地苔原带形成于寒冷但不致过冷、水分充裕、土壤有但不能很肥沃的区域。长白山之巅纬度高,海拔高,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这就为这里发育苔原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2)长白山之巅因为常年气温低,植物生长慢,苔原植被植株矮小,贴地生长;因湿度大,植物根系浅而发达;夏季短促凉爽,故植物花期短。(3)垂直自然带保存完整一般考虑山体海拔高、水热组合变化多、受人类影响小。长白山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面积大,物种丰富;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这些使得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风浪小等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