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火山灰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面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2.甲、乙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1.C 2.A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乙地貌为海浪堆积形成的沙滩。]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3.D 4.C [甲图表示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乙图表示由流水侵蚀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图表示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丁图表示流水侵蚀中下切作用形成的峡谷。]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07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此,完成5~6题。
5.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为地下河,因淀积作用而成
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溶蚀作用而成
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侵蚀而成
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6.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C 6.C [第5题,地下河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是在流水的淀积作用下形成的;2、3处为裂隙,不是断层。第6题,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7~9题。
7.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
A.三角洲平原 B.冲积扇
C.山麓沙丘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8.图示的地貌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9.从①→②→③地表颗粒物的大小总体上表现为(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大小一样 D.杂乱无章
7.B 8.C 9.A [第7题,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结合图中的地貌形状呈扇形,应为冲积扇。第8题,从等高线和海拔上可以看出,该地区海拔2 000多米,河流又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可以判定图示地貌应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第9题,从①→②→③,河流的水流速度应该越来越慢,所以,其堆积的物质的颗粒应该由大到小。]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荆江段河道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长江上游,流量大
B.落差大,下蚀作用强
C.地势平坦,侧蚀作用强
D.位于长江上游,流速快
11.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增大径流量
10.C 11.A [第10题,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故C选项正确。第11题,裁弯取直可以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加快河水的下泄,从而提高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故A选项正确。]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12~14题。
12.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13.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
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方,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
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
1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12.D 13.C 14.B [第12题,河漫滩草甸主要分布在河床一侧或两侧,由于受河流水的影响,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第13题,植被的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自然植被类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基本相似,所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第14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较差,故自然植被远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植被长得茂盛,种类不及其丰富。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驼梁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2 281米,系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以山脊线为界,北坡森林郁郁葱葱,南坡草地幽幽如茵(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5~16题。
15.北坡植被明显好于南坡,其优势条件是( )
A.气温较高 B.水分条件好
C.坡度和缓 D.土壤肥沃
16.南坡M地为带状分布的森林,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台地
15.B 16.B [第15题,河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被明显好于南坡,B正确。第16题,图示山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影响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四种地形中山谷的水分条件最好,最有可能为森林,B正确。]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完成17~18题。
17.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P
C.Na D.Mg
18.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
17.C 18.C [第17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选C。第18题,在湿润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C正确。]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9~21题。
19.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20.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9.C 20.A 21.A [第19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20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21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22~23题。
22.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23.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施速效肥料 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 D.采用滴灌技术
22.B 23.B [第22题,左图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右图纵坐标表示土壤PH,从图中可看出连作八年时,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0~20厘米土层PH下降明显,表现为土壤酸化,B正确;土壤沙化从图中读不出来。第23题,从图中看连作时间长时,表层0~20厘米土壤PH下降明显,但20~60厘米土壤PH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来减缓土壤退化,B正确;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无须增施速效肥料;掺沙和滴灌不会减缓土壤酸化。]
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 )
A.寒带地区 B.欧洲
C.南美洲 D.东亚地区
25.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
D.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24.C 25.C [第24题,图示植物高大茂密,树高超过50 m,植被层次多,应是热带雨林景观。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C正确。第25题,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是热带雨林区,终年高温多雨,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A错误;河流水量丰富,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错误;该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木材换取外汇,正遭受严重破坏,C正确;降水没有明显季节变化,植被四季常绿,D错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图Ⅰ所示地区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一种新的荒漠化形式——石漠化以惊人的速度吞噬。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Ⅰ 图Ⅱ
(1)图Ⅱ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2分)
(2)根据图Ⅰ,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_____。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6分)
(3)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2分)
(4)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Ⅱ信息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 ℃之间,且降水集中于夏季,结合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进而可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第(3)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第(4)题,可联系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河等进行分析。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3)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侵蚀。
(4)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
27.(12分)下面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左图中N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2分)
(2)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3)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该区域森林为热带雨林,森林茂密,物种丰富。该地的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系统的功能下降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据图可知,G河为刚果河,自N点至M点,支流呈向心状水系,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结合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第(3)题,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与河流携带泥沙少有直接关系,据图可知,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使得入海泥沙量较少。
[答案] (1)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2)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3)G河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或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使得入海泥沙量较少。
28.(10分)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3分)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答案] (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防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大部分被热带森林覆盖,林中动植物资源丰富,岛屿山麓地带有大片的橡胶林分布。锡纳朋火山(位置如下图所示)于2017年9月27日两次喷发,炽热的岩浆顺势下流,火山灰高达2 500米。火山喷发物包括熔融的岩浆、粉尘、酸性气体(H2S、HCl、SO2)、火山灰等。
(1)分析苏门答腊岛动植物丰富的原因。(6分)
(2)概括适宜橡胶生长的气候和地形条件。(4分)
(3)简述火山喷发对森林植被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苏门答腊岛动植物丰富的原因可从气候、地形、面积、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第(2)题,橡胶是热带树种,该岛屿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地形坡度适中,排水较好。第(3)题,火山喷发物主要有高温岩浆、粉尘和气体,火山喷发的影响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动植物垂直变化显著;大片森林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岛屿面积大,动植物生存空间大。
(2)全年高温;降水丰富且均匀;风力小;坡度适中,排水良好。
(3)高温岩浆直接摧毁原生森林,植被消失;粉尘遮挡阳光,减弱森林植被光合作用;H2S、HCl、SO2等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危害森林植被生长,破坏生态系统。
深度/cm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面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2.甲、乙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1.C 2.A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乙地貌为海浪堆积形成的沙滩。]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3.D 4.C [甲图表示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乙图表示由流水侵蚀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图表示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丁图表示流水侵蚀中下切作用形成的峡谷。]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07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此,完成5~6题。
5.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为地下河,因淀积作用而成
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溶蚀作用而成
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侵蚀而成
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6.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C 6.C [第5题,地下河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是在流水的淀积作用下形成的;2、3处为裂隙,不是断层。第6题,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7~9题。
7.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
A.三角洲平原 B.冲积扇
C.山麓沙丘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8.图示的地貌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9.从①→②→③地表颗粒物的大小总体上表现为(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大小一样 D.杂乱无章
7.B 8.C 9.A [第7题,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结合图中的地貌形状呈扇形,应为冲积扇。第8题,从等高线和海拔上可以看出,该地区海拔2 000多米,河流又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可以判定图示地貌应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第9题,从①→②→③,河流的水流速度应该越来越慢,所以,其堆积的物质的颗粒应该由大到小。]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荆江段河道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长江上游,流量大
B.落差大,下蚀作用强
C.地势平坦,侧蚀作用强
D.位于长江上游,流速快
11.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增大径流量
10.C 11.A [第10题,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故C选项正确。第11题,裁弯取直可以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加快河水的下泄,从而提高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故A选项正确。]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12~14题。
12.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13.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
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方,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
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
1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12.D 13.C 14.B [第12题,河漫滩草甸主要分布在河床一侧或两侧,由于受河流水的影响,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第13题,植被的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自然植被类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基本相似,所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第14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较差,故自然植被远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植被长得茂盛,种类不及其丰富。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驼梁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2 281米,系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以山脊线为界,北坡森林郁郁葱葱,南坡草地幽幽如茵(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5~16题。
15.北坡植被明显好于南坡,其优势条件是( )
A.气温较高 B.水分条件好
C.坡度和缓 D.土壤肥沃
16.南坡M地为带状分布的森林,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台地
15.B 16.B [第15题,河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被明显好于南坡,B正确。第16题,图示山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影响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四种地形中山谷的水分条件最好,最有可能为森林,B正确。]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完成17~18题。
17.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P
C.Na D.Mg
18.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
17.C 18.C [第17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选C。第18题,在湿润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C正确。]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9~21题。
19.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20.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9.C 20.A 21.A [第19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20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21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22~23题。
22.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23.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施速效肥料 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 D.采用滴灌技术
22.B 23.B [第22题,左图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右图纵坐标表示土壤PH,从图中可看出连作八年时,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0~20厘米土层PH下降明显,表现为土壤酸化,B正确;土壤沙化从图中读不出来。第23题,从图中看连作时间长时,表层0~20厘米土壤PH下降明显,但20~60厘米土壤PH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来减缓土壤退化,B正确;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无须增施速效肥料;掺沙和滴灌不会减缓土壤酸化。]
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 )
A.寒带地区 B.欧洲
C.南美洲 D.东亚地区
25.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
D.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24.C 25.C [第24题,图示植物高大茂密,树高超过50 m,植被层次多,应是热带雨林景观。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C正确。第25题,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是热带雨林区,终年高温多雨,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A错误;河流水量丰富,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错误;该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木材换取外汇,正遭受严重破坏,C正确;降水没有明显季节变化,植被四季常绿,D错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图Ⅰ所示地区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一种新的荒漠化形式——石漠化以惊人的速度吞噬。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Ⅰ 图Ⅱ
(1)图Ⅱ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2分)
(2)根据图Ⅰ,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_____。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6分)
(3)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2分)
(4)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Ⅱ信息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 ℃之间,且降水集中于夏季,结合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岩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进而可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第(3)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第(4)题,可联系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河等进行分析。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3)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侵蚀。
(4)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
27.(12分)下面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左图中N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2分)
(2)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3)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该区域森林为热带雨林,森林茂密,物种丰富。该地的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系统的功能下降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据图可知,G河为刚果河,自N点至M点,支流呈向心状水系,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结合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第(3)题,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与河流携带泥沙少有直接关系,据图可知,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使得入海泥沙量较少。
[答案] (1)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2)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3)G河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或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使得入海泥沙量较少。
28.(10分)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3分)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答案] (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防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大部分被热带森林覆盖,林中动植物资源丰富,岛屿山麓地带有大片的橡胶林分布。锡纳朋火山(位置如下图所示)于2017年9月27日两次喷发,炽热的岩浆顺势下流,火山灰高达2 500米。火山喷发物包括熔融的岩浆、粉尘、酸性气体(H2S、HCl、SO2)、火山灰等。
(1)分析苏门答腊岛动植物丰富的原因。(6分)
(2)概括适宜橡胶生长的气候和地形条件。(4分)
(3)简述火山喷发对森林植被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苏门答腊岛动植物丰富的原因可从气候、地形、面积、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第(2)题,橡胶是热带树种,该岛屿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地形坡度适中,排水较好。第(3)题,火山喷发物主要有高温岩浆、粉尘和气体,火山喷发的影响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动植物垂直变化显著;大片森林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岛屿面积大,动植物生存空间大。
(2)全年高温;降水丰富且均匀;风力小;坡度适中,排水良好。
(3)高温岩浆直接摧毁原生森林,植被消失;粉尘遮挡阳光,减弱森林植被光合作用;H2S、HCl、SO2等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危害森林植被生长,破坏生态系统。
深度/cm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相关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末综合测评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末综合测评含答案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