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时作业
展开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解析: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而台风属于气象灾害,洪涝属于水文灾害。地震发生时其释放能量大小与震级有关,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地震、火山喷发主要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除自然因素外,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析下面表格,完成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震源深度越大,震级越大
B.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
C.震级越大,烈度越小
D.一个震源深度为10 km的5级地震,其破坏性相当于一个震源深度为25 km的6级地震
3.烈度是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B )
①震级 ②人口密度 ③震源深度 ④经济发展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震要素中的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还与震中距、地面建筑及地质构造有关,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无关。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的震级为里氏7.9级,中国地震局公布的数据先后有8.0级、7.6级、7.8级,尔后又修订为8.0级。据此完成4~6题。
4.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国家测得的震级不同,关于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B.各国发布的震级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地震测量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测量时距离震中的距离不同造成误差所致
C.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D.烈度只与震级有关,地震波及之处烈度相同
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其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5.这次地震发生在( C )
A.地中海地震带上 B.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C.中国南北地震带上 D.郯庐断裂带上
解析: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四川中北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
6.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在此次地震中,很多房屋是在山体滑坡中倒塌的。这里是龙门山断裂带,断层活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区。在今后重建中应避免的是( D )
A.选新址重建是预防震灾的方法之一
B.重建一定要打好地基
C.重建最好能够避开活动断层带和陡峭的山坡
D.重建应建高层建筑
解析:该地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多地震,不应建高层建筑。
7.台湾附近海域发生地震,该地震属于( B )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大西洋地震带 D.东非裂谷地震带
解析: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台湾地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8.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
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 ④植被破坏严重 ⑤多山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重力作用明显;地壳活动频繁(板块交界处),岩体破碎,提供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人为破坏植被严重。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据此完成9~11题。
9.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理要素增大的方向,图示关联性正确的是( A )
解析:植被覆盖率越高,泥石流发生率越低,故A对;土壤含水量、地表坡度和地表岩石风化程度与泥石流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故B、C、D错。
10.我国甘肃省防御地质灾害的措施不包括( C )
A.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B.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C.禁止一切工程建设,恢复自然植被
D.积极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析:为了防御地质灾害而禁止一切工程建设是不可能的,应该禁止与诱发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建设,如在断层附近禁止搞引水工程,山脚和山坡禁止采石工程等。
11.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C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解析:地势平坦的地区不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12.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B )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地震发生后,特别是像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由于震级大,震源浅,所以破坏性非常大,首先引起的是山体崩塌和滑坡等次生自然灾害;由于地表被破坏,如果遇到大的降雨天气,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水库决堤等灾害;水土流失发生的比较普遍,短时期内不会形成自然灾害。
13.关于图中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解析:地震的形成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滑坡是外力作用的表现,但地震会诱发滑坡灾害,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14.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D )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解析:图示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因此是滑坡。
15.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C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特点。在图示地质灾害中,地震是其他灾害的诱因,而其他灾害不会诱发地震,因此①为地震;暴雨、滑坡、崩塌会诱发泥石流。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20分)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黄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多,且暴雨;由图中可看出,黄土与基岩属两层;如果大量开挖山坡,就会导致下面不牢固,就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17.读中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我国是泥石流分布最广的地区,其气候成因是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质原因是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人为原因是对植被的破坏。
(2)]根据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震带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原因。
答案: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三是充足的水源。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造成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在“中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上,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解析: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和水源条件。其中,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震、新构造运动以及某些物理作用等因素;地貌条件主要指泥石流的沟床比降、沟坡坡度、坡向、集水区面积和沟谷形态等;水源条件主要是大气降水,其次为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此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矿山开采中的滥挖、滥采和不合理弃渣以及山区修建公路、铁路时非科学地就地取料。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由图中所示信息分析川、滇、黔交界地带地质灾害分布地区的一致性的原因。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全册综合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巩固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植物茂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防灾减灾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防灾减灾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物质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