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质量检测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2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质量检测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2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质量检测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2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共60分)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天文学家是在研究22光年外一颗编号为GJ667C的矮星时发现这一“超级地球”的(注:矮星原指本身光度较弱的星)。它的质量至少是地球4.5倍,绕矮星公转,周期为28.15天。“超级地球”的表面温度可以与地球相近,可能存在液态水。据此回答1~3题。
1.“超级地球”属于哪一类天体( )
A.恒星 B.流星 C.彗星 D.行星
[解析] 根据材料,“超级地球”绕矮星(即恒星)公转,可以判断其为一颗行星,D项正确。
[答案] D
2.“超级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该行星位于太阳系以外,天文学家是在研究22光年外一颗矮星时发现它的,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所以该“超级地球”属于银河系。
[答案] C
3.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应具有( )
①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②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 ③有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 ④有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结合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材料可知,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会使该星球存在大气层;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会使该星球有适宜的温度;有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会使该星球表面有液态水的存在。B项正确。
[答案] B
读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MJ·m-2)分布图,回答4~5题。
4.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大致是( )
A.西多东少 B.东多西少
C.南多北少 D.北多南少
[解析] 根据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的分布及数值可知,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是北多南少。
[答案] D
5.造成甲、乙两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拔
C.天气状况 D.地表植被
[解析] 图中甲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晴天较多,太阳辐射量大;乙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阴天多,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甲、乙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
[答案] C
下图为某天文现象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材料中的天文现象是指( )
A.月食 B.日食
C.极昼 D.流星雨
[解析] 根据图中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判断,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遮挡了地球上人们看太阳的视线,出现了日食现象。
[答案] B
7.该现象的发生对地球的影响有( )
A.使全球气候变暖
B.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C.产生美丽的极光
D.影响部分地区利用太阳能发电
[解析] 日食发生后,地表太阳辐射减少,太阳能发电会受到影响。
[答案] D
8.木卫二是木星的卫星,图中天体与其属于同一天体类型的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无
[解析] 围绕行星公转的天体为卫星,图中月球绕地球公转,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与木卫二属于同一天体类型。
[答案] B
中外古生物学者在四川省西南部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发现了中国首例确凿的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大型爬行动物肉食恐龙游泳足迹。读图甲和图乙,回答9~10题。
9.肉食恐龙生活的年代是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由材料中“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大型爬行动物肉食恐龙游泳足迹”可知,肉食恐龙生活的时代是图乙中的④。
[答案] D
10.当时昭觉县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 )
A.干旱环境 B.温暖浅海
C.热带深海 D.森林密布
[解析] 由于肉食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不可能进入深海,再结合材料中“游泳”可知,当时昭觉县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温暖浅海。
[答案] B
下面图甲为1940~2000年地磁活动年均值图,图乙为太阳黑子数年均值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信息最能直接反映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 )
A.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B.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
C.产生“磁暴”
D.诱发自然灾害
[解析] 读图可知,当太阳黑子数增多时,地磁活动增强,两者变化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图中信息最能直接反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产生“磁暴”。太阳活动能够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主要是因为电磁波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的扰动,但图中没有直接显示大气层的扰动,所以不是图中信息最能直接反映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 C
12.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最不适合的是( )
A.使用熏黑的玻璃片观测
B.直接通过肉眼观测
C.通过电焊护目镜观测
D.用望远镜把太阳投影到投影板观测
[解析] 由于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直接通过肉眼观测易损伤眼睛。
[答案] B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3~14题。
1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解析]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②层为地幔。
[答案] B
1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解析] ③层为外核,最可能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①层为地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②层为地幔,横波能够通过。④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答案] C
15.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
B.原核细胞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解析]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题,共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低碳世博”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主题馆屋顶上安装的大面积太阳能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材料二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分布图[单位:千焦/(平方米·日)]。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写出世博园内对太阳辐射利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能→________→________→机械能
(2)世博园内某场馆的太阳能设施若要移至我国某地,并要发挥最大发电效率,则最适合的地区是( )
A.北京 B.沈阳 C.桂林 D.拉萨
(3)试简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6月份高低纬度间大气上界的太阳日总辐射量相差不大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太阳能的利用,首先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产生热能,借助热能制造机械能。(2)若太阳能设施发挥最大发电效率,则该地太阳辐射最多,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3)图示中有两个坐标轴,一是纬度变化,一是时间变化,因此分布规律应为两方面,一是纬度分布规律,一是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变化可确定具体表现。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大小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共同影响,可逐一分析低纬和高纬地区两要素的特点。
[答案] (1)电能 热能
(2)D
(3)纬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时间分布规律:6月份最高,3月至6月逐渐增多,6月至9月逐渐减少。6月份,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高纬地区虽然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强度比低纬小,但昼长时数大于低纬地区,因此太阳日总辐射量与低纬相差不大。
17.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22分)
(1)在图中填出下列内容。
A.地壳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它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3)2009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甲型流感,主要在________圈传播。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
(4)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解析] 地球的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甲型流感主要是在生物圈中传播,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海啸发生在水圈之中。地壳厚度具有不均匀的特点,大陆部分较厚,海洋较薄。
[答案] (1)略
(2)地心
(3)生物 岩石 水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1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地理人教版 (2019)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