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展开一、选择题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
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
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3.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③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第2题,②为酸雨危害,与D(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第3题,①为荒漠化,其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答案:1.B 2.D 3.B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下图为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据此完成4~5题。
4.田园综合体( )
A.农业生产用地规模大
B.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C.区域产业活动多样化
D.农业水利工程量小
5.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是( )
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
B.提高农产品产量
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解析:第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田园综合体农业生产用地规模小,土地集约化程度高,区域产业活动多样化,农业水利工程量大,形成良性循环。第5题,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主要意义有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A对。该模式不能提高农产品产量,B错。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但该产业依然是农业,不能推动工业化进程,C错。建设特色小镇和乡村,不会使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D错。
答案:4.C 5.A
结合下面漫画,回答6~7题。
6.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第6题,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对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因而图中的先儒之言体现了持续性原则。第7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判断,A项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应节约、合理地开采并综合利用;B项加大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可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就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项违背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答案:6.B 7.D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
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
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
D.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产品流
9.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
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
B.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8题,读图,指向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应表示废弃物流,对应图中②。由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表示再生资源流,对应图中③。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箭头,①代表产品流。第9题,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链不可能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A错。区域气候不变,不能改变农业耕作制度,C错。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D错。
答案:8.A 9.B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下图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
A.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11.关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说明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12.下列促使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解析:第10题,根据联系图中“出山口径流减少”可知丙为“入境水流减少”,丁为“地下水位下降”,综合分析甲为“耕地减少”,乙为“用水增加”。第11题,①过程说明了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破坏,山区径流量减少,但流速增大;该地区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由于人口增长,为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而对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环境恶化。第12题,打坝建库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不是绿洲生态系统的治理。
答案:10.B 11.B 12.C
二、综合题
13.下图是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推广。
(3)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试说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解析:第(1)题,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第(2)题,图中生产模式的核心是甘蔗的种植,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因而该生产模式应布局在我国南方的部分省区。第(3)题,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压力。第(4)题,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危机以及巨大的人口压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答案:(1)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2)广东、广西、台湾、云南、福建、海南(任选两省)
(3)使园内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4)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利用率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问题严重;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
材料二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1)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3)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解析:第(1)题,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要从历史、人口现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较少,总体上存在能源储量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的问题。第(3)题,针对能源的利用现状,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1)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2)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
XJC·ZT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本章综合与测试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本章综合与测试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本章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本章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六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变化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