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展开章末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平原低,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B.海拔高,空气稀薄,夜晚保温作用差
C.海拔高,空气稀薄,距离地面远
D.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25 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2~3题。
2.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
3.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主要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018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4~7题。
4.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风能
5.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6.第5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C.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7.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据此完成8~9题。
8.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为了更好理解等压面发生弯曲后,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某校同学绘制了素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点气压值(用P表示)是( )
A.PA>PB B.PA
C.PA=PB D.无法确定
11.如果图中水平面位于高空,则A、B对应的近地面A′、B′点气温值(用T表示)是( )
A.TA′>TB′ B.TA′
C.TA′=TB′ D.无法确定
12.该图可以用来解释( )
A.大气垂直分层 B.大气受热过程
C.热力环流 D.风的形成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吸收 B.②吸收
C.④大气逆辐射 D.③地面吸收
14.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 )
A.①吸收 B.地面辐射
C.④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
15.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 )
A.①吸收减弱 B.③地面吸收增强
C.②吸收减弱 D.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下图中图甲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图,图乙示意图甲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6~18题。
16.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B.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17.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A.a地风向为西北风 B.c地风向为西南风
C.b为阴雨天气 D.d为下沉气流
18.若图甲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可能为城区
B.乙处房价比甲处低
C.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
D.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外
读山东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 )
A.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
B.山顶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山谷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C.山顶离太阳近,山谷离太阳远
D.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地球某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图1)。
材料二 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2)。
材料三 某地连续两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示意图(图3)。
(1)图1上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如此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图3上两条气温曲线中,代表晴天的是________,代表阴天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分)
(4)造成该地连续两天白天气温差异的原因与图2中的________作用有关,而夜间温差的形成则与图2中的____________作用有关。(一律填数字或字母)(4分)
(5)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香甜。利用所学原理分析,其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少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统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4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4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约3 459米,年平均气温5.4 ℃。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图a为香格里拉暖棚房屋模型示意图,图b为某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屏示意图。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3分)
(2)小明和小亮对暖棚顶部排风口的开启季节所持观点不同,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3)在图中绘制白天排风口关闭状态下,1、2通风口处气流的运动方向,并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原因。(5分)
章末综合检测(三)
1.解析: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平原低,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夜晚保温作用差,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这会导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与本题问题无关;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昼长相比同纬度平原要长,且晴天多,海拔高,空气稀薄,距离地面远会使太阳辐射穿过路径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但由于大气保温能力差,热量多被散失掉了;同理,夏温低的最关键原因并非是吸收地面辐射少,而是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使得热量多被散失了,据此分析选B。
答案:B
2~3.解析:第2题,探空气球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对流层的气温分布规律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分布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增加,故D正确。第3题,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故A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答案:2.D 3.A
4~7.解析:第4题,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因此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A正确。第5题,从近地面到高空,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读图可知,平流层顶的高度为50 km,而小行星爆炸发生在37 km处,故B正确。第6题,第5题所指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读图可知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故B正确。小行星爆炸是因高速运行与大气摩擦生热而引发的,而不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故A错误。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是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非红外线,故C错误。读图可知,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应位于高层大气,故D错误。第7题,材料显示,大部分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殆尽,很少能陨落到地表,故D正确。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因为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因此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三项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故A、B、C错误。
答案:4.A 5.B 6.B 7.D
8~9.解析:第8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第9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答案:8.D 9.C
10~12.解析:第10题,A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A处气压高,B处气压低。第11题,A处近地面A′处气压比B′处气压低,A′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第12题,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风。
答案:10.A 11.A 12.D
13~15.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图的判读。第13题,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④大气逆辐射,减少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C正确;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影响小,A错误;②吸收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的主要的直接能量来源,B错误;③地面吸收的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D错误。第14题,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的直接来源,B正确;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很少,A、D错误;④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释放的热量,C错误。第15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②吸收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增温减慢,C正确;①吸收对大气温度影响小,A错误;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受二氧化碳减少影响,B错误;④大气逆辐射减弱,D错误。
答案:13.C 14.B 15.C
16~18.解析:第16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图的判读。根据图乙,甲地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差较大,乙地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差较小。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下沉气流使近地面气压更高,高空气压更低,垂直方向气压差增大。因此,甲地在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乙地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即甲地近地面①地比乙地近地面②地气压高,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B、C错误;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所以高空③地气压高于④地,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低,A正确,D错误。第17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天气及风向的判读。根据上题分析可知,b为下沉气流,为晴天,C错误;d为上升气流,D错误;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结合气压分布,a地风向为西北风,c地风向为东南风,B错误,A正确。第18题,本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故乙处为城区,房价比甲处高,A、B错误;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该处位于城郊热力环流外,可以减轻城市大气污染,C正确;城市绿化带应建在城郊热力环流之内,可以净化城市空气,即离市中心16千米内,D错误。
答案:16.A 17.A 18.C
19~20.解析:第19题,本题考查等压面及山谷风的判读。图中的等压面向上凸,可知P处的气压较同一水平面的两侧高,进而可以判断出P处(山谷)气压高、气温低,为白天,②正确;大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故此时风向为由P到Q,④正确。选D。第20题,本题考查夜间谷地逆温的成因。夜间形成逆温,与太阳辐射无关,B、C错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是对流层气温的正常分布规律,与逆温的形成无关,D错误;夜晚,谷地气温较山坡气温高,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为上升运动,近地面气压较低,而山坡气温较低,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山坡的冷空气下沉到谷底,故形成下冷上热的气温分布状况,形成逆温现象,A正确。
答案:19.D 20.A
21.解析:第(1)题,图示位于距地面12 km以上,应为平流层,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上气温越高。第(2)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第(3)题,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气温低,晚上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阴天温差小;晴天相反。第(4)题,白天与削弱作用有关,晚上与保温作用有关。第(5)题,新疆地处内陆,晴天多,光照强有利于瓜果着色,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答案:(1)A
(2)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获得能量使大气升温
(3)A B
(4)③ B
(5)光照强 昼夜温差大
2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3.答案:(1)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受到玻璃的阻挡保存在暖棚内;暖棚内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
(2)支持小明的观点。夏季,内室温度较高,为防止热量进入内室,开启暖棚顶部通风口,便于暖棚内热量排出室外。
(3)绘图
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本章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本章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