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测试题
展开第一节 流水地貌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解析长江三峡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
答案B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
解析凹岸侵蚀以侧蚀为主。
答案C
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 )
A.冲积扇
B.河口三角洲
C.山脊
D.悬崖
4.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
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
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
5.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V字形,流水侵蚀
B.V字形,流水沉积
C.槽形,流水搬运
D.槽形,冰川侵蚀
解析第3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变平坦,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4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在河流的沉积过程中,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的分布。第5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字形。
答案3.A 4.D 5.A
河迹湖又称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河迹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6~7题。
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河迹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B.a处沉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
C.该河迹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
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
7.该河迹湖的作用可能有( )
A.阻滞河流泄洪
B.适合渔业生产
C.扩大了河流航运里程
D.扩大灌溉范围
解析第6题,牛轭湖形成就是河道不断弯曲,当河曲越来越弯,曲流呈“Ω”形。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河流从截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故A项正确;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项错;牛轭湖多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势也平坦开阔,所以不一定都在平原地区,C项错;本题没有说明是南半球或北半球,所以不能判断河流流向,D项错。第7题,湖泊可以调蓄洪水,利于泄洪,A项错;本题虽未说明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但如果是淡水湖,则适合渔业生产,B项正确;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流从直的河道航行,缩小了河流航运里程,C项错;扩大灌溉范围,一般与修建水利工程有关,图中并没有表明,D项错。
答案6.A 7.B
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它分布在山区 。简述形成过程。
(2)河流在山区河谷常呈 形。为什么?
(3)河流的下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形?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解析第(1)题,从地形地势、水流速度变化、泥沙挟带与堆积角度简述形成过程。第(2)题,河流在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度急,下切侵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第(3)题,河流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成因与地形地势、流速、泥沙堆积作用有关。
答案(1)冲积扇 流水堆积 进入平原地带 河流挟带泥沙从山区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势平缓,流速降低,泥沙堆积下来。
(2)V字 山区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
(3)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进入下游和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降低,所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能力提升
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第1~2题。
图1
图2
1.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
A.ⅠB.ⅡC.ⅢD.Ⅳ
2.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D.冰川侵蚀
解析第1题,读图知,Ⅲ岩层最先遭受侵蚀,说明Ⅲ岩层岩性最松软。第2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从崖壁陡峭状态来看,此处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1.C 2.A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4.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解析第3题,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河段为“地上悬河”,二是该河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第4题,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河道易发生变化。
答案3.C 4.B
下图为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甲、乙、丙三处土层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6.与b时段三角洲快速发展无关的因素为( )
A.水下坡度平缓
B.海水顶托
C.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见效
D.渤海湾潮流作用弱
解析第5题,此处位于古黄河三角洲附近,土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越靠下堆积时间越早,故丙最先形成之后乙、甲依次形成。故选D项。第6题,b时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当时黄河在此入海,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图中可见此处水下坡度平缓,促进了泥沙的堆积,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和渤海湾较弱的潮流作用导致泥沙堆积体被侵蚀较少,因此发展很快。当时为1128年至1855年,此时间段内我国没有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故选C项。
答案5.D 6.C
7.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黄淮海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2)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解析第(1)题,黄淮海平原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堆积作用。第(2)题,冲积扇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形对流速、挟带泥沙能力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由右图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1)流水堆积
(2)河流挟带泥沙流出山口,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河水搬运能力下降,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3)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课后测评,共8页。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第1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第1课时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水地貌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水地貌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