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
展开(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9·陕西质检)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春运是一道特殊的风景。2017年春运期间,某网站发布了我国《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大数据报告》,下图为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十大出发城市分析。据此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春运出发地的十大城市除北京外,其余都分布在南方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 )
A.乡村生态良好,吸引城市居民
B.经济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
C.侨乡众多,海外游客迅猛增加
D.气候温暖,来此越冬人数增加
2.北京成为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十大出发城市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其原因与南方地区不同的是( )
A.高等院校云集,返乡学生多
B.环境优美,吸引外来人口
C.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
D.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比重大
3.《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大数据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出我国的( )
A.环境人口容量 B.城市科教水平
C.人口迁徙状况 D.城市建设水平
答案 1.B 2.A 3.C
近几年出现“反向春运”现象,就是年轻人把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送回老家。完成4~5题。
4.下列与春运现象的产生相关性最小的是( )
A.经济发展差异 B.传统思想观念
C.平时假日较少 D.自然环境差异
5.下列有关“反向春运”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城市不存在任何压力
B.延长春运周期,缓解运输压力
C.与人们的观念转变无关
D.利于减少家庭支出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由于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外出人口返乡和家人团聚导致了春运现象,因此和春运现象相关性最小的是自然环境差异,D正确。第5题,“反向春运”是人口流动的短期行为,对城市负担和环境影响小,但不是无任何压力,A错误。“反向春运”与春运的方向正好相反,但老人、小孩的时间相对自由,可错开高峰出行,延长了春运周期,有利于缓解运输压力,B正确。在城市过年需人们转变传统的回家过年的观念,C错误。老人和小孩到城里过年,往返人数增多,增加家庭支出,D错误 。
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完成6~7题。
6.2009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 )
A.2倍 B.4倍
C.6倍 D.9倍
7.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
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D.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从图中比较数据来看,总人口在2009年增加到1 500万人,但是户籍人口只增加到200万人,即流动人口约1 300万左右,故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6倍。第7题,由于优越的政策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故答案为D。
下图示意我国1982~2017年流动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2010年后,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规模下降,主要是因为( )
A.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
B.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C.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提高
D.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
9.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阻碍沿海地区产业转型 B.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
C.农村空巢老人明显增多 D.城镇化水平快速下降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经济差异是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流动方向主要为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近年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可就近就业,故C正确。农村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集中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劳动力投入,有利于人口流动;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与流动人口增长规模下降无直接关联。故A、B、D错误。第9题,由上题可知,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导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因此有利于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农村空巢老人明显减少、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故A、C、D错误。劳动力伴随产业流动的过程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故B正确。
据报道,近期中国进入“抢聘”民工的时期。北京和天津等23个城市在春节后大规模招聘民工,港资厂林立的珠三角正面临更严峻的“抢民工潮”。春节后,深圳和广州都出现超过几十万的职位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企业只有各出奇招网罗民工,有厂商高薪招聘,亦有港资和台资厂调动大巴,深入四川、湖南山区农村“抢人”。结合材料完成10~12题。
10.出现上述“抢人”现象的原因是( )
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 ②我国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已大大缩小 ③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④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价格在上涨,山区劳动力廉价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输入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 ③通过劳动力和资金的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④农民工外出打工只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下列人口比较富于迁移性的是( )
①中青年男性 ②离退休人员 ③高学历人群 ④青少年儿童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0.C 11.B 12.A
解析 第10题,我国劳动力数量充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地区间经济水平和城乡差异较大;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价格在上涨,山区劳动力廉价。第11题,农村劳动力流动,输入地应为城市;农民外出务工有多种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通过劳动力和资金的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12题,一般而言,高学历人群比低学历人群,青年人群比老年、少年人群,男性比女性更富于迁移性。
(2019·湖北省沙市中学月考)甘肃省的永泰曾是宜居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外迁。据此完成13~14题。
13.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14.永泰城中居民外迁,说明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B.资源状况
C.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 D.人们的素质及技术条件
答案 13.B 14.B
解析 永泰曾是宜居古城,后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居民外迁,而这归根结底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导致的。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人口压力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②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③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④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
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
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 15.D 16.B
解析 第15题,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D对。第16题,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应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A错。东部地区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B对。问题应在发展中解决,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错。应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D错。
(2019·山东济宁期中)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下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据此回答17~18题。
17.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
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
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
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
18.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 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 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7.B 18.C
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计划2020年的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以内。据此完成19~20题。
19.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0.为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北京市可采取的对策是( )
A.实行跨流域调水 B.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
C.控制用地规模 D.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
答案 19.A 20.A
解析 第19题,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资源的短板是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北京市资源的短板是水资源,是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选A正确。第20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及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北京市应提高资源短板,即增加水资源量,可实行跨流域调水,A正确;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只是限制了进京人口,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B错;控制用地规模,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D错。A正确。
人口算术密度指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人口生理密度指适用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下表所给为加拿大、日本、埃及、新加坡四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根据材料回答21~23题。
21.以上四国可能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③国人口生理密度远大于人口算术密度的主要原因是国土范围内( )
A.山地面积大 B.热量条件不足
C.荒漠广布 D.雨林密布
23.以下国家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与④国最接近的是( )
A.中国 B.韩国
C.沙特阿拉伯 D.俄罗斯
答案 21.B 22.C 23.B
解析 第21题,通过表格可知,②国人口生理密度较小,说明地广人稀,且农业技术较为发达,最可能为粮食出口国。第22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日本、加拿大、埃及、新加坡。③国人口生理密度远大于人口算术密度的主要原因是埃及国内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水源不足。第23题,④国为新加坡,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与之最接近的是韩国。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县级行政区的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图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县级行政区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5.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答案 24.B 25.D
解析 第24题,因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河流附近人口容量大。第25题,因宁夏南部地区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小,现在正在向北部进行生态移民,并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的影响。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
(3)我国大规模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市、区)人口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答案 (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2)山东。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是人口迁移的策略,是为了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2)读图可知,M省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省,一部分属于临近省区,而东北的主要为过去闯关东人口回流,所以应为山东省。(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4)大规模跨省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属于有利影响。而大规模人口迁移,会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属于不利影响。
27.下图是“我国2010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省份。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与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相关性?
(2)以上现象揭示了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
(3)河南和新疆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都比较大,成因有何差异?近年来,从内地来新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200万人,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等省的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
(2)人口数量与分布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3)新疆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河南人口基数大,面积狭小,人口稠密,所以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较大。原因: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河南、四川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 (1)从图中看出,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致由东向西呈增加趋势,而我国人口密度东南多、西北少,所以二者呈负相关。(2)因为西藏、青海自然条件恶劣,虽然人口密度小,但人口综合压力指数仍然较大,所以分析人口数量与分布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3)新疆与河南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其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河南人口基数大,面积狭小,人口稠密,所以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较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河南、四川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材料二 据报道,到2014年10月,长三角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 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镇化的影响。
(3)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郊区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迫切。(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从图表分析,第一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前,且为多子女家庭,农村收入少,生活困难,故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是农村推力导致(土地压力大、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为追求生活质量而进城务工,主要是城市的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社会福利好等)。但两代农民工进城都为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2)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镇化的影响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农民工进城,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但也使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出现郊区城镇化,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需要大量工人;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而进城。
29.下图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下面的图和表,完成问题。(13分)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1)从产业结构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原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产生交通压力、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解析 第(1)题,由图直接分析可得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第(2)题,由表可直接分析得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由经济欠发达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省区,由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促使这种迁移特征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第(3)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0.70
1.31
1.58
1.00
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1.30
0.93
1.01
1.00
国家(地区)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
(人/km2)
①
7 313
44万
②
3
35
③
70
3 503
④
336
3 054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省
流出地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情况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就业情况
以打工为主要目的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
城市适应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流出省(市)
占总量比重(%)
流入省(市)
占总量比重(%)
贵州
6.1
福建
5.6
四川
16.1
北京
5.6
江西
8.6
上海
7.2
河南
8.3
江苏
5.6
安徽
10.6
浙江
8.9
湖南
10.6
广东
35.6
其他
39.7
其他
31.6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13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