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导学讲义练习: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导学讲义练习: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01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导学讲义练习: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02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导学讲义练习: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类型: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


    ①原因:为满足生存需求。


    ②特点: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2)15世纪末至19世纪:


    ①原因:受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的影响。


    ②特点: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③流向: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③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国际人口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等。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体而言,收入因素、距离因素、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迁移的动力


    可以形象地归结为“推力”和“拉力”。





    连线





    答案





    三、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


    (1)原因:我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


    (2)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


    2.人口流动


    (1)概念: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流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


    (4)影响:


    ①有利影响: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


    ②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的居住、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判断


    1.城乡之间收入差异是促使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 √ )


    2.国家政策是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 )


    3.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 )


    4.自然条件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 )





    探究点一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若A、B、C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则图中不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若A、B、C代表我国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则图中代表人口迁移的有哪些?属于哪一类人口迁移?


    答案 (1)A1→A2,C1→C2。原因是未跨越国界。


    (2)A1→B1,C1→A2。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2.读教材P11图1—2—1 “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和P11图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探究下列问题。


    (1)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出地吗?为什么?


    (2)比较两图,15~19世纪及“二战”后都为人口迁入地的大洲有哪些?


    (3)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


    答案 (1)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为人口迁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因经济的复苏成为人口迁入地。


    (2)北美洲和大洋洲。


    (3)不属于。“农民工”农闲时到城里打工,他们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的判断





    具体如下: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移动现象才可能构成人口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是所有的人口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如人口流动就不是人口迁移。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发生改变,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的含义。“一定距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人们用是否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的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为人口迁移,否则就不是人口迁移;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依此类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迁移的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具有确定的时间长度,如1年、5年或10年;有的可以更长。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3.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








    下图为“人口迁移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②⑤ B.⑥⑦


    C.②④ D.④⑤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国际人口迁移必须跨越国界,故①③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人口迁移从居住地变更来看,需跨越行政区界线,故⑥⑦不属于人口迁移。


    探究点二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7年3月2日,《天津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执行。该方案全面放开户籍人口迁移限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口迁移。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思考以下问题。





    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是从东部和中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二是流向东北地区。 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


    2.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


    3.为什么很多华侨总想“落叶归根”?


    答案 华人、华侨回国定居,反映了思乡的民族情感。


    4.目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答案 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不同,如下表所示: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4.我国的民工流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近年来,每年的6~9月,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白山休闲度假。据此完成3~5题。


    3.白山市每年6~9月出现的人口流入高峰,其原因类似于( )


    A.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


    B.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美国五大湖区老年人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


    4.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人口流动新现象,白山市亟需( )


    A.发展森林工业 B.完善食宿、医疗服务


    C.整治水土流失 D.加快高档别墅区开发


    5.白山市人口流动新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人口素质 B.增加就业压力


    C.促进商业发展 D.减轻环境压力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夏季凉爽,每年6~9月的人口流入属于气候原因,与美国五大湖区老年人向南方迁移的原因相似,D正确。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属于生态移民,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属于经济原因,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属于文化原因。第4题,到白山市休闲度假的人数增加,且老年人居多,故白山市亟需完善食宿、医疗等服务,提高接待能力。第5题,夏季大量人口到白山市休闲度假,有利于促进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选C。





    下表为“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5~29岁、30~44岁年龄段迁入人数最多,说明该市以青壮年人口迁入为主,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第2题,迁入人口中0~14岁、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占一定比例,说明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4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故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5.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 一个叙利亚家庭需要花费两年的家庭收入,才有可能将家中的年轻人送到欧洲。到达欧洲后,他们要找到工作或者做买卖,再将攒下的钱寄回家里,让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团聚。


    材料三 叙利亚及周边国家示意图和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





    (1)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从人口角度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给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说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1)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宽松的难民政策。


    (2)有利: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3)多分布在邻国;分布在多个国家。原因:距离近,交通费用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同处中东地区,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经济发达,能对难民提供较好的社会福利救助;失业率低,劳动力短缺,有较多的就业机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有宽松的难民政策,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第(2)题,大量难民涌入,有利于增加德国的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人口大量涌入,也会影响社会安定,难民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人口增加,加重社会负担。第(3)题,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多分布在周边多个国家。结合材料三分析,主要原因是与周边国家距离近,交通费用少;走陆路,较安全,易于到达;同处中东地区,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








    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总的特点是( )


    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C.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D.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由战前迁入区变成战后迁出区的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19世纪以前,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国际人口迁移主要以大规模的永久性移民为主,主要迁往北美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第2题,“二战”之后,拉丁美洲、亚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019年春运从1月21日持续至3月1日,共40天。全国春运共发送旅客29.8亿人次,与2018年基本持平。据此回答3~4题。


    3.2019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4.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性较强,此时他们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且不变更户籍,故属于人口流动。第4题,春节前旅客主要由城市流向农村,回家过年;春节后由农村流向城市,外出务工。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5~6题。





    5.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6.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从人口数量来看,①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入人口数量大,应为广东省;②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出人口数量大,应为河南省;③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4 000多万且大于常住人口数量,也是人口迁出区,应为贵州省;④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为2 000多万,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数量大,应为上海市。第6题,我国人口主要从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且多为就近迁移。由此可判断出河北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7~8题。





    7.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8.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工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 7.A 8.C


    解析 第7题,从图表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为迁出国,发达国家为迁入国。故A正确。第8题,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人均收入低,而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就业率高。移民外迁主要动因是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故C正确。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9~10题。








    9.以下关于A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10.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


    ①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图中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婚育年龄女性偏多,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问题。第10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人口迁入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大,同时会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压力。


    近年来,离开“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8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 )


    A.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房地产价格较低


    C.城市的拥堵指数更高


    D.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12.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政府部门应当重点( )


    A.承接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转入


    B.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C.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


    D.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生活成本高是导致流动人口外迁的推力因素,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经济水平稍低,生活服务设施不如“北上广”完善,城市拥堵指数、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北上广”,而且房地产价格较低,选B。第12题,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政府部门应当重点承接技术指向型产业人员的转入,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应是用人单位或打工人员的自主行为,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选C。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3~14题。


    1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可降低城市就业压力


    答案 13.D 14.C


    解析 第13题,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第14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D项错误。


    15.读“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多选)( )


    A.战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B.新资源的开发和新工业区的建立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环境难民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


    (2)国内人口迁移


    (3)ABC


    (4)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解析 美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几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西部和南部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又具备了城市环境改善和经济的重建等拉力因素,从而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6.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平均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


    (4)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3.结合实例,描述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动力
    含义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推力
    原居住地一种或多种劣势所产生的力
    不良环境: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迫使人口迁出
    拉力
    迁入地一种或多种优势所形成的力
    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吸引人口迁入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二战”前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
    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劳工(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诸多问题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推动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


    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中国汶川新县城的建设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经济发展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高学历人员到发达国家工作并定居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大型建设项目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机遇,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
    新疆石油基地建设、西部大开发吸引人口迁入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会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20世纪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0
    11.63
    4.01
    1.78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相关学案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13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