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展开《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形成“聚”“邑”“都”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逃避自然灾害
D.防御外敌入侵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题干的具体要求是回答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而不是要求回答城市与乡村的特点。“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第2题,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社会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促进了集市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以及市政设施建设的发展,一些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由此可知,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下图为“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城市中心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焚风效应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4.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应该( )
A.将工业区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城市中心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植被覆盖少,人类活动集中,人为废热排放多,易产生热岛效应。第4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工业区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和风向频率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对图中城市功能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B.②功能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分化
C.③功能区的形成是政策影响的结果
D.图中功能区的分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6.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城市四个企业布局最不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 B.纺织厂
C.机械厂 D.钢铁厂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图中①功能区为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地租低),保护城区环境,A项错误;②功能区为居住区,受社会因素(收入的高低)的影响,会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B项正确;③功能区为商业区,其形成主要受经济因素(地租支付能力)的影响,C项错误;“天人合一”指城市建设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图中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D项错误。第6题,钢铁厂会污染大气,根据风向频率示意图可知,目前钢铁厂布局会对城区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故位置不合理。图中东北方向的郊区风频最小,且位于河流下游,可以将钢铁厂建在东北方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读图回答7~8题。
7.海绵城市能使下列水循环环节明显增强的是( )
A.地表径流 B.降水
C.下渗 D.水汽输送
8.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 )
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地表径流集聚量 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海绵城市中的下凹式绿地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进而会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但对降水的影响不明显,也不会影响水汽输送环节。第8题,海绵城市能够储存降雨产生的径流,能增加城市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由于下渗增加,会补充地下水;海绵城市会减少地表径流集聚量,也能够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读下表,回答9~10题。
9.1980~2010年( )
A.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均缓慢
B.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趋缓
C.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一直大于农村人口数量
D.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1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A.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
B.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C.工业产值减少,居民收入降低
D.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第10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较快,易产生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
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全会提出,北京将加快通州区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下图示意北京卫星城圈层结构。读图完成11~12题。
11.北京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目的是( )
A.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的影响力
B.控制中心城区规模,疏散产业和人口
C.集中城市职能,促进区域发展
D.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区际联系
12.北京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应( )
A.远离中心城区 B.扩大人口规模
C.层次体系分明 D.减少卫星城数量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北京市人口众多,为我国特大城市,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与之相伴的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疏散城市产业和人口,应建设新城、卫星城。故B项正确。第12题,卫星城的建设与中心城区距离应该相对适中;卫星城数量也应适量,使卫星城形成有效规模;其人口规模的发展也应有所限制,否则会影响区域环境;随着重点新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张,外围一般还会形成另一圈层的卫星城,因此,卫星城的设计和建设应该层次体系分明。故C项正确。
下图为“某城镇规划图”,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区、公路线各一处。图中居住区B1、B2、B3和公路L1、L2、L3作为选址方案。读图回答13~14题。
13.新建居住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
A.B1、L2 B.B3、L2
C.B2、L3 D.B3、L3
14.关于该城镇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下风向
D.城镇空间形态主要受铁路线的影响
答案 13.D 14.A
解析 第13题,图中B1占用耕地,且距离公路较远,出行不便,故A项不合适。B2距城区较远,两面被铁路包围,且没有到市区的公路,出行不便,故C项不合适。B3位于工业区的上风向,邻山、湖,环境较好,最适宜建居住区;L2占用耕地,而L3不占用耕地且离B3较近,故L3是最适宜修建的公路线,D项正确、B项不正确。第14题,该城镇北部、东部为丘陵地形,城区布局空间较小,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若工业区集中布局,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将会加大环境压力,故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设置的目的不是保护城市环境;图中显示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北部,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该城镇空间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
读下图,回答15~16题。
15.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16.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答案 15.A 16.D
解析 第15题,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B项错误;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城市热岛效应弱,D项错误。第16题,保护耕地和种植业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B、C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A项错误;卫星城的规模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D项正确。故答案选D项。
读“巴西人口密度和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巴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A.东北沿海地区城市密集,西南内陆地区城市稀疏
B.平原地区城市密集,高原地区城市稀疏
C.低纬地区城市密集,高纬地区城市稀疏
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城市稀疏
18.巴西利亚市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纬度低,气温高
B.位于河谷低地,地势平坦
C.海拔高,气候适宜
D.地处内陆,降水稀少
答案 17.D 18.C
解析 第17题,巴西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北部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城市稀疏,D项正确。第18题,巴西利亚地处低纬内陆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丰富,A、D项错误,C项正确;巴西利亚地处平坦的巴西高原上,并不位于河谷低地,B项错误。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沿某方向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从2008年到2018年,该城市居住区范围大致由距市中心( )
A.0.5~5.8千米处转移到1.1~6.5千米处
B.0.5~3.9千米处转移到1.1~4.5千米处
C.1.1~3.9千米处转移到1.5~4.5千米处
D.1.1~3.9千米处转移到1.5~6.5千米处
20.2018年某大型超市连锁店进驻该城市,选址位于图示方向距市中心4.5千米处,选址原因最可能是( )
A.市中心交通拥堵 B.地租水平低
C.靠近消费市场 D.市中心人口减少
答案 19.B 20.C
解析 第19题,2008年,住宅付租能力最强的范围大致是距市中心0.5~3.9千米处;2018年,住宅付租能力最强的范围大致是距市中心1.1~4.5千米处。第20题,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交通。2018年,图中距市中心4.5千米处地租突然升高,很可能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上靠近居住区,服务人口多。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湘西民居吊脚楼是中国建筑艺术瑰宝。读图回答21~22题。
21.湘西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主要原因是( )
A.远离地面,防寒保暖
B.制造空间,利于采光
C.依河而建,便于运输
D.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
22.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
B.当地高温,重油重辣便于保存
C.当地水土缺盐,以辣代盐
D.当地盛产辣椒,原料丰富
答案 21.D 22.A
解析 第21题,湘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D正确。第22题,湘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A正确。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图乙为世界部分国家城镇化进程图。
材料二 下表是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
(1)对照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知,2000年英国处于城镇化的________时期(填图甲序号),未来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度处于城镇化的________时期(填图甲序号),未来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60~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上的差异和原因。
(3)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速度趋缓,在一些大城镇出现了中心城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的现象。请分析原因。
答案 (1)③ 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可能出现“郊区化”现象 ②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镇化进程加快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原因: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较高,部分大城市甚至出现“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过快,城镇化速度加快。
(3)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居住、就业条件逐渐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外迁;市中心地租昂贵,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人口增加;发达国家为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建设了卫星城和工业区。
解析 第(1)题,首先读出英国和印度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再结合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确定其所处的时期和发展趋势。第(2)题,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直接相关,在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速度时,应从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程度入手。第(3)题,该现象属于城镇化过程中的“郊区化”现象,答题时可根据“郊区化”现象的原因来组织答案。
下图为“某市过去五年内城市人口变化分布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该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 )
①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 ③再城市化现象 ④郊区化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约为26%,主要是由于近郊区( )
①环境质量好 ②交通通达度提高 ③土地价格高 ④人文环境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24.D 25.A
解析 第24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向了郊区;城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所给信息并没有反映出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第25题,近郊区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交通通达度提高,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爷爷的乡愁是家里的麦田,爸爸的乡愁是祖居的老屋,我的乡愁是村口的柿子树,如今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读下图回答26~27题。
26.这种变化将会导致( )
A.农村经济走向衰落 B.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C.农村空巢老年化减轻 D.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27.家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哪种现象( )
A.出现郊区化 B.出现再城市化
C.第三产业推动了城镇化 D.出现逆城市化
答案 26.B 27.A
解析 第26题,由农田到果树种植,再到久居城市,年轻人口外迁,这种变化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B对。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不会衰落,A错。农村空巢老年化加重,C错。农村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改善,D错。第27题,家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A对。再城市化是对城内老区的改造建设,B错。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产业的发展,C错。城镇化水平低,没有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是城镇人口迁向农村或小城镇,D错。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河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一些城市正在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28~30题。
28.下列地区中,不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29.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
D.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
30.在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 )
A.调节局地小气候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提供观赏景观 D.增加下渗量
答案 28.A 29.C 30.D
解析 第28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利用,适合在雨水较丰富地区推广。塔里木盆地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此不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第29题,由图可知,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一个系统性的水处理工程,既能够分解水中污染物,改善水质,又能够增加雨水湿地,加大雨水下渗,大大缓解城市内涝,同时增加了绿地面积,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30题,由图可知,荷花池的面积很大,能够实现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观赏景观的功能,但从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功能在于增加下渗量,减轻城市内涝。
陕西榆林市某路段出现一条“3D”斑马线,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读图完成31~32题。
31.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设置意在( )
A.美化城市道路,防止司机审美疲劳
B.合理配置道路系统,减少交通拥堵
C.方便提醒有色差的行人,安全通过
D.提醒司机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
32.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不宜设置在( )
A.中心商务区附近 B.高速公路上
C.铁路与街道交会附近 D.公共汽车站附近
答案 31.D 32.B
解析 第31题,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确实收到了机动车司机提前减速慢行、行人自觉走斑马线的效果。该设置意在提示司机驾驶车辆行至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故选D。第32题,该设置意在提示司机驾驶车辆行至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高速公路速度较快,不宜设置。可以在医院、学校、中心商务区、交通线路站点等合适路段进行设置,故选B。年份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镇
人口(亿)
城镇化
水平(%)
城镇
人口(亿)
城镇化
水平(%)
城镇
人口(亿)
城镇化
水平(%)
1980
17.6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7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
36.23
51.8
10.11
76.0
26.12
46.2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个)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
总人口的比重(%)
世界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家
世界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1960
114
62
52
29.5
30.4
28.4
1980
222
103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
44.2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及其过程,三产业转移,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三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三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