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巩固提升:第一单元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7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巩固提升:第一单元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7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课后复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流域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万人B,9万人D,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是福建省福州市辖区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体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福州市辖区的范围内,最受到当地关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是( )
A.大气环境SO2浓度 B.闽江水环境COD浓度
C.城市交通噪声D.烟尘
2.最受当地关注的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B.使用制冷设备排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C.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D.居民购车迅速增加
解析第1题,结合示意图中的权重判断福州市辖区的范围内,最受到当地关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是闽江水环境COD浓度。第2题,城市工业发达,人口集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答案1.B 2.C
下表示意某山区小流域人口规模测算数据,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据此完成3~4题。
3.该流域的最大人口规模为( )
A.7.4万人B.7.5万人
C.10.9万人D.32.9万人
4.该最大人口规模趋于合理,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压缩部分耕地为林地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适当开垦荒地种粮
D.以节水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核心
解析第3题,根据“短板效应”,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受制于耕地,为10.9万人。第4题,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已经超过最大人口规模,因此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应着重于“短板”的补偿,即适当开垦荒地种粮。
答案3.C 4.C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5~7题。
5.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B.开放程度
C.自然资源D.消费水平
6.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承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B.相对性
C.警戒性D.稳定性
解析第5题,表中体现了生物总量与可承载人口之间的关系,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第6题,青海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小;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因此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第7题,表中“最大人口密度”是一个警戒值,体现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答案5.C 6.B 7.C
8.读“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资源、人口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由此说明 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3)试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资源是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对资源的开源、节流可增加人口容量。
答案(1)“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突出,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2)资源
(3)拓展资源来源;厉行节约,发展节能产业体系;改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
能力提升
消费水平是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能反映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关系的曲线是( )
A.aB.bC.cD.d
2.日本消费水平高,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
B.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C.矿产等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D.海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解析第1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消耗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第2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丰富度、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日本自然资源短缺,但消费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1.A 2.B
读新疆略图,完成3~4题。
3.影响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地形地势
C.科技水平
D.淡水资源
4.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合理化措施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
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垦荒拓耕,向南疆中部地区迁入人口
解析第3题,新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是影响其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第4题,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答案3.D 4.C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
6.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第6题,读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科技应用领域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因此科技水平的提高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答案5.C 6.B
预计到2020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与2000年对比状况条形图,完成7~8题。
7.广州市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最大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8.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引进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解析第7题,“1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得舒服”的指标,说明该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第8题,广州市劳动人口数量较大,不需要再接纳移民,而应该发展科技,建立公平社会秩序,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答案7.B 8.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未来某地区人均资源最低需求量。
材料二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材料三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而减少8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 ,林地 ,淡水 。
(2)未来该地区环境对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小的是什么?这种资源利用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用各种资源数量除以人口数量,即为人均资源占有量。第(2)题,各种资源中,人均耕地只有0.0013平方千米,相对不足,导致粮食短缺,是人口合理容量最大的限制因素。解决措施要从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两方面来考虑。第(3)题,随着人口的增长,本区人均自然资源不断减少,但水资源丰富,人口达到9000万,人均仍可达到5672立方米,远高于人均需求量,所以说淡水资源是未来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小的,但利用中易造成污染。
答案(1)0.001 3平方千米/人 0.001 2平方千米/人 0.823 4立方米/人
(2)耕地不足,粮食短缺。解决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淡水资源。减少污染。耕地
水源
林地
探明矿产
人口合理
容量/万人
7.5
7.6
7.4
18.5
最大人口
规模/万人
10.9
21.2
11.7
32.9
地 区
年生物
量/万吨
可承载人
口/万人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
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耕 地
森林面积
淡水(平均)
1000平方米
1000平方米
2000立方米
人口
面积
耕地
森林
面积
年径流总
量(有效)
6200
万
22万
平方千米
8万
平方千米
7.5万
平方千米
5105亿
立方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示内容反映出我国人口,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