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练习
展开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B.北美洲
C.南美洲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B.亚洲
C.南美洲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 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 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 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A.豫、鲁、陕、陇、新B.鲁、豫、陕、陇、新
C.豫、鲁、陇、新、陕D.鲁、陕、豫、陇、新
6.图示内容反映出我国人口( )
A.南北分布差异大B.沿海地区增长慢
C.东西分布差异大D.内陆地区增长快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出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情况。第6题,根据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可知,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分布差异大。
答案5.A 6.C
7.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
A.①和④B.②和③
C.③和⑤D.④和⑤
解析人口密度是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我国新疆地区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相对较少,而我国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答案A
8.(改编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630年9月17日,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创建了波士顿。但长期以来,该地人口依然稀疏。直到1820年工业化全面开始后,波士顿快速繁荣起来,欧洲移民潮的到来,使波士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到1865年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
(1)1820年以前,波士顿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工业化全面开始后,波士顿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1820年以前,波士顿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影响了人口分布。第(2)题,工业化开始后,经济发展迅速,提高了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1)纬度较高,阴雨天多,天气冷湿,人口稀疏。
(2)工业化开始后,波士顿经济快速发展,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能力提升
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B.20°N~30°N
C.30°N~40°N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第1题,依据题目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第2题,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人口稀少。
答案1.B 2.C
下面的两幅图表示我国的人口密度与海拔和年降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④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4.关于两幅图所表示的论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在1 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在1 000毫米以下随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 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5.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某地 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图中F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图中D点可能在东北平原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第3题,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密度比气候干旱的地区人口密度大。除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很难超过1000人/平方千米,所以两图的纵坐标均表示人口密度。第4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1000米以上,降低速度减慢;人口密度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在1000毫米以上增速减慢。第5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口密度极低;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不可能为0米,C点不符合;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稀少,人口密度也很低,F点符合条件;东北平原降水量为400~800毫米,D点不符合条件。
答案3.B 4.C 5.A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据此,完成6~8题。
6.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大
B.3 550~3 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
C.距河流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7.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B.非洲南部
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
8.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便捷度D.取用水方便程度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3550~3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距河流1~2千米分布人口最多;高程4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第7题,该流域谷底海拔在3500~4000米且人口分布最为密集,故该流域很可能位于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第8题,藏南谷地主要是因为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成为青藏地区的人口集聚地,并且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分布,主要原因之一是取用水方便;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地形地势对人口分布有影响,但坡向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小;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对人口分布影响比较小。
答案6.B 7.C 8.D
9.(改编题)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2)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区,简要分析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4)简析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判断省级行政区名称。第(2)题,结合方位、地形、经济、民族的分布进行说明。第(3)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2)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4)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交通不便。地区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世界
面积所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超市,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