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五年级上册25 古人谈读书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25 古人谈读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课时,古人谈读书,初读课文,耻矣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第2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chǐ yǐ q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找一找这句话中包含的一个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几个“知” 的意思一样吗?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1.抄写第一部分。2.书写本课生字。3.背诵第一部分。
回顾背诵第一部分。听写生字。
耻 诲 谓 诵 岂 恒 窥 皆 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心到、眼到、口到”。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3.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2.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这段话出自曾国潘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3.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河伯观海出自《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意思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
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会成功吗?这篇小短文里是怎么说的?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三者缺一不可。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
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
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背诵这篇课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解词语,好学是知也默而识之,同“智”智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示范课ppt课件,文件包含25《古人谈读书》第1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pptx、25《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课时,识别博闻强识,多音字,读通句子注意停顿,敏以求之者也,不以下问为耻,此处指聪敏,不耻下问,教诲这里读huì,第2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