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5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5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教案01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5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教案02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5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教案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探究与发现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探究与发现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教学设计,共6页。

    1.1.3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中,应先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指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相通的,凡是能用正弦定理解的三角形,用余弦定理也可以解,反之亦然.但解题的时候,应有最佳选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对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问题进行归类,列表如下:

    解斜三角形时可用的定理和公式

    适用类型

    备注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b2+a2-2bacosC

    1)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类型(1)(2)有解时只有一解

    正弦定理

    3)已知两角和一边

    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类型(3)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4)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三角形面积公式

    5)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同时应指出,在解斜三角形问题时,经常要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转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1)化边为角,然后通过三角变换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问题;(2)化角为边,将三角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加以解决.一般地,当已知三角形三边或三边数量关系时,常用余弦定理;若既有角的条件,又有边的条件,通常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边化为角的关系,利用三角函数公式求解较为简便.总之,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定理及公式.

    教学重点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2.三角形各种形状的判定方法;

    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时的转化方向;

    2.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结论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寻求;

    3.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第一张:课题引入图片(记作113A)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 ,.

    第二张:3、例4(记作113B)

     [3]已知ABC, BD为角B的平分线,求证: ABBCADDC.

     [4]ABC,求证:a2sin2B+b2sin2A=2absinC.

    第三张:5(记作113C)

     [5]ABC,bcosA=acosB,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2.三角形各种形状的判定方法;

    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并且接触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有关题型.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正、余弦定理的内容 (给出幻灯片1.1.3A).从幻灯片大体可以看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实质上反映了三角形内的边角关系,运用定理可以进行边与角之间的转换,这一节,我们将通过例题分析来学习正、余弦定理的边角转换功能在判断三角形形状和证明三角恒等式时的应用.

    推进新课

    思考:ABC中,已知A=22cmB=25cm,A=133°,解三角形.(由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解答过程)

    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

    【例1ABC中,已知A,B,A,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分析:先由可进一步求出B;则C =180°-(A+B),从而.

    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两解、一解、无解三种情况.

    1.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2.A为锐角时,

    如果ab,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b,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absinA,则有两解;

    2)若a=bsinA,则只有一解;

    3)若absinA,则无解.

    (以上解答过程详见课本第9到第10页)

    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为锐角且bsinAab时,有两解;其他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1A为直角或钝角

    2A为锐角

    【例2ABC中,已知a =7,b=5,c =3,判断ABC的类型.

    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

    a2=b2+c2A是直角ABC是直角三角形,

    a2b2+c2A是钝角ABC是钝角三角形,

    a2b2+c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

    (注意:A是锐角/ ABC是锐角三角形 )

    解:∵7252+32,a2b2+c2

    ∴△ABC是钝角三角形.

     [教师精讲]

    1.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

    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正弦定理,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转化.例如:在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经常把abc分别用2RsinA2RsinB2RsinC来代替.

    3.余弦定理的主要作用一是解三角形,二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边角之间的转化.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4.用方程的思想理解和运用余弦定理,当等式a2=b2+c2-2bccosA中含有未知数时,这便成为方程,式中有四个量,知道三个,便可以解出另一个,运用此式可以求ABCcosA

    下面,我们来看幻灯片上的例题.(给出幻灯片1.1.3B)

    [例题剖析]

    【例3】分析:前面接触的解三角形问题是在一个三角形内研究问题,而角B的平分线BD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ABDCBD,故要证结论成立,可证明它的等价形式: ABBCADDC,从而把问题转化到两个三角形内,而在三角形内边的比等于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故可利用正弦定理将所证继续转化为,再根据相等角正弦值相等,互补角正弦值也相等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ABD,利用正弦定理得,,

    BCD,利用正弦定理得,,

    BD是角B的平分线,∴∠ABD=∠DBC

    ∴sin∠ABD=sin∠DBC.

    ∵∠ADB+∠BDC=180°,

    ∴sin∠ADB=sin(180°-∠BDC)=sin∠BDC.

    .

    .

    评述:此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并且注意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一特殊关系式的应用.

    [例题剖析]

    【例4】分析:此题所证结论包含关于ABC的边角关系,证明时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把角的关系通过正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若是余弦形式则通过余弦定理;二是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一般是通过正弦定理.

    另外,此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的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sin2B=2sinbcosB

    ,以便在化为角的关系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

    证明一: (化为三角函数)

    a2sin2B+b2sin2A=(2RsinA)2·2sinB·COsB+(2RsinB)2·2sinA·cosA=8R2sinA·sinB(sinAcosB+cosAsinB)=8R2sinasinbsinC =2·2RsinA·2RsinB·sinC=2absinC.

    所以原式得证.

    证明二: (化为边的等式)

    左边=A2·2sinBcosB+B2·2sinAcosA= =

    =

     [教师精讲]

    由边向角转化,通常利用正弦定理的变形式:A=2RsinA,B=2RsinB,C=2RsinC,在转化为角的关系式后,要注意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在此题用到了正弦二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正弦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由角向边转化,要结合正弦定理变形式以及余弦定理形式二.

    三角形的有关证明问题,主要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的三角函数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类问题就是有了目标的含边和角的式子的化简问题.

    【例5】分析:三角形形状的判断,可以根据角的关系,也可根据边的关系,所以在已知条件的运用上,可以考虑两种途径,将边转化为角,将角转化为边,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解法一: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

    bcosA=acosB,∴.∴b2+c2-a2=a2+c2-b2.∴a2=b2.

    a=b.

    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解法二: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转化为角.

    bcosA=acosB,B=2RsinBA=2RsinA,∴2RsinbcosA=2RsinAcosB.

    ∴sinAcosB-cosAsinB=0.∴sin(A-B)=0.∵0A,Bπ,∴-πA-Bπ.

    A-B=0,A=B.

    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评述: (1)在判定三角形形状时,一般考虑两个方向进行变形,一个方向是边,走代数变形之路,通常是正、余弦定理结合使用;另一方向是角,走三角变形之路,通常是运用正弦定理.要求学生要注重边角转化的桥梁——正、余弦定理.

    (2)解法二中用到了三角函数中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但应注意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时,一定要先确定角的范围.另外,也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商数关系,在等式sinBcosA=sinAcosB两端同除以sinAsinB,cotA=cotB,再由0A,Bπ,而得A=B.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熟悉了正、余弦定理在进行边角关系转换时的桥梁作用,并利用正、余弦定理对三角恒等式进行证明以及对三角形形状进行判断,其中,要求大家重点体会正、余弦定理的边角转换功能.

    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2)三角形形状的判定方法.

    布置作业

    1.ABC,已知,求证: a2b2c2成等差数列.

    证明: 由已知得sin(B+C)sin(B-C)=sin(A+B)sin(A-B),

    cos2B-cos2C=cos2A-cos2B,

    2cos2B=coOs2A+cos2C,2·=

    ∴2sin2B=sin2A+sin2C.

    由正弦定理,可得2b2=a2+c2,

    a2b2c2成等差数列.

    2.ABC,A=30°,cosB=2sinB-3sinC.

    (1)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提示B =C =75°)

    (2)DABC外接圆的直径BE与边AC的交点,AB2,ADCD的值.

    答案: (1)略;(2)1∶3.

    板书设计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一、三角形形状判定          二、三角形问题证明思路         三、学生练习

    1.等腰三角形:ab         1.向边转化利用正、余弦定理    四、布置作业

    AB                        2.

    利用正弦定理

    2.直角三角形:a2+b2=c2C =90°

    3.钝角三角形:C90°

     

    相关教案

    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共1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1-2实习作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选修1-2实习作业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及反思,共8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5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