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学完今天的这节课,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就解开谜团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eq \a\vs4\al(知识模块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里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开汽水、啤酒瓶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冒出,以上两个生活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
讨论交流: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做课本P117实验6-3,6-4。
课堂讨论: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
归纳总结:CO2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eq \a\vs4\al(知识模块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提出问题
(1)在探究CO2的密度实验时,两支蜡烛都熄灭了,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
(2)CO2能供给呼吸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CO2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对某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带可以在CO2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来灭火。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探究实验:做课本P118实验6-5。
课堂讨论:四个实验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个,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为什么?实验(Ⅰ)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如果把(Ⅳ)中得到的红色小花小心加热,红色消失,小花又变为紫色。其原因是碳酸不稳定,振荡或加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方程式为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提出问题
(1)如何验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2)如何检验你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讨论检验的方法。
实验活动
(1)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
eq \a\vs4\al(知识模块三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P119~P121的内容。
1.CO2对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CO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进行归纳。
归纳总结
(1)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可用于保存食物和人工降雨。
(3)CO2能促进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肥料(气肥)。
(4)CO2能溶于水,可用于制汽水饮料。
(5)CO2能与多种物质反应并制成化工原料,如制纯碱、尿素等。
2.温室效应。
提出问题:CO2和温室效应的关系?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到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一、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eq \x(,,,,,,,,,)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参与光合作用。
三、CO2的用途
灭火、光合作用、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干冰。
四、温室效应
1.CO2的危害。
2.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温室效应——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部分问题教师代替学生总结回答;教材中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境。
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学完今天的这节课,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就解开谜团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eq \a\vs4\al(知识模块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里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开汽水、啤酒瓶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冒出,以上两个生活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
讨论交流: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做课本P117实验6-3,6-4。
课堂讨论: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
归纳总结:CO2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eq \a\vs4\al(知识模块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提出问题
(1)在探究CO2的密度实验时,两支蜡烛都熄灭了,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
(2)CO2能供给呼吸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CO2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对某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带可以在CO2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来灭火。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探究实验:做课本P118实验6-5。
课堂讨论:四个实验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个,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为什么?实验(Ⅰ)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如果把(Ⅳ)中得到的红色小花小心加热,红色消失,小花又变为紫色。其原因是碳酸不稳定,振荡或加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方程式为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提出问题
(1)如何验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2)如何检验你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讨论检验的方法。
实验活动
(1)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
eq \a\vs4\al(知识模块三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P119~P121的内容。
1.CO2对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CO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进行归纳。
归纳总结
(1)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可用于保存食物和人工降雨。
(3)CO2能促进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肥料(气肥)。
(4)CO2能溶于水,可用于制汽水饮料。
(5)CO2能与多种物质反应并制成化工原料,如制纯碱、尿素等。
2.温室效应。
提出问题:CO2和温室效应的关系?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到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一、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eq \x(,,,,,,,,,)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参与光合作用。
三、CO2的用途
灭火、光合作用、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干冰。
四、温室效应
1.CO2的危害。
2.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温室效应——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部分问题教师代替学生总结回答;教材中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