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 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课件(78张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1296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综合与测试获奖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综合与测试获奖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月夜沈尹默,霜风吹,月光照,“我”,凄冷的环境,并立而不靠着,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断章卞之琳,八个意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月夜 沈尹默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断章 卞之琳 风雨吟 芦荻 统一 聂鲁达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重点)把握意象内涵,掌握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强大的人格。(重点)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沈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后来,他的《月夜》和《三弦》,一直为人称道。
当时另外一位诗人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足见它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形式比较自由,可分行排列,没有格律限制;强调意象的使用,重视技巧的表现;不强调押韵,只注重口语、音韵的自然;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
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突出风的凄冷,给人一种萧索的感受。
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试着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暗示五四运动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环境是萧森的。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
如何理解这一句所体现的精神?
“没有靠着”强调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我”独立站着的状态,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讨论: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月夜》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白描手法。“霜风”“月光”“高树”,寥寥几笔就把三个意象勾勒出来,又使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重点)品味关键词句,把握诗句的含义。(难点)感受诗人与萧红之间深挚的友情。(重点)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有“雨巷诗人”的称号,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 代表作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44年11月20日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寂寞”既是诗人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这是写实,更隐指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祭奠的诚挚。
蕴藏着诗人痛惜友人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感情。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茶花历来被赋予高洁、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赞美和欣赏;红色的山茶,隐喻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红山茶映照了悼者心情的庄严和沉重。
“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写“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通过祭奠友人,表明生者在受着煎熬,在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是悠闲自在。诗人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
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对友人的怀念对时代、人生的超然之感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歌的内容。(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哲思。(难点)汲取诗歌的营养,做积极向上的人。(重点)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935年10月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两个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地点,却因“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窗子”和“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这首诗描绘了“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画面剪合,构思巧妙。意象交叠组合成了四幅画面,四幅画面之间又产生了微妙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含蓄蕴藉,哲理丰富。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话语,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悟,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联系生活体验,把握诗歌的意象。(重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体会动静结合和铺排渲染的写景方法。(难点)揣摩诗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无畏“风雨”的人。(重点)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
描绘出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将风雨中的茫茫“郊原”比作起伏动荡的大海,将“房舍”比作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极富画面感,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结合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它们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社会上的风雨(社会的灾难)、人生的风雨(人生面临的坎坷与困难)。结合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将“风雨”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读第三节,说一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诗人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表达了“我”愿做年轻舵手,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气势恢宏,比喻形象。诗歌前两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大地,气势恢宏,比喻形象。第一节紧扣题目,写风、雨从大地而来,气势恢宏。“卷”“奔”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第二节,“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将郊原比作大海,将房舍比作舟,形象生动,表现了风雨中郊原和房舍的状态。
意象突出,画面立体。无论是第一节中“风”“雨”席卷而来的动态意象,还是第二节中“郊原”“房舍”被淹没的静态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无论是风雨肆虐,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洪水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作所表达的哲思,感知多样的思考。(重点)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早期作品抒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有浪漫主义倾向,《大地上的居所》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并流露出悲观情绪。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 主要作品有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本诗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统一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语言通俗易懂。诗句选用“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这样直白、易懂的语言,形象地表明了现象与本质这一复杂的哲学命题。
“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诗人”是对现代诗人戴望舒的称呼。戴望舒是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他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朦胧美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朴美结合在一起,追求纯诗的艺术,表现病态的心理和浊世的哀音。《雨巷》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选
用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着,其中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忧郁的时代情绪,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理想的哀歌。
月 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风雨吟优秀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题解读,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人物形象,文章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月夜教课内容ppt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创作背景,诗歌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萧红墓畔口占,萧红与戴望舒,诗歌的意蕴分析,此诗何以经典,此诗之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备课ppt课件,文件包含3《短诗五首》课件pptx、3短诗五首教案doc、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docx、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