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三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三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第1页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三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第2页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三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三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展开

    期末考试试卷(三)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在生活中经常要对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合理的是
    A. 高铁的平均运行速度约为5m/s B. 某八年级女生的身高约为175cm
    C.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38.5℃ D. 正常人一分钟大约呼吸72次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我国正常运行的高铁速度可达360km/h=360×m/s=100m/s,故A不符合题意;
    B.八年级女生的身高约为160~175cm,故B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约在36~37.5℃,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常人一分钟大约呼吸16~20次,故D不符合题意。
    2.列物理知识与应用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 超声波——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B. 次声波——监测核爆炸
    C. 红外线——夜视仪 D. 紫外线——验钞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根据超声波、次声波、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解答本题.
    【详解】A、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能利用超声波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传得远,可以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和监测核爆炸的手段,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可以制成夜视仪,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荧光的现象制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小艺同学先后三次测量他的茶杯杯底的直径,测得的数据分别是5.57cm 、5.48cm、5.58 cm、5.57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5.55cm B. 5.57cm C. 5.58cm D. 5.573cm
    【答案】B
    【解析】
    【详解】同一把刻度尺分度值一定,比较5.57cm 、5.48cm、5.58 cm、5.57 cm对应的分度值为0.1mm,其中三个的准确值都是5.5cm,有一个准确值是5.4cm是错误的,计算平均值时应去掉。故物体的宽度为:
    L=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4.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 形成滚烫的烛泪
    B. 形成轻柔的雪
    C. 形成晶莹剔透的露珠
    D. 形成飘渺的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形成烛泪是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形成柔软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降温,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形成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形成飘渺的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A正确.
    【点睛】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热,弄清楚每个选项中的物态变化再去判断吸放热情况
    5.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A. 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
    B. 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 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 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答案】D
    【解析】
    A. 由图知:寒暑表的最小刻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9℃;故.A错误;B. 根据图象可知,物体的温度是上升的,并且有一段时间此物质温度是不变的,故此物质是晶体,这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就是晶体在熔化,此图象是海波的熔化图象,故B错误;C. 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由其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 从游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更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而蒸发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
    6.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树荫下的阴影是小孔成的像
    B. 图乙中,人配戴该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D. 图丁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中,树荫下的阴影是树的影子,不是小孔成的像,故选项A不正确;
    B.图乙中,该透镜是凸透镜,人配戴该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故选项B正确;
    C.图丙中,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选项C不正确;
    D.图丁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选项D不正确.
    7.国庆假期,在河湖湾风景区内,小明戴着一副墨镜时,看到了一株“黑叶红花”的睡莲,他感到奇怪,于是取下墨镜,这时看到的却是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请问,这幅墨镜的镜片的颜色可能是
    A. 黑色 B. 红色 C. 绿色 D. 白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白花能反射所有的色光,看到了一株“黑叶红花”的睡莲,因为红花只反射红色,所以墨镜的镜片只让红光通过,因此滤色镜玻璃的颜色是红色的,故选B.
    8.如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最好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B. 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 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 玻璃板应选择较厚且涂有水银反光面的镜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成像比较清楚;
    B选项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 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选项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像不会成在光屏上;
    D选项玻璃板应选择较薄且没有水银玻璃板,这样做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

    9.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 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 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由于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入射光线向右平移折射光线也随之向右平移,从而导致光斑右移,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由于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但由于液面上升导致入射点左移,从而导致光斑向左移动,故B符合题意;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由于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但由于液面下降导致入射点右移,从而导致光斑向右移动,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由于折射角也会随之增大,从而导致光斑右移,故D不符合题意.
    10.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 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视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有近视镜片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后移;
    拿走近视镜片后,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即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或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11.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火炬一定静止
    B. 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 乙火炬一定静止
    D. 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国旗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甲火炬火焰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火炬不动,风把火焰刮向左;
    二是火炬向右运动,风相对于火炬向左,把火焰刮向左;
    三是火炬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火焰刮向左.
    对于乙火炬来讲如果乙静止不动,那么火焰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火焰的方向明显和旗子方向相反,如果乙向右运动,火焰只会更加向左偏.所以,乙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上图的情况.
    故选D.
    12.“PM2.5 ”颗粒物是造成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其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PM2.5 ”中的“2.5 ”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毫米 B. 纳米 C. 微米 D. 米
    【答案】C
    【解析】
    【详解】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50μm,故PM2.5的单位为μm.故选C.
    13.正在建设的武汉至宜昌的高速铁路全长约291km,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将会给沿途经过的仙桃、天门、潜江等市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若通车后某列火车当日午夜从宜昌开往武汉的启程、到站时刻如图所示,则这列火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A. 120km/h
    B. 150km/h
    C. 200km/h
    D. 580km/h
    【答案】C
    【解析】
    【详解】已知内江至成都的里程约为291km,这列火车从内江到成都用的时间为:
    t=1:57-0:30=1:87min=1.45h,
    那么这列火车从内江到成都的平均速度为:
    v===200.69km/h,
    故选C.
    14.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各点的速度都与平均速度相等.闪光灯每拍一次,经历的时间相同(△t),故①错误,②④正确.物体在某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路程的长度除以经过该段路程的时间,③正确.因此答案选D.
    15.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由题意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相等时间内,s甲 2f,像距2f> v>f,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故D正确。
    (4)[6]光屏只能承接实像,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下移,像则上移;
    [7]若要使像在光屏中央,凸透镜应向下移动;
    (5)[8]A.若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此时光屏上也不会有清晰的像,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烛距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物体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光屏上也不会有清晰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在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光屏上可以看见像,故C符合题意;
    D.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恰好为一倍焦距时,物体不成像。所以光屏上没有清晰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6)[9]因为蜡烛有一定的体积,把它放到焦点时,它有一部分光会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能看到放大的像;
    (7)[10]根据凸透镜的成实像时满足uf,由图丁可知,随着物距u的增大,物像间距L先减小后增大,当物距u2f时,物像间距L最小为4f,因此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4f;
    [11]由图丁可知,当物距u=1.5f时,物像间距为L=4.5f。根据L=u+v可得:
    v=L-u=4.5f-1.5f=3f
    则放大率为:

    29.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t=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___m/s.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m/s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______.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_________.
    【答案】 (1). 4 (2).0.8 (3). (4). V0t+at2
    【解析】
    【详解】(1)(2)由题意知:物体开始运动速度v0=2m/s,经过时间t=5s后的速度变为vt=6m/s,则速度变化量△v=vt-v0=6m/s-2m/s=4m/s;物体的加速度a=△v /t=4m/s÷5s=0.8m/s2.
    (3)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若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则a=△v /t.
    (4)由a=(vt-v0)/t得vt=v0+at,由题意知:s=(vt+v0)t/2=(v0+at+v0)t/2=(2v0+at)t/2.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