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六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四学制) 解析版
展开2020-2021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六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四学制)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1.我们的校园中,种满花草树木;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游荡。它们属于我们要学习和认识的生物,原因不包括( )A.都有细胞结构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进行呼吸 D.能排出代谢废物2.种植在同一片田地内的玉米,其形态结构基本一样,但由于水肥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玉米有高有矮,这说明生物体( )A.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B.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C.能够生长和发育 D.能够繁殖后代3.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新疆天山上雪豹的数量、分布及生活环境,布设了25台红外相机捕捉雪豹的图象和视频,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 B.调查 C.实验 D.测量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组别水质水量水温蛙卵数孵出的蝌蚪数A组河水500mL22℃30个28只B组蒸馏水500mL10℃30个9只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A.水量过多 B.水温太高 C.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D.水中没有水草5.下列有关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叫做生态因素②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③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④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竞争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D.初冬大雁南飞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阳光7.下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池塘里的一群鸭子 B.公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 C.乡村里的一块农田 D.草原上所有的狼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食物链是不同生物由于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C.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D.能量流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9.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A. B. C. D.1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① B.②→③→⑤构成一条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11.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丙→丁→甲→乙 D.丁→丙→乙→甲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某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地积累 C.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D.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分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B.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是指农田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D.水域生态系统主要有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生态系统能否持续发展,人作为生产者起着决定性作用 B.湿地生态系统能蓄洪抗旱、净化水质,有“地球之肺”之称 C.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产氧量高 D.城市生态系统以观赏植物为主,种类较多1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D.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5分)16.(7分)下列是有关生物学中常常用到的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 ,制定合理的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有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17.(7分)中国的很多谚语或古诗词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请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一诗句体现出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体现出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非生物因素 对生物的影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豆苗和杂草之间存在 的生物关系。(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写出这句诗句包含的一条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关系,但不构成食物链,根本原因是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18.(7分)如图是某校生物社团到当地的青岛崂山进行研学时,通过实地考查后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回答:(1)由于崂山上植被丰茂,种类繁多,所以空气特别清新,被当地的居民称为“天然氧吧”。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小刚同学在研学时把自己观察到的部分生物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水杉、野兔、松树,一类是水草、虾。请问他分类的依据是 。(3)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是 。(4)某年田鼠和蝗虫肆虐,但最终并未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的影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是 。该过程中草的数量变化情况是 。(5)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是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19.(7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如表表示该食物网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生物种类土壤ⅠⅡⅢⅣ有毒物质含量(毫克//100克)0.00120.950.200.0030.017(1)生态系统中的 和 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统一的整体。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 存在的。(2)若图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标注的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请写出图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3)表中Ⅱ对应的图中的生物是 。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20.(7分)如果你翻动花园或庭院中的花盆、砖块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俗称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表达完整. (l)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 . (3)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共放10只鼠妇,静置两分钟,观察鼠妇的行为.然后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记录统计结果.该实验的变量是 ,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 .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应该选择: A、否定原来的假设,直接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按照实验方案重做几次,检验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 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5)用10只鼠妇实验而不只用1只鼠妇实验的原因是为了 ;统计10次而不只是统计1次,多人实验时还应计算平均值,其原因都是为了 .(6)图2中的设计存在的问题是 .(7)做完实验后,怎样处理鼠妇?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1.解:A、校园中的病毒属于生物,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都具有细胞结构,不能判断是否属于生物,符合题意;BCD、此三项都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是它们属于我们要学习和认识的生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2.解:种植在同一片田地内的玉米,其形态结构基本一样,但由于水肥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玉米有高有矮,这说明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故选:B。3.解: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新疆天山上雪豹的数量、分布及生活环境,布设了25台红外相机捕捉雪豹的图象和视频就是使用了观察法,A符合题意。B、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B不符合题意。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不符合题意。D、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D不符合题意。故选:A。4.解:对照实验要求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控制的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为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应使对照实验只有一组变量。“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的实验,除水质不同外,温度也不相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选:C。5.解: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错误。②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所有生物都收一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确。③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正确。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其次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其他关系,错误。故选:C。6.解:A、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适者生存,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A错误;B、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可以起到保温御寒作用,适应寒冷的环境,B错误;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C正确;D、初冬大雁南飞,主要是北方温度低,南方温度高,南方食物丰富,是受温度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D错误。故选:C。7.解:A、池塘里的一群鸭子属于消费者,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B、公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属于生产者,缺少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C、乡村里的一块农田既有生物成分,也有非生物成分,能构成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D、草原上所有的狼属于消费者,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故选:C。8.解:A、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B、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由于一定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B正确;C、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的,不能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D。9.解:草、兔、鹰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鹰。由于能量沿着食物传递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而在此食物链中草中的能量最多,其次是兔,能量最少的是鹰,因而这些生物的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草、兔、鹰。故选:D。10.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①太阳能。A正确;B、②生产者→③初级消费者→④次级消费者构成一条食物链。不包含⑤分解者。B错误;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弱。C错误;D、树、虫、鸟、细菌和真菌不能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成分。D错误。故选:A。11.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根据图中数量关系,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故选:B。12.解: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A错误;B、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就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B正确;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C正确;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D正确。故选:A。13.解:A、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A正确;B、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B正确;C、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C错误;D、水域生态系统主要有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C。14.解:A、人工生态系统能否持续发展,人作为消费者起着决定性作用,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错误;C、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C正确;D、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最弱,D错误.故选:C。15.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正确;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正确;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错误;D、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正确。故选:C。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5分)16.解: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探究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①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③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④要如实记录;⑤要进行整理和分析;⑥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故答案为:(1)目的;实事求是;(2)对象;调查方案;样本;(3)作出假设;对照实验。17.解:(1)“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体现了生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的生殖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后天性的复杂反射.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反映了生物的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说明环境温度影响生物;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包含的食物链:稻→虫→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接可以看出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但不构成食物链,根本原因是没有生产者。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故答案为:(1)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温度;竞争;(3)稻→虫→蛙;生产者;环境影响生物。18.解:(1)由于崂山上植被丰茂,种类繁多,所以空气特别清新,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小刚同学在研学时把自己观察到的部分生物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水杉、野兔、松树,一类是水草、虾。这说明其分类依据是生物的生活环境。(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草→田鼠→鹰、草→田鼠→蛇→鹰、草→蝗虫→青蛙→蛇→鹰、草→蝗虫→喜鹊→鹰、草→喜鹊→鹰,共5条。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又都以田鼠为食,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4)某年田鼠和蝗虫肆虐,但最终并未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的影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因为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在此过程中,田鼠和蝗虫肆虐,则草的数量减少,随着食物的减少,鼠和蝗虫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逐渐增多。(5)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故答案为:(1)生物影响环境;(2)生物的生活环境;(3)5;捕食和竞争;(4)生物种类多;先减少后增多;(5)逐级递减。19.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所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统一的整体。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图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所以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表中食物链为:Ⅲ→Ⅳ→Ⅱ→Ⅰ,因此Ⅱ对应的生物是蛇。蘑菇是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属于分解者。故答案为:(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普遍;(2)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草→鼠→蛇→鹰;(3)蛇;分解者。20.解:(l)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共放10只鼠妇,静置两分钟,观察鼠妇的行为.然后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记录统计结果.”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应该选择:按照实验方案重做几次,检验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故选B 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1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用10只鼠妇实验而不只用1只鼠妇实验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偶然性;统计10次而不只是统计1次,多人实验时还应计算平均值,其原因都是为了减少误差.(6)图2中的设计存在的问题是有两个变量光照和土壤的湿度,不能形成对照实验.(7)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做完实验后,怎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故答案为:(1)提出问题(2)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光照;形成对照(4)B;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5)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6)有两个变量光照和土壤的湿度,不能形成对照实验(7)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